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合 張宏宇
前期,內外官方公眾號發(fā)布了第一個廣告片《致——我的身體》。時長60秒,廣告中出現(xiàn)了六位不同年齡、不同身材的女人——有肚腩、平胸、胸大、妊娠紋、疤痕、歲月痕跡的贅肉——她們共同構成了短片的主角。內外希望借此告訴女人們:認可獨特,接納自己。同時,也希望借助這次廣告運動,為店內春夏新款內衣做預熱。
這是一次典型的價值觀營銷,“多元身材”的背后是對自我的一種態(tài)度、對生活的一種宣誓。但是,一次基于價值觀輸出的營銷,能獲得目標人群的認可嗎?能達到廣告的預期目標嗎?為一探究竟,我們特意做了一個小調研。
本次調研中,有75位女大學生和30位中年女性(45——55歲)參與。意料之中的是,有60%表示認可廣告所倡導的價值觀。但意料之外的卻是,82%的人在看完廣告片后選擇了“可買可不買”或“還是愿意按照自己以往的喜好和習慣購買”。
也就是說,大多數目標消費者認可內外品牌所主張的價值觀,但廣告在激發(fā)品牌好感度上,作用有限。
隨著近些年價值觀營銷再次被熱炒,內外內衣的這次價值觀營銷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反思。
說到價值觀營銷,我們很容易想到耐克或多芬等品牌。耐克出道5年就開始玩價值觀營銷,開始于2005年的多芬“真美運動”(Real Beauty)一玩就是十多年,它們都獲得了巨大的市場回報。這正應了喬布斯那句話:“營銷學講的就是價值觀?!彪m然我們都知道價值觀營銷是“營銷3.0時代”最好的營銷策略,但這并不意味著誰都可以玩得轉。
內外的這次價值觀營銷就明顯存在一個問題:在處于品牌快速成長期,在確立鮮明品牌定位的關鍵期,這次的價值觀營銷卻跑偏了方向,模糊了傳播使命。
就目前的發(fā)展現(xiàn)狀而言,內外顯然還處于快速成長期,其不斷的融資公告和線下實體店的急速擴張,已說明一切。
此外,內外正試圖打造一個內衣領域“無鋼圈”品類老大的形象。這一定位本無可厚非,也具有一定的市場區(qū)隔力和消費支撐,只是這次的價值觀營銷卻不夠給力。首先,“無鋼圈”內衣尚屬小眾;其次,內外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處于“小眾”階段。這些因素決定了內外的品牌傳播,應該更加直白明確,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強化品類定位上發(fā)力。顯然,廣告文案和視聽語言都有瑕疵。
內外品牌一直主打“無鋼圈”內衣。然而,近兩年無鋼圈文胸市場中,優(yōu)衣庫常年穩(wěn)居第一,曼妮芬、內外緊隨其后。內外想在無鋼圈市場獨占鰲頭,無疑需要進行強有力的差異化營銷。
“沒有一種身材,是微不足道的”,這一訴求點在強化品牌定位上力道太弱。該廣告全程致力于“身材展示”和價值觀輸出,鏡頭“出格”而文案隱晦。這對形成明確的受眾認知作用有限。調研也表明,84%的人選擇了“舒適自由、柔軟親膚”,唯獨不會想到無鋼圈。而在“舒適自由,柔軟親膚”上,很多內衣品牌要比內外更有吸引力。
觀眾接受一則廣告是不講邏輯的,但品牌說服的背后卻需要邏輯。內外的傳播邏輯應該是:無鋼圈+純棉=舒適。顯然,本次價值觀傳播過于形而上,有些不接地氣。
大眾認可一個品牌的價值主張,并不等于就是認可這個品牌,這中間還需要“情感共鳴”。就內外的這次價值觀營銷而言,在與受眾的溝通上,缺的恰恰是“情感共鳴”。
首先,整個廣告過于高冷,缺乏張力。廣告中,六位女性以各種姿勢面對鏡頭,將自己“有爭議”的身體大膽展示出來時,卻表情冷淡甚至“怪異”。也許品牌希望通過高冷的拍攝手法塑造高端品牌形象,但高端未必一定要高冷。有主張、有態(tài)度的品牌,應敢于打破套路。
其次,整個廣告不接地氣、沒有靈魂。內外在中國起家,主要消費市場在中國,核心消費人群是18到35歲的女性。中國女性普遍內斂、含蓄,有著不同于西方的價值體系,源于西方女權主義背景下的“多元身材”,在現(xiàn)實中大部分女性無法認同或共鳴。真正的中國女性,都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不會被品牌牽著鼻子走。
最后,整個廣告理性有余,激情不足。廣告號召女性認可“獨一無二的自己”,卻沒有讓她們獲得讓自己更完美的激情和動力。實際上,廣告中除了妊娠紋等不可改變的因素外,像肚腩、肥胖、太瘦等都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改變的,因為它們確實“不美”。不完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如何面對它才是最重要的;僅有坦然面對是不夠的,我們有必要讓自己更好。就像多芬的“真美運動”,不僅帶著女性去思考“真美”,更鼓勵她們用陽光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的外貌。
總之,對于特定時期的特定群體而言,價值觀是客觀存在的,包括審美。一個品牌在進行價值觀營銷時,盲目跟風、浮于表面,甚而生硬照搬、東施效顰,必然無法引發(fā)共鳴,也無法培育出個性鮮明的人格化品牌。深刻且獨特,才是價值輸出的正確打開方式。(郭玉嵐、魏銘竹、龔翰妤對該文也有較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