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人類的各種語言中, “mama”的發(fā)音總是用來稱呼母親的,因為這是人學會的第一個音節(jié)。而媽媽的愛,像催你起床的鬧鐘,和美味的早餐;像冬天溫暖的手套,和溫暖的毛衣;像那一聲聲親切的關懷,和那雙為你疲勞的雙眼。她不求回報,以身為鏡,用大海般的度量,包容著孩子的失誤、缺點,引導著他們?nèi)淞⒄_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這個感恩母親的節(jié)日里,本刊采訪了7位來自不同行業(yè)的職工,聆聽她們講述自己與母親的故事。
北京京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會副主席 孫紅宇
在孫紅宇的眼中,出生在河北省白洋淀邊一個小漁村的母親王素芬,帶有老區(qū)人民特有的樸實無華、包容敦厚的品質(zhì)和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毅力。 “母親始終認為,一個人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回報,美好的生活一定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創(chuàng)造來的。”
記得小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正逢期中考試,孫紅宇得了腮腺炎隔離在家里。可母親卻說,期中考試落下了,期末必須每門功課都考滿分才行!后來,她真如母親所愿,并且保持到六年級,被保送到重點中學?!艾F(xiàn)在回想起來,我要感謝母親的教育?!?/p>
到了初中,學校離家遠了,弟弟也上小學了。由于中學要求到校時間早,為了節(jié)約孫紅宇每天從家走到公交站的十幾分鐘時間,媽媽每天早上安排完一家子的早飯,先騎自行車把她送到公交站,然后回來送弟弟到公交站,再回家收拾好餐具去上班。 “如今,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是如若讓我像母親一樣,每天騎車分別送孩子,再騎車上班,我可能真的不能堅持下去?!?/p>
在孫紅宇這個大家族,母親王素芬是同輩人中年紀最長的,是舅舅姨媽們的老大姐。 “那時,爸爸總是對我說: ‘雖然我比你媽媽年紀大一些,但是我是爺爺家的老小兒。你們的媽媽總是包容我,愛護我,儼然是個老大姐的樣子!’”為了照顧年邁的爺爺,爸爸媽媽放棄了單位的福利分房,放棄了自己小家庭的小日子,孫紅宇和弟弟也得以每日縈繞在爺爺身邊,讓爺爺度過了一個幸福的晚年。 “直到2003年,爺爺96歲高齡離世了,媽媽還是習慣于無論白天在外多忙,總是要在做飯時點按時回家。仿佛在媽媽心里,爺爺依舊在等著我們回來,等著我們吃完飯,等著我們圍爐談天。”
如今,孫紅宇和弟弟已經(jīng)成人、成家,母親膝下有了一個孫子、兩個外孫。伯伯、姑姑、舅舅和姨媽們也都當上了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此時,孫紅宇總會聽到媽媽說: “我這一輩子,沒有大富大貴,沒有坐享清福,但是我有女兒和兒子,我有一個大家族的親人,你們讓我生活有奔頭,活得有底氣!”
“爺爺、姥姥已經(jīng)作古,這 ‘長姐如母’的古訓在我家一直傳承著?!痹瓉恚F(xiàn)在家族里,誰家有個什么大事小情,總是要和孫紅宇的母親商量,母親不惜錢財,不惜辛勞,只要她能做到的,都義不容辭?!敖衲瓯l(fā)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待在家里盡量不出門。老姨家的小外孫剛剛1歲,由于不方便出門,頭發(fā)長得太長了,扎眼睛難受,總是哭。母親說,自己是學醫(yī)的,可以做好防護,確保人身安全。于是前兩天,母親拖著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病腿,坐了3個多小時的公交車,親自去給老姨家的小外孫剃頭。孩子看見大姥姥高興得不得了。孩子高興,就是母親最大的幸福?!?/p>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孫紅宇這一輩的堂表兄弟姐妹們,就跟親的一樣。大家取長補短、互相幫助?!霸却蠹矣袡C會總會小聚片刻。當前防控不宜小聚,我們也會經(jīng)常在線聊聊天。誰家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會出主意想辦法。用我表妹的話講:‘出人、出錢、出力,您說話!’”
“我總是想,我這是多幸福呀!我有一個幸福的大家庭,爸爸媽媽身體健康,兄弟姐妹們在各自工作領域都有建樹,孩子們一天天健康長大?!睂O紅宇感慨地說, “我感謝母親,感謝母親給予我生命,教育我長大,感謝母親把這個大家族團結在一起。我們不孤單,我們有力量,這力量源自母親的教育,源自母親的給予,源自幫親幫理的大家庭!”
北京環(huán)衛(wèi)集團固廢處理公司黨群工作部高級主管 孔姍姍
一直以來,孔姍姍都很喜歡閻維文的 《母親》,歌詞源于生活,樸實無華,卻流露出對母親的感恩和深深的愛。她認為,每個孩子都對母親有著深深的依戀,而母親也永遠是最愛孩子的人。 “每當我的人生遇到崎嶇坎坷,是母親給予我最真誠、最親切的關愛,是母親時刻給予我無私的奉獻。母親像是認為我總也長不大,不知疲倦地教導著我為人處世的道理。母愛是無私的,是永不停息的,沒有一位母親是不愛自己的子女的。無論何時,母愛終究都是生命中最真摯、最難以割舍的感情。”
孔姍姍的母親鞏淑玲,今年已經(jīng)70歲了。 “她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年輕時有著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著一個溫暖的家。我想這些給母親帶來很大的幸福感,而母親也把這種幸福感傳遞給我們子女。”在兒時,孔姍姍做過一次膝關節(jié)手術,術后恢復得很不好,肌肉粘連,無法走路。母親雖然表面上沒有流露出對她的擔心,但是她會偷偷訪尋很多醫(yī)院,給孔姍姍找清熱解毒的藥膏,咨詢術后恢復的醫(yī)療方法,陪著孔姍姍做康復訓練。 “那段時間確實是煎熬痛苦,每一次康復都痛不欲生,疼得撕心裂肺,我也很害怕自己以后不能走路。但是母親總是信心十足,樂觀地開導我,為我鼓勁,支持我度過那次 ‘寒冬’。這事過了很久母親跟我說,每次看我快堅持不下來的樣子,都心疼得不行,恨不能當時代替我疼痛。但是母親知道,如果不對我狠一點,很有可能對我以后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每次母親都硬下心來,逼著我做完訓練,晚上不知偷偷哭過多少次?!?/p>
孔姍姍一直明白,在母親的心中,沉甸甸地裝滿了對子女的愛。 “母親會在我們悲哀時,為我們撐起一把傘,呵護著我們;母親會不管天氣是刮風下雨,都為我們買菜煮飯。”記得有一次,孔姍姍說留戀媽媽煮的一份雞湯,并和母親約定好下班回家。結果,那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她由于工作忙碌,早把這件事拋諸腦后,也忘記了提醒母親不要出去。當孔姍姍回到家里時,一鍋香氣騰騰的雞湯早已等待著她品嘗?!拔乙贿吅纫贿呑载?,以后一定要少給母親添麻煩?!?/p>
從母親的身上,孔姍姍深深感受到,母愛就像太陽,無論時間多久,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溫熱。 “母愛是迷惘時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母愛是遠行時一聲聲殷切的叮嚀;母愛是孤苦無助時慈祥的微笑。母愛是溫熱心靈的太陽;母愛是滋潤心靈的雨露;母愛是灌溉心靈的沃土;母愛是美化心靈的彩虹?!?/p>
是呀,母親,是多么偉大多么無私。她默默地勞動著,卻沒說過一句怨言,她看著孩子們從咿呀學語到長成一位成熟的少女、英俊的少年;看著孩子們從一個帶紅領巾的小學生變成一個為家庭、為事業(yè)奔波的大人,可在她的眼里子女永遠是小孩,她仍然不斷地關心著孩子們的生活。
回憶著與母親的點點滴滴,孔姍姍動情地說:“在母親節(jié),我要說一聲: ‘謝謝您,母親!祝您天天開心!’我也想借著母親節(jié),向天下兒女呼吁,用感恩的心一齊對母親說聲: ‘謝謝您,母親,是您給了我們一切。’讓母親們的無私奉獻得到慰藉。請在母親勞累時,為母親送上一杯熱水;請在母親生病時,陪伴在母親身邊。因為,我們在母愛的陪伴下幸福成長,我也期望我們長大后,能給偉大的母親以陪伴,呵護,關懷,感恩?!?/p>
北京市政集團黨群工作部宣傳干事 李雨薇
“出門記得戴口罩手套!” “說了多少遍,快遞消了毒再拿進屋!” “快把秋褲穿上,特殊時期一定不能感冒!”……已經(jīng)10年沒有共同居住的母女,今年被疫情鎖在了一起,李雨薇終于過上了告別外賣,一日三餐正常的生活,堆滿墻角的自熱火鍋和方便面甚至落了灰,只不過要接受媽媽 “花式嘮叨”的 “綁定套餐”。
“你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這個問題從來難不倒童年時期的雨薇。理由很充分,她的父親是地質(zhì)專家,常年野外出差,偶爾回家依靠禮物加持,短暫相處自是 “父慈女孝”,更不必說他在家時還能吸引媽媽一半的 “火力”。而媽媽呢?真是比 “別人家的媽媽”差遠了。雨薇從小過著 “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的生活,考試不是第一、練琴不夠努力、碗里有剩飯,甚至愛哭鼻子都可以成為她挨打的理由。媽媽做的飯也是雨薇童年陰影,肉絲切得比薯條寬,曾經(jīng)因為媽媽忙,雨薇吃了一個多月的酸菜粉條。以至于后來在同學們抱怨食堂飯菜哭天搶地時,她卻吃得兩眼冒光:“這也太好吃了!”因此,雨薇住校三年就胖了20斤。2003年 “非典”期間,爸爸被困在北京回不了家,媽媽自覺有感冒癥狀,于是把雨薇送去朋友家 “避難”,年少無知的她竟覺得那是最幸福的時光。
雨薇一直認為媽媽對自己感情不深,直到看到媽媽的眼淚。媽媽是很堅強的女人,一個人拉扯她長大,哪怕是單位發(fā)不出工資的那3年,雨薇也沒見她為生活的難題掉過一滴眼淚。2009年雨薇剛住校,恰逢甲型HINI病毒肆虐,她高燒39.6攝氏度。學校因有人確診實施封校,雨薇只能獨自前往被發(fā)熱學生擠到爆滿的醫(yī)務室,排隊5個小時終于用不匹配的7號黑色針頭打上了點滴。雨薇驕傲地向媽媽展示自己的獨立:“媽你猜我在哪兒?我今天可堅強了……”后來聽爸爸說,媽媽放下電話就哭了。媽媽是不太愛跟老師溝通的那種家長,第一次給班主任打電話就為拜托班主任給女兒買些愛吃的零食。
類似的故事還發(fā)生在2016年。李雨薇在倫敦求學期間得了水痘,高燒不退,喝水都難以下咽。媽媽心急如焚,一天發(fā)幾個視頻問情況。有一次,雨薇昏昏沉沉睡了好久,手機也沒電了,當宿管敲門叫醒她并告知 “你媽媽聯(lián)系不上你,讓我看看你是否安好”時,雨薇一下子就愣住了。媽媽不會說英語,雨薇住的宿舍也沒有她認識的中國學生,難以想象媽媽是怎樣找到的。當雨薇與媽媽視頻時,看到媽媽的眼睛紅腫,眼神中滿是擔憂。后來聽外婆說,媽媽找不到女兒時一直哭,從沒見她如此失控過。這之后,雨薇再也不敢 “失聯(lián)”了。
如今,母親已經(jīng)年過半百,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霸氣,時不時還會因為雨薇小時候的事自責。雨薇卻在獨立生活中日漸體會到媽媽的愛。對于一個既要上班又要獨自照顧孩子的媽媽來說,她已經(jīng)盡了最大努力。在媽媽的嚴厲教育下,雨薇從一個挑食、營養(yǎng)不良、膽小愛哭的女娃娃,逐漸成長為別人眼中健康陽光、吃苦耐勞、有責任有擔當?shù)拇笕肆?。但是媽媽的關心從未停歇,常常一邊幫雨薇返工家務活,一邊絮叨著:“你連家務都做不好,以后到了婆家可怎么辦……”雨薇失戀后,媽媽一邊擔心女兒大齡難嫁,一邊又怕給孩子增添壓力,自己輾轉反側睡不好,這 “前怕狼后怕虎”的反差性格與童年記憶大不相同,但內(nèi)心中卻滿滿的都是愛。
房山法院政治部教育培訓組組長 李韻卓
望著已經(jīng)66歲的媽媽白桂英,李韻卓很感慨,她對媽媽的感情,除了總找不到機會的反哺之心外,更多的是生為她的女兒,覺得無比幸運。媽媽的言傳身教和對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觀,成為了李韻卓克服艱難險阻的強大 “精神武器”。
李韻卓認為,媽媽身上有 “狼性”,這源于姥爺?shù)幕?。李韻卓的姥爺是個驍勇的蒙古族獵手,從小多難的母親在老父親的影響下越發(fā)堅強——5歲時,媽媽被馬尥蹶子踢在心口,后腦勺撞上了石頭;6歲時,當姥姥去世那一刻,媽媽還在懷里吃最后一口熱奶;7歲時,媽媽的手指長了 “蛇眼疔”,仍毫不在意地割草喂豬,直到 “紅線” (急性淋巴管炎)攻心,被赤腳醫(yī)生用牲口錐子放血排毒;8歲時,媽媽被大車軸砸裂食指,感染到手臂青黑差點截肢……這些大難不死的 “事跡”,讓李韻卓覺得媽媽就是草原小姐妹一樣的偶像。
李韻卓覺得,媽媽的骨子里還有 “韌性”。國營商店紛紛倒閉后,媽媽成了沒有工作的家庭婦女,但她沒有因此而消沉,培養(yǎng)出了李韻卓姐弟兩個大學生。媽媽下崗的那年,李韻卓正在上小學,弟弟兩歲,爸爸在離家十幾里外的中學做民辦教師,且面臨著自費上兩年大學就可以轉正的艱難抉擇。堅強的媽媽沒有被生活嚇倒,而是決然地把丈夫送上火車,開始了進階之路——她養(yǎng)豬養(yǎng)雞,跟男人比拼力氣;她起早貪黑,推著破自行車下鄉(xiāng)推銷蠟燭和收購農(nóng)產(chǎn)品。從那時開始,李韻卓就算頂著風雪也得自己上學;弟弟被送進 “育紅班”,每天吸溜著鼻涕等著接送。從那時開始,這家三口人打傘在漏雨的屋子里吃飯,姐弟倆沒玩過一件像樣的玩具……隨著苦日子慢慢過去,三人像在隧道里行走的人一樣,漸漸看到了出口的陽光。媽媽盤下一爿店后,生活終于有了甜味,她和弟弟也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當李韻卓學有所成,走出家鄉(xiāng),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碰壁的時候,仍然相信媽媽留給她的 “永不言敗”精神。
媽媽身上的 “狼性”和 “韌性”,同樣遺傳給了李韻卓,成為她工作中不竭動力的 “補給站”。在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李韻卓通過公益組織為武漢醫(yī)院捐款1000元,隨后參加到黨員捐款、社區(qū)報到、下沉基層抗疫等工作,并通過多種途徑聯(lián)系遠在湖北的親屬,進行物資協(xié)調(diào)、精神撫慰、居家勸阻等力所能及的工作,為前線抗疫獻出力量。作為政治處教育培訓組負責人和機關工會委員、房山法院 “職工心靈驛站”的管理員,李韻卓將 “職工心靈驛站”建在線上,定期推送有關積極心態(tài)、心理危機干預、克服焦慮、心理自助等方面的公益課程。組織職工利用 “居民心理狀態(tài)自測工具”了解自身心理狀況,廣泛收集反饋信息,為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職工推薦 “正念減壓”等線上課程,以及線上和電話咨詢途徑,積極構建疫情防控的 “心理防線”。
每每提到母親,李韻卓總說,媽媽這一輩子雖然沒讀過什么書,但媽媽的美德影響著她。 “她無言的教育,又潤物無聲地影響著我和弟弟的心靈。雖然只是淳樸的言行,但骨子里卻浸潤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美德。如果說我們兄妹都好客善良、樂于助人、先人后己,都把家人放在第一位,都把答應親戚朋友、同學同事、街坊鄰里的事放在第一位,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放在第一位,那便是媽媽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結果?!?/p>
墨墨祝福志愿者協(xié)會志愿者 張肸倫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如今又要加上一句:志愿公益行,一對 “母女花”!
在墨墨祝福志愿者協(xié)會有這么兩個人,她們既是母女也是公益伙伴,在志愿服務中爭先恐后,比學趕幫互不相讓。她們就是母親楊宗利,女兒張肸倫。張肸倫說: “我加入墨墨祝福團隊已有4年,從對公益的朦朧初識到一名名副其實的志愿者,都源于我的媽媽?!睏钭诶悄8V驹刚邊f(xié)會的志愿者兼培訓部長,也是2017年延慶區(qū)金牌志愿者。 “她的公益之舉使我耳濡目染?!睆埫Z倫表示, “7年來,媽媽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為志愿者進行了 《團隊建設》 《志愿者應知應會》 《墨墨祝福英語200句》等助世園、迎冬奧志愿者筑基培訓?!?/p>
2017年5月,楊宗利承擔了永寧澤潤公益書園義務值班任務,并在周末為小鎮(zhèn)的孩子講授公益課程。她用知識傳播公益、宣傳公益,受到家長和孩子的愛戴和好評。楊宗利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如火的熱情,引領和感染著女兒張肸倫,讓她也加入到了志愿行動當中。
2017年夏天,墨墨祝福志愿者協(xié)會要進行志愿者團建培訓,擬定主題是 《我是小小七巧板》,課程需要兩名助教,于是張肸倫自告奮勇,和同學一起承擔起了這個任務。從教具的采買到課件的制作,張肸倫積極參與、創(chuàng)新思路。為了順利完成任務,她利用晚上的時間,和媽媽用七巧板把幾個小組的任務單全部做了一遍,然后認真領會、分析,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前做了預案。
第二天課程開始時,作為助教,張肸倫給每個小組分發(fā)7塊顏色不同、形狀各異的拼板,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拼了起來,10分鐘過去了,竟然沒有一組完成任務。張肸倫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這時,幸好媽媽啟發(fā)大家換位思考,可以去求助其他小組,相互借用拼板?!睆埫Z倫激動地表示, “有的小組竟然主動讓出他們的拼板!”看到白板上的成績在不斷地增加、飆升,張肸倫高興得歡呼起來,似乎忘記了是在課堂上。 “這次培訓活動我終生難忘。我目睹了墨墨志愿者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體會到了良好的團隊氛圍,領教了媽媽對公益的熱愛與執(zhí)著!”張肸倫為有這樣的媽媽而感到驕傲。
最終讓張肸倫在公益路上愈走愈遠的,是發(fā)生在2017年寒假中的一件事。那天,楊宗利一臉愁容,對張肸倫說: “閨女,書園的英語課要暫停3個月,你知道嗎?”張肸倫知道這是英語老師人手不足的原因,剛想安慰一下媽媽,楊宗利又接著說: “你說咱們能不能接著上呢?一旦停課,孩子們就中斷了學習,對咱墨墨也會有影響,畢竟家長、學生對咱們這么的信任。”看著媽媽焦急的樣子,張肸倫脫口而出: “我有教師資格證,以前也任教過英語課程,可是上公益課是頭一回呀。一旦做的不好咋辦呢?” “別怕,有我呢!咱們一起備課!這也是你的一次鍛煉機會,沒有第一回哪來的第二回呀?”在媽媽的鼓勵下,張肸倫勇敢地走上了公益講臺,承擔起了 “補臺”的重任。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又回蕩在書園的每一個角落,張肸倫也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挑戰(zhàn)。
楊宗利用她自己獨有的方式,傳承著優(yōu)良的家風、家規(guī)、家教,讓張肸倫懂得了人要善良、友愛、奉獻。 “謝謝您,我的好媽媽?!睆埫Z倫由衷地說。2019年,延慶區(qū)優(yōu)秀志愿家庭 “花落”這對母女家。
北京千橡網(wǎng)景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職員 許萍
“我的母親叫劉秀芳,是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家境一般,長相也不算出眾。經(jīng)人介紹,嫁了個沉默寡言的丈夫,過著平平凡凡的小日子?!痹S萍回憶說,40多年來,母親與父親的感情平平淡淡,跟家人的相處如水徐之。 “可母親異常能干。她有一雙特別的手,很細很白,指頭很長,這樣一雙本應該彈鋼琴的手卻一直做著與之相反的事情。母親,用那雙手,用那副肩,挑起家庭的重擔。這一挑,便是40多年。”
當年,許萍的父親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的大事小事都壓在母親的肩上。 “所有認識母親的人,都由衷地認為她是極其能干的。”許萍說,20世紀80年代,家鄉(xiāng)多以種菜、賣菜為生。這是個很苦的活計,整地、栽種、澆水、施肥、管理是日常工作。 “就拿賣菜來說吧。母親每天晚上要從地里把菜摘好、洗好、擇好、綁好,忙完這些已是深夜11點左右。第二天早上5點,她就要起床,把菜裝筐,趕三四公里路到集鎮(zhèn)去賣。為了有個顯眼的攤位,能賣個好的價錢,她甚至要起得更早。那個時候還沒有汽車,連摩托車都很少很少,鄉(xiāng)鄰們趕集完全靠腳走,母親往往要挑上近百斤菜,步行三四公里……”
在許萍的記憶里,母親很愛他們,生活的不易絲毫沒有讓她嫌棄這些仿佛累贅的孩子。 “母親對我和弟弟傾注了全部的愛和心血。特別是我,因自小體弱多病,贏得了母親更多的關心和偏愛?!?/p>
小時候,許萍最喜歡拉著母親的小手指,跟她屁顛屁顛地上街賣菜。 “母親不高,但每次我都要使勁踮著腳才夠得到她的手。開始她都 ‘嫌棄’地把我的手甩開,后來又不忍心地把我抱起?!痹S萍說,就這樣,她一手扶著挑菜的扁擔,一手抱著許萍,累得氣喘吁吁。鄰居們都說: “這么大的孩子了,別抱,慣壞了?!蹦赣H總是笑笑不說話。
再后來,許萍越來越大,母親便把所有的菜放在一個筐里,許萍坐在另一個筐里,挑著去趕集。到了集市,母親放下?lián)?,先把菜分門別類地擺好,然后給許萍買上一份熱乎乎的豆?jié){、油條,便開始了賣菜。
“因為外婆家很窮,母親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多少字,這成了她最大的遺憾。所以母親經(jīng)常說:‘養(yǎng)娃不讀書,不如喂只豬?!痹S萍說,她和弟弟很少做家務,放學回來,母親就是讓他們做作業(yè),還對許萍說: “只要你和弟弟書讀好了,我再苦再累也不怕。”對許萍和弟弟的學習,母親要求很嚴,所需的學習用品和資料,母親從來不說二話,就一個字:買。所以,從小到大,許萍的課外書是整個村子最多的,惹得小伙伴們羨慕不已。也正因為大量閱讀,許萍的語文從小學到大學都學得很輕松,成績也一直拔尖。
“現(xiàn)在想來,我應該感謝母親。因為她的嚴厲要求和無私付出,現(xiàn)在的我才能安靜地坐在電腦前,噼里啪啦地打字,樂享著 ‘知識改變命運’的成果?!痹S萍說,當年父親所賺的錢,大抵都存著用來蓋房。一家六口人所有的家用和人情來往,全靠母親賣菜得來的錢支撐著,支撐到她和弟弟完成學業(yè),走上工作崗位……
北京匯智博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編輯 顧維維
當意識到母親今年竟然已經(jīng)55歲的時候,顧維維終于明白莊子那句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的慨嘆多么現(xiàn)實貼切了。在顧維維的眼里,母親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不平凡的媽媽。 “我一直認為,雖然世間千千萬萬的母親,大都是普通平凡的女子,但是,當她們具體到每個家庭,對應每一個由她而來的新生命來說,又都有各自的偉大與不凡?!鳖櫨S維說,她的母親自然也是如此。尤其是她們家生活的不斷改善,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自己那爭強好勝的母親一直在努力進取,敢為人先。
顧維維幼年在老家的時候,在母親的提議和努力下,她家第一個自建新房,隨后掀起當?shù)刈越ǚ繜岢?。長大后,母親又做通父親的思想工作,并四處張羅向親友籌款,率先進城買房。雖然母親在喬遷宴席上講話時激動又緊張,但她還是贏得滿堂掌聲和喝彩,并且又掀起了 “進城熱”。顧維維表示,對于他們家來說,建房及買房的經(jīng)濟貢獻主要來自于父親,但她認為,母親的不凡之處則在于敢為人先和努力付諸行動的魄力。
“我母親還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鳖櫨S維說,母親做事總是全心全意力求最好,而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的莫過于做飯了。幾乎所有吃過她母親做的飯的人都會贊不絕口。 “無論是色香味還是菜品種類、數(shù)量,哪怕是食材和做飯條件極其有限,媽媽總會用盡心思,巧妙地做出花樣,不僅看起來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吃起來還津津有味。每年,都會有人找到媽媽,要吃她親手做的飯,還有人會在電話里求媽媽遠程指導曾吃過的某道菜的做法。媽媽總是繪聲繪色地一步步詳盡描述,讓人聽著都饞得咽口水。甚至,還有人偶然吃過一次媽媽做的飯菜之后,即使多年沒見了,再見面時竟然還會念念不忘地提起她做的某道菜,或他們吃過的哪頓飯真得太好吃了,一想起就很饞,并要媽媽告訴他們怎么做才那么好吃?!?/p>
在顧維維的印象里,夸母親做飯好吃的人,一直是源源不斷,從沒有少過。而母親又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她總是不斷地學習做飯的新手藝,也因此,無論是北方的包子、餃子、拉面、餡餅、油條、麻花,還是南方的煲湯、蒸菜、糕點、小炒,以至于現(xiàn)在流行的炸薯條、雞翅、電飯煲蒸蛋糕、面包等這些廚藝技能,都被她母親一一掌握,而且味道也都讓人稱贊,甚至還有人夸她做得比飯店餐廳的都好吃。顧維維覺得,每當母親被稱贊的時候,應該就是大半輩子都在廚房打轉的母親感到自豪又欣慰的高光時刻了。
通常,追求完美的人大都容易焦慮,或許是因為害怕或擔心不完美的出現(xiàn)。顧維維認為,母親遇到事情,往往會不自覺地往悲觀消極的方面去想,總是擔憂最壞的結果出現(xiàn)。她分析,這也許就是因為母親太追求完美了,所以才會先想到最壞的結果,而當事實上的結果只要比最壞的結果好一點,對母親來說就是完美了。 “在以后生活中,我要時常讓媽媽意識到,對于她身邊的親友而言,她真的已經(jīng)足夠好了。同時也希望,在我心里已經(jīng)相當不凡的媽媽,能逐漸放下內(nèi)心對自己的高要求,少一點焦慮和擔憂,多一些快樂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