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開始關注中國,并希望可以更多的了解中國。在音樂界,同樣有很多的音樂家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除了看到中國龐大的音樂市場以外,他們對于中國的文化、歷史、生活等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興趣。
筆者連線了幾位歐洲古典音樂家,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的“古典”領域,希望從與他們的談話中反映出歐洲音樂家當下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們與中國的緣分。
拉爾斯·比昂斯凱爾先生是當今享譽國際樂壇的丹麥小提琴界領軍人物。他是丹麥皇家樂團的第一首席獨奏家,也是受丹麥皇家冊封的爵士,獲得了弗雷德里克國王獎章,并由丹麥女皇瑪格麗特二世授予了壹號騎士稱號。
可:請問你是如何開始學習小提琴的?
拉:我6歲時開始上的第一節(jié)小提琴課。那個年代,丹麥的小孩會參加“鈴木小提琴班”,孩子們在一起拉琴,就像相互交談一樣。我的母親鼓勵我開始學小提琴。最初我練琴很少,一開始一周只練半小時,逐漸地,我養(yǎng)成了每天半小時的習慣。當我12~14歲左右的時候,很喜歡踢足球,還有打乒乓球,我還在丹麥的比賽里拿了乒乓球冠軍。我覺得打乒乓球對視力的鍛煉非常有利,每天都會打一會兒,這對拉琴的好處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那時的我非常著迷于中國式的握球拍方式,覺得特別的酷。我也曾多次嘗試,但感覺實在是太難了。
可:當初你是如何決定去茱莉亞音樂學院的?
拉:當時茱莉亞教授加拉米安的學生、13歲的天才雷賓的《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錄音的出版,在音樂領域是非常具有革命性一件事,這也成為了加拉米安的一個招牌。所以我一直夢想去報考茱莉亞。當我17歲的時候,我父母覺得我一個人去紐約還太早,所以我先去荷蘭學習了一年半,但那里并不適合我。19歲的時候我報考了茱莉亞。我還記得當時我很忐忑地打電話詢問自己是否被錄取,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還說:“請稍等,我查一下……“結果是,我被錄取了。
可:對于準備應試、備考,無論考學、考試,還是應聘考核,你有什么建議嗎?
拉:要盡可能地準備萬全。一定要練習全曲完整連貫地演奏,就像在音樂會上表演一樣,無論發(fā)生什么狀況都不能停,如果你可以這樣完整地演奏一百萬遍,你就準備好了。
可:你在音樂學院期間,一定也有很多難忘的經(jīng)歷。
拉:當然。我在去茱莉亞之前,就看過一部電影,叫《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是小提琴大師艾薩克·斯特恩在中國訪問時拍的紀錄片。里面有一個拉大提琴的小男孩,我當時印象很深刻。到茱莉亞的那年,我居然看到了銀幕里當年的那個大提琴男孩,他的名字叫王健。我和王健同歲,是同屆的茱莉亞校友,也是好朋友。
我在和加拉米安學習時,很多課是和他的助教迪蕾女士上的。她特別強調系統(tǒng)性地練習,要求總結練習的目標。她要求我們做筆記,寫一頁紙,關于音準、節(jié)奏、歷史背景、注意事項等。她尤其注意對作品速度的把握,比如貝多芬協(xié)奏曲,她要求我選擇五個我最喜歡的演奏家的錄音,用節(jié)拍器記錄他們的速度和細節(jié),還要比照誰哪一段處理得更快或者更慢。比如G小調的那段,穆特處理得就比較慢一些。在和加拉米安上大課的時候,之前要和迪蕾練好,然后課上的同學們相互點評,不能只籠統(tǒng)地說好與否,要具體的說到優(yōu)點和不足。我們班上有祖克曼、沙漢姆等,這樣提高得很快。當然還有林昭亮,我們上一次見面是當我們同時擔任卡爾·尼爾森國際比賽評委的時候。
我們也會在一起玩室內樂派對,就是室內樂和派對(聚會)在一起的,有音樂、有酒,當然演奏水準是非常高的。在茱莉亞,聚會也是學習的機會。競爭力增強了我的自信心。
可:來中國,你最想體驗的是什么?
拉:爬長城。我很愛看旅行節(jié)目,長城是世界奇跡,比起埃及的金字塔,我對長城更有興趣。它可以綿延萬里,真的不可思議。
可:你覺得東方和西方比起來,生活文化上感覺是怎樣的?
拉:對于我來說,并不會感覺陌生。我喜歡散步,在韓國體驗街頭小吃,在越南的山中溫泉,還有和林昭亮去了紐約的中國城吃中餐。感覺就像到家里了一樣。
可:你最喜歡的作曲家是誰?如果你再來中國表演,希望帶給觀眾什么樣的作品?
拉:我最喜歡馬勒,但是可惜他沒寫過什么小提琴獨奏作品。除此之外,巴赫也是我的最愛。我希望能夠為中國的觀眾演奏一些浪漫主義音樂,比如圣-桑、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卡爾·尼爾森的作品。當然貝多芬也可以有。
可:給我們講一講你的琴,以及如何保養(yǎng)琴的發(fā)音品質。
拉:我用的琴是斯特拉迪瓦里1714Yoldi-Moldenhauer,斯特拉迪瓦里當年用同一塊木料做了一對“雙胞胎”,另一把是帕爾曼用的,她們是孿生。人和琴,就像是婚姻。我1993年拿到這把琴,用了差不多一年才逐漸了解和適應。小提琴是十分敏感而有靈性的,你要了解一把琴上的每一個音的性格,不能強迫她發(fā)音,而是要善待,演奏絕對音準,利用泛音共鳴來健康發(fā)音。這就是為什么,當有一些年輕人試奏我這把琴,有人會覺得“無他”,是因為他們沒能和琴好好溝通。
本杰明是來自法國的中提琴家,青年一代中提琴演奏的佼佼者。自2016年以來他一直在大多數(shù)的德國一流交響樂團擔任中提琴首席,其中包括Gewandhaus Leipzig(萊比錫交響樂團),the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the NDR Elphilharmonie Orchestra(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等。他也曾在柏林愛樂樂團任職兩年。
可:你是如何開始學習中提琴的呢?
本:我七歲的時候,當我第一次在我家鄉(xiāng)當?shù)氐囊魳穼W??吹街刑崆俦硌莸臅r候,我就愛上了她的聲音。也是從那天起,我選擇學習中提琴,并夢想成為一名中提琴家。
可:作為青年一代的音樂家,你對自己的職業(yè)有什么想法?
本:對我來說,作為21世紀的音樂家,改編和項目的擴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我們必須以更新穎的方式吸引觀眾。因為很多歐洲音樂家感到他們與老齡化的觀眾交流越來越少,能夠吸引更年輕的觀眾,以及保持觀眾群的不斷更新是一個持久的挑戰(zhàn)。所以我選擇對大型歌劇和管弦樂曲目進行推陳出新式的重新編排,以便讓更多的觀眾能夠欣賞到它們。
兩年前,當時我受法國文化與教育部委托,設計并創(chuàng)作一個新的創(chuàng)新表演。我選擇了我最喜歡的歌劇之一——萊奧斯嘉納塞克的《狡猾的小狐貍》。這部杰作可能對于音樂愛好者們來說是家喻戶曉的,但對于任何新觀眾來說,它仍然是一部陌生的作品。我希望能夠把它帶到這些新觀眾的耳朵里,讓它更通俗易懂,我也希望能享受自己參與表演的樂趣。
這部新作品在法國東部的一個小鎮(zhèn)成功首演。令我高興的是,有許多年輕的觀眾觀看了表演,一群孩子和她們的父母表示非常喜歡這個表演,并希望參加更多的古典音樂活動。當然,這只是第一步,但這一步至關重要,我很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同事們致力于吸引新的受眾。我相信,我們音樂家不應該等著公眾來聽音樂,而應該積極走出我們的“溫室”,把音樂帶給大眾。
可:你去過中國嗎?對中國有什么樣的印象?
本:我去過中國。中國是一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我應該,并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中國。它的現(xiàn)代和古典藝術的文化發(fā)展迅速得令人眼花繚亂。我所遇到的中國人是非常開放和熱情的。每當我遇到新的中國朋友時,我發(fā)現(xiàn)很容易與他們在更深層次上建立聯(lián)系,從藝術到生活,總有很多話題可以談。我還驚嘆于人們對保持非常務實、有規(guī)劃,同時又很順理成章的能力。舉一個組織音樂會的例子:在德國,一個策劃者會提前一年多聯(lián)系你。而在中國,有時計劃可能在幾個月內完成。
可: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和中國有哪些緣分。
本:我有一些很棒的中國同事和朋友。當我在波士頓NEC學習時,我和一位中國大號演奏家合住了一年,從那以后他成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也許最重要的是,我的未婚妻也是中國人,她來自河北,也是她讓我認識了真正的中國菜。我從她父母那里學會了如何包餃子,現(xiàn)在我正學習漢語。我也很感激她帶給我新的哲學、文學和歷史。我們喜歡討論這些問題,我也開始欣賞中國人對待世界的方式。
可:在你的印象里,你覺得中國觀眾是怎么欣賞古典音樂的?你覺得中國的觀眾欣賞音樂時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
本:可惜我還沒有機會在中國演出。但是在歐洲的觀眾里也有一些中國人,我每次在音樂會上都可以認出他們,因為他們大多比歐洲的觀眾年輕。去年夏天,我們帶著我未來的岳母去了我表演的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雖然她以前從未聽過任何古典音樂會,但她聽了長達六個小時的《紐倫堡的名歌手》。盡管她可以在兩次中場休息的任何時間離開,但令我們驚訝的是,她坐在那里,看完了整部歌劇,非常享受,而且她感到對這場演出有著情感上的聯(lián)系。她甚至要我們明年夏天再帶她回去拜羅伊特。我有一種感覺,很多中國觀眾對音樂的感知更感性、更本質。
可:從和你的交談中,我感覺你很喜歡中國。
本:是的。首先,有許多來自中國的偉大音樂家,其中有我欣賞的很多青年一代的中提琴家,比如鄭聞曉、梅第揚、方蘿莎等。此外,我覺得中國的古典音樂傳統(tǒng)沒有歐洲那么重,因此有更多創(chuàng)新的空間來吸引觀眾。觀眾也對新的形式、構思更好奇和開放。就我個人而言,我的伴侶、朋友和我的中國父母都是我很幸運能夠親近的好朋友。我們在歐洲其實對中國的了解甚微,這是當我到了中國之后,看到中國的城市時全球的現(xiàn)代化大都市。我愿意在未來幾年擁抱更多來中國的機會,無論是否為了音樂。
來自西班牙的大提琴與鋼琴二重奏——我們永遠要盡最大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
米格爾(Miguel Diez Gutierrez)是一位獨奏大提琴家,與很多交響樂團有著固定的合作。他2016年隨團到中國巡演,參觀了大鏡山森林水庫,并在珠海以及周邊美輪美奐的音樂廳表演。
“作為二重奏,我們通常會為演出季選擇不同的作品。比如把炫技作品和深沉感情的作品進行搭配。我們也會側重于我們本地區(qū)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比如在我們專輯里就收錄了我們自己原創(chuàng)的“狂想曲”,基于三首不同的坎塔布里亞民歌主題?!?/p>
鋼琴家雨果(Hugo Selles)談起自己從小就對來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樂風格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很享受和有著不同背景的音樂家一起合作的過程,總是能從每個人身上學到一些?!?/p>
眼下由于疫情的影響,今年貝多芬250周年紀念,雨果和搭檔們的演出計劃也不得已暫停了。
“我和張可函去年一起合作錄制了一張西班牙和中國音樂的專輯,收錄了薩拉薩蒂和陳鋼的經(jīng)典作品。我們非常期待能現(xiàn)場和中國的觀眾一起分享這些好聽的音樂,也許明年可以實現(xiàn)。我為中國建造的很多音樂廳而感到嘆為觀止,我感覺古典音樂在中國是很流行的。當然,中餐也是吸引我的另一個原因!”
“我是一名錄音師,為奧泰羅二重奏錄制了專輯。他們的第一張專輯在桑坦德美麗的音樂廳里錄制,我十分享受整個過程,他們合奏的水平很高,這對我來說是輕松愉悅的工作。我以前也是古典鋼琴手,所以我錄音時會對照總譜來做記錄,并協(xié)助音樂家來更好地在錄音中發(fā)揮最好水平。我也為可函和雨果的中國-西班牙專輯擔任錄音,他們選擇作品如此美妙,聽起來很享受,而且他們的演奏非常有激情,非常炫技?!?/p>
“我出生在澳大利亞,我父親的家庭是來自馬來西亞華人,我奶奶的原籍是廣州。我總是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我熱愛中國音樂,我學過二胡、笛子和揚琴。當我在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時,我為孔子音樂學院工作,讓我有機會錄制了很多精彩的中國音樂家表演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2015年我參加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夏令營,我也去了上海、廣東和云南。那是一次不可思議的旅行,我喜歡中餐,我喜歡中國文化的呈現(xiàn)和人們的禮儀。我非常期待再次來中國,而且我要提高我的普通話水平。
莉娃·約翰森(Live Johansson),挪威大提琴家,Live Strings 創(chuàng)辦人。Live Strings 四重奏是“新古典”的先驅,活躍于北歐,以及歐洲各大音樂盛會,她們個個金發(fā)碧眼、才貌雙全,為古典音樂的傳播注入了新生力量。
可:經(jīng)常在電視上看到你們的亮相,我也有幸與你們合作多次。你是如何自我定義“新古典”的?
莉:我認為音樂是感性的,無論何種形式,本不該存在界限;古典還是非古典,這樣不同的界限是我們人為劃分出來的。所以我認為對于室內樂的定義,目前在古典音樂范疇里是一種狹義的。其實在過去,比如莫扎特時代,室內樂就是簡單的在房間里,大家享受并分享快樂的一種演奏音樂的形式,這種自由、無拘束的表演形式需要與時俱進,而不是墨守陳規(guī)。
可:比起傳統(tǒng)的音樂會,你為什么會選擇這種形式,感覺有什么不同?
莉:我自己作為一名古典大提琴家,我有正統(tǒng)學院的學習和演奏背景,我仍然在舉行傳統(tǒng)的古典音樂會。對我來說,嘗試新古典音樂的形式,更讓我隨心所欲,我可以更好地、無拘束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悲傷或喜悅。而且有一些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些的,是追隨我新古典音樂而來的;之后我發(fā)現(xiàn)把他們帶到傳統(tǒng)的古典音樂會中,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典音樂。
可:你們的表演經(jīng)常會用到多媒體配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嗎?莉:主要是用到擴音的時候,需要用入耳式耳機監(jiān)聽的話,建議只戴一只耳機,并且要在演出前試音,聽聲音的平衡,并且要及時與調音師溝通。當然有些特殊情況,比如時間和場地條件有限,或者無法與調音師協(xié)調,建議一定要自己下去戴耳機聽一下混音之后的效果,這樣起碼知道自己演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另外,當要戴耳機聽“打點”演奏時,一定要格外小心,拍點要特別精準。最后,建議音樂家們隨身帶電腦或者書籍,在后臺等候的時間往往會很長,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來工作或者學習。
可:你有去中國的經(jīng)歷和一些趣事嗎?
莉:我第一次去中國大概是在2003年,對我來說簡直是另一個世界,完全不同的。我們是去參加一個夏令營,在臨近黃海的一個小城市。當時和我挪威的三重奏,加上一個中國的教授一起演奏。那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演奏我們挪威格里格的作品,感覺很奇妙,很特別的。我印象中人們非常友好,對音樂很感興趣。那一次我們到了長城,很多人對我的金發(fā)很好奇,會主動要一起拍合影,也會摸一摸我的頭發(fā)。
幾年前我再次和我的搭檔尼古萊一起到上海參加一個開幕式的表演。我也非常喜歡中國的購物中心,很時髦。
可:如果未來有來中國的表演,你有什么想法和計劃?
莉:我們的保留曲目包括古典的、民族的、流行的等等,也有北歐、丹麥的音樂。我想如果有可能,很希望和中國演奏傳統(tǒng)樂器的中國音樂家一起嘗試跨界,將是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2020年的演出市場被按下了暫停鍵,但是音樂家們并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大家都在探索,并利用這段時間來總結、自省、規(guī)劃。有人說,中國將取代歐洲,成為古典音樂未來的世界中心,因為中國有人才、有觀眾、有市場。也許,這正是我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容乃大的一種體現(xià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