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良 謝亞兵 袁宗勝 陳瑞炎 陳向航 張國防
摘 要: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號)為研究對象,通過三元二次正交回旋組合設計試驗,研究了不同NPK組合對芳樟油料林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枝葉比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NPK組合對芳樟油料林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枝葉比的影響顯著;其中,T1(N=80g/株、P=80g/株、K=80g/株)的芳樟油料林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枝葉比均最大,分別為669.11g、799.21g、1468.32g和0.84。
關鍵詞:芳樟;NKP;油料林;生物量;三元二次正交回旋組合設計
中圖分類號 S72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7-0038-03
Abstract: Taking the 6-year-old Cinnamomum camphora oil plantation (MD1)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PK combinations on the leaf biomass, branch biomass, total biomass, and branch-to-leaf ratio of C.camphora oil plantations were studied by a ternary quadratic orthogonal combination design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PK combinations on leaf biomass, branch biomass, total biomass and branch-to-leaf ratio of C.camphora oil forests were significant. Among them, T1 (N=80g/plant, P=80g/plant, K=80g/plant) treated linseed oil plantation had the largest leaf biomass, branch biomass, total biomass, and branch-leaf ratio, which were 669.11g, 799.21g, 1468.32g, and 0.84.
Key words: Cinnamomum camphora;NKP; Oil plantation; Biomass; Quadratic regression orthogonal rotational combination design with three factors.
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是樟屬中精油富含芳樟醇(C10H18O)的一個生化變種,故稱為芳樟[1]。芳樟醇大量用在香化工業(yè)、醫(yī)藥、國防、化工、香料等行業(yè)[2-3]。香樟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栽培前景十分廣闊[4]。提高芳樟精油含量是發(fā)展高產量、高品質芳樟油料林的重要基礎??茖W施肥既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達到增產和提質的目的,又能節(jié)約成本、減少環(huán)境污染。因此,本文利用三元二次回歸正交旋轉設計,研究不同NPK組合處理對芳樟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葉枝比的影響,以期為芳樟油料林地的科學施肥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來源 試驗材料為6年生優(yōu)良芳樟油料林(牡丹1號),于9月份對芳樟油料林地進行統(tǒng)一平茬(留樁30cm),于10月份對芳樟油料林進行施肥試驗。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南美村芳樟油料林試驗基地,試驗林造林密度5104株/hm2。試驗基地的海拔300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6℃左右,年均降雨量達1304.2mm,年均無霜期約330d。試驗地為丘陵地、山地紅壤,土層深厚,肥力中等。
1.3 試驗設計 芳樟施肥試驗采用二次回歸正交旋轉試驗設計,共設16個處理+1個對照空白處理(不施肥),每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50株。將微量元素和有機肥按照試驗設計,在距離芳樟樹樁30cm處環(huán)狀擴穴,施入肥料,回填表土。
1.4 試驗方法 從施肥后的翌年8月份,隨機選取每個試驗組和對照組30株為采樣對象,整株采集(包括枝條和葉子),當天將各個試驗組葉片和枝條分開、擦凈,稱量其鮮重,并將數據整理保存。
1.5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 2017和DPS7.05數據統(tǒng)計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NPK處理對芳樟生物量的影響 對芳樟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葉枝比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的P值均為0.0001,存在極顯著差異;葉枝比的P值為0.0455,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不同NPK組合處理芳樟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葉枝比存在顯著性或極顯著差異。
2.2 不同NPK處理對芳樟油料林生物量的影響 不同NPK處理對芳樟生物量的分析見表3。由表3可知,對照組的葉生物量為276.70g,試驗組的葉生物量為380.37~669.11g,比對照組高出37.47%~141.82%。枝生物量的對照組為378.31g,試驗組的枝生物量為380.37~669.11g,比對照組高出25.66%~111.26%。對照組的總生物量為655.01g,試驗組的總生物量為380.37~669.11g,比對照組高出30.65%~124.17%。對照組的葉枝比是0.73,試驗組的的葉枝比為0.78~0.84,比對照組高出6.85%~15.07%。結果表明,施用不同NPK組合對芳樟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的增長和提高葉枝比都有促進作用,但不同的處理方案會有不同的效果,且差異較大。
2.3 芳樟葉生物量、枝生物量和總生物量聚類分析 結合表3,根據歐氏距離及離差平方和聚類法進行了聚類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不同NPK組合作用下,芳樟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和總生物量被劃分為3大類。第1類是高生物量促進型,其葉生物量、枝生物量和總生物量最高,為試驗組1、2、3;第2類是一般生物量促進型,其葉生物量、枝生物量和總生物量中等,為試驗組5、6、7、9、11、12、13、15、16、17、18、19、20、21、22、23;第3組是低生物量促進型,其葉生物量、枝生物量和總生物量最低,為試驗組4、8、10、14。
3 結論
不同NPK組合處理芳樟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葉枝比存在顯著性或極顯著差異(P<0.05或P<0.01)。施用不同NPK組合對芳樟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的增長和提高葉枝比都有促進作用,其中,經過不同NPK組合處理后的芳樟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葉枝比的平均值分別比對照組高出79.07%、64.72%、70.78%和8.93%。
通過聚類分析,劃分為3類,分別為高生物量促進型、一般生物量促進型和低生物量促進型。其中,高生物量促進型為試驗組1、2、3,且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葉枝比的大小均為T1>T2>T3,T1的葉生物量、枝生物量、總生物量和葉枝比分別比對照組高出141.82%、111.26%、124.17%和15.07%。
參考文獻
[1]張國防,馮娟,于靜波,等.不同化學型芳樟葉精油及主成分含量的時間變化規(guī)律[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2,21(4):82-86.
[2]林翔云.芳樟葉提取物在化妝品中的應用[J].中國化妝品,2016(11):92-95.
[3]張國防.樟樹精油主成分變異與選擇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6.
[4]黃炳超.試析香樟優(yōu)良種源及配套栽培技術[J].現(xiàn)代園藝,2019,14:37.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