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普通高校藏族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課題之一,在高等教育方面國家對藏族大學生的有諸多優(yōu)惠政策,但部分藏族大學生卻因學習適應能力問題較難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本文以陜西省某高校藏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藏族大學生學習適應的現狀,分析影響藏族大學生學習適應的主要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不斷落實,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構想的逐步實施,可供藏族青年選擇的內地高校逐步增多,越來越多的藏族青年開始選擇進入祖國內地的高校完成大學學業(yè),2000年,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在校生人數為31.99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5.8%,到2013年,少數民族在普通高校中人數增長至183.74萬,占在校生總數的17.7%,相比2000年少數民族在普通高校中的在校生人數增長了474%,這種快速增長,為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入學機會。但在非民族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所占的比例依舊是極低的。如,在陜西省某高校中,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比例約為全校學生的1.6%,藏族大學生的比例約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7.4%。在這種跨地域、跨文化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中,當他們步入大學校園時,學習適應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新時代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但無論人才培養(yǎng)體系如何變更,各民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Learning Adaptability)都是每個學生必需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適應是通過豐富或發(fā)展主體的動作以適應客體變化的過程。人的適應是一個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等多層面的、復雜的綜合體,心理適應是其核心部分,決定其他層次的適應水平。學習適應是一種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傾向,也是一種適應外在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更是主體根據環(huán)境及學習的需要,努力調整自我,達到與學習環(huán)境平衡的心理與行為過程。
在我國,學習適應性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且日益突出,尤其在內地求學的少數民族學生中更為突出。以藏族大學生為例,由于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文化差異,藏族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全新的地域文化、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較之內地學生更容易導致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心理被動及人際交往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更需要我們加大關注力度,積極解決藏族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面臨的各類問題,使其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中去,為西藏社會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
由于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地理位置及宗教信仰等,大部分藏族大學生長期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其對宗教的認識及生活習慣也與漢族學生不同,加之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自我意識相對較強,容易產生自閉心理,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適應性。
2.1認知體系薄弱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推廣及國家對少數民族實施的高等教育傾斜政策,越來越多的藏族大學生憑借優(yōu)惠政策、擴大招生、降分錄取等方式進入內地高校。但在西藏現有的基礎教育中,“雙語”教學的徹底落實仍有一定困難,導致大部分的藏族大學生漢語水平有限,來到內地這個迥然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其系統(tǒng)文化知識的積累明顯不足,認知體系薄弱。
從學習適應的現狀來看,導致藏族大學生認知體系薄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在前期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建立起足夠的背景知識,知識儲備量的薄弱,個人知識結構體系尚不完善。這不僅會影響藏族大學生對當前高校知識體系的認知和接受程度,還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產生一定的改變和沖擊,用來適應當前的知識體系。而當今社會的大多數學科都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之上的知識體系,這些背景知識和歷史內容在教師上課的過程中幾乎不可避免,而漢語水平有限、基礎知識缺乏的藏族大學生就會在課程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感到乏味和無趣,長期的無法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就會比較容易產生學習障礙。
2.2缺乏學習動機
大部分藏族大學生長期沐浴在藏傳佛教的影響中,其對宗教的認識及生活習慣也與漢族學生不同,所以參與本次調研的藏族大學生學習適應狀態(tài)普遍較差,學習動機不強且學習心理被動。
由于以上學習適應現狀,這部分藏族大學生在大學就讀期間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更導致這部分藏族大學生僅僅以各科目考試及格、順利畢業(yè)為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都是采用死記硬背的記憶方式,很少去理解學習內容;在學習目標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在學業(yè)抱負上,缺乏當代大學生應有的主動性和進取心,普遍表現的抱負水平較低,抱著應付考試的敷衍心理;在學習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難或挫折他們只會選擇逃避和放棄,缺乏新時代大學生面對問題時應有的奮斗精神和堅定意志。
由于藏族大學生從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特殊性,當他們剛到內地就學時,在生活和學習上會產生諸多困難和不便,如與其他民族學生生活習俗的差異、與漢族學生教育體系的差異、以及與老師溝通時語言的障礙等。導致大多數人在學習過程中不敢說出他們的觀點,難以理解高校教師的思維方式和內地學生的學習模式。本文通過與陜西省某高校藏族大學生交流,了解到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3.1自身因素
在黨中央、各地區(qū)和西藏自治區(qū)各級各類優(yōu)惠政策的傾斜和大力扶助,雖然藏族青年高校入學機會大大增加,但長期的生活環(huán)境影響,導致部分藏族大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心理被動懶散、多抱有僥幸心理、不能嚴格要求和監(jiān)督自己。
3.2環(huán)境因素
習俗與文化的差異導致學習動機不強。由于藏族大學生從小生活在高原地區(qū),他們已經習慣草原生活、慢節(jié)奏的生活以及高原的氣候,所以當他們要適應內地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和教育模式時,就會產生各個方面的障礙。
3.3社會因素
基礎教育的落后導致認知體系薄弱。由于藏族大學生從小所受的基礎教育質量與內地學生仍有差距,加之語言環(huán)境的桎梏,當他身處全普通話大環(huán)境中時,普遍表現的很吃力,難以適應內地學習模式。
4.1完善認知體系,改善藏族大學生學習環(huán)境
對于非民族高校的藏族大學生來說,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應不斷改善藏族大學生的學業(yè)環(huán)境,提升學習適應水平,不斷加強認知水平、情緒體驗等。同時,要持續(xù)加強對藏族大學生學習適應水平的提升,多方位、多層次的注重學生的思想動向、學習狀態(tài),在培養(yǎng)拓展學生素質教育的同時,從重新建構學生的認知體系、思維素養(yǎng)人手,從本質上塑造學生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也只有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制定對策,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藏族大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是學校和學生雙方互動的過程,應主動承擔起關注和改善藏族大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主要任務。
4.2推進文化互助,激發(fā)藏族大學生學習動機
在全球一體化快速萌生的今天,多元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必然趨勢,尤其在我國多民族的大家庭環(huán)境中,文化的平等互動不僅是推動學生弘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民族思想的動力,更是全方面、多方位促使學生進行文化反思和溯源的基石。只有在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學習中不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使學生在開闊視野、拓展視聽的同時,學會積極的思考,提升學習的能力;才能在了解與尊總的前提下,融洽的交流,無障礙的交往;才能從心理和行為上產生認同感,健康迅速的成長,全面全方位的適應。
4.3強化自我意識,提升藏族大學生學習適應性
大學生自身要努力完善自我,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端正學習態(tài)度才能促進大學的學習適應。首先,學校應不斷教育引導藏族大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取締僥幸心理,積極參與到師生課堂互動中去;其次,要幫助藏族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學習能力,踴躍參加社團活動,積極面對和處理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問題;最后,應持續(xù)激發(fā)藏族大學生自我的學習動機,在學習生活中幫助藏族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幫助藏族大學生強化自我、設置目標,以完成階段性目標為主來激發(fā)藏族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提升學習適應性。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學生工作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