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前段時間我機緣巧合得到了炙手可熱的升職機會,同事紛紛道賀,我卻如坐針氈,不想升職只想逃跑。我打心底覺得自己配不上這個位置,同事的道賀,在我聽來更像是調(diào)侃和挖苦,就好像在等看我何時露餡、出丑。為了不讓人看出來我不配、說三道四,我每天活得像一個演員,一面想方設(shè)法地扮演一個優(yōu)秀員工的樣子,一面又時刻擔心面具會被識破,那個懶惰的我、沒有責任感的我、自卑的我一旦暴露,會失去所有人對我的信任。我該怎么辦呢?
焦慮的兔子先生
曹序? 心理咨詢師
兔子先生你好!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冒名頂替綜合征”,用于形容這樣一類人:他們可能在社會標準中已經(jīng)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在他們心里,卻始終認為自己配不上所取得的成就。正如你感覺獲得贊許的似乎是另一個人,而他們不過是“冒名頂替”的騙子。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拼命攢錢想去米其林餐廳吃大餐,可當你真的在餐廳坐下時,卻無法好好享用它。因為你覺得自己與這里格格不入,別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你不屬于這里。
你無須感到恐慌,因為它并不是什么心理疾病,也不僅僅只發(fā)生在你一個人身上。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曾進行過一項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受訪的成功人士中,33%的人都認為自己的成就不是理所應得的,甚至許多名人都曾公開承認自己有“冒名頂替綜合征”。就連愛因斯坦也曾在晚年表示,自己是一個“無意識的騙子”。
一個人為何如此堅定地相信“我是一個騙子”呢?
或許與如何看待成功有關(guān)。心理學家亨利·默里將人們“渴望完成艱難的任務(wù)、克服困難、超越自我”的需要命名為“成就需要”。個體的歸因方式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的成就需要。歸因方式是一個人對事件原因的解釋與歸納。放在成功這件事上,即當你成功時,你會怎樣去解釋它。
在心理學,通??梢詮?個維度來解釋成敗。
一是控制點:你是從自身找原因,還是從外部環(huán)境找原因。如小時候你某一次取得好成績,若歸因為“考試狀態(tài)不錯”,則為內(nèi)部歸因;若歸因為“題目太簡單”,則為外部歸因。二是可控性:如“是否努力”“是否花費時間”,皆為你能控制的因素,像“家庭出身”“工作環(huán)境”則為不可控的因素。最后是穩(wěn)定性:譬如面對賞識,有人歸因為“自身能力強”這類穩(wěn)定的、不輕易改變的原因,而在你看來升職是“機緣巧合”,顯然你是一個偏好不穩(wěn)定歸因的人。
自認“冒牌者”的人常會將自己的不足放大,將每一次挫折都歸結(jié)于自身內(nèi)部不可變的因素,將自己的成功進行外部歸因,無法將取得的成就與自身真正聯(lián)系起來,覺得自己是個偷走好運的騙子。
不同歸因方式本身并無好壞之分,但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無法享受生活的樂趣,不妨試著做一些反思和改變,嘗試回憶一次失敗或成功的經(jīng)歷,看看自己在這3個維度上,分別以哪種歸因方式來解釋這一次經(jīng)歷。
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有“冒名頂替綜合征”的人都是完美主義者,尤其在對自我的評價上。反觀你自己,是否正是如此呢?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身上都有其不完美。了解是改變的第一步,愿你讀到這里,能對自己多幾分了解,少幾分忐忑,由衷為成功感到快樂,也包容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