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唐
筆畫是指組成漢字的各種不間斷形狀的點線,是構成漢字的最小單位?,F(xiàn)在我們平時見到的字體分手寫體和印刷體,在識字和寫字教學中,兩類字體在形態(tài)和稱呼上不完全統(tǒng)一,但客觀屬性是一樣的。
手寫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印刷體主要是以楷書字形為原型的,字體也很多,最常用的是宋體和楷體。目前語文寫字教學使用的規(guī)范漢字是以楷體作為字形標準。手寫體楷書的筆畫名稱,以“永字八法”為基礎,分為點、橫、豎、撇、捺、提、折、鉤八種。印刷楷體根據(jù)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發(fā)布的《GB13000.1字符集漢字筆順規(guī)范》,筆畫共分為32種,6種基本筆畫和26種派生筆畫(又稱折筆或復合筆畫)。由于手寫體楷書所使用的工具特性和表達出來的藝術效果,其派生出來的筆畫造型更豐富,以形態(tài)來命名,多達六、七十種,甚至更多。因此造成了目前寫字教學中,語文老師與社會書法培訓機構老師所教的筆畫寫法以及對筆畫名稱叫法上不一致,應該以哪一個為準呢?
從識字教學的角度看,必須按規(guī)范字印刷楷體為準,孩子在接受識字教育的過程中,課本上使用的是印刷體而非手寫體,因此名稱要根據(jù)楷體的32種筆畫來教學。至于書寫時產(chǎn)生的一些形態(tài)變化和細分,則應該在識字教學的基礎上,先做到寫字教學的規(guī)范化,再提高到藝術層面的多樣化。
六個基本筆畫在部編語文教材中只出現(xiàn)了六種形態(tài),但在規(guī)范漢字印刷體中卻有很多變化形態(tài),應該如何界定并給予一個合理的名稱呢?首先要分清楚六種基本筆畫的分類標準,橫和豎比較直觀,自左向右書寫的筆畫為橫,自上向下書寫的筆畫為豎。斜向的四個筆畫中,撇、提方向相反,自右上向左下書寫的筆畫為撇,自左下向右上書寫的筆畫為提。點和捺方向相近,自左上向右下書寫,點的起、行、收沿同一個方向運筆,而捺則自左上向下右下起筆和行筆,收筆則向右出鋒。以起行收的方向來分類,學生較容易區(qū)分各自的名稱。那么各種變化形態(tài)又以什么標準劃分呢?必須以客觀存在的線條屬性來劃分較為合理,即筆畫(線條)的長度、角度和弧度,這三個屬性進行不同的組合,就產(chǎn)生了規(guī)范漢字中相同名稱筆畫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
根據(jù)這三個屬性的組合變化,我們來看一看橫的形態(tài)變化,首先有長度的變化,即可以分為長橫、短橫,在印刷字楷體中,角度是一樣的,而手寫體中,角度稍有變化,短橫可以稍向右上斜多一點,長橫稍平一點。豎也有長度的變化,分為長豎和短豎,同時豎還有角度變化,長豎是直的,而短豎有時是斜的,如“舌”字,中間短豎自右上向左下略斜,左下短豎則自左上向右下略斜;手寫體中,還可以根據(jù)收筆方式不同,分為垂露豎和懸針豎。提也有長度和角度的變化,如“地”和“提”兩個字中的提畫相比較而言,“地”字的提短且角度略斜,“提”字中的提長而角度略平。點的形態(tài)本來就比較短小,大部分字中長度變化不明顯,在個別字中有長點,如“頭”字的左上兩點短,右下的點較長。由于點出現(xiàn)在一個字中的位置不同,角度變化幅度較大,變化范圍差不多有90度左右,如“點”字下部四點中左點與右點的方向不同。所以點的形態(tài)在角度上變化明顯,如“燃”字九個點的長度和角度均有變化。捺的最明顯變化是長度,如“眾”字上捺長而下捺短,而“途“字除了上捺短下捺長之外,角度相差很大,一斜一平;最后是弧度變化,如“人”和“入”的捺,“人”字的捺弧勢不明顯,而“入”的捺則“一波三折”明顯,弧度變化較大,除此之外,捺的起筆形態(tài)也不一樣,當與另外一個筆畫相接時,起筆與行筆可在同一個方向,由輕漸重,另行起筆時,與行筆要有角度變化,一般在字底部的捺都寫成先重后輕,如“之、這”等字。
撇是形態(tài)變化較為豐富的一個筆畫,在長度、角度、弧度上均有不同的組合變化。撇在上部作第一筆時一般要短、平,如“千”字;在左上方時要短、斜,如“午”字;在筆畫少的字中比較長、直,如“人”字;在穿過橫向筆畫時,較長且有弧度變化,如“丈”字;一個字中,有多個撇畫時,就有組合變化,如“廒”字四個撇,長度、角度、弧度不一樣,形態(tài)各異。
正是受長度、角度、弧度這三個變量的組合影響,基本筆畫的分類形態(tài)名稱可以很多,造成了不同的老師根據(jù)自己的分類標準采用不同的稱呼,很容易混亂,這對于孩子來說不容易辨清,所以部編語文教材中采用了歸納簡單到了極致的六個筆畫名稱,讓學生先把大類分清晰,先認識,在書寫過程中再進一步提高辨識。從老師教學的角度來說,應由簡入繁,要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再根據(jù)筆畫的三個客觀屬性在應用時進行不同的組合來講解,讓學生先知其然,慢慢過渡到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