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2020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
我從這期洋洋灑灑8個版的“脫貧攻堅”內容中,摘取了一個關鍵詞,那就是“開發(fā)(崗位)”,例如“通過開發(fā)設置護林員、護路員、保潔員、治安員等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每村增設4個防疫消毒、巡查值守、宣傳疏導等臨時性公益崗位”。
這些所謂“開發(fā)”出的“崗位”,不是原有的,甚至不是固定的、長期的,也不一定是必需的,只是臨時性的,屬于“因人(就業(yè)困難的貧困者)設崗”或者說是“因事(扶貧)設崗”,由此可見中國“脫貧攻堅”之初心與決心! 而且,相關內容涉及的地域包括河南蘭考、四川省、青海省,已成脫貧的一種常規(guī)手段。但這種“開發(fā)”出來的崗位對一時的“攻堅”“脫貧”有效,對“穩(wěn)定脫貧”——尤其是“后扶貧時代”防止返貧、新致貧無效。所以,真要徹底做好脫貧工作,還必須有更好的長效手段和方法。
廣東東莞?湯青武?教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