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炳泉
(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籌), 上海 200000)
在張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版本中,有一類無回前評本,除梨花本(指韓國梨花女子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與大連本[1]為同類版本)、首圖本(指首都圖書館藏“本衙藏板 翻刻必究”本)外,大家熟知的,為蘋華堂本[2]、在茲堂本、康熙乙亥本(或稱無牌記本)及皋鶴草堂本,行款皆為每半葉11行,行22字。這一系列的版本,李金泉先生已經(jīng)從各本的殘缺、斷板、眉批等方面,證實它們?yōu)橥?,只是刷印有先后[3]。我們也對所見前三種版本細心比對過,除少數(shù)幾葉,蘋華堂本與在茲堂本、康熙乙亥本正文內(nèi)容不同(后兩種應(yīng)該是補刻和補板)外,絕大部分葉數(shù),在細枝末節(jié)(即每葉每行)上完全相同[4]。按其板刻先后,依次為蘋華堂本、皋鶴草堂甲本、在茲堂本、康熙乙亥本、皋鶴草堂乙本,我們基本贊同李金泉先生的觀點。但現(xiàn)在所見到的在茲堂本、康熙乙亥本以及皋鶴草堂本(此三種版本,以下合稱在茲堂系版本),有個別殘缺葉面的補刻(如第61回第二十一葉)和少數(shù)缺葉的補板(如第67回第三、四葉等)。所補之處較其它原刻板面清晰,補刻和補板的文字與同版的蘋華堂本有異?;谏鲜銮闆r的不同,以下就在茲堂系版本的這些補刻和補板文字與其它張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的文字比較,來理清在茲堂系版本中,補刻和補板文字的來源。
縱觀蘋華堂本和與其同版的在茲堂系版本,首先出現(xiàn)不同之處的是第61回第二十一葉。該葉A、B兩面上部分的文字,除蘋華堂本文字完整無缺、且為原刻外。在茲堂系版本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原刻文字較為完整,但也有少量殘缺(如奧地利國立圖書館所藏在茲堂本、皋鶴草堂甲本),二是空白殘缺較多(如日本市立米澤圖書館藏在茲堂本),三是因殘缺經(jīng)過補刻(如里仁書局影印在茲堂本[5]、 皋鶴草堂乙本),四是因殘缺手寫上書(如上海圖書館藏在茲堂本),所抄文字全同補刻文字。李金泉先生曾就此處作了詳細分析,其刷印先后為蘋華堂本、皋鶴草堂甲本、在茲堂本、康熙乙亥本、皋鶴草堂乙本[6]。但就上述幾種情況下,我們也發(fā)現(xiàn),奧地利國立圖書館所藏的在茲堂本,其特征完全同皋鶴草堂甲本。所以對于皋鶴草堂甲本與在茲堂本的刷印先后,我們存有疑問。如果據(jù)此分類,那在茲堂本也要分作在茲堂甲本和在茲堂乙本,其情況就更為復(fù)雜了。
另外,我們也見到了兩種康熙乙亥本,即北京中華書局藏本和文樂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7]。在第61回第二十一葉A、B面上的補刻文字,特征完全同里仁書局影印在茲堂本。以下就此葉,比較各本情況,作簡單的描述。
第一,蘋華堂本此葉,文字完整無缺。
第二,奧地利國立圖書館所藏在茲堂本此處為原文,A面只右上角板框線和第1行開頭五個字、第2行開頭三個字殘缺。B面第1至6行基本完整,第7至11行開頭文字有殘缺,未補入。皋鶴草堂甲本基本與此同。
第三,日本市立米澤圖書館藏在茲堂本,此A面每行開頭三、四字及板框線殘缺,B面較奧地利國立圖書館藏在茲堂本、皋鶴草堂甲本殘缺更甚。其A、B面文字皆未補入。
第四,里仁書局影印在茲堂本以及所見到的康熙乙亥本、皋鶴草堂乙本,此葉A、B面上半殘缺部分都已經(jīng)進行了補刻,且版面特征都完全相同。對所補文字,筆者對照了其它所能見到的各種張評第一奇書本,都完全不同。為清楚比較,茲列表1和表2如下。
表1、表2所列正文文字的不同,幾乎遍及該葉A、B兩面在茲堂系版本補刻部分的每一行。由于所補文字,與上下未損壞的原刻部分的文字并不銜接,也與其它現(xiàn)有的張評第一奇書本不同,我們認(rèn)為所補文字應(yīng)該是臆補,文意相差懸殊。
第五,上海圖書館藏在茲堂本,此葉殘缺部分,為手抄補入。所抄補文字,也完全同里仁書局影印在茲堂本以及康熙乙亥本、皋鶴草堂乙本的補刻文字。
表1 第61回第二十一葉A面在茲堂系版本補刻文字與其它第一奇書本的差異
(*)“后邊說去”,唯蘋華堂本作“后邊前去”。
表2 第61回第二十一葉B面在茲堂系版本補刻文字與其它第一奇書本的差異
(*)“經(jīng)水不調(diào)”,蘋華堂本、吉大本、首圖本作“經(jīng)水不謝”。
除上述在茲堂系版本第61回第二十一葉,有部分本子因殘缺補刻外,其余所要闡述的葉面情況不同。我們通過同版的蘋華堂本與在茲堂系版本的仔細比認(rèn)發(fā)現(xiàn),在茲堂系版本有多葉版面和文字與蘋華堂本相異。它們可能是因刷印多次,造成原板面殘損嚴(yán)重,已經(jīng)無法辨認(rèn),或是原板塊不慎遺失,而進行的補板。其補板情況,各葉也有差別。為方便描述,以下分回分葉來敘述其不同。
通過在茲堂系版本與同版的蘋華堂本比較發(fā)現(xiàn),在第61回后,再次出現(xiàn)不同葉面的是第67回第三、四葉,在茲堂系版本確為補板。因其兩葉的版面特征,與其前后原刻版面有很大的區(qū)別。
第一,此兩葉的版面非常整潔,刷印清晰,字體明顯與前后葉原刻不同。
第二,此兩葉竟然無一個圈點,而前后葉原刻圈點較多(“點”為正文的句讀)。
第三,此兩葉板框高度較前后葉原刻要低許多。
第四,此兩葉版心上有單黑魚尾。查遍在茲堂系版本各本,獨此兩葉出現(xiàn)魚尾。
第五,經(jīng)比對此兩葉文字,與其它第一奇書本有區(qū)別。
我們先來分析第三、第四點。
此第三、第四兩葉,雖然補板的行款與前后文原刻一致,皆為每半葉11行,行22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在茲堂系版本中,這兩葉補板的板框高度較前后原刻板明顯要小。就半葉板框的高度和寬度來看,早期的“本衙藏板 翻刻必究”本約為20公分*13公分,本衙藏本約為21公分*13.6公分,影松軒本約為21公分*14公分,在茲堂本約為19.3公分*14.5公分,康熙乙亥本約為21公分*14.8公分,皋鶴草堂本約為19.3公分*14.5公分,乾隆丁卯本(即奇書第四種本)約為21.2公分*13.2公分,崇經(jīng)堂本約為12.4公分*9.6公分,玩花書屋藏本約為12.4公分*9.6公分等[8]。由此可以看出,板框較小的是崇經(jīng)堂本和玩花書屋藏本,兩者都是袖珍小字本。
又此兩葉,版心上刻有單黑魚尾。從現(xiàn)有的張評第一奇書本來看,早期的版本皆無魚尾,版心有魚尾的為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奇書第四種等[8],都為后出的本子。
再來比較此兩葉與其它張評第一奇書本正文文字的差異。
為便與比較,以下制表列出各本的異文(表3)。
表3 第67回第三、四葉各第一奇書本文字差異
從表3中的比較來看,早期的第一奇書本,如蘋華堂本、大連本、吉大本[9]、首圖本、大連影松軒本[10]等,文字上基本一致,獨蘋華堂本在第6和第8例中有兩字“其、宜”相異。而在茲堂系版本補板文字,基本同后出的本衙藏本[11]、崇經(jīng)堂本[12]、玩花書屋藏本[13]。
結(jié)合以上板框大小、版心魚尾、補板文字等情況,我們認(rèn)為,在茲堂系版本此兩葉的補板文字,可能來源于其后出的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等一類的本子。
再次出現(xiàn)不同葉面的是,在茲堂系版本第89回第三、四葉,與其同版的蘋華堂本比較,情況也有差異。在茲堂系版本此兩葉的版面特征如下:
第一,此兩葉的版面同第67回第三、四葉,版面整潔,刷印清晰,字體也與前后葉原刻不同。
第二,第三葉竟然也無一個圈點(蘋華堂本也只有“點”,即句讀),而第四葉卻進行了圈點。
第三,此兩葉板框高度較前后葉原刻同樣要低許多。
第四,經(jīng)比對此兩葉文字,與其它第一奇書本也有區(qū)別。
由以上各點,我們可以判斷,在茲堂系版本此兩葉也為補板。
下面我們把這兩葉正文文字,與其它第一奇書本比較后的異文,列表如下(表4)。
表4 第89回第三、四葉各第一奇書本文字差異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茲堂系版本這兩葉,與其它第一奇書本比較,異文較少。但與早期第一奇書本文字,還是有一定區(qū)別,亦有可能是形誤造成。
第1、2例,在茲堂系版本全同崇經(jīng)堂本,與本衙藏本、玩花書屋藏本有異。第3例句中的“也”,獨在茲堂系版本作“同”。
另外,表中第3例句中的“妳”字,早期版本作“妳”,而在茲堂系版本、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皆作“奶”。這樣的簡繁體情況,各本有多處,在茲堂系版本全同后出的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如“聲”“墳”“臺”等字。
還有,在蘋華堂本第四葉A面第2行正文,詩的第四句“乍晴乍雨杏花天”一句中的“杏花天”三字旁,有側(cè)批“出題”,早期版本的大連本、吉大本、首圖本、影松軒本都同。而在茲堂系版本與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皆缺此側(cè)批。
在茲堂系版本第93回第三、四葉,就本身來看,版面特征看不出與前后葉的原刻有明顯不同。但與同版的蘋華堂本比較,不難看出,還是有其區(qū)別。
第一,此兩葉上部,在茲堂系版本的板框線與文字完整無缺,沒有殘損,天頭上空白。而與在茲堂系版本同版的蘋華堂本,天頭上是有一條長眉批的,其它早期第一奇書本亦有。此長眉批在蘋華堂本第三葉A面第10行至第四葉A面第3行天頭上,“玉樓才引即接杏庵出現(xiàn),明言先為仇家所辱,甘為妾婦而不辭。一旦天日復(fù)見,我才復(fù)可謂王廷宣用,且能救濟天下,故杏庵即接玉樓,蓋二人皆作者一人自寓也。”此批早期版本同作眉批,后出的影松軒本、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等,皆移作側(cè)批。而在茲堂系版本,卻略去未刻。
第二,我們同樣把該回在茲堂系版本第三、四葉,與其它第一奇書本正文有異文的列表如下(表5)。
表5 第93回第三、四葉各第一奇書本文字差異
從表5中看,雖然在茲堂系版本與其它第一奇書本異文少,只有1條(表5中第2例唯蘋華堂本文字獨出),但非常明顯,在茲堂系版本與后出的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相同。
第三,該回這兩葉,與第89回的第三、四葉一樣,亦有許多簡繁體寫法,在茲堂系版本全同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比如,正文“身上無衣口絕糧”一句中的“糧”,蘋華堂本、大連本、大連影松軒本刻作“糧”,而在茲堂系版本、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刻作“糧”等。還有疊字符號“匕”的用法。比如,“戰(zhàn)匕兢匕”,在茲堂系版本全同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其它本子作“戰(zhàn)戰(zhàn)兢兢”,等等。
由此,我們認(rèn)為,在茲堂系版本的第93回第三、四葉,亦應(yīng)是補板。
在茲堂系版本第97回第五、六葉,版面特征,同樣比前后文的刻板板框高度要低許多。另外,與其同版的蘋華堂本,在第五葉A面第9行“把眼瞅了春梅一眼”八字旁有圈號,而在茲堂系版本無。
在茲堂系版本此兩葉正文文字,與其它第一奇書本比較,差異情況較多。現(xiàn)分別列出。
第一,蘋華堂本文字獨出。
蘋華堂本正文“我斷不叫除替他說人情”,句中的“除”字,其余第一奇書本皆作“你”。
第二,在茲堂系版本、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文字相同(表6)。
表6 第97回第五、六葉在茲堂系版本文字同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
以上第一、第二中的8個例句,在茲堂系版本文字,全部同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而蘋華堂本在表六中的七處,全同早期第一奇書本。
第三,在在茲堂系版本中,有幾處缺字情況(表7)。
表7 第97回第五、六葉在茲堂系版本缺字
表7中的四個例句,“還、兒、說、還”四字,由于在茲堂系版本缺字,造成與同版的蘋華堂本每行開頭、結(jié)尾的文字不同。但到了第六葉B面第7行,因是兩句聯(lián)語,使得從第8行開始,又完全相同了。而在茲堂系版本所缺的這四字,其余本子皆不缺,不知是否是在茲堂系版本刻板時漏刻的緣故,還是另有所本。
此外,這兩葉,同上述第89回、第93回補板一樣,其簡、繁體和疊字符號“匕”的使用,只有部分同本衙藏本,而與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基本相同。
所以,在茲堂系版本的這第93回第三、四葉,亦應(yīng)是補板。
最后出現(xiàn)不同葉面情況的是,在第100回中,在茲堂系版本總共有四葉,即第十一至十四葉,其板框高度比前后的刻板要低許多。與同版的蘋華堂本及其它第一奇書本比較,其文字差異情況亦較多。現(xiàn)分情況列出。
第一,蘋華堂本文字獨出(表8)。
表8 第100回第十一至十四葉蘋華堂本文字獨出
表8中第1例,在茲堂系版本刻作“面皆青色”,“皆”疑為“背”之誤刻。其余五個例子,除蘋華堂本外,其它第一奇書本都完全相同。
第二,在茲堂系版本、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文字相同(表9)。
表9中,第1至8例,大連影松軒本文字皆同蘋華堂本、大連本等。第9、10、11、12、13例,大連影松軒本因其殘缺,手抄補上,已經(jīng)沒有原刻的文字。而在茲堂系版本基本同后出的本衙藏板、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
表9 第100回第十一至十四葉在茲堂系版本文字同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
表9中第1例,蘋華堂本“看看念至三更時分”,在第十一葉A面第11行開頭,在茲堂系版本較蘋華堂本多刻了一字“分”,使得在B面第1至8行,兩者每行開頭、結(jié)尾的文字不同。B面第9行開始為一首詩,之后才又相同。
第三,在在茲堂系版本第十一葉B面第2行,有一例,大連本、蘋華堂本與其它各本都互為異文。
施廣惠力,禮白經(jīng)呪(大連本)
施廣惠力,禮白佛言(蘋華堂本、崇禎本)
施廣惠力,禮白佛咒(在茲堂系版本、大連影松軒本、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
第四,在在茲堂系版本第十四葉B面第3行,還有一例,其文字,在茲堂系版本只同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而與本衙藏本、蘋華堂本、大連本等相異。
娘子若不棄,愿成伉儷之歡(蘋華堂本、大連本、大連影松軒本、本衙藏本)
娘子若不棄,愿成伉儷之勸(在茲堂系版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
據(jù)此四葉的文字比較得知,在茲堂系版本與同版的蘋華堂本差異較大,在茲堂系版本基本同后出的本衙藏本、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特別與崇經(jīng)堂本、玩花書屋藏本更為接近。我們亦同樣作出判斷,這第100回的第十一至十四葉,在茲堂系版本亦為補板。
通過以上各回分葉比較的情況,可以看出,在茲堂系版本第61回第二十一葉A、B面,其中有部分在茲堂本對殘缺文字進行了補刻。從補刻的情況看,其所補文字與上下文內(nèi)容不相銜接,也與其它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各種張評第一奇書本,完全不同,應(yīng)該是補刻者臆補造成??滴跻液ケ?、皋鶴草堂乙本都是有補刻的文字,其特征完全與補刻的在茲堂本相同。上海圖書館藏在茲堂本,是據(jù)補刻部分進行抄錄的,文字完全相同。
在在茲堂系版本與同版的蘋華堂本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全書共有十二葉,在茲堂系版本與蘋華堂本相異。它們分別是第67回第三、四葉、第89回第三、四葉、第93回第三、四葉、第97回第五、六葉、第100回第十一至十四葉。這十二葉,據(jù)各種版面特征和正文文字的比較判斷,應(yīng)是補板。它們可能是因刷印多次,造成原刻板面殘損嚴(yán)重,無法辨認(rèn),或是原板塊不慎遺失,而進行的補板。其補板情況也有不同。
在在茲堂系版本第67回第三、四葉,因版面特征明顯,版心刻有單黑魚尾,又板框要小一些,可能是采用了張評第一奇書較為后出的含有魚尾的板片補上,亦或是重新制版刻上的魚尾。而在茲堂系版本第97回有文字漏刻、第一百回又有添加的文字,造成某幾行開頭和末尾文字與同版的蘋華堂本不同。又在茲堂系版本在補板的葉面上,簡繁體的寫法、疊字符號的用法與蘋華堂本、其它早期第一奇書本亦多有不同。
由前面在茲堂系版本與同版的蘋華堂本及其它早期張評第一奇書本所補板面文字對比來看,差異較大。這種種情況的差異,卻與后出的崇經(jīng)堂本最為接近,而與本衙藏本、玩花書屋藏本還是稍有區(qū)別。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比較,除第61回所述的二葉為殘缺補刻外,在茲堂系版本的其它不同葉面應(yīng)是補板。其補板文字,可能就來源于較為晚出的崇經(jīng)堂本一類的本子。
河南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