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四合院

2020-06-05 13:08白皓
北京紀事 2020年6期
關鍵詞:四合院院落胡同

白皓

東四六條的一座四合院內

庭院的四季

北京四季分明,一年中四季的輪回在一方院落中呈現(xiàn)出迥異多姿的情調,能讓人感受得真切,體驗得徹底。

北方的春季來去匆忙,年節(jié)過后,陣陣春風吹走了寒氣,白云在藍天里浮動,明媚的陽光透過繁茂的樹枝照射到院子里,在墻面上投下斑駁的倒影。大地回暖,人們在院子里就可以盡情活動了。早起掛上鳥籠,聽鳥叫、打太極、吊嗓子,氣韻勃發(fā)。孩子們可以在院子里撒歡兒了,做游戲、踢毽子、抖空竹,招貓逗狗……大人們午后坐在屋檐下,聽評書、曬暖陽,打個盹兒、養(yǎng)養(yǎng)神……一撥又一撥的燕雀、黃雀、太平鳥等候鳥會交替落在樹上歇息,發(fā)出悅耳的啼叫,向主人致意。

馴養(yǎng)鴿子是老北京人的傳統(tǒng)喜好,種類和名堂繁多。鴿巢通常搭在后院的某個角落或房上。春暖花開,各家馴養(yǎng)的鴿子成群地輪番放飛,在古城上空盤旋,成為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

京城盛夏天氣炎熱,為消暑納涼,主人會在院子里搭起高高的天棚(涼棚),甚至超過了屋檐,棚頂一般用蘆席覆蓋,只遮陽不擋風,蘆席兩端系著繩子可自由舒卷,主人根據(jù)陽光變化讓天棚敞開或閉合,一家人就可以舒服地享受院子里的生活了。也有的人家在院子里支起一副木架,兩側栽種藤屬植物,讓架子頂部覆蓋著葡萄藤、紫藤或絲瓜秧之類,只透進一絲一絲的光線,在木架下面就形成一塊陰涼地,面積雖然不大,但自然美觀。棚內再設置石桌石凳,是品茶下棋的好地方。講究的四合院都設有兩層窗戶,外層糊有窗紙或安裝玻璃,內層糊有一層類似紗布、能透氣的冷布。天熱可將外層窗戶支起,只留內層窗扇,讓屋內空氣通暢。橫條的竹門簾或豎條的穿珠門簾也是必不可少的物件,不僅透風,還遮擋蚊蠅飛蟲。

入夏以后,宅院內外草木繁茂,滿眼蔥綠,清涼天地,隔絕塵囂,閑庭漫步,愜意悠哉。黃昏時分,晚風微蕩,住戶們多坐小板凳于門首乘涼,與街坊們談天說地。晚間,自家人坐在院子里,玩撲克牌的叫聲、燈下的家常話能持續(xù)到半夜。

京派四合院的房屋墻體較厚實,保溫效果好,夏季室內宜人的溫度可保持到正午。入伏以后,酷熱難耐,常見有生意人將冰窖里的大塊存冰取出,搗碎制成小冰塊沿街巷挨家售賣,老北京人習慣將冰桶置于屋內,起到了天然降溫的效果。

在院子里養(yǎng)魚是老北京人的一種傳統(tǒng)雅好,早先從宮廷流傳至民間。常用的魚缸有泥質(俗稱瓦盆)和木質(俗稱“木?!保┑?,呈盆狀,口大底小,大號的直徑超過1米,外形古樸講究,缸內通常要放置多孔珊瑚或造景石。院子里的魚缸通常用磚石墊起或擺放在專用平臺上,木盆和瓦盆透氣好,缸內苔藻較多,易于魚兒生存。

檐下觀雨也是一種享受,電閃雷鳴之后,暴雨從天而降,雨水噼啪……噼啪地砸到地面,同時順著屋頂?shù)耐邷霞彼倭魈?,從屋檐上瀑布般地潑灑到院子里,水花飛濺,頗為壯觀。建造完好的院子地勢較高,排水暢通,積水穿過四周墻根的溝眼,順著暗溝很快就排到院外的胡同里。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節(jié),被譽為“金秋”。舊時的京城沒有林立的高樓,空氣流暢,能明顯感到季節(jié)的變化。

作家郁達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中寫道: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古都的秋味……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喇叭似的牽?;ǖ乃{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作為南方人的郁達夫先生,在北平生活的時間不算長,居住條件并不奢華,卻情趣盎然,對北平的秋天能有如此深切的感受,而生活在精美院落中的老北京在醉人的秋色中,應有更深厚的情致。

綠樹掩映中的南鑼鼓巷某四合院

游客爆滿的傳統(tǒng)街區(qū)——南鑼鼓巷

絢爛的金秋過后,庭院歸于沉靜,像一部四季交響曲由華美的變奏進入莊嚴的樂章。老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尤其是在數(shù)九季節(jié),天寒地凍,凜冽的西北風令人瑟瑟發(fā)抖。然而,四合院里的冬天,卻充滿了京華式的暖意。

京城舊式宅院里的所有房屋,除倒座房外,通常不設后窗,使寒氣不會透進室內,而倒座房的后窗均為南向,影響不大。為能安然過冬,老北京人家一般在立冬之前就把窗縫封糊一遍,屋門外掛上棉門簾。舊時的冬季,四合院里室內采暖主要是燒火炕或燒地炕,建造講究的宅院用磚壘砌成炕,底部鋪有條石,其中砌出盤繞的煙道。熱源通常是一種炭火盆,預先在室外點燃、燒旺后,再將炭火盆從炕洞口推入炕內,熱氣就在煙道中傳遞。同時通過磚石向室內散發(fā),并傳導至炕面,而炕內的煙氣則順著煙道從墻根的透風孔排出室外。民國以后,鐵皮洋爐和鑄鐵爐子被廣泛使用,并配有一節(jié)節(jié)的鐵皮煙筒,熱炕換成了更舒適的床榻。

冬季太陽斜射,陽光穿過檐廊、透過窗戶照進室內,形成一道道耀眼的光柱,屋里呈現(xiàn)一派亮堂堂、暖洋洋的氛圍。盡管室外一片凋零,而屋內依然可以種養(yǎng)盆花,有專門擺放盆景的花架,由硬木制成,造型優(yōu)雅,與室內古色古香的裝飾和陳設相應配套。常見的花卉有蘭花、梅花、金邊瑞香、文竹、吊蘭、水仙等,給雅致的室內帶來生機。

舊時的京城,每到冬季總要下幾場雪,尤其在寒冷的夜晚,逢時會下一場大雪。四合院層次豐富的建筑輪廓,一道道起伏的瓦溝,被白雪勾勒得別具韻味。主院里有廊道通行,家人不先清掃主院里的積雪,愿意保留這番迷人的場景,而是先在前后的院子中掃出一條人行道。待到晴天時,積雪慢慢融化,水珠從房頂上嘀嗒、嘀嗒地落下,一夜間就結成了一排排長長的冰柱,倒掛在屋檐下,晶瑩剔透,可跟雨中的瀑布媲美。

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

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理想的安樂窩,大門一關,自成天地,與世無爭。身居一方院落,可觀日月星辰,可賞花鳥蟲魚。一家老少,聲氣相聞,幾代同堂,代溝彌合。過去,年長者是一家至尊,孩子們每天都要跟著父母給長輩請安,并幫著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孩子們沒有嬌貴之氣,自立且能力強,講禮貌,尊重長輩。從前,老北京人家三代同堂的較為普遍,一座三進式院落能很好地滿足一家三代人的生活需求。對于四世同堂的家庭,一般家境都較為殷實,建一座四進式院落,增加一個主院落,就能讓兩輩老人安然舒適地起居。五代同堂在過去較為罕見,這樣的家族大都是大戶人家,通常都住在更寬綽的大宅院中。

建筑承載著歷史,京派四合院代表了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特有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北京作為五朝帝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使京城的傳統(tǒng)文化不斷升華,兼容并包。從建都始,大批技藝高超的工匠薈萃京師,從金碧輝煌的皇家宮闕到精致講究的民居院落,建造水平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工匠的智慧和技藝得以發(fā)揮,培育出華夏民居的一朵奇葩——京派四合院。京派標準四合院主要集中在內城,外城由于歷史原因,街巷較為狹窄,胡同間距短(一般不超過40米),很多胡同走向也不規(guī)則,很難建造標準的三進式四合院,但也不乏建造精美的各式小院落。

2011年東四八條一座大雜院外景

民國時期一座四合院內采用的進口洋地磚

東城一處宅院內遺留的民國時期德國進口花玻璃

2018年經過整改后的東城區(qū)史家胡同

2014年復興門內的胡同區(qū)

溫斯頓·丘吉爾曾說:“開始時,人們塑造環(huán)境,而后,環(huán)境塑造人們?!狈e淀深厚的中華文明,也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之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傳承文化最基本的場所,由于居住空間的特殊性,長輩們追求的家庭和諧、長幼有序、兒孫繞膝的理想,在四合院落中得到充分的演繹。一座四合院承載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生活在四合院中的老北京人重禮儀,講究家風、家教,充分詮釋了老北京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價值觀,可以說四合院也塑造了老北京人。

回溯與展望

京派標準四合院大約定型于清代晚期,建造工藝趨于標準化,成為普遍追求的居家風尚。一座三進式標準四合院在當時的京城主要為中等或以上階層所擁有,大體上相當于五品以下官員的居所,或為一些商人和殷實戶所擁有。晚清時期,內外城禁律松弛,很多原先住在外城的漢官和富商也紛紛遷到內城購置房產,擁有多處宅院的房主也相當多(比如同仁堂的樂家),使京派四合院的數(shù)量達到空前。當時,一般小康之家的宅院并不大,一般是不超過500平方米的兩進式院落,而外城的更小一些。在王公貴胄的王府和邸宅中,除了殿堂、廳閣、祠堂和花園等建筑外,一般都建有一座或兩座帶垂花門的院落,供主人起居。這樣的院落相當于標準四合院中的主院落,沒有盝頂(另有專門的廚廁),標準更為豪華,如恭王府中的“天香庭院”、慶王府中的“宜春堂”、大學士崇禮住宅中的東路院落等。

清朝謝幕,隨著社會走向開放,京城四合院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普遍用上了電燈,有的廚衛(wèi)接通了上下水并安裝了抽水馬桶,有的采用鍋爐取暖或安裝了壁爐,還有的采用了進口花地磚和玻璃等建材,室內裝飾和陳設也趨于簡約。這些變化,既保留了四合院的情調,又吸收了西式房屋的優(yōu)點,更為舒適。1910年代末, 魯迅先生與胞弟周作人共同出資,買下了位于西直門內八道灣胡同的一所三進四合院,作為他們兩家在京的居所,所花費用為3500元大洋 ,不包括中介費。這所院落格局并不完全標準,正房有5間,不帶游廊,墻面非磨磚對縫,用料和裝飾較為普通。在民國初期,能購得這樣的一所宅院,應屬于中產偏上了。當時京城的房價也看位置,若是在東四、東單、西單、鑼鼓巷等大戶集中的尊貴地段,這樣一所宅院至少要五六千元大洋。要是格局和裝飾完好的標準三進式院落會更貴,價格相差數(shù)倍都有可能。而當時在外城宣南一帶,一座占地約400平方米的兩進小院,大約要六七百元,能住這樣的院子至少是一戶小康之家了。

被淪為大雜院的一處四合院內景

民國以后,前朝權貴和旗人失去俸祿,家道逐漸衰落,以不斷變賣家產維持生計。這一時期,居京的外來戶猛增,四合院十分搶手,房地產交易頻繁。很多軍政人士、富商士紳、學者藝人等成為四合院的新主人,而很多軍閥政要和洋人買辦住進了前朝的府邸大宅。1928年以后,隨著國府南遷,大批軍政人士和商人離開京城,商業(yè)趨于蕭條,房價也有所回落。但不久,東北淪陷,大批關外同胞來到北平生活,特別是抗戰(zhàn)爆發(fā)后,華北淪陷,又有大批日本軍人和僑民侵入北平,使這一時期的房價逐步飆升??箲?zhàn)勝利后,撤到后方的各界人士和機構光復北平,還有不少外來戶也隨之遷入北平。內戰(zhàn)開始后,局勢動蕩,通脹加劇,物價不穩(wěn),房產交易通常要以黃金計價。如鄧云鄉(xiāng)先生在其專著《北京四合院》一書中列舉:1948年,位于東四十二條的一所標準四合院,房屋略舊,木料尚好,正房五間,以六十五兩黃金成交,折合銀元后,比魯迅先生購買八道灣的宅院時最少高出5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都北京,隨著國家各個軍政機構的建立和各項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有大量的外來干部、公職人員和轉業(yè)軍人來京,進入政府各個部門工作,住房需求猛增。建國初期,大部分機構和學校都在城里,為解決各單位公職人員的住房問題,當時由政府出面,向私房業(yè)主購買了一部分院落,供各單位干部和職工居住。由于當時貨幣尚未穩(wěn)定,交易便以布匹來論值,地段較好的一座普通四合院,可賣四五百匹市布,以1930年代布價折合,也相當于三四千銀元了。還有相當一部分院落屬于沒收的敵產,充公后作為辦公機關、學校和宿舍。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百業(yè)待興,政府不可能拿出足夠資金建房,當時京城90%以上的房屋都是院落式的平房,絕大部分是私房,而大部分職工的住房還是向私房業(yè)主租用。那時,一座三進四合院,一般要安排十幾戶、甚至二十幾戶人家來居住。有的原顯貴富商的大宅,占地廣,院子多,往往能住進上百戶人家。如:位于德內大街廠橋地區(qū)屬于廣電系統(tǒng)的“麻花宿舍”,內分七個區(qū),最多時曾安排過近二百戶職工及家屬在此居住。此宅是晚清內務府大臣麻吉勒的房產,光主路建筑就有五進院落,還有兩側的跨院,屬于“院套院”的大戶。還有東四六條,曾有過公安部、輕工部、林業(yè)部、民航局等單位的宿舍院,院子也都很大。

改革開放前,北京各單位住房一直都很緊缺,普通職工通常只能分到院子里的一間房,三代人蝸居一室的情況也常見。日子久了,生齒日繁,不夠住了,就開始在院子里搭房間、蓋廚房,或將檐廊封住擴大居住面積。有的住戶將游廊也納入自家的空間,還有的將門樓改成房屋使用,很多院子的垂花門因進出搬東西不便也被拆除。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住戶們普遍在院子里建“抗震棚”,后來就都轉正成為房屋使用了?!拔母铩敝?,在解放前后出生的晚輩們都已長大成人,需要組建家庭。那時的年輕人很少能在單位要到房屋,只得想法子擠占院子里的空間,使院子里變得更加擁擠不堪。到1980年代,由于私搭亂建和年久失修,京城內屬于各單位和房管所管轄的居住院落大都淪為了大雜院,失去了原貌,只有少數(shù)高級干部使用的四合院,由于住房寬裕,基本沒有拆改亂建,保存得較為完好。

多年前即將拆除的西城區(qū)太平橋大街小口袋胡同

京城某宅正房內景及鞍子形天花吊頂

改革開放以后,生活逐年改善,北京也加快了住房建設。從1980年代開始,北京老城內的格局就不斷在改變,一些有條件的單位拆除了所占用的院落,蓋起了住宅樓,有的部委機關甚至在朝內、東四、西四、鑼鼓巷等城區(qū)中心地段還建了高層塔樓,這樣的住宅建設一直沒有停歇,使老城的胡同四合院逐漸遭到蠶食。應該說,以前的住房大都屬于公產,各單位職工住房還屬于福利式廉租房,政府實行的是“以租養(yǎng)房”的政策。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家出臺了新的住房制度,逐漸實行了住房分配的貨幣化和商品化,刺激和加快了房地產的開發(fā)。從此在老城區(qū)內,許多傳統(tǒng)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區(qū)迅速消失,被樓群所取代。持續(xù)已久的西城區(qū)金融街項目,拆掉了原先大片的胡同,讓位于高聳壯觀的水泥叢林,與此類似的整片開發(fā)也層出不窮,如金寶街、花市地區(qū)、西單地區(qū)、宣外椿樹地區(qū)和大吉片等。在此期間,有多所精美完好的府邸院落被拆除,如:美術館后街22號院;金融街孟端胡同45號院;鮮明胡同4號院;北大吉22號巷李萬春故宅;大甜水井胡同的倫貝子府;西直門內的貝勒永璂府等,引起廣泛關注。盡管社會各界和媒體不斷呼吁予以保護,但在僵持一段時間后還是沒能留住。新中國成立初,老城內共有胡同近3000條,其中內外城大約各占一半,院落星羅棋布,其中格局完好的四合式院落至少有3000座,且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內城。而在1980年代初,保存較好的四合院只有800余座(不包括被列入文保單位的)了。21世紀初,老城區(qū)內尚存胡同近2000條,如今僅剩不到900條了,四合院的數(shù)量也隨之銳減。到2010年為止,保存完好的傳統(tǒng)四合院落(包括列入文保單位的)只剩300多座了。

史家胡同四合院博物館內展出的胡同院落模型

近年來,特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北京并作重要指示為契機,市政府以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為目標,力爭將北京建成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在城市改造和副中心建設的同時,市區(qū)各級政府也加大了老城街區(qū)和傳統(tǒng)建筑的保護力度,摒棄了過去大拆大建的舊城改造模式。從嚴格禁止老城區(qū)內的房地產開發(fā)、整治開墻打洞、拆除違章違法建筑開始,到有效疏解中心城區(qū)人口密度和胡同院落的清理、騰退和修繕,胡同不再減少,完好的院落不斷增加,老城的傳統(tǒng)風貌逐漸得以恢復。經多方協(xié)作,史家胡同和東四社區(qū)相繼騰退了古老院落,建成了各具特色的胡同四合院博物館,向人們展示濃縮的胡同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脈;內務部街27號院,騰退修繕后成為遠近聞名的社區(qū)公共文化空間,老少群體皆可共享交流;白塔寺社區(qū)推出的“老城更新再生計劃”,旨在重塑北京胡同文化的生活場景,形成社區(qū)與居民的良性互動。深挖胡同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在居民中建立歸屬感,形成凝聚力,創(chuàng)建文明和諧的社區(qū);地處外城的老宣武和老崇文地區(qū)的傳統(tǒng)風貌近年也有了很大改善;還有不少四合院落改建成賓館,讓八方來客體驗老北京的生活;“讓城市留住記憶”等主題活動,在老城區(qū)內廣泛開展,傳承歷史文化、愛惜文物意識深入人心??梢韵胍?,古今交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北京城,將以嶄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這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國際大都市的獨特魅力。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

2013年10月建成的史家胡同四合院博物館

猜你喜歡
四合院院落胡同
北京樂成四合院幼兒園
光陰,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四合院下的寶藏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對簿公堂
院落·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