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背后,積淀著幾代人的奮勇拼搏
“大武漢”的得名,并不僅僅和面積有關,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至少從清朝開始,
在近三個世紀的時間里,武漢曾一直是中國一線城市
“大武漢”的得名,并不僅僅和面積有關,也來自武漢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赡芎芏嗳硕疾恢?,至少從清朝開始,在近三個世紀的時間里,武漢曾一直是中國一線城市。
早在明末清初,漢口就已經與北京、蘇州、佛山并稱“天下四聚”,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漢口興起之前的很多個世紀,武昌已經是華中主要的商業(yè)城市和行政首府。1835年,天主教神父安若望描述武昌,“人口大約與巴黎一樣多,它以商業(yè)和眾多的船只而著稱,這些船比法國所有港口的船只加起來還要多”。漢陽則是一個較小的府、縣治所的所在地,四周圍繞著厚實的城墻。
近代以來,伴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在一次次危難中,總有一批能人挺身而出。在他們的帶領下,武漢人乘風破浪,一次次走在時代前列,并最終迎來了舉世矚目的高光時刻——武昌首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讓我們從頭開始,看看這一刻背后,積淀的幾代人的奮勇拼搏。
林則徐在武漢的“第一把火”
每年的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每逢此時,國人都會想起近代中國的禁毒先驅、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而提起林則徐,人們總會想到廣東的虎門銷煙。殊不知,在此之前的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漢就曾燃起禁煙的“第一把火”。正是因為武漢禁煙效果不錯,清廷才派林則徐前赴廣東禁煙。
林則徐,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曾入翰林院,后相繼就職于江浙、鄂、粵等地,都堅定地主張禁絕鴉片。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林則徐被清廷任命為湖廣總督,四月于武昌文昌門內總督署接篆。當時,西方列強大量違禁輸入鴉片,以攫取血腥的暴利。流毒全國的鴉片,成為導致正常商品貿易急劇下降、朝廷庫銀銳減并危及國計民生的嚴重弊害。這種大背景下的武漢三鎮(zhèn),鴉片走私猖獗,煙毒泛濫成災,社會烏煙瘴氣。
林則徐到任湖廣總督伊始,經查訪,痛感鴉片“謀財害命”之危,于是向清廷奏道:“僉謂近來各種貨物,銷路綿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貨約有萬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數(shù)。問其一半售于何物?則一言以蔽之:鴉片煙而已矣?!?/p>
次年六月,林則徐上疏著名的《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在堅決支持鴻臚寺卿黃爵滋禁煙主張的同時,與弛禁派(反對禁煙派)針鋒相對。在復奏中,他明確主張“力挽頹波,非嚴蔑濟”,必須采取嚴刑峻法;并提出從六個方面嚴禁鴉片的具體措施(史稱“禁煙六策”)。接著他又呈上密片,進一步闡明全面禁煙的重要性,大聲疾呼:“中外臣工,并力一心,誓除此害?!?/p>
林則徐不僅發(fā)話擲地有聲,而且說到做到,雷厲風行。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他與湖北巡撫、布政使張岳崧及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一道,共同策劃了聲勢浩大的湖廣禁煙運動。在林則徐的主持下,武漢及長沙等地相繼開設禁煙局,并派得力官員收繳煙具及煙土、煙膏。三鎮(zhèn)大街小巷和要道通衢遍貼告示,官府與民眾齊心協(xié)力查煙館、繳煙具、搜煙土、擒煙販,形成浩大聲勢。
在政策把握方面,他根據煙販自首和吸食者戒絕的情況,實行“寬猛兼施”,“呈繳者姑許自新,隱匿者力加搜捕”?!安蛔芳韧?,嚴儆將來。”林則徐還上奏清廷,為禁煙得力、勛勞卓著的漢陽知縣郭鏡堂報功請獎,“恩加知州銜”。當時的漢陽,在禁煙運動中走在前列,成為禁煙先進地區(qū)。郭鏡堂堅決按照林則徐提出的“禁煙六策”秉公執(zhí)法,十分嚴格果斷,絕不手軟。
為使吸食煙毒者“斷除孽根”,林則徐親自研究戒煙藥方,設官制作斷煙藥丸,屢試屢驗。除了官制的斷癮丸之外,民間醫(yī)師藥師爭相效仿研制,三鎮(zhèn)各藥店均配有各種戒煙藥,街市藥店“無家不有,無日不售”,以致用于制作斷煙藥的高麗參、丹參等價漲數(shù)倍,甚至供不應求。
在視察軍營時,林則徐發(fā)現(xiàn)有的營務廢弛,皆因煙毒所致,便明令嚴禁官兵吸食鴉片:“嗣后營兵有犯,除該兵丁革退重辦外,該營把(總)一并斥革嚴懲”。
林則徐還在武昌率同湖北巡撫及州縣官員,對收繳的煙土、煙具、煙槍逐一驗明,而后或命人刀劈煙具煙槍,或將煙土暫存藩庫。
林則徐發(fā)起的武漢禁煙運動,很快取得顯著的階段性戰(zhàn)果。此間,漢陽多次拿獲要犯,僅在煙販朱運升的貨船上就起獲煙土1200余兩、煙膏800余兩。漢口、武昌后來居上,兩地禁煙局于邱第祥棧房起獲何日升煙土2070兩,在余萬順樓房內起獲煙販范永隆、鐘亞長煙土共1970兩……懾于禁煙禁毒的強大聲勢,一些煙毒販子和吸食者“懷刑畏罪”,紛紛投案自首,僅邵錦璋一人就交出煙土2000余兩,后又查獲和自行交出的煙土達1.2萬余兩。
八月初九,林則徐率張岳崧及州縣官吏于督署外先行焚毀省城武昌煙槍1264桿。九月初十,林則徐又與張岳崧等親自督陣,帶著部屬查驗搜繳煙槍1754桿、并煙斗煙具,俱槌碎焚毀;又秤驗起獲的部分煙土煙膏1.6萬余兩,集中于武昌校場(后稱閱馬場),當眾焚銷。對于殘瀝余膏,也拌以桐油燒透,將灰投入江心。清人易本烺在《紙園筆記》中記載,當時“武昌漢陽所繳出煙土及搜獲煙槍斗之具堆聚如山,付之一炬”,觀者無不稱快。不少煙鬼戒煙斷癮后,“顏面發(fā)胖,筋力復強”,“并有庶民婦女在路邊叩頭致謝”。
林則徐在武漢的禁煙之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認真、徹底的群眾性禁毒運動。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廣禁煙在理論、方針、實踐上的明朗化,產生了跨地區(qū)的效應,深深影響了清廷的國策。十月,林則徐奏誡道光皇帝:“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shù)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栗?”搖擺不定的道光帝終于決定禁煙。十一月,林則徐進京,受到道光帝八次召見,他被委以重任,赴廣州全權查禁鴉片。當月底,林則徐由武昌啟程,赴廣州禁煙。次年,虎門燃起銷煙烈火,拉開了近代中國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畫卷。
著名城市史專家皮明庥在《簡明武漢史》中論及武漢禁煙的歷史意義時說:在“近代前夜的武漢,湖廣總督林則徐厲行禁煙,成為廣州虎門銷煙的預演”,“也是武漢人正氣與自強精神的一次張揚”。
張之洞一手督辦了武漢的第一次“中部崛起”
自林則徐禁煙后,近代中國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屢屢遭挫,催生了自強自救的洋務運動。一款未成熟的步槍,一位鐵肩擔道義的“文曲星”,為了響應東方巨龍強國御侮的召喚,匯聚在龜山腳下?!暗蹏堊Α边尺屣L云六十年,無心插柳地寫下中國最長壽步槍的紀錄。它就是20世紀名揚天下的“漢陽造”,誕生于武漢三鎮(zhèn)之一的漢陽。而“文曲星”,指晚清名臣張之洞。
1889年10月15日清晨,羊城的朝陽冉冉升起,街上喝早茶的商旅熙熙攘攘。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突然收到紫禁城發(fā)來的“電圣旨”,令他急赴武漢,調任湖廣總督。職業(yè)官僚調動,本屬自然,但張之洞十分為難。因為他嘔心瀝血籌辦的廣州槍炮廠,正在草創(chuàng)的關鍵時刻,他若離去,繼任官也未必如他般認真,槍炮廠很可能會半途而廢。盡管如此,皇命難違,52歲的張之洞走馬上任,來到了武漢。
當年在武昌“維新”等大當鋪,有一條行情:凡是總督衙門拿皮箱來當,每口箱子當200兩銀子,并不開箱看內里是什么東西,只照箱數(shù)付給銀兩。開春后銀根松動,督署再用銀兩贖回箱子,當鋪則賺一筆可觀的利息。當時武漢流傳著一句話:張之洞當皮箱過年——習以為常??偠降滟|在清末官場是奇聞一樁。再有,張之洞的弟子傅岳(武昌人,民國時曾任北京師大教授)述及張之洞身后:“無遺產,家境不裕。他的門人僚屬都知道這種情況,所以致送賻儀都比較厚重,總計亦不過銀萬余兩而不足二萬之數(shù)。張家所辦喪事也就全賴這筆錢,治喪下來所剩無幾?!?/p>
堂堂湖廣總督、國之肱股,何以生前要靠典當籌錢、身后無遺產?怪杰辜鴻銘的嘆息道出了真相:“文襄自甲申后,亟力國圖富強。及其身歿后,債累累不能償,一家八十余口何以為生?”因為國家富強的理想,張之洞貧困至于斯。他督鄂19年,“創(chuàng)建”和“開辦”始終貫穿始終:
他主持興建漢陽鐵廠,五年建成。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僅次于德國費爾克林根鋼鐵廠,位居世界第二,被西方譽為中國覺醒的標志。為給鐵廠提供原料,他創(chuàng)辦了大冶鐵礦,該礦至今仍在作業(yè),已歷130年。他督辦京漢鐵路,促進了武漢在歷史上第一次“中部崛起”。通過這一系列開創(chuàng),張之洞把武漢打造成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yè)基地。
他還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家兵工廠湖北槍炮廠。被稱作“帝國龍爪”的“漢陽造”,是湖北槍炮廠發(fā)明和生產的最出名的武器。“漢陽造”武裝了無數(shù)中國武裝力量,晚清新軍、北洋軍、北伐軍、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中央軍、各路軍閥以及包括游擊隊在內的各種正規(guī)及非正規(guī)武裝。直到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獲得蘇聯(lián)的武器生產線,“漢陽造”才退出現(xiàn)役,轉為民兵所用。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各地人民武裝部倉庫中,還有大量的“漢陽造”。
他創(chuàng)辦的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制革廠等,讓武漢的輕工業(yè)走在了時代前列。輕重工業(yè)并舉,使武漢近代工業(yè)無可置疑地居全國之冠。由于紡織業(yè)與農業(yè)相聯(lián)系,他還致力于改良農業(yè),于1898年創(chuàng)辦了農務學堂。他在招生文告中說:“富國之本,耕農與工藝并重?!?906年該農務學堂遷址武勝門外多寶庵(今湖北大學校園),開設高等教育課程,更名為湖北高等農業(yè)學堂。
辦工業(yè)需要專門人才,張之洞因此創(chuàng)辦新學:1891年創(chuàng)辦算學堂,1892年創(chuàng)辦礦務學堂,1893年創(chuàng)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的前身),1898年創(chuàng)辦工藝學堂……由此開拓出他一生中又一項重大成就。假如沒有辦上述礦務學堂,他興建的漢陽鐵廠1894年就無法開爐煉鋼。然而,如果只看到張之洞辦新學,還是不夠的。這些新學都急需新式教師,中國更需要能培育新式人才的人才。
1901年六七月間,張之洞兩次上奏改革科舉,并提倡興辦新式學校。八月和九月,清廷相繼下詔,推行了建議里的措施。在隨后的幾年里,張之洞相繼創(chuàng)辦了湖北師范學堂(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獨立完備的師范學校)、湖北師范傳習所、湖北幼師學堂和育嬰學堂、女子師范學堂等學校,成為中國教師進修學校的開端。辦師范,在張之洞當時的政務中成為重中之重的事,是名副其實的“教育發(fā)展為先”,使武漢20世紀初就成為全國教育發(fā)達地區(qū)。
張之洞在湖北大規(guī)模展開以辦廠、興學、練兵為三大端的洋務新政,而尤“以練兵為第一要務”。1896年,他以從兩江調鄂的護軍營為基礎,又選募新兵,參用德國軍制,開始湖北新軍的編練。1897年,他創(chuàng)辦了湖北武備學堂,一邊聘任德國和日本的軍事教官,一邊派學員留學。到1907年,湖北新軍計有陸軍第八鎮(zhèn)(鎮(zhèn)相當于師,第八鎮(zhèn)統(tǒng)制為張彪)一萬余人,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協(xié)相當于旅,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統(tǒng)領為黎元洪)4600余人,是僅次于袁世凱北洋新軍的第二支強大軍事力量。正是這支接受了新思想和新訓練的新軍,在不久后拉開了新時代的帷幕。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在武漢的活動
處于新舊交替中的武漢,曾發(fā)生過一則趣聞:那日,留學歸國的孫中山途經武昌總督署,想拜見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他向門官遞上拜帖,上書“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見之不悅,問門官:“來者何等樣人?”門官回答:“是一介儒生?!睆堉戳钊四脕砑埞P,寫了一行字,叫門官傳給求見者。孫中山一看,紙上寫道:“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安敢稱兄弟?”
孫中山提筆寫下一行字,重新叫門官呈上。紙上寫道:“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睆堉纯春?,急令門官大開中門,把孫中山迎接進府,并親自為他敬茶。盡管張之洞比孫中山年長將近30歲,但絲毫沒有交流障礙。二人相談甚歡,從讀書談到人生,又談到“西學為用”,洋務運動,富國強民。通過談話,張之洞發(fā)現(xiàn)孫中山有膽有識,絕非等閑之輩。
這是張之洞與孫中山唯一有歷史記載的一次見面。
1909年,張之洞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病逝,清廷謚以“文襄”。戲劇性的歷史開始了:在他病逝一年后,孫中山的左膀右臂黃興和居正,籌設中部同盟會,謀劃在長江流域發(fā)動起義;兩年后,他一手打造的新軍手持“漢陽造”,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帝國龍爪”成為推翻帝國的最強武器;三年后,與之有過一面之緣的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tǒng)……對于這一切,張之洞始料未及。種豆得瓜的他,成為清朝遺老們眼中的“斷送大清國運的第一號罪臣”。
1911年10月10日爆發(fā)的武昌起義,是近代史上的高光時刻。那一天夜里發(fā)生在武漢的事情,改寫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起義前,在武昌新軍營,深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的孫武、劉公(二人皆是同盟會會員、共進會首領)在武昌首先串連鄧玉麟等人成立共進會湖北分會,鄧玉麟即成為會黨中堅和積極活動分子。
鄧玉麟先后隨軍到蘇州、鎮(zhèn)江、揚州等地入兩江總督衛(wèi)隊營,秘密在鹽務、緝私、巡防營進行宣傳革命的活動。在武昌,他以“同興酒店”經理的身份為掩護,將酒店當作聯(lián)系點,后又將酒店更名為“同興文學社”,社址設在武昌巡道嶺(今糧道街以東),負責籌措經費。他還變賣巴東家中私產資助革命,派共進會會員打入新軍各部,在新軍中發(fā)展會員1400多人。
1911年秋,以孫武為首的共進會和以蔣翊武為首的武漢文學社決定統(tǒng)一指揮,定于中秋節(jié)舉事,誓走武裝推翻清廷之路。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任參謀長,鄧玉麟受命擔任秘密軍政府調查部長和軍事籌備員,全盤負責起義的聯(lián)絡和籌辦彈藥、軍旗、文告以及向外國領事館的發(fā)送照會等工作。
當時,清廷為鎮(zhèn)壓四川人民的保路運動,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致使清軍在湖北防御力量減弱。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lián)席會議,決定于10月6日發(fā)動起義。革命黨人的活動被當局察覺,處處提防,再加上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延期。
10月9日上午,孫武和鄧玉麟等人在漢口寶善里14號把炸藥裝進大鐵桶。炸藥是革命黨人當年在漢口準備炸清廷大臣端方而留下來的。大鐵罐有三個,每個可以裝五六磅炸藥。他們的計劃是,起義之時,把炸彈從總督衙門后圍墻對面的武昌帽店樓上甩進去,炸湖廣總督瑞澂的臥房。那日,孫武、鄧玉麟二人埋頭工作,到了正午,鄧玉麟外出,劉公的弟弟劉同口含香煙上樓欣賞孫武的制彈技術。劉同糊里糊涂地把香煙灰丟在盛炸藥的盆里面,引起火災,燒傷了孫武的臉,頓時滿屋煙霧彌漫。
俄租界的巡捕見濃煙彌漫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等,秘密遂泄露。瑞澂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起義領導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武漢今有彭劉楊路)在緝拿后被害,蔣翊武被抓后逃脫。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時發(fā)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lián)絡,當晚的計劃落空。
新軍手持“漢陽造”,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
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第八營的一名正目(班長)及該營共進會的代表熊秉坤,在得知起義計劃泄露后,和營內其他革命軍士相約,于當晚7時發(fā)難。
晚上,二排長陶啟勝帶護兵兩人查鋪至五班,見革命黨人金兆龍荷槍實彈,大驚,欲奪槍。金兆龍見事敗,疾呼:“眾同志再不動手更待何時?”共進會員程定國持槍開火,陶啟勝帶傷逃去。對第一槍到底是誰先開的,熊秉坤后來有不同說法:程定國取槍想射擊,又怕傷了金兆龍。金兆龍順勢奪了槍,用槍托子向陶啟勝的頭一打,“血花四迸,陶捧頭向外樓梯口逃”,與熊秉坤相遇,熊秉坤放了一槍,不曾打中。無論是誰先打這一槍,革命戰(zhàn)士點燃了辛亥的烈火是無疑的。
隨后,人聲鼎沸,槍彈如雨,熊秉坤吹響了警笛,但是響應的不過40人,打開本營軍械庫,只剩下12把開了口的軍刀。
危急關頭,革命黨人馬榮等送信來:他們已經占領楚望臺軍械所。原來,馬榮、羅炳順所隸屬的左隊,負責守衛(wèi)楚望臺軍械所。清廷監(jiān)視官李克果聽到第八營處的槍聲,召集官兵訓話:“如果有徒手的‘匪人來,你們應該開槍抵抗;如果有持槍的來,你們人少,要避一避?!瘪R榮隨機應變,問:“我們都沒有子彈,怎么抵抗‘匪人?”李克果叫人搬來兩箱子彈,分發(fā)給每個人。革命者得到了子彈,立刻向空打了一排槍,把李克果等一干清兵嚇走。他們繳獲步槍數(shù)萬支,炮數(shù)十門,子彈數(shù)十萬發(fā),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0月10日晚上10時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zhèn)司令部。起義軍經過反復進攻,終于在天亮前占領了督署和鎮(zhèn)司令部,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掌控漢陽和漢口。
10月11日,十八星旗升起。革命者齊聚湖北咨議局,首要討論的就是成立都督府,推舉一個都督。政府需要一個足資號召的首腦?!芭R時總司令”蔣翊武已在兩天前被捕后,跳出巡警花園圍墻而逃,不知身在何處。被炸藥炸傷的孫武與預定的都督劉公此時均在漢口。其他深孚眾望的領袖:黃興、居正、宋教仁等,沒有一個在武昌。無可奈何之中,他們想到了黎元洪。
黎元洪素有長者風度,對部下尚知愛護,論學識與經驗,他進過海軍學校,參加過甲午海戰(zhàn),幫過張之洞創(chuàng)立新軍。論地位,他身居第十二混成協(xié)統(tǒng)領(相當于旅長),而在武昌的革命者,當時最高軍階的吳兆麟,僅僅相當于一個連長。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后,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武昌首義后,舉國震驚。正在湖南長沙讀中學的毛澤東,準備北上武漢投奔湖北革命軍。就在這時,長沙革命黨人舉行起義,18歲的毛澤東投筆從戎,成了湖南新軍的一名列兵。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關內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效忠清朝。
10月12日中午,身在美國丹佛市的孫中山購得一份報紙,見一則消息:“武昌為革命黨占領”,喜出望外。遂奔走美、法、英諸國,開展廣泛活動,希圖得到列強支援。1911年11月24日,在國內一再致電催促的情況下,革命領袖孫中山回國。隨后,十七省代表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大會,每省一票,孫中山以16票當選,于次年元旦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責編/陳小婷 責校/袁棟梁 來源/《虎門銷煙前,武漢禁煙運動震驚清廷》,嚴玨/文,《武漢晨報》2013年6月25日;《張之洞:洋務運動的人才戰(zhàn)略家》,王宏甲/文,《中關村》2010年第10期;《漢陽造:“帝國龍爪”的誕生》,張明、路斐斐/文,《中華遺產》2012年第1期;《大人物怎樣過年?》,古風、劉紹義、陳魯民/文,《政府法制》2011年第35期;《張之洞孫中山曾于武昌會晤》,蔣太旭/文,《長江日報》2011年9月28日;《武昌起義史事鉤沉:回首“辛亥革命第一槍”》,周海濱/文,《武漢晚報》2010年9月14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