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你年紀還小,別驚惶失措,以為大人才應該管那些事。
春色漸濃,國內疫情也得到了控制,各地陸續(xù)復工復產。始料不及,我收到一封這樣的讀者來信:“我上高二,平時學習很忙,每天早出晚歸,很壓抑。假期里,自私地說,我其實竟有點開心,家人都在,難得團聚,他們不用為生活而奔波勞累,也不用為明天發(fā)愁。我們家就在工業(yè)園區(qū),父母是園區(qū)里做工的,這段時間工廠停工,空氣好了,天也藍了,有點像小時候的樣子,說實話,這樣的日子我挺喜歡的。一復工復產就不行了,灰塵到處都是,刺鼻的氣味又有了,還有噪音……有的時候我會想,為什么一定要發(fā)展呢?就這樣每個人都簡單地生活不好嗎?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人們付出代價,而我們家的代價就是大家不能團聚?!?/p>
我一時間,只覺得百感交集,不知從何說起。
那句“他們不用為明天發(fā)愁”,針一樣刺進我的眼睛。怎么可能?!所有略有常識的人都在擔心大疫之后經濟如何復蘇——工廠能否按時復工,年前接下的訂單能不能按時交付,不能返工的工人能不能拿到工資。一定有些企業(yè)會撐不住,一定有些人要為明天發(fā)愁……
為什么那位讀者會有這樣的感覺?顯然是父母對他只字未提。
要論忍耐,中國父母排了第二,全世界無人敢認第一。從孩子呱呱墜地起,他們就躬身搭起一個風雨不進的溫室:自己吃扒堆的大白菜,也要給孩子喂進口奶粉;平時和音樂絕緣,卻帶孩子去上昂貴的樂器培訓班——上了有什么用,他們沒想過,鋼琴十級和九級的區(qū)別在哪里,他們不知道,他們只是淳樸地認為:人家有,我的孩子也要有。
中國沒有這么多有錢人,卻有太多孩子誤認為自己是中產家庭。很多話,中國父母是永遠不和孩子講的。他們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就夠了,從來沒說過自己在外面不僅要好好工作,還要四處賠笑臉找門路;他們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勉勵自家的,孩子們很反感,但孩子們從不反省自己也經常在無意間提到“別人家的父母”刺痛他們?!霸谖覀儼辔沂俏ㄒ粵]出過國的?!薄捌渌议L經常來學校做志愿者?!薄沁@些父母特別不愛孩子特別懶嗎?不,他們只是沒錢,因為沒錢要格外辛苦地工作。這些,父母都不會說,他們覺得:孩子大了自然知道。
知道什么?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人付出代價?!懊總€人都簡單生活”是不存在的,生活從來不簡單,身下一張床,口中一粒米,都必須用勞動去換。不然怎么辦,在街角拿著碗等人來施舍嗎?那也得其他人去賺了錢才能賞給你呀。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幻想中的樂園。古希臘人是《理想國》,英國人是《烏托邦》,中國人是《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把這個當作真實生活,會立刻發(fā)現(xiàn)站不住腳:鍋壞了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干旱了怎么辦?這片土地得有多大,能養(yǎng)活多少人?這些人彼此通婚,幾代之后全是近親,光遺傳就完蛋了;既然提到了“衣著”,那一定得有針,不與外界交通,難道真用鐵杵磨嗎?我小時候就想不通那個針孔是怎么磨出來的,現(xiàn)在當然也想不通。
真實生活是什么樣的呢?日復一日辛苦勞作,處理難以應付的人際關系,賺不到很多錢,卻有無盡的風險與危機。一病返貧不稀罕,意外落到了一家人身上,那就不是意外,而是必須面對的生存考驗。家人的團聚非常重要,但你不先買房置地,就不能保證全家人安安穩(wěn)穩(wěn)地生活在一起。這些,大概十幾歲的少年們沒想過:食物來自超市,衣服來自淘寶,學費、生活費來自爸媽,教科書來自學?!焓忠X要物太久,以為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
曾有網友給我留言,說她直到大學畢業(yè)后自己租房子住,才知道連衛(wèi)生紙都要花錢買,在冬天的后半夜,她還要穿上衣服去24小時便利店買衛(wèi)生巾。這不免引發(fā)我的思考:是否應該早一點,在中學階段,就多讓學生接受一些外面世界的考驗。
這一次大疫,對全體中國人來說都很殘酷,都是考驗。對每一位中學生來說,就是一門必修課提前了幾年。別說你年紀還小,別驚惶失措,以為大人才應該管那些事,你已享受過免費早餐,現(xiàn)在,要開始為午餐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