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河西走廊:一帶河山,經(jīng)略千古

2020-06-05 12:23:11鄭煥堅
同舟共進 2020年4期
關鍵詞:河西走廊河西吐蕃

鄭煥堅

【戰(zhàn)略要地“大夾縫”】

當失聯(lián)達13年之久的張騫重新出現(xiàn)在長安城時,漢武帝明白,屬于漢朝的光輝時刻,即將徐徐展開。

此前,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25歲的張騫帶著漢帝國“斷匈右臂”的使命,試圖前往西域聯(lián)合月氏部落抗擊匈奴,在經(jīng)歷被匈奴長達十多年的軟禁后,逃脫控制,繼續(xù)西行,最終繼續(xù)游歷西部,在歷經(jīng)13年的艱辛旅程后,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騫終于歸來,帶來了大量關于西域的第一手資料,史稱“鑿空西域”。

從此,一個后來被稱為“河西走廊”的地理區(qū)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當時,自漢朝首都所處的關中盆地西行越過隴山(六盤山),如果要進入西域,必須要經(jīng)過一個夾在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的狹長走廊,由于這個走廊地處黃河以西,因此也被稱為河西走廊。

從地理上看,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甘肅和新疆交界的星星峽、古玉門關一線,南北介于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是一個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幾公里至百余公里不等的“大夾縫”。

張騫歸來后五年,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大軍出擊隴山(六盤山)以西,首次將河西走廊納入到了版圖之中。隨后,在河西走廊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又派遣“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同時往河西地區(qū)“徙民以實之”,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guī)模開發(fā)河西走廊。

對于河西走廊的經(jīng)營,為中國打開了一扇空前的戰(zhàn)略窗口——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受限于尚不發(fā)達的交通和技術條件,當時向東是茫茫的大海,向北是戎狄所處的蒙古高原,向西南是難以逾越的青藏高原,面對一系列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向西北方向究竟是怎樣的世界,一直是中華先民的心中疑惑。而在奪取河西走廊、鑿空西域之后,漢朝建立起了一條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由河西走廊和新疆、中亞等西域地區(qū),通往歐洲的羅馬帝國的恢弘絲綢之路,而開拓這個史詩般探索的核心,就是打通河西走廊。

從鞏固帝國邊防的角度看,在五代十國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都是以關中平原為核心,如果要拱衛(wèi)關中平原,就必須“張國臂掖”,在西北與東北地區(qū)都建立穩(wěn)固的國防前線。由于在漢武帝之前,始終無法控制河西地區(qū),這就使得關中平原和整個中原地區(qū)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前線。公元前771年,西戎部落就因此南下進攻西周,并在驪山殺死了周幽王,滅了西周。

秦一統(tǒng)天下后,曾短暫地奪取過河套平原,但也未能征服河西地區(qū)。隨著秦王朝的瓦解,在秦漢時期迅速崛起的匈奴奪取了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地區(qū),匈奴人經(jīng)常從漠北南下侵略漢帝國,匈奴人還將休屠王、渾邪王、折蘭王、盧胡王等多個強藩安插在河西走廊,直接威脅到漢帝國首都長安和整個關中平原的安危。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人更是集結14萬大軍從河西地區(qū)東行南下,兵鋒甚至逼近距離長安城僅有80公里的郊外。

由于河西地區(qū)意義重大,因此,古人早就有關于河西地區(qū)“夾以一線之路,孤懸兩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虜”的重要闡述,明代名臣楊一清更是指出“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陜安,而中原安矣”,“河西不固,關中亦未可都”,自古至今,那里一直是“兵馬奔馳,殆無虛日”的戰(zhàn)略要地。

【關隴集團影響歷史近千年】

漢朝奪取河西走廊后,迅速打開了連接歐亞地區(qū)的絲綢之路,并形成了張國臂掖、夾擊匈奴的有利格局,而失去了包含祁連山在內的河西地區(qū)豐美草原的匈奴人,則在民歌中哀傷地感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p>

但農(nóng)耕民族,與地處農(nóng)耕、游牧交錯地帶的河西地區(qū)的糾纏和愛恨情仇,才剛剛展開。隨著漢朝對河西地區(qū)的開墾,那里很快就成為漢朝的軍馬蓄養(yǎng)基地。而直到今天,位處河西走廊中部、面積達329萬畝的山丹軍馬場,仍是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軍馬場。

在西漢、東漢連續(xù)三百多年的開發(fā)下,當時被稱為涼州、雍州地區(qū)的河西走廊糧食充裕、兵馬強盛,鑒于河西地區(qū)的這種狀態(tài),東漢大臣虞詡就不無憂慮地指出,涼州多英雄豪杰,如果這些人與羌胡聯(lián)合起來“席卷而東”,東漢中央軍恐怕將難以抵擋。

虞詡的擔憂在70多年后最終成為現(xiàn)實——公元185年,河西的涼州叛軍首領韓遂率領數(shù)萬鐵騎大舉東進,“入寇三輔”(長安),使得“天下騷動”。為此,東漢朝廷不得不啟用董卓等西涼將領前往御敵,但結果就是董卓率領被稱為“天下精兵”的涼州兵進入東漢首都洛陽,掠奪了政權,由此開啟了動蕩近400年的漢末三國、魏晉南北朝。

從董卓開始,以河西走廊為大本營的涼州武裝集團逐漸發(fā)跡,并最終演化成為后來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多個王朝都把持朝政的關隴集團,影響了中國歷史近千年。

漢末三國時期,當時曹魏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區(qū),西晉大亂世期間,涼州刺史張軌治理下的河西地區(qū)卻井然有序,但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前后出現(xiàn)了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等五個割據(jù)政權。在兵荒馬亂的沖擊之下,河西地區(qū)又連年遭遇蝗災,“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饑饉,百姓又為寇賊所殺,流尸滿河,白骨蔽野”。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漢人逐漸占據(jù)多數(shù)的河西地區(qū),漢人逐漸喪亡、逃難殆盡。此后,匈奴人、氐人、鮮卑人先后進駐河西走廊,游牧民族再次登上了河西走廊的民族大舞臺,史載當時“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余口,“戎狄居半”。

北魏崛起后,強迫當?shù)氐暮缽姾蜆窇簟⑽氖?,遷徙到當時的都城山西大同,此后,繼承北魏和西魏衣缽的隋朝又延續(xù)了對河西地區(qū)的控制。隋朝大業(yè)五年(609年),當時年僅40歲的隋煬帝率領十萬大軍從洛陽出發(fā)巡視河西走廊,還在漢朝時霍去病大破匈奴、作為祁連山支脈的焉支山,大會西域三十多個國家的君主和使臣,史稱西域史上的第一次“萬國博覽會”。

【唐朝:猛將精兵皆聚于西北】

唐朝建立后,李淵和李世民父子設計擒殺了當時割據(jù)河西地區(qū)稱霸的李軌,將河西地區(qū)重新收歸中央統(tǒng)轄。在唐朝的治理下,河西地區(qū)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高峰時期。

當時,突厥不斷侵襲南下,加上吐蕃和回鶻不斷崛起,為了應對南北的戰(zhàn)略守衛(wèi)、“斷隔羌胡”,唐朝在河西地區(qū)布防了大量軍力。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唐朝設置了河西節(jié)度使,第二年又從隴右道分出河西道,當時河西道節(jié)度使“管兵七萬三千人”,其管轄的兵力共有九軍二守捉,“大軍萬人,小軍千人,烽戍邏卒,萬里相繼”,形成了“猛將精兵皆聚于西北”的局面。而西北地區(qū)的精兵,最終也成為了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倚賴重點。

在唐代大規(guī)模的軍屯、民屯開墾下,河西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得以高速發(fā)展。武則天統(tǒng)治初期,陳子昂曾上書說,當時河西地區(qū)僅甘州(張掖)的屯田“每(年)收獲不減二十萬(石)”,這還是在沒有完全開墾的情況下,如果完全開墾,“務窮地利,歲收三十萬(石)不為難得”。

根據(jù)歷史學家測算,唐代前期,整個河西地區(qū)糧食總產(chǎn)量可達到4.54億斤,約合22.7萬噸,涼州地區(qū)“遂斛至數(shù)十錢,積軍糧可支數(shù)十年”,由于多年豐收,當時的糧食每斛價格從數(shù)千錢跌至數(shù)十錢。到了唐玄宗時期的天寶八年(749年),當時全國的儲蓄糧食共為113.953萬石,其中河西地區(qū)就占了37.175萬石,所占比例高達全國的32.6%,對此,《資治通鑒》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河西地區(qū)實在富庶,當?shù)氐募Z食甚至充裕到可以用來賑濟關中平原的災荒,“河州敦煌道,歲屯田,實邊食,余粟轉輸靈州,漕下黃河,入太原倉,備關中兇年”。唐朝詩人元稹更是在詩歌《西涼伎》中寫道:“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艷青旗朱粉樓。樓下當壚稱卓女,樓頭伴客名莫愁。鄉(xiāng)人不識離別苦,更卒多為沉滯游?!?/p>

借由河西走廊的穩(wěn)定繁榮,唐朝對外征服了突厥和吐谷渾,并在今天的新疆和中亞地區(qū)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與吐蕃、阿拉伯帝國在西域進行著長期爭霸。這一時期,陸上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和文化、宗教傳播進入了鼎盛時期,對此,學者季羨林評價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

但河西走廊的繁盛,即將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戛然而止。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從河北范陽起兵叛亂,掀開了此后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為了平定叛亂,唐朝不得已將布防在河西、隴右等地的精兵調走,對此《舊五代史》記載:“安祿山之亂,(唐)肅宗在(寧夏)靈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復兩京,吐蕃乘虛取河西、隴右,華人百萬皆陷于吐蕃?!?/p>

安史之亂第二年,吐蕃先是占領了陜西鳳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多個州;公元763年,吐蕃又攻陷蘭(甘肅皋蘭)、河(甘肅臨夏)、廓(青海貴德)、鄯(青海西寧)、臨(甘肅臨洮)、岷(甘肅岷縣)、秦(甘肅天水)、成(甘肅成縣)、渭(甘肅隴西)等隴右之地,致使唐朝與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qū)失去了聯(lián)系;此后,吐蕃又沿祁連山北上,隴西、河西地區(qū)全部成為了吐蕃人的屬地。吐蕃人將掠奪的百萬漢人貶為奴隸和賤民,漢人走在大街上,必須對吐蕃人彎腰低頭,吐蕃人稍微看不順眼就對漢人大開殺戒,《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州人皆胡服臣虜,每歲時祀父祖,衣中國之服,號慟而藏之。”史稱“河湟之恥”。

【河西地區(qū)不穩(wěn),加速宋朝滅亡】

史書在論述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的衰落時,大多關注唐朝由于藩鎮(zhèn)割據(jù),導致東南地區(qū)的財賦難以完全供給中央,造成財政困窘。但從另一面看,安史之亂還導致唐朝的西北軍事負擔日益加重和陸上絲綢之路收入銳減,正是這種從東南和西北方向的兩面夾擊,最終加劇了唐朝的滅亡。

吐蕃在勢力最強盛時,甚至攻占到了距離長安城僅僅300多公里外。公元763年,吐蕃人還攻進了長安城,并扶持廣武王李承宏當了十多天的傀儡皇帝。

直到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趁著吐蕃勢力衰弱,沙州(敦煌)人張議潮率領當?shù)貪h人起義,推翻了吐蕃在當?shù)氐慕y(tǒng)治,隨后他又指揮軍隊,平定了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河西地區(qū)十一州,并將河西地區(qū)的地圖、戶籍奉獻給唐朝。唐廷隨后決定在河西走廊設置歸義軍,并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此后,歸義軍作為一個地方政權,先后經(jīng)歷了唐朝末期和五代十國,一直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才被李元昊所屬的西夏國攻滅。

而未能收復河西走廊,在五代十國中崛起的北宋,在國防上注定是殘缺不全的。

從西漢開始,就一直在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布置重兵,以實現(xiàn)在國防上“張國臂掖”,但北宋從建立開始,就一直未能收復東北方向的幽云十六州、以及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這使得北宋在國防構筑上存在著重大的戰(zhàn)略缺陷,在中原地區(qū)面對東北的契丹和女真南下無所適從,在西北則甚至被弱小的西夏所屢屢挫敗。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西夏軍隊在定川寨之戰(zhàn)(今寧夏固原西北)中大敗宋軍,對此李元昊得意地對外宣稱:“朕欲親臨渭水,直據(jù)長安。”

假如西夏人占領關中平原,將可以順勢東進中原,而從關中地區(qū)沿著黃河直下,十來日航程,兵鋒便可直指北宋的首都開封。當時,整個“關右震動”,宋仁宗為此急得吃不下飯了,震怒之下,將戶部尚書、陜西經(jīng)略安撫使夏竦,和名將韓琦、范仲淹等人統(tǒng)統(tǒng)免職。宰相呂夷簡則哀嘆說:“一戰(zhàn)不及一戰(zhàn),可駭也!”

由于失去了河西走廊的拱衛(wèi)和當?shù)剀婑R的供給,使得北宋在戰(zhàn)略上無法形成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完整防御體系,屢屢在軍事上陷入被動;也無法像漢朝和唐朝一樣,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對抗北方的游牧民族——這也影響到了中國遷都的走向,趙匡胤試圖將首都從開封遷徙到長安,但都被臣子們力諫阻止。

唐以后,中國的首都和政治中心沿著長安—開封從西向東遷徙,又在此后沿著杭州—南京—北京南北遷移,而這種政治中心的變遷,既有關中地區(qū)環(huán)境惡化、黃河漕運艱難等因素的影響,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因為從軍事上看,關中平原已不適合立都。

為了克服這種缺陷,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北宋軍隊在王韶的指揮下開始了收復河湟地區(qū)的軍事行動,其目的在于震懾吐蕃和羌人,進而攻占河西走廊,最終目的指向消滅西夏、統(tǒng)一西北。

戰(zhàn)爭開始后,宋朝軍隊轉戰(zhàn)50多天,跋涉1800多里,先后收復了位處甘肅地區(qū)的六州,史稱“河湟開邊”。之后,北宋對西夏形成了包圍之勢,但由于軍事行動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吐蕃的叛亂又使得北宋非常被動,故后來主政的司馬光等人一度主張放棄河湟地區(qū)。曾在河湟地區(qū)任職四年的將領孫路,帶著一份邊關地圖當面質問司馬光:“自通遠至熙州才通一徑,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關辟土百八十里,瀕大河,城蘭州,然后可以捍蔽。若捐以予敵,一道危矣?!睂O路的意思是,如果放棄已經(jīng)到手的河湟地區(qū),那么關中地區(qū)就很危險了,當初唐朝就是因為失去河湟,導致吐蕃經(jīng)常入侵隴右、關中地區(qū),如果你放棄這些領土,那么敵人的入侵就會更加便捷,實在后患無窮。

隨著金兵的南下,北宋對河湟地區(qū)的統(tǒng)治也岌岌可危。靖康之變后,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朝廷最終徹底放棄了河湟地區(qū),從此南宋只能依賴陜西漢中和四川來構筑西部防線。

蒙古人崛起后,西夏保義元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從東西兩個方向對西夏發(fā)起進攻。次年,成吉思汗在蒙古滅夏戰(zhàn)爭中去世,西夏最終投降,而蒙古人則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對西夏展開了大屠殺,以防止黨項人卷土重來控制河西地區(qū)。

此后,倚賴著對于河西地區(qū)的控制,1247年,蒙古人又迫使吐蕃人在河西走廊重鎮(zhèn)涼州(今甘肅武威)會盟,將藏區(qū)正式納入版圖。1252年,忽必烈又以河西走廊為橋頭堡,集結10萬大軍,繞道川藏地區(qū),迂回穿插上千公里,遠程奔襲云南攻滅了大理國,形成了對南宋的南北夾擊態(tài)勢,最終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明朝:溝通西域的經(jīng)濟作用逐漸消退】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大將徐達攻克了大都(北京),盡管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但河西地區(qū)的蒙古勢力仍在。為了鞏固西北,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軍在甘肅沈兒峪(今甘肅定西縣北)大破殘元猛將擴廓帖木兒,此后由于沒有派兵駐守,河西地區(qū)仍為殘元勢力掌控。

為達到徹底光復河西走廊的目的,在平定遼東后,洪武二十年(1387年)后,明朝先后在河西地區(qū)成立了涼州衛(wèi)、莊浪衛(wèi)、永昌衛(wèi)、山丹衛(wèi)、甘州五衛(wèi)、肅州衛(wèi)等九衛(wèi)三千戶所。為了駐守河西地區(qū),明朝初期僅僅向河西走廊的軍事移民就達到20多萬人。自漢末三國亂世起,河西地區(qū)一直處于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交替入主的局面,轉變?yōu)橐詽h民族為主體的人口格局。

但蒙古人并不死心。就在明成祖朱棣奪位后不久,建立了帖木兒帝國的蒙古后裔帖木兒決定率領20萬大軍,出兵河西走廊東征明朝,但帖木兒出兵后不到三個多月,就在1405年2月死于進軍途中。

對于明朝來說,由于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相繼阻斷,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也失去了進展的空間,因此明朝軍隊在東進至今天新疆哈密一帶后,也停止了西進的步伐。此后,明軍甚至放棄了敦煌等地,防線退回到了嘉峪關一帶。

對于東西方的政權來說,隨著蒙古帝國瓦解后陸上絲綢之路的斷裂,加上海上絲綢之路不斷崛起,河西走廊對于東西方帝國的意義都有所下降;對于明朝來說,河西走廊更多的只是國防意義,其溝通西域的經(jīng)濟意義已基本消退。

【西域風云史展開新的一頁】

但中華民族進取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止。

清朝建立后,蒙古準噶爾部落也逐漸崛起,并于1678年建立了準噶爾汗國。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準噶爾汗國追擊其他蒙古部落進入內蒙古境內,兵鋒直指清朝核心,致使北京震動。隨后,康熙皇帝御駕親征,擊敗了準噶爾部落的入侵。為了達到向西攻克準噶爾汗國的戰(zhàn)略目標,隨后清廷又以河西走廊為跳板,在河西地區(qū)大規(guī)模移民屯墾,為進擊盤踞今天新疆和中亞地區(qū)的準噶爾汗國做準備。此后經(jīng)歷康、雍、乾三代近70年努力,最終徹底平定天山南北地區(qū),并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瓦解了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汗國雖然平定,但河西走廊作為農(nóng)耕與游牧交錯地區(qū)的復雜矛盾,卻并未消失。

1862年,陜甘地區(qū)大亂。在此背景下,新疆各地豪強趁機而起,出現(xiàn)了割據(jù)紛爭、各自為王的混亂局面。1865年,來自中亞浩罕汗國的阿古柏趁機入侵新疆,并建立了所謂哲德沙爾汗國。當時,整個西部從陜西、甘肅到新疆,大有全部脫離清廷統(tǒng)治的危險。1866年,左宗棠奉命出任陜甘總督,最終歷時七年之久,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平定了陜甘叛亂。

歷經(jīng)多年戰(zhàn)爭,當時清廷已是千瘡百孔,財政上難以維續(xù),于是,李鴻章等人甚至提出應該放棄河西走廊和新疆等西部地區(qū)。對此左宗棠憤怒地反擊說:“周、秦、漢、唐之盛,奄有西北。及其衰也先捐西北,以保東南,國勢浸弱,以底滅亡。”

為了光復南疆,光緒六年(1880年),已經(jīng)68歲的左宗棠,顧不上“衰朽之軀”,命令2萬軍隊繼續(xù)挺進新疆伊犁附近。當年4月18日,他親率1000多親軍,從肅州(甘肅酒泉)大本營西向挺進新疆哈密就近指揮,為了表示維護統(tǒng)一的決心,他甚至命令士兵們給他運了一口棺材隨軍出征。

就在左宗棠從河西走廊抬棺出征新疆的第二年,湘軍在殲滅其他殘余分裂勢力后,最終于1881年,以大軍壓境助力清廷談判,又從俄國人手中奪回了伊犁地區(qū)。新疆全境基本光復,而其平定的基礎,正是以河西走廊為跳板和大本營。

至此,盡管歷經(jīng)后續(xù)百來年的動蕩,但河西走廊最終穩(wěn)固地成為了中華民族鞏固西北邊疆,打通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

一部河西走廊激蕩兩千多年的風云史,展開了新的一頁。

(作者系文史學者)

猜你喜歡
河西走廊河西吐蕃
河西走廊的風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0:14:07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50
在河西走廊聆聽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44
最后的鐵血軍團: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26
吐蕃相論恐熱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邊吐蕃語地名考釋舉隅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3:26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二)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20
民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動述論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升級版河西之戰(zhàn)
學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6:03
民勤县| 奉贤区| 武夷山市| 台州市| 石家庄市| 丹巴县| 辽宁省| 高密市| 临洮县| 满洲里市| 鹤峰县| 碌曲县| 台安县| 连城县| 泌阳县| 海南省| 永靖县| 泾川县| 正安县| 信阳市| 保定市| 临泽县| 蓬溪县| 海阳市| 辽宁省| 什邡市| 临邑县| 叙永县| 宁城县| 阳江市| 固阳县| 泾阳县| 衢州市| 贡嘎县| 萝北县| 丹棱县| 无极县| 锡林浩特市| 安乡县| 监利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