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潔
提梁壺的創(chuàng)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生產有提梁的陶盉。1958年,河北邢臺縣東董村出土了一件戰(zhàn)國時期的陶器精品“彩繪陶盉”?!氨B”,為古代盛水或酒的器具,這一“彩繪陶盉”即為我國早期的提梁壺。
宜興紫砂提梁壺的制作也出現(xiàn)較早,宜興紫砂的始創(chuàng)期,著名制壺大家時大彬制作的“調砂提梁壺”,紫泥調砂,珠粒隱現(xiàn);壺身較大,作扁球狀;短頸,直腹微鼓;圈底微凹,圓餅狀蓋;鈕呈六棱形,中穿一孔;壺流折而曲,亦呈六棱形,穩(wěn)重大方;提梁碩大呈圓環(huán)狀。此壺氣勢雄健、線面明快、結構嚴謹、比例協(xié)調,其氣勢宏大產生于它的提梁空間,從虛與實的對比中產生了非凡的美感。
當代,在宜興紫砂史上產生廣泛影響的提梁壺當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制作的“提璧壺”,這一“提璧壺”為顧景舟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高莊教授共同設計創(chuàng)作的,高莊對顧景舟的壺藝十分欽佩,稱顧景舟為“有文化的工藝人”。高莊曾設計了一套以提梁壺為主的提梁茶具,顧景舟對這套茶具很感興趣,但感覺其造型不夠完美,于是歷時三個月反復推敲,不斷完善,最后制成了一套九件的茶具,因提梁壺的壺蓋似古代的玉璧,故稱之為“提璧壺”。而后又經歷了20年的時間,對之作了四次重大的修改,終于完成了“提璧茶具”的制作。
1994年5月4日,郵電部出版了《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一套四枚,它們是:明代時大彬的“三足圓壺”,清代陳鳴遠的“四足方壺”,清代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壺”,現(xiàn)代顧景舟的“提璧壺”。1979年“提璧壺”曾作為國禮被贈送給了日本首相。
沿著古今大師藝術創(chuàng)作的足跡,在傳承宜興紫砂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我設計創(chuàng)作了提梁造型的“摯友提梁”(見圖1)。顧景舟大師對提梁造型非常鐘愛,他創(chuàng)作的提梁壺有“提璧壺”、“此樂壺”、“美提壺”、“提梁鼓壺”、“雙龍戲珠提梁壺”、“鷓鴣提梁壺”、“玉璧蓋提梁壺”等,對這些壺的提梁設計皆極盡心智,每件作品都氣度不凡。在欣賞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潛移默化地對提梁壺的設計和創(chuàng)作有了深刻的認識?!皳从烟崃骸钡奶崃簹鈩蓍_張,提梁的空間虛處大于壺體的實處,其壺型有一種“天高地闊”的氣度。提梁的上部寬于下部,在線型上避免了生硬與呆板。壺體為竹筒形,與壺的裝飾“梅”、“竹”關系密切,造型與裝飾相呼應;嘴為二彎嘴,以梅的粗枝形態(tài)塑成,上面疤痕累累,顯示了梅枝的自然形態(tài),亦顯示了梅的錚錚鐵骨,不懼風霜雨雪的侵襲而傲世獨立的精神;提梁塑成梅竹融合的形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蓋為嵌蓋,蓋面上塑有竹枝及梅花,一面以基本對稱的五段竹節(jié)塑成,另一面則塑成梅枝狀,上有疤節(jié)錯落分布。梅花用本色泥塑成,竹葉用墨綠泥塑成,四片竹葉有密有疏、分外醒目,形態(tài)極簡、以少勝多、表情達意;以環(huán)狀的竹節(jié)為鈕,以顯示竹的堅韌不拔精神,有梅的細枝從環(huán)的中間穿過,使梅、竹相互融合、緊密結合、互依互存。在與壺嘴相對應的壺體上塑竹,竹葉飄逸勁挺、姿態(tài)優(yōu)雅。所有的塑飾皆為精心設計、精心制作,畫面簡潔疏朗、平淡天真,與梅、竹的品格相合。
“摯友”,真誠的朋友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品格相合的人或事物。梅與竹與人在品格上都有相通之處?!皳从烟崃骸钡难b飾為梅與竹,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十分喜愛的題材。自元代起,已有文人畫家作《梅竹雙清圖》。元代的畫家吳鎮(zhèn)題竹:“有竹之地人不俗,而況軒窗對竹開?!痹牧硪晃划嫾彝趺犷}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薄扒鍤狻薄ⅰ安凰住?,這就是古代文人對梅、竹的寫照,他們也視梅、竹為“摯友”。
從顧景舟大師與當代文人的交往中也可知當代文人對梅、竹品格的推崇。1948年,顧景舟精心制作了五把“石瓢壺”,壺上有上海著名畫家吳湖帆、唐云、江寒汀題詩作畫。這五把“石瓢壺”,四把壺上畫的是竹,另一把壺上畫的是梅。畫竹的四把壺中,其中一把為顧景舟自存,吳湖帆在壺上的題詩是:“但為清風動,乃知子猷心?!本爸巯壬?、吳倩(吳湖帆字倩)并題。詩句中的“子猷”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字。他一生愛竹,嘗暫寄人空宅,便今種竹,稱“何可一日無此君”。吳湖帆把顧景舟比作子猷,具有竹的高潔品質。另一把畫梅的壺上題詩為:“細嚼梅花雪乳香,倩自題?!薄把┤椤睘樵绱翰柩可系募毤毴酌都t樓夢》中有妙玉取飄落在梅花上的雪,盛于罐中用以泡茶的記載,茶香中含有梅的香氣,更讓人神清氣爽。
顧景舟大師以壺會友留下了一段佳話,我創(chuàng)作“摯友提梁”也是希望以壺會友,共同為紫砂文化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