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霞
摘? ? 要: 1941年4月2日,郭泰祺被任命為“外交部長”,6月30日正式就任,12月23即被蔣介石當眾宣布免職。一國“外長”,如此迅速地被免職,難免引發(fā)種種懷疑與猜測。本文從郭泰祺任職“外長”始末,仔細探析其被免職的原因。
關(guān)鍵詞: 郭泰祺? ? 免職原因? ? 外交部長
郭泰祺(1888—1952)字葆元,號復初,湖北廣濟(今湖北武穴)人。1904年赴美留學,獲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科學學士學位,1912年學成歸國。回國后,擔任湖北軍政府外交股長,開始接觸外交事務(wù),在此期間郭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在外交方面的才華,并深受時任外交總長伍廷芳的賞識,伍廷芳對郭泰祺的評價是“才氣縱橫,可令折沖樽俎”①(331)。1917年郭泰祺跟隨伍廷芳南下護法,追隨孫中山,先后任護法軍政府參事及外交次長、總統(tǒng)府參事等職。寧漢分裂前夕,郭泰祺受武漢國民政府外長陳友仁委派去上海探查情況,郭到上海后,經(jīng)過一番審時度勢,遂決定投奔蔣介石,可惜并未獲得重用。1928年2月,黃郛繼任外交總長后,隨即免去了郭泰祺的黨政職務(wù),于是“在南京國民政府內(nèi)仕途失意的郭泰祺與寧漢對立的另一方汪精衛(wèi)由于共同的政治利益漸漸地走到了一起,成為汪系的干將之一”②。
九一八事變后,在全國人民的呼聲下,寧粵和解,形成“蔣介石主軍,汪精衛(wèi)主政”的局面。汪精衛(wèi)在出任行政院長后,隨即任命郭泰祺為外交次長,并指定郭泰祺為淞滬停戰(zhàn)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當時日本兵臨城下,局勢對中國十分不利,郭泰祺“奉命折沖,卒能運用國聯(lián)大會之決議,與日本成立停戰(zhàn)協(xié)定,日軍終于自淞滬撤退,而協(xié)定并未附任何政治條件”①(332)。郭因為主持淞滬停戰(zhàn)談判而“聲譽始鵲起”①(332),并逐漸為中外人士所認可?!朵翜?zhàn)協(xié)定》簽字后,郭于1932年7月4日啟程赴英,開始了長達九年的使英生涯。郭泰祺在英倫的九年,堅決反對英國對日妥協(xié)讓步,努力為中國的抗戰(zhàn)爭取物資援助,積極在英國民眾中宣傳中國的抗戰(zhàn),并在國聯(lián)舞臺上積極維護中國的權(quán)益,使中國恢復了非常任理事席位,同時呼吁各國不承認偽滿洲國,控訴日本的大屠殺暴行,積極推進國聯(lián)與中國的技術(shù)合作,為中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41年4月2日郭泰祺被任命為外交部長,蔣介石命令郭盡快啟程回國,郭回國后于6月30日就職③,但好景不長,12月23日國民黨召開五屆九中全會,蔣介石在會上當眾宣布“郭復初另有任用,以宋子文任外交部長”④(400)。一國外長當眾被免職,自然引來多方猜測。郭泰祺在擔任外交部長期間并沒有犯過不可饒恕的過錯,而且一個能在英國及國聯(lián)舞臺縱橫九年的人,其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到底是什么緣故使蔣介石如此迅速地解除了郭泰祺的職務(wù)呢?
一、蔣介石對“汪派人物”的不信任
郭泰祺本是“汪系干將”,蔣介石根本無意委任郭為外交部長,也不十分重視郭,其獲得外長一職,純屬“坐收漁人之利”而已⑤(271)。1941年時任外交部長的王寵惠與中央黨部不和,蔣介石遂打算委任王世杰為外交部長,但是陳果夫與王世杰向來不和,在得知該消息后,為了針對王世杰,陳立即向蔣介石建議外長人選應(yīng)具備三項條件:“一、與國民黨有悠久歷史;二、系職業(yè)外交家;三、且須與英美有淵源者?!雹蓿?71)顯然王世杰并不符合這三項條件,為了不讓陳果夫陰謀得逞,王世杰想到了好友郭泰祺。郭泰祺留學美國,回國后于1912年加入國民黨,從事外交工作將近三十年,并且自1932年以來一直擔任駐英公使(1935年中英外交關(guān)系升級,成為首任駐英大使),正好符合這三項條件,王世杰遂向蔣介石推薦了郭泰祺。
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wèi)出走重慶,29日發(fā)表了臭名昭著的“艷電”,并最終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汪精衛(wèi)的一系列賣國行為讓蔣介石頗為憂慮,同時加劇了蔣介石對留在重慶方面的“汪派人物”的懷疑。1940年3月11日,陳公博與陳璧君抵達上海,陳公博公開“跳水”,投入汪的懷抱,進一步加劇了蔣介石對“汪派人物”的不信任。此時,郭泰祺在英國擔任駐英大使的要職,且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力,蔣介石擔心郭泰祺如果像陳公博一樣“跳水”,投到汪精衛(wèi)的懷抱,那么不僅將在國際上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還會對中國的抗戰(zhàn)帶來極其負面的影響。因此,對蔣介石來說,當務(wù)之急是采取什么措施將郭泰祺召回國內(nèi),以方便對其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但是又不引起郭泰祺等“汪派人物”的懷疑。因此,當王世杰向蔣介石建議以郭泰祺來出任外長一職時,蔣介石很快就接受了王世杰的建議,并于4月2日任命郭泰祺為外交部長。郭泰祺在接到任命后,“曾要求留在英國與新任駐英大使顧維鈞進行交接,蔣介石不予批準,指示郭泰祺立即取道美國回國”②,17號郭啟程回國,從任命到啟程僅半個月時間。郭泰祺遠在英倫,且工作時間長達九年,首先與顧維鈞進行工作交接就頗費時日,其次與英國政及好友告別也需一定時日,最后整理行囊及安頓家人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按理說不應(yīng)該如此急于要郭泰祺回國,所以蔣急于將郭泰祺召回國內(nèi),顯然是另有目的的。很顯然,蔣介石并不是真心想任命郭泰祺為外交部長,只是想以此為名義將郭泰祺召回國內(nèi),方便對他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郭泰祺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并不是因為郭泰祺的能力有多出眾,為中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做出了多大貢獻,而是因為蔣介石出于對“汪派人物”的疑心,注定了“頭刻汪字”的郭泰祺最終以悲劇收場的命運。
二、郭泰祺在工作方面頗不合上意
郭泰祺其實是十分不贊同汪精衛(wèi)的賣國之舉的。當初加入汪精衛(wèi)的陣營,和蔣介石陣營爭權(quán)奪利,畢竟屬于內(nèi)部政治斗爭,現(xiàn)在汪精衛(wèi)公開投敵叛國,甘愿淪為日本的傀儡和侵略中國的工具,性質(zhì)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郭泰祺對汪精衛(wèi)此舉是十分不贊成的,卻無法阻止,對于今后的仕途命運更是感到無奈。
為了減小“頭刻汪字”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郭泰祺在英期間努力宣傳抗日救國的思想,并“題詞‘抗戰(zhàn)到底以表自己的心跡”,甚至積極主張對德斷交②。但是這一切的努力不僅未能贏得蔣介石的認可,反而引起蔣介石對郭泰祺的厭惡,因為蔣介石認識此時并非與德斷交之機,而且蔣的內(nèi)心也不愿對德斷交,蔣介石于1941年6月29日在日記中寫道:“郭部長甚欲聲明反對德國之政策,以加強英美俄對于我之信賴,太無意識矣。”⑦(319)從這句“太無意識”可以看出蔣介石對郭的不滿和厭惡。此后,因工作問題,郭泰祺更是多次引起蔣介石的不滿,蔣介石在11月6日、12月6日、12月7日、12月9日的日記中多次表達了對郭泰祺的不滿⑦(319)。正是由于蔣介石在工作中對郭泰祺諸多不滿,才加劇了郭泰祺免職之日的到來。
三、丑聞的發(fā)酵
郭泰祺并不知道自己出任外交部長的由來,還以為是蔣介石“出于慕其名,用其才,于是自視甚高,派頭很大”⑥(271)。郭泰祺回國之后,一個周末,陳布雷向郭泰祺傳達蔣介石有事召見,但是郭以度周末為由拒絕召見,更是惹得蔣介石大發(fā)脾氣⑧(102)。此外,當時有傳聞,戴季陶向蔣介石舉報外長郭泰祺與人野外猥褻,此時蔣正在大力倡導“新生活運動”,自然怒不可遏,隨即罷免郭泰祺,郭泰祺成為民國第一位“一吻丟官”的外交部長⑨(319-320)。這是郭被免職內(nèi)幕的一種猜測,事件真假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郭泰祺私德不修則是確有其事,并且被《大公報》刊登了出來。1941年12月22日《大公報》刊登了題為《擁護修明整治案》的社評,“某部長在重慶已有幾處住宅,最近竟用六十五萬元公款買了一所公館……現(xiàn)當國家如此艱難之時……而個人如此排場享受,于心怎安?……另聞此君于私行上尚有不檢之事,不堪揭舉……”⑩,矛頭直指郭泰祺花費65萬元公款購買公館,并且與一位名叫竇學謙的女性關(guān)系曖昧。郭的行徑自然不能為喜好軍事作風的蔣介石所容忍,社評發(fā)表的第二天,郭泰祺即被免職。到底是因為社評被免職,還是因為蔣介石要免除郭泰祺的職務(wù)而特地讓《大公報》發(fā)表該篇社評?答案不言而喻。雖然郭的行為被有心人做了文章,但在此國難當頭、全國人民艱苦抗日之際,郭泰祺此舉是極其不合時宜的,挪用公款滿足自己金屋藏嬌的私欲,與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的士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行為是可恥的,是應(yīng)該被譴責的。
郭泰祺因為“頭刻汪字”而注定被免職,其任外長期間因為工作問題多次引起蔣介石的不滿,則加速了免職之日的到來,最后丑聞的發(fā)酵則成為郭泰祺被免職的直接導火索。被免職之后的郭泰祺痛定思痛,一改之前高調(diào)的作風,開始修身養(yǎng)性。
國民黨派系復雜,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一般需要投奔其中的某一派系,這種行為在民國舞臺上是稀松平常的,這是由當時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所決定的,我們無可指摘。郭泰祺為了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和理想,投向汪精衛(wèi)的懷抱,并得到汪的賞識而成為汪派重要的骨干成員。正是由于汪精衛(wèi)的賞識,郭得以出任外交次長,成為淞滬停戰(zhàn)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并出使英倫,成為首任駐英大使,在國際舞臺上一顯身手,實現(xiàn)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這一時期也是郭泰祺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可以說是汪精衛(wèi)成就了郭泰祺,所以二人私交頗深,但是郭泰祺并沒有因為與汪的私人交情而動搖自己的原則底線和拳拳愛國之心。在得知汪的叛國行為后,郭曾利用與汪的私人交情,力勸汪精衛(wèi)不要公開主動對日媾和,并勸汪到歐洲休養(yǎng),甚至愿意辭職以隨伺左右,只可惜汪對于郭真心誠意的勸解無動于衷。在被蔣介石當眾免除外長職務(wù)之后,郭已明白“頭刻汪字”的自己在蔣當政期間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但即便如此,郭也沒有投奔汪偽政府,更沒有背叛祖國和人民,始終保持愛國之心。綜上分析,可以說,郭泰祺始終以國家、以民族利益為重,不為私情所絆,不隨波逐流,努力維護中國的正當利益,其愛國言行,是值得敬佩的。
注釋:
①臺灣“國史館”.“國史館”現(xiàn)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第八輯)[M].臺北:“國史館”,1993.
②蔣耘.抗戰(zhàn)時期郭泰祺的抉擇和命運[J].民國檔案,2015(4).
③郭泰祺昨晨就職[J].中國商報,1941-7-1(0001).
④王世杰.王世杰日記(上)[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⑤李鐵錚.敝帚一把? ? 李鐵錚的晚年寫作與生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⑥李鐵錚.我所知道的郭泰祺[A].李鐵錚,編.敝帚一把? ? 李鐵錚的晚年寫作和生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⑦蔣耘.蔣介石用宋子文替代郭泰祺出任外交部長原因初探[A].吳景平,主編.宋子文生平與資料文獻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⑧郭泰祺栽倒“偉克安”[A].馬長林,主編.民國社會名流歸宿[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⑨涉川.民國官場權(quán)謀[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⑩擁護修明政治案[N].大公報(重慶),1941-1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