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之校長近照
馬俊之,1921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孝義縣,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革命,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晉綏根據(jù)地從事群眾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四川醫(yī)學院(華西醫(yī)科大學前身)黨委副書記、院長,四川省政協(xié)第一至第七屆委員,中華醫(yī)學會教育委員會常委。1985年從工作一線退休后,創(chuàng)辦四川老年大學,任校長、中國老年大學協(xié)會副會長等職。
日前,筆者采訪了馬老校長,老人身體康健,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聲音洪亮。坐在她面前,怎么也不會相信這是一位百歲老人。馬老對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學建設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說起創(chuàng)辦四川老年大學的經(jīng)歷,仍然記憶猶新,娓娓道來。
她說,老年大學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新生事物。1982年,黨中央確定了干部實行離退休制度,大批老干部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他們革命了一輩子,仍然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也希望繼續(xù)學習、與時俱進。1983年,在山東創(chuàng)辦第一所老年大學后,全國各地的老年大學也像雨后春筍般興辦起來,以滿足老年人的愿望,適應時代的需求。
1982年,在馬老的倡導下,華西醫(yī)科大學就舉辦了離退休老人的“健康與長壽學習班”,幫助老同志解決心理和生理的失衡問題。當她退出一線工作后,“老年學習班”的同志就來邀請她去主持興辦老年大學。
1985年春,創(chuàng)辦四川老年大學時,省里正式任命她為校長,與薛魚、劉增效、袁鴻江3位副校長一起展開籌備工作。當時,他們最棘手的就是“四無問題”:無校址、無經(jīng)費、無編制、無主管部門。甚至沒有具體的辦學方案,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在百般焦急之中,馬老去求助省委老書記許夢俠。許夢俠時任四川省委顧問委員會主任,聽了匯報后,果斷表示:“我支持你。校址的問題不能馬上解決,只能是暫借。經(jīng)費去找省財政廳,編制去找省人事廳,他們一定會支持的。”
隨后,馬俊之先找華西醫(yī)科大學的時任領導借到了臨時辦學的地方;省財政廳也一次性撥款9萬元作為開辦費;省人事廳批了建校手續(xù)和4個專職人員編制。
手續(xù)一批下來,四川老年大學就自動聚集來十幾個離退休干部。他們不計報酬自愿參與辦學,自己動手搭建起簡易教室,制定出教學計劃,聘請來兼職教師,“四川老年大學”的牌子就正式掛了出去。出乎馬老意料的是,兩天之內(nèi),前來報名上學的就達1000多人。
1985年6月1日,四川老年大學正式開學。選定“六一”兒童節(jié)這一天,是寓意老年人“返老還童”“老而能學”。開學典禮在華西醫(yī)科大學舉行,當日,可容納1200人的小禮堂內(nèi)座無虛席,四川省有關廳局領導親臨祝賀,主席臺上擺滿了有關部門送來的錦旗、花籃等。省委老領導、名譽校長許夢俠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的少先隊員穿著整齊的隊服,敲鑼打鼓,振臂高呼:“向爺爺、奶奶們學習、致敬”的口號,頓時,全場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許多老年學員激動得熱淚盈眶。
老年大學開學了,老年學員們有的拄著拐杖,有的由家人護送來到學校。從郊縣來的學員,還需每天清晨6點起床,乘坐公交車到校上課,中午吃自帶的干糧,下午繼續(xù)上課,往往放學返家時,已經(jīng)天黑。這些情景,令人十分感動。馬俊之有些歉意地對大家說:“學校條件太差,實在對不起了。”一位老將軍則說:“不錯了,這比‘抗大’條件好多了?!勾蟆险n是學員坐在地上,每人的膝蓋就是桌子。只要我們能學習,就很滿足了”。老將軍的學習熱情、寬容態(tài)度,尤其是執(zhí)著的學習精神,給當時的學校領導增強了辦學的勇氣和信心。
根據(jù)老同志們的學習需求,學校當時開設了20多門課程。除了課堂教學,學校還舉辦作品展覽會,組織文藝會演,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學員們普遍反映在老年大學又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有了新的方向、新的追求,身體健康了,心態(tài)更好了,人也變年輕了。
在實踐中,四川老年大學踐行了“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增進健康、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提出了“學、樂、為”三結合的教學原則,倡導“愛校、敬老、尊師、重教”的校風,延續(xù)這種良好校風,學校逐步走上了規(guī)范化辦學之路,已發(fā)展成為西南地區(qū)乃至全國著名的老年大學。
四川老年大學的成功實踐,帶動了四川各地老年大學的建立,省內(nèi)老年大學從此生機勃勃地發(fā)展起來。1988年,四川省老年大學協(xié)會成立,馬俊之當選為會長。1988年底,中國老年大學協(xié)會成立,馬俊之當選為中國老年大學協(xié)會副會長。她在四川老年大學一直奉獻到2000年,80歲高齡時,才離開學校,回家頤養(yǎng)天年。
生活中,馬俊之是一位樂觀前衛(wèi)的老人,十分注重生活質(zhì)量。她認為,老年人保持健康長壽要做到“一靜兩動”,心要靜,腦子和手腳要動。她說:“養(yǎng)怡之?!保睦砗途駹顟B(tài)最重要,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學到老,不要因為暮年而消沉,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tài)。80歲回家休養(yǎng)后,其生活豐富多彩:除了學習用平板電腦看新聞,還喜歡看書看報,拿iPad玩游戲。喜歡散步,每天盡量到戶外去活動一個多小時。此外,馬老還筆耕不輟,寫作并出版自傳體回憶錄《隨意》;90歲時,她還撰寫了《感謝生命》一書。
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馬老認為,長壽之道,除了先進的科技醫(yī)療條件,還要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不靠天,不悲觀,信科學,盡人為。正因為有這樣的養(yǎng)生之道和良好心態(tài),才使她走進百歲壽星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