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檀萃的悲情與壯闊

2020-05-21 16:23陳少林
書屋 2020年5期
關鍵詞:望江高平悲情

陳少林

清嘉慶六年,即公元1801年,歸鄉(xiāng)途中客寓江寧(今南京主城西部)的著名學者、詩人、方志家檀萃,以七十六歲高齡溘然長逝。消息傳出,正在外地游學的姚鼐弟子,后來成為著名散文家的管同十分傷感。就在半月前,管同從家鄉(xiāng)上元(今南京主城東部)步行數(shù)里,然后跨過秦淮河,特地拜見了檀萃,并錄下這樣的文字:“伊我幼稚,聞名有公,頃歲相逢,于大江東?!蹦谴我幌瘍A談,他對檀萃的人品和學問大為折服,并對檀萃的宦海遭遇打抱不平。老先生遽逝,便使剛及弱冠之年的管同向檀萃拜師問學的計劃徹底落空——“謂當執(zhí)贄,重仰山崇,天不慭遺,降君鞠兇?!北瘋麘崙恐校贻p的管同寫下了著名的《祭檀默齋明府文》,遙祭心中永遠的老師。此文以四言的句式、蕩氣回腸的意蘊、敬仰和悲憤的語氣,總結了檀萃悲情與壯闊的一生,至今讀來,仍令人動容。

檀萃(1725—1801),字豈田,號默齋,又號有美,晚年改號白石、廢翁,安徽安慶府望江縣人。

關于檀萃的籍貫和出生地,本是鐵定無疑的,即望江新壩鄉(xiāng)(現(xiàn)歸高士鎮(zhèn)),然近年卻有山西高平縣(今高平市)一說。如2013年3月15日“黔東南在線”網(wǎng),轉載了一篇發(fā)表于《黔東南日報》,題為《“神秘思州”之五怪才知縣檀萃》的文章,開篇即言:“檀萃,字豈田,號默齋,山西高平縣人(祖籍安徽望江)?!?/p>

再如,“潮汕文化”網(wǎng)2014年5月22日轉載的一篇發(fā)表于《揭陽日報》題為《〈楚庭稗珠錄〉和明清潮汕史事》的文章也言道:“《楚庭稗珠錄》是清乾隆年間檀萃旅游黔、粵(主要是粵)的見聞錄。檀萃是山西省高平縣人,乾隆年間進士?!?/p>

更有甚者,網(wǎng)上還有一篇2015年發(fā)布的文章《祿勸歷史上的舊志》,也說檀萃是“山西高平人,祖籍安徽望江”,該文作者竟是檀萃曾任知縣的云南祿勸縣史志辦的。

真是令人詫異。

那么北方山西那邊怎么說?經(jīng)查閱山西高平市的幾個網(wǎng)站當然也包括政府官網(wǎng)站,當中的“歷史人物”、“民間傳說”以及“民間故事”等版塊,均無檀萃的信息記載,連名字都看不到,也就是“查無其人”吧。這就怪了,像檀萃這樣重量級的著作家、方志家,山西高平不說是大書特書,至少也應有“簡介”之類的文字吧,但就是沒有。這個結論就出來了,檀萃根本就不是山西高平人。

這個謬誤是如何導致的呢?其實稍加查找分析,即會發(fā)現(xiàn)源頭就在檀萃自己的文章和以學生自許的管同的文章中。檀萃的六卷本著作《楚庭稗珠錄》,“自序”的落款即是:“乾隆癸巳夏,高平檀萃題于九曜石側?!倍芡摹都捞茨S明府文》則有“有美先生,崛起高平,鹿鳴五策,薄海為程”之句。

像“高平檀萃”這樣的落款,檀萃的自序還有在別處的題字,應該還有不少。既然檀萃自稱“高平檀萃”,那么管同寫的祭文中有“崛起高平”句自然就是“沿師之語”了。

將檀萃視為山西高平人或另加注為祖籍安徽望江,當屬見風即是雨的想當然,認為檀萃都自貼標簽為“高平檀萃”了,那他必是山西高平縣人無疑,還以為這是另辟蹊徑后的新發(fā)現(xiàn),只是有人落筆時,忽又念及許多文獻上都有“望江檀萃”這一記載,便感到有些不踏實,于是就加了個括弧,注為“祖籍安徽望江”,這樣兼顧一下,以為就能自圓了。

那么,高平究竟是指哪里呢?《續(xù)古文觀止》(岳麓書社出版,王文濡選編,程大琥、馬美著校注)收入的管同的《祭檀默齋明府文》中,對高平的注釋為:“高平,古地名,具體位置不詳?!边@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如果是指山西高平縣,編選校注者豈有不注明之理?清代不是很遠,縣及縣以上的地名,專家們焉有“不詳”之理?

其實,稍加查找即發(fā)現(xiàn),檀萃自稱的“高平檀萃”中的高平是指“高平金鄉(xiāng)”,此地今屬山東,古高平國所在地,望江乃至安徽的檀姓均起源發(fā)軔于此。這支檀姓皆奉檀敷為“第一世祖”,視晉代名將檀道濟為家族最大榮光,而“高平檀氏”這四字則被奉為家族的“徽號”。這個“高平”實非籍貫所指,而是指“郡望堂號”;檀萃自稱“高平檀萃”不過是他不忘本,向祖先致敬的一種習慣方式和雅好而已。

檀萃過世已有二百二十來年了,想不到他是哪里的人還有如此“異說”。檀萃仕途坎坷蹭蹬,相當悲情,二百二十來年后又出此別樣的“悲情”,對此,筆者借用檀萃論望江山水形勝之文《水口塔說》的最后一句話感慨一下:“予讀至此,竊三嘆者久之?!?/p>

檀萃的悲情,自小就顯端倪。眾多兄弟中偏偏就他被過繼給無子的龍姓舅舅做繼子。不幾年,舅家嫌其遲鈍呆板,毫不講情面地將他打發(fā)回檀家。大跌面子的父母為爭口氣,傾家中所有為他延師課讀,期望他走科第為宦之路。娶妻生子后,他老實攻書卻仍不見開竅,經(jīng)常受到父親檀志觀的痛責。一次,父親煩極,就用扁擔橫綁住他的兩臂,叫他滾開。一旁的檀萃妻大窘,念了聲“阿彌陀佛”。檀萃羞愧,側歪著身子進至房內(nèi),綁縛的扁擔竟未碰到門和墻,父親見此略覺心寬,感覺此子還有得救。而見此情景的家?guī)焺t嘆道:“父督師嚴,妻念阿彌陀佛。”不想檀萃竟脫口而出曰:“君危國難,臣當救苦天尊?!甭牭饺绱斯ふ南侣?lián),師大驚,知此子心智已開。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十五歲的檀萃中第二名經(jīng)魁,次年又中第四十七名進士。應當說三十多歲中舉、登進士是不算遲的,何況還是歷試連捷,何況“賜進士出身”的排名還相當靠前,因此這不僅不是悲情,反而是家族和自己的大喜過望。然而,由于不善也不愿鉆營,等候工作的安排就讓他耗了整整八年,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也就是他四十四歲時,才被授為貴州青溪縣知縣。盡管官位姍姍來遲,實誠的檀萃還是信心滿滿,興高采烈地趕赴南方高原之地思州青溪縣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不料八十多天的時候,知縣座位還沒焐熱,卻趕上了“丁父憂”,便匆忙辭官踏上了回鄉(xiāng)奔葬守孝的路。由于沒有盤纏,他就繞道從廣東走,目的是找在粵地做官的進士同年或故人籌些路費,這樣延宕了數(shù)月才回到望江家中。三年守孝期滿,未見朝廷重新安排他工作的通知下來。他依舊不去活動,老老實實在家繼續(xù)待著,朝廷好像把他給忘掉了。這一待便是九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五十三歲時,朝廷好像突然想起他這么個人來,補他到一個更遠的邊陲地區(qū)任職,仍是高原之地,仍是原七品官——云南祿勸縣知縣。他依然高高興興地去上任。到任后,他宵衣旰食,爭分奪秒,決意要把虛度的時間奪回來。實誠的人干事不搞虛頭巴腦那一套,他務實不務虛,雷厲風行,極力興學勸農(nóng)。一年后首開鄉(xiāng)試時,得門生十四人。治政一年,地方安寧,縣府“垂簾終日,政聲大著”。但終究因他專營事務,為人又剛正不阿,得罪了權貴而屢遭非議,特別是碰上了一個不能容人、專挑他刺的頂頭上司巡撫譚尚忠。惹不起不等于躲不起,于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檀萃自任督運滇銅進京的苦差。還是運氣太差,途中他所督運的滇銅船隊遭遇大風而沉沒,因此獲罪革職。若不是哪位辦案官員碰巧動了惻隱之心,差一點就進了大牢。最后只是以羈于原地“就地管制”了事。

檀萃的仕途,兩任縣令,滿打滿算不過六年零幾個月,就此戛然而止。已經(jīng)是將近六十歲的人了,俸祿斷絕,做官無望,家不能回,業(yè)無以舉,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中,他的人生悲情似乎陷入無以復加的境地。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檀萃另辟蹊徑,運用自己扎實的學問和豐沛的人文情懷,教書育人,著書立說,開創(chuàng)出了壯闊的人生新天地。

這首先要感謝滇地的鄉(xiāng)紳和百姓純樸善良。官職沒了,正當他準備離滇回皖時,平素深受他敦厚篤實、熱情豪爽、急公好義品德感染的滇人,實在于心不忍,眾人合力,聘他為在昆明的云南育才書院的講席。在滇二十年,他所培養(yǎng)的弟子成名成家的不下數(shù)百人。講學之余,他四體勤動,筆耕不輟,以至著述等身,成為一代名家?!肚迨犯濉に囄闹尽贩Q他的詩“恣肆汪洋,近體尤為錘煉”。張之洞則認為他是“經(jīng)濟家”,將他列為清代二十四名“著述家”之一,與黃宗羲、顧炎武、方苞等齊名。

檀萃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乾嘉時代,一般所謂文人學者,大都熱衷科舉,以圖利祿,或一門心思鉆研訓詁隱世,對于實際有關民生日用、經(jīng)濟生產(chǎn)等方面,則很少關注;而檀萃卻認為學人必須致力于研究經(jīng)世有用之學,為了考察云貴地區(qū)的山川物產(chǎn)、風土人情,他?!坝猩奖氐?,有泉必飲,剔蘚讀碑,訪求故老”。他一面實地考察,一面探本求源,稽古證今?!白阚E所經(jīng)而以目纂者,輒隨手札錄”,對民生有利者無不采輯成書。他的著作集歷史、地理、民俗、藝文之大成,為研究云貴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

說檀萃著作等身一點也不為過。其所撰本姓家族和別姓家族多種譜乘不計,歷史、經(jīng)學、方志、農(nóng)事、地學、民俗、詩文等計有二十余種:《滇海虞衡志》、《元謀縣志》、《祿勸縣志》、《番禺縣志》、《騰越州志》、《蒙自縣志》、《浪穹縣志》、《順寧府志》、《廣南縣志》、《滇書》十卷、《詔史》補八卷、《楚庭稗珠錄》、《農(nóng)部瑣談》、《大戴禮疏》、《法書》十卷、《穆天子傳》、《逸周書注》、《儷藻外傳》、《滇南文集》、《滇南續(xù)集》、《滇南詩前集》、《滇南詩話》、《草堂外集》十五卷、《滇南草堂詩話》十四卷、《彩云集》、《小方壺齋輿地叢鈔》、《采真匯稿》四卷、《試策箋注》、《儀禮韻言》二卷。

檀萃影響最大的著作當屬成稿于1799年的《滇海虞衡志》,其年他已七十四歲,此書是他離滇之后、離世之前留給云南各族人民的一份曠世大禮。全書共分巖洞、金石、香、酒、器、禽、獸、蟲魚、花、果、草木、雜、蠻十三卷。有學者稱:《滇海虞衡志》為云南清代“三奇”之書——有趣奇書、致用奇書、曠世奇書,不僅過去對云南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今天也仍然散發(fā)著它迷人的魅力,此書的價值更在明天。

官場的失意,仕途的坎坷,終使檀萃的一支禿筆如大江大河源源不斷地流淌出關于滇山黔水還有粵土的寶貴文字,為后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文史資料,構筑起了令無數(shù)有識之士不能不為之驚嘆的學術、藝術殿堂,這樣的人生何其壯闊!

嘉慶六年(1801),即檀萃將離世的那一年,舉人出身、云南趙州(今云南彌渡縣)人師范,以軍功授任檀萃的家鄉(xiāng)望江縣知縣,此可謂機緣巧合,因為早在云南當學博時,師范就與檀萃成為莫逆之交。受任望江知縣時,檀萃老病思歸,師范寄詩寫信給正在歸鄉(xiāng)途中暫寓江寧的檀萃,言:“江南山水未足游觀,獨得先生為部民,滋可喜爾!”老師的家鄉(xiāng)雖好,但山水尚未發(fā)現(xiàn)有可觀處,只是有老師將作學生的治下之民,這才是最可喜的——幽默之情和交洽之誼,躍然紙上。豈料不日檀萃卻客死江寧,師范未能得見最后一面。師范小檀萃二十八歲,在老師的家鄉(xiāng)等老師,等來的卻是老師的死訊,師范的悲痛是可想而知的。他在悲痛之余,拜讀由老師之子帶回的遺稿,即一經(jīng)出版便經(jīng)久不衰的那部名著奇書《滇海虞衡志》,并為之作序。

“吁嗟人生,會合非偶。已矣何言,頌君不朽。君身黃泉,君名北斗。陷君者誰?蠅營狗茍!”這是無比敬仰檀萃的后生管同在《祭檀默齋明府文》中的最后一段激昂、沉痛、悲憤之語。

畢竟其時管同青春年少,憤激之語在所難免。其實,檀萃倘若沒有前面的悲情遭遇,豈會有后面的壯闊人生呢?

猜你喜歡
望江高平悲情
悲情英雄
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日常尺度——東岸“望江驛”木構建筑設計實踐
千年古建看高平
高平夜景
五“地”五“鄉(xiāng)”圣地高平
仰望高平
成都·望江名門
重慶望江工業(yè)有限公司
悲情中亦有壯懷——重讀《項脊軒志》有感
上城區(qū)望江新城力推總部經(jīng)濟 筑巢引來“金鳳凰”
永靖县| 朝阳区| 蒙城县| 莒南县| 武清区| 新乡市| 潞西市| 互助| 定远县| 东城区| 丹阳市| 安庆市| 益阳市| 乐业县| 潼关县| 华阴市| 福泉市| 驻马店市| 华坪县| 正阳县| 奉贤区| 称多县| 平乐县| 东宁县| 古浪县| 屏山县| 和林格尔县| 宁陕县| 庆元县| 塔城市| 长岛县| 林周县| 当涂县| 和平县| 康马县| 宁蒗| 武安市| 龙南县| 永济市| 莱州市|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