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鈞
杏壇,是孔夫子的“道場”,也是我的老師們的“道場”。我看到公蘭谷先生、朱澤吉先生、白靜生先生、姚大業(yè)先生、叢藥汀先生都與我們吃一樣的飯食,賞一樣的杏花,卻擺出與我們不一樣的“領(lǐng)飛”姿勢,義無反顧地帶我們在文學(xué)的天空翱翔,在教育的天空翱翔。沒有抱怨,沒有犬儒,甚至沒有調(diào)侃,一進教室就雙目放光,渾身放電。他們都是諶容筆下《減去十歲》描摹的對象,每個人都帶著重生的喜悅和減歲的狂喜在觸摸春天、回報春天。
講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公蘭谷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界的一位先驅(qū)人物,他最拿手的是講魯迅,把魯迅都講得“還陽”了!但突然有一天,我們卻驚駭?shù)芈牭搅斯壬ナ赖南ⅰK乃奚峋嚯x我們的宿舍僅一箭之遙。去幫忙的男生回來說,先生的飯盆里還有半盆高粱米飯呢……
講明清文學(xué)的朱澤吉先生是個大才子,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誦《紅樓夢》。因他的夫人陳靜言也是我們的老師,所以,我們總是以傳播他們夫婦的奇聞軼事為樂趣。朱先生講起課來常常忽略了時間,很少有課間。好不容易有個課間,男生們往往忽地圍過去,為的是趁這工夫再與朱先生多聊幾句,沾沾仙氣。
叢藥汀先生是個詩人,一直筆耕不輟。他帶領(lǐng)我們演唱他作詞的《祖國啊我親愛的媽媽》歌曲時的情景歷歷在目,他忘情地打著拍子,半閉著眼睛,陶醉的表情煞是惹人沉醉。
蕭望卿先生操著湖南普通話,在課堂上為我們講他在清華大學(xué)做朱自清先生和聞一多先生的研究生時的舊事,從此我們明白了,我們是朱自清、聞一多的“隔代弟子”,我們的“DNA”里必須有十足的硬氣與文氣。
…………
我想,如果一定要為“我的大學(xué)”選取一個象征物,我會欣然忽略了草墊子、土爐子、土豆、雞蛋……我會一萬次地選中一朵杏花。我寒素的青春因棲在這一朵寓意不凡的杏花上而顯得璀璨奪目。一朵杏花,為我這個“憨妞”完成了“美的開光”。我甚至可以說,我的生命以這兩樹杏花為界碑,那一邊,懵懂、癡愚、混沌;這一邊,清朗、穎悟、明潤。
畢業(yè)后,我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教書。
學(xué)校的對面是一座公園,而公園正對著我辦公室的地方偏巧也植有兩棵杏樹。
我備課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瞄一眼與我隔了一條北新道的那兩棵杏樹。我相信我看她們時,她們也在看我;我還相信,她們與“文史村”的杏花有著某種神秘的關(guān)聯(lián)。我多么欣興!因為,她那看不見的光,照亮了我案頭黯淡的一切。
“教而寫”,是我給自己設(shè)定的“人生關(guān)鍵詞”。我清楚地知曉這個關(guān)鍵詞自何來。
阻力和誘惑來自四面八方。有人告訴我,你可以不教了。又有人告訴我,你可以不寫了。每當(dāng)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朱自清、聞一多、朱澤吉、叢藥汀,于是我告訴別人也告訴自己:“教而寫,是我命。”
做了校長之后,我依然離不開講臺,還曾寫過《你不能蠢到把校長當(dāng)官兒做》。不把校長當(dāng)官兒做,就是要迷戀講臺,迷戀與學(xué)生共同成長。我至今還教著“人文班”的寫作課。我說過:課堂,是能嗅到真實的“杏香”的地方。
我是個“寫作依賴癥”患者,最多的時候開著6 個專欄,出差了就用手機寫,生病了就在醫(yī)院寫。我說過,我用寫作挹取逝川之水。目前,我出版?zhèn)€人文集28部,開辦著三個微信公眾號。
有位前輩叮囑我:“好老師要有‘三個留下’,留下課、留下文、留下人?!鼻皟蓚€“留下”都好理解,最后一個“留下人”是什么意思呢?所謂“留下人”,就是帶出跟自己精神容顏高度相似的徒弟,將自己的教育“血脈”傳承下去。為了做好這第三個“留下”,我又申辦了“河北省名師工作室”,應(yīng)邀到全國各地講座300 余場。作為一個從中文系中走出來的人,我的職業(yè)宣言是:“年復(fù)一年信仰中文,日復(fù)一日享受寫作”。
今生今世,我忘不掉洋河南“文史村”那葳蕤的“杏花消息”。當(dāng)我看到妹妹為女兒上網(wǎng)搜索她要去的大學(xué)宿舍裝沒裝空調(diào)時,我想起了我大學(xué)的第一課——編草墊子,我想起了我大學(xué)的必修課——生土爐子。那時,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多么貧乏,但,一朵簡約的杏花墜落于襟袖之間,你就擁住一個絢麗的春天了。
陶行知先生有言道:“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蔽业摹叭松笫隆?,只能是躬耕杏壇了。由于有當(dāng)初那兩株杏樹為我的精神“打底”,36 年職場生涯我都能保持十足的定力,不搖擺、不迷亂、不惘惑。當(dāng)一頂頂金光閃耀的帽子戴到我頭頂上時,我所能做的,就是向著洋河南岸的那個小村子回望、感恩。
方便的時候,我一定要去母??纯茨莾煽眯訕洌ㄆ谝埠?,非花期也罷,我要走到她的身旁,告訴她:你那唯美的光,必將照徹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