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云,郭予武,廖志平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yī)院,廣東 深圳)
癌癥泛指所有惡性腫瘤,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約250 萬新發(fā)的癌癥患者,其中60%以上病情進展至晚期,預后極差[1]。隨著病情發(fā)展至臨終期,患者常因疾病癥狀及面臨死亡威脅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在身體及心理上承受巨大的痛苦,造成生活質量的急劇下降。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干預,對于減輕患者臨終前痛苦、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安寧療護也被叫作臨終關懷,是指對沒有治愈希望的臨終癌癥患者給予積極的護理和照顧,維持患者在生命最后階段的尊嚴與安寧,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及家屬生活質量的一種人性化護理模式。近年來有研究顯示,多學科協助下的安寧療護模式對患者癥狀護理更具針對性,能全方位照顧患者,從而改善其死亡質量[2]。本研究主要探討基于多學科協助模式的安寧療護對癌癥晚期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回顧性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癌癥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 例。納入標準:通過病理學、影像學檢查確認為癌癥晚期患者;預測生存時間<6 個月;患者文化水平在小學及以上,能在研究人員引導下完成問卷調查。排除標準:患者家屬拒絕接受安寧療護者;有精神疾病者;語言交流障礙者;認知功能下降,無法完成問卷調查者。研究組男性20 例,女性25 例,年齡40-88歲,平均(68.51±7.46)歲,其中肝癌11 例,乳腺癌15 例,淋巴癌7 例,肺癌12 例。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23 例,年齡38-85歲,平均(67.65±7.13)歲,其中肝癌12 例,乳腺癌16 例,淋巴癌6 例,肺癌1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監(jiān)測、用藥指導、營養(yǎng)支持等。研究組采用基于多學科協助模式的安寧療護,具體內容為:(1)多學科協作小組的建立:成員包括臨床??漆t(yī)生、護士、心理咨詢師、營養(yǎng)學專家及康復醫(yī)師,對患者機能進行全方面評估并照料;(2)小組成員職責:臨床??漆t(yī)生依據患者的預測生存時間、疼痛癥狀,制定針對性的安寧療護方案;護士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進行準確評估,并整合其他成員意見開展小組會議,確保多學科協作下的安寧療護工作具有高質量;心理咨詢師嚴格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根據患者的心理需要給予心理疏導與支持,如放松訓練、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等,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緒波動,對其進行安撫,減輕其不良情緒;營養(yǎng)專家評估患者的營養(yǎng)情況,制定詳細的營養(yǎng)計劃滿足患者的營養(yǎng)需求;康復醫(yī)師評估患者的軀體功能,幫助患者改善或維持肢體功能,并結合其他成員的意見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訓練,指導其家屬幫助患者完成運動指標;(3)日常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安靜、干凈的獨立病房,調節(jié)病房內適宜的溫濕度;使用適合患者的枕頭,并調整適宜的高度,幫助患者保持舒適的臥姿,讓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護士對患者家屬進行日常照料技能培訓,包括預防壓瘡、身體清潔、輔助翻身技巧、喂食技巧等;患者需要家屬的幫助及心理支持,護理應指導家屬增加對患者的關懷,提高患者的幸福感,也有利于患者不良情緒的緩解;取得患者同意后,在病房內置放對患者有紀念價值的東西,讓其感受到幸福和溫暖。
每月采用以下量表進行評估:(1)應用總體幸福感調查表評估患者的幸福感,包括健康情況、心理狀態(tài),分數越高表示主觀幸福感越高[3];(2)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總分21 分,得分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好[4];(3)采用生命質量評價量表(EORTC)[5]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15 個項目,分為功能性領域5 個(軀體、認知、角色、社會、情感)、癥狀領域3 個(疲勞、惡心嘔吐、疼痛)、單測條目6 個和整體健康狀態(tài);功能性領域和健康狀態(tài)得分越高,生命質量越好;其余得分越高,生命質量越差;(4)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級,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兩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主觀幸福感、PSQ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主觀幸福感評分均升高、PSQI 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主觀幸福感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主觀幸福感、PSQI 評分對比(分)
表2 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續(xù)表2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整體健康狀態(tài)和5 個功能性領域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3 個癥狀領域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其中6 個單測條目中僅睡眠障礙和食欲下降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95.56%)明顯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對比
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癌癥發(fā)生率及致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2015 年我國約有429.2 萬人發(fā)生浸潤癌,死亡人數高達281.4 萬[6]。有研究結果指出,癌癥晚期患者的預期生存時間為3-6個月,作為即將面臨死亡的人群,且伴著者癌痛癥狀,患者多出現恐懼、焦慮及抑郁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不僅折磨者患者的身心,也對其家屬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7]。據《中國城市臨終關懷服務現狀與政策研究》顯示,我國每年約有750 萬患者需臨終護理服務,且該需求量呈日益增長的趨勢[8]。因此,對癌癥晚期患者來說,除必要的藥物治療外,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對于減輕患者身心負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寧療護是醫(yī)學上新興的護理模式,基于人道主義精神及生命需求,給予患者及其家屬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全方面的護理,維持患者最后的生命尊嚴,改善不良情緒,使其坦然面對死亡,增加其幸福感及生命質量[9]。多學科協作理念則是通過不同學科人員的相互協作,為癌癥晚期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高質量安寧療護服務。華紅霞等通過建立多學科協作小組,對80 例癌癥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結果表明,此干預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痛苦及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使其心態(tài)平和,同時安撫家屬心理[10]。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研究組患者主觀幸福感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多學科協助模式的安寧療護可更有效提高患者的主觀幸福感及睡眠質量。為患者提供安靜、干凈的獨立病房,調節(jié)病房內適宜的溫濕度,最大程度增加患者的舒適感,同時為患者配制合適的枕頭,確保了患者的睡眠質量,極大低提高了患者的幸福感。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多學科協助模式的安寧療護可更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通過小組各成員相互協作,更有針對性地控制與減輕了患者身體疼痛,且及時安撫患者的情緒,讓其保持安寧,坦然面對死亡,減輕了心理應激反應,提高了其生命質量。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多學科協助模式的安寧療護可更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基于多學科協助模式的安寧療護可有效提高癌癥患者的幸福感,提高睡眠質量、生命質量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