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周立言荷言HEYEN品牌創(chuàng)始人,盤扣手藝人,資深旗袍文化研究者,雅樂演奏者,昆曲及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專業(yè)碩士,曾于高校任教,后辭去編制創(chuàng)業(yè)。致力于文化、技藝以及旗袍等中式服飾的設計和融合,將詩詞文化融入服飾設計,賦予傳統(tǒng)面料以新生,以衣載道,傳遞東方雅致之美。曾多次受邀前往我國港澳臺地區(qū)及歐美參展,多次斬獲國內(nèi)外大獎。
“姑蘇旗袍美人”在很多人的腦海里,是上世紀上海月份牌上的復古美人,是《良友》雜志上萬人追捧的封面人物,是湮滅在時光中的大家閨秀,但無論是怎樣的想象,都仿佛和當代生活場景有“次元壁”。不過見到周立言后,你會立即推翻這個想法。這個從小學琴、研究昆曲的女子,是蘇州城里行走的古典風景。她把對古典美學的熱愛,對雅致生活的堅定,融入到一針一線中,讓旗袍這個復古衣著,成為當代職業(yè)女性的日常衣物。但周立言的“野心”,并不是做好一件衣服那么簡單,以她擅長的旗袍設計和傳統(tǒng)詩詞、雅樂為載體,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傳統(tǒng)文化從方方面面影響更多的人,才是她的志向。周立言用細膩與溫柔的生活態(tài)度,滴水穿石的堅毅心智,一點一點接近她心里那個“姹紫嫣紅開遍”的夢想。
周立言生長在一個教師世家,家族三代出過十幾位教師,父母也都從事教育行業(yè),外公還曾是一家小學的創(chuàng)始人。周立言小時候的娛樂項目,就是去河邊摘蘆葦編東西、扎風箏、認植物、背詩詞。當時家里的條件并不好,沒有本子,父親就把掛歷紙裁成一小塊一小塊,抄上詩詞,每天陪她背一段。小時候未必懂得每句詩的意義,比如《春江花月夜》,一年級的周立言,在父親的陪伴下,每天都會背誦幾句,而自己真正理解“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已是多年后了。經(jīng)歷了成長,看到相似場景和身邊的人,一些記憶中的詩句就會自動跳出來。
在東方衛(wèi)視《詩書中華》欄目中,周立言和妹妹俞文潔,穿著一身充滿江南風韻的旗袍亮相,用龐大的詩詞知識儲備征服了評委和觀眾。很多人問周立言,你怎么能背那么多詩詞?周立言覺得這是“童子功”,她說:“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真氣一樣,剛開始不知道這個真氣有什么用,但忽然有一天就能融會貫通了。”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生拉硬拽著去上興趣班,周立言學習古箏是自己的選擇,因為愛詩詞,所以希望自己能更貼合古人的生活方式。雖然學琴很辛苦,但確實讓她感到寧靜和快樂。有才藝的小女孩免不了要盛裝參加各種演出,周立言第一次和旗袍相遇就愛上了它。她特別喜歡民國時期那些學貫中西的大家閨秀,旗袍仿佛是她和她們的精神紐帶。18歲成人禮的時候,母親送給她的禮物就是一件鵝黃色有小梅花的旗袍,她珍愛地為它命名 “衣上落梅”。
昆曲及中國古典戲曲專業(yè)碩士畢業(yè)后,遵循祖輩的路,周立言進入蘇州評彈學校成了一名大學老師。工作安逸且順遂,但她始終覺得心里有一個夢還沒實現(xiàn),這是有關服裝、音樂、文學和古典美學的夢,她急需一個把這些元素鏈接起來的載體,于是旗袍成了她夢想的出口。周立言喜歡旗袍,她學生時代就成立了社團“姑蘇旗袍美人會”,大家穿著旗袍唱昆曲,一片風流雅韻。周立言還在網(wǎng)上寫過有關旗袍文化的專欄,從她喜歡的民國傳奇女子入手,拜訪名師、查詢資料,慢慢地對旗袍的歷史、形制、工藝等如數(shù)家珍。
周立言正式成為一名手藝人,是在大學教書的時候。每個周末,她都會從蘇州坐車去上海,跟著上海的老裁縫學習盤扣制作。盤扣作為旗袍上的重要部件,代表著制作者的高級審美。中國君子文化講究“通身無硬物”,所有服飾部件都要求是軟的,包括扣子也是布做的。盤扣制作并不簡單,需要把布條用銅絲拗成想要的形狀,再進行熨燙,得到理想的軟硬度和細致度。做一枚小小的扣子,周立言需要一天的時間,這是一種手工藝的極致體驗,也讓她對旗袍制作的理解更深刻。
古代女性愛美,一年四季頭戴不同花卉,所以就有了簪花文化。這種文化也延續(xù)到服飾上,比如花卉刺繡,或者把喜歡的紋飾花朵做成盤扣。傳統(tǒng)的盤扣樣式有琵琶扣、葫蘆扣、鳳凰扣等等,年輕人覺得略顯土氣,周立言就花心思把現(xiàn)代的設計思維融入傳統(tǒng)手藝,把盤扣做成書法字體、江南的小橋流水、花卉蝴蝶,甚至是圣誕老人,讓人贊嘆原來傳統(tǒng)手藝還能這樣發(fā)散。
周立言雖然不是設計專業(yè)出身,但是對旗袍的文化、理論、實踐有很深厚的積累,尤其是她在文學、藝術上的審美,讓她的設計理念大放光彩。周立言認為,一件衣服中如果沒有設計靈魂或者穿著者的氣韻,只會是“普通的好看”,而無法成為給人留下記憶點的藝術品,所以她最熟悉也最擅長的詩詞文化,成了她設計衣服的靈感來源。
比如看到牛希濟在《生查子》里寫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周立言就想,讓一個人心心念念很多年、看到芳草就能想起的姑娘,她穿的綠色裙子應該是什么樣的?于是她試圖去復原面料,想象那姑娘如果穿越到現(xiàn)代,會穿著怎樣的衣衫。用服裝把詩詞的意蘊表達出來,當看到這件衣服時,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詩詞里那個溫婉的姑娘。
周立言堅持著自己的設計理念。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內(nèi),“竹·尚”主題旗袍秀拉開帷幕,周立言設計的20件“姹紫嫣紅”系列蘇繡旗袍驚艷了眾人。這一系列的靈感來自于明代湯顯祖《牡丹亭》中杜麗娘的一句唱詞“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以中式為神,西式為骨,把禮服剪裁大膽融于這一批作品之中,最終大獲成功,讓詩詞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煥發(fā)出迷人光彩。
民國時期的大家閨秀是周立言的繆斯,那些得體的、優(yōu)雅的、閨秀氣質的女性,淡淡一個轉身回眸就讓人迷戀,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靈動,也是獨屬于東方女性的秀外慧中、含而不露。
在周立言看來,旗袍從誕生之初起,就帶著女性獨立的色彩,帶著“西風東漸”的時尚色彩,它從來都不是一個復古的、格式化的衣服。從周立言收藏的幾十件古董旗袍來看,民國女子的時尚感一點都不輸于今人,收腰、泡泡袖、魚尾裙、皮草拼貼……
周立言說:“當代意義上的旗袍的誕生與獨立知識女性有關,所以旗袍也完全可以成為當代職業(yè)女性重要場合的衣服?!彼Φ姆较?,就是讓旗袍在當代生活中被職業(yè)女性所接受,變成一件日常服飾。旗袍往長了做像禮服,往短了做就像日常連衣裙,可塑性很強?!爸匾獔龊洗┢炫鄄粌H不突兀,還能讓人感受到你對這個活動的重視和對對方的尊重。職場女性需要一件‘戰(zhàn)袍,代表自己不說話時的語言。”周立言說。
民國閨秀張充和先生是周立言的精神偶像,她的故事被無數(shù)公號寫成爆款,她受過中西合璧式的教育,是真正內(nèi)外兼修的大才女。她在國外半個多世紀,堅持傳授書法和昆曲,是第一批完整地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的人之一。她特別愛穿旗袍,90多歲回蘇州的時候,就穿著一襲得體的酒紅色旗袍,舉止優(yōu)雅、儀態(tài)萬方。周立言很憧憬張充和先生的這種優(yōu)雅狀態(tài),從張充和的身上,她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周立言研究昆曲出身,見多了博物館里的非遺項目,她認為,一項技藝如果不能在生活中體現(xiàn)和運用,消失是必然的。
如今的手藝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老師傅,他們的手藝很高超,是一項技藝干幾十年的熟手;一種是她這樣的年輕人,對手藝十分感興趣,也想扎扎實實地把技藝傳承下去。周立言覺得這兩者并不是割裂的,作為新時代的手藝人,必須做出改變,如果產(chǎn)品不能讓年輕人喜歡和埋單,只是靠政府扶持,傳承是很難長久的。只有一件事物有自運營的能力,被更多人供養(yǎng),才能良性地走下去。 “我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每天踩縫紉機的老師傅,但我依然是新時代的手藝人?!敝芰⒀哉f。
“一項技藝,必須與時尚、現(xiàn)當代的審美結合,用多種方式呈現(xiàn),才能自然地傳承下去?!边@是周立言對旗袍文化傳承的理解。她在做的事情早已經(jīng)超過了“制衣”的范疇,她以服裝為載體,把中國文化用一種很有趣很多元的形式傳播下去。比如組織古典小樂團去愛丁堡音樂節(jié)演出,用古琴琵琶演奏評彈和昆曲;和博物館跨界合作,把青銅器紋飾做成盤扣、做成衣服的花紋,讓大家可以把歷史里的文物穿在身上?!半m然做不到張充和先生那樣,但想要把傳統(tǒng)文化傳播出去,最終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確實是我做這件事的初心?!敝芰⒀孕闹械墓诺涿缹W在現(xiàn)實里一點點呈現(xiàn),從姹紫嫣紅開遍的姑蘇城出發(fā),去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