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聾啞時代》
作者:雙雪濤
出版時間:2020年4月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讀者:黃小魚
這本小說喚醒了我的少年時代,那些生命里曾經(jīng)最重要的人、早已失散的朋友,在我合上書時,全部回到我身邊。關(guān)于成長的代價和失去,我們總是渾然不覺,這本書戳痛了我,讀到結(jié)尾那封信,哭了。“閱讀有時會‘擊中你,一種幾乎驚心動魄的幸運,也許你會在那一瞬間想起很多事,很多相關(guān)的生命經(jīng)驗和思索。但根本上,這不是把你拎回去過去的哪一天哪一點,而是‘打開,你由此得到一個你未有的,或說一直擦身錯過的全新視野,使連你的記憶都有了新的面向、新的意義和光彩?!边@本書對我的意義便是如此。
讀者:zz
荒誕處笑到流淚,悲哀處擠出微笑。當(dāng)故事馳騁在紙上,那些人就能都回到他身邊,一個光明的結(jié)尾,就是“我失去了他們,從此我再也不會受到傷害”。
讀者:一夢少年
看見了雙老師的真誠與勇氣。這讓我想起很多,想起我曾經(jīng)也有一個她,想起我曾經(jīng)也有個高杰,但是沒法提起。不敢也不知道該怎么說。很感動。
讀者:eggplant
《聾啞時代》是我讀雙老師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喜歡的一本。每一篇都喜歡,可能因為那寫的就是我的青春校園生活。很久不回東北,非常懷念那座“只上一盤拍黃瓜,就可以手把瓶開喝”節(jié)奏的城市。
讀者:祝于杰
作者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帶我們回到了青春最初的樣子。好看好讀,現(xiàn)在讀起來,有一些過分平滑了,這是唯一的缺點。
讀者:氧氣
寫的是人生中最為珍貴、僅有一次的模糊地帶,只有當(dāng)一切結(jié)束,故事才會從混沌中成型。這部小說的敘述有種溫柔動人的光暈,那是我們每個人靈光消逝的時代。讀到最后一章《她》哭了。
讀者:河洛
我想到北方雪落,表層的砂土?xí)c之混合,在每一個試圖捏起雪球的孩子手上,化成黑色或者黃色的泥水。 李默是活著的,他的一切家人,姥爺、爺爺、奶奶、父親、母親,也都是活著的;他的世界并不干凈,也沒有明確的指示如何地走,像一個點一樣,可以抵達的無數(shù)事物,而又獨立自存,這個點的存在,并不阻止時間的流淌,但足夠?qū)惯z忘。 傷痛,性懵懂,貧窮,境遇,時代變遷的背景中很匠氣,但足夠克制,情感在合適的時候流淌,除了自敘式的尾聲——我也不把它看作缺點。
讀者:荒野偵探
我始終覺得我們都要為那些曾出現(xiàn)自己生命中的一些人寫一些故事,用我們的方式記住他們。無所謂什么格局,為他們,也是為我們。雖然沒有經(jīng)歷過80后的青春,但我發(fā)覺所有青春都有共通之處。第七章的《她》加上尾聲讓我流淚。雙雪濤太溫柔了。興許是我們都曾對自己愛過的人或者愛著別人的自己溫柔吧。
讀者:飛魚
沒有《飛行家》《平原上的摩西》那兩本驚艷,可能因為帶有一些自傳色彩,沒有那么克制,敘事有些啰唆、冗長,略顯自戀和輕浮,甚至開始講各種生理沖動了(怎么有些王小波的痕跡),講“我”太多了一些,有些故事也有一些重復(fù)。
讀者:七月的秋
其實讀雙雪濤或者說是班宇的作品,都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看完之后隱約有些悲傷。但說實話,我越是讀這些作品越是懷疑自己的閱讀力,甚至有些語句還得反復(fù)揣摩才能理解,而文章的意象我有時候聯(lián)系不起來。想來還是我生活閱歷少、書讀得少,所以真得在大學(xué)這四年好好感受生活,好好感受閱讀的力量!
二、《七個瘋子》
作者:羅伯特·阿爾特【阿根廷】
出版時間:2020年4月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讀者:金穗
如白癡般夢游在地獄般底層的主角,被內(nèi)心的犯罪沖動牽引著,頻繁地和各種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們接觸,最終淪為無政府主義的地下組織的成員,要參加一場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的暴動,不愧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本小說融合了陀氏多本小說的主題,而且主人公和陀氏人物一樣都有著喬治·桑情結(jié),都妄圖通過愛情拯救失足異性。
讀者:DEE
發(fā)狂來反抗肉體、生活上受到的屈辱,發(fā)瘋與奇跡竟然如此接近。作者把自身的痛苦、羞辱與疏離感融進了這名會計的生命中。“瘋子”們的設(shè)定《圣經(jīng)》的意象味很足。逃離自身,因為憎惡去靠近,用墮落帶來的新變化刺激麻痹的自身。
讀者: 歐陽
讀阿爾特的文字,像在層層黑暗堆積的深井邊膽戰(zhàn)地觀望,對所謂“人性”了解又深了一些;能把他的文字翻譯成漢語,是莫大的榮幸。
讀者:渡邊
拉美這個地方的文學(xué)總讓我聯(lián)想到瘋狂流轉(zhuǎn)的七彩油墨大漩渦。這本也是,讀完不能說多喜歡,但的確不同凡響。語言的重復(fù)纏繞讓人想到伯恩哈德,格調(diào)的晦暗絕望連通塞利納,大型靈魂自我拷問和反社會犯罪情節(jié)的確脫胎于老陀,譫妄卑劣和歇斯底里有了(甚至同樣調(diào)動了妓女),但少了宗教思辨和陀式圣光的結(jié)尾(不過這書還有續(xù)集)。還有時不時蹦出來奇妙搭配的比喻飽含詩意又很有沖擊力,尤其是對痛苦的描寫,比如“他自己就是黑暗中的肉體瀑布,誰知道血什么時候才會流干!”作者一定體驗過很多很多痛苦。
讀者:小布
阿根廷版的《罪與罰》,只不過沒有救贖,沒有懲罰(或者說懲罰在作者的注釋里和續(xù)集里),只有痛苦和擺脫痛苦的瘋狂。整部作品的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其實有很多粗糙的地方,除了主人公以外的人物并不很飽滿,但是這種粗糙也許正是拉美文學(xué)的一種魅力,一種攪拌著創(chuàng)造力和癲狂的魅力。不少細節(jié)的刻畫堪稱神來之筆。博爾赫斯和阿爾特顯示了拉美文學(xué)的兩種風(fēng)格,理想的和現(xiàn)實的,優(yōu)雅的和瘋狂的,精致的和粗糙的,世界性的和本土性的,哲學(xué)的和歷史的,抽離的和介入的……這兩種風(fēng)格并不完全割裂,但后者提供的文學(xué)能量似乎更為巨大。主人公埃爾多薩因有不少作者的影子,期待續(xù)集《噴火器》將故事引向何方:幻滅還是救贖?
讀者 :筆慧
讀完最后一個字時激動不已,天啊,竟然有如此驚為天人的阿根廷作家而以前聞所未聞!讀得簡直太過癮了,雖然伴隨著窒息般的喪,可仍著魔地緊隨文字游走其中。主人公如此悲觀又暗黑的心境在其卑微又屈辱的生活中一點點積累、醞釀、發(fā)酵、爆發(fā)。每個人物都如此個性鮮明又瘋狂,景物和心理的描寫簡直如神來之筆,充滿詩意又詭異,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靈魂拷問”有著極高的黏稠度,心底也忍不住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拷問”。
讀者:花與島
別置疑阿爾特是上世紀最偉大的人類預(yù)言者。實驗時如瘋子一樣熱忱,面對慘淡未來是死灰一樣的寂靜。人類是如此聰明,卻專注著用鐵鍬挖掘無用的財富,抱著大不了與世界毀滅的心,滿足心底顫顫巍巍的舒暢。
作者:披頭士
偏愛前三分之一,主人公纏繞的想法確實一度讓人想起老陀,在1929年的阿根廷仍能這樣寫,但寫起夢和幻覺時的切換又格外現(xiàn)代。除此以外,皮條客的對談、占星家的演講都是亮點,很喜歡。 我們之所以忍受一切是因為我們相信,只要繼續(xù)忍受下去,終有一天我們能抵達關(guān)于我們自身的真相。我們本身即是神秘的(盡管我們對此一無所知)。宗教的缺席是這個世紀的不幸,它毀掉了我們的理智,導(dǎo)致我們在體外尋找事實上藏在潛意識的神秘之中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