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臨海異物志》云:“晉安東南吳嶼山蜈蚣千萬,積成堆?;蛟普捎?。以作脯,味似大蝦?!爆F(xiàn)在丈余大蜈蚣已無處可覓了,而且也沒聽說有人敢吃。蜈蚣干味美,竟能與大蝦媲美,不知是否言過其實?有位杭州人,對烹飪素有研究,曾著文談及吃蜈蚣:他患氣管炎,經(jīng)友人介紹,服食蜈蚣蒸雞蛋。這些蜈蚣都是從中藥店買來,在瓦上烘干研成末;雞蛋頂上穿一小孔,倒出一點蛋白,灌入蜈蚣末,用筷伸入攪勻,再用紙塞住,放鍋中蒸熟。他先后吃了50只,氣管炎發(fā)得少了。作者只是說雞蛋剝開后很香。
查《清稗類鈔》,其中有食蜈蚣的記載:“道光以前,青浦之余山人喜食蜈蚣。其物味美而色白,長可三四寸,闊如指。欲食者,須于四五日前烹一雞,納蒲包中置山之陰,越宿取歸,蜈蚣必滿。連包煮熟,出而去其頭足與皮,復(fù)殺雞,焊湯煮之,非咄嗟可辦也?!痹谶@兒,已經(jīng)點明它是“味美”的。
又讀到臺灣殷登國寫的《吃癖》,說是嶺南老饕吃蜈蚣,美其名為“百足蝦仁”:“老饕把公雞毛用土掩埋地下,過了若干時日,挖掘泥土就得蜈蚣窩。把蜈蚣捉來后,放在開水里燙,燙得半熟撈出鍋,就可以像剝蝦殼一樣,把蜈蚣殼剝除,連頭帶毒螯一齊剁掉,玉白細嫩的肉就是‘百足蝦仁了;樣子像蝦仁,味道比蝦仁還鮮美?!?/p>
更讓人咋舌的是《點石齋畫報》里說到的:“寧波府城有山東人王姓,僑居有年,生平有一奇癖,好生食五毒,如蛇蝎蜈蚣之屬,皆視為適口奇珍?!鄙瞅隍级神?,實在駭人聽聞。無獨有偶,印度人中竟有人生吃蜈蚣,他們從地里挖出來便嚼而食之!
夏日長鳴不歇的蟬也大受古人青睞,北魏《齊民要術(shù)》中載:“槌之,火炙令熟,細擘,下酢?!毕纫愤^,再烤熟,撕碎后澆醋,這是一種吃法。第二種吃法是“下沸湯中,即出,擘如上。香菜蓼法?!边@是用的汆法,不加醋,而加香菜。第三種吃法:“蒸之,細切香菜,置上?!边@是蒸法??梢姳蔽喝耸鞘诚s的,且有多種食法。查一下食蟬史,早在周代已有人在吃了,包括周天子在內(nèi),這在《禮記·內(nèi)則》中有記載,那時稱之為“蜩”。此外,《莊子》中描述了春秋時代有位駝背老人,熟練地采蟬供食的情況。三國時曹植著《蟬賦》,寫蟬有不少天敵,而最大敵乃是被廚師燒煮,可見蟬是被人食用的。現(xiàn)在云南景頗族把蟬作為山珍美食,孩子們夜間點火誘蟬,回家后去其翅,放入鍋中焙烤至半干,再用香油煎,其味香脆。
蠶蛹可食,不須置疑。元代吳瑞在《食用本草》中說:“繅絲后蛹子,今人食之?!爆F(xiàn)在吉林一些大飯店以蠶蛹為主料,以不同烹法做成幾十種蠶肴,諸如“浮油蠶寶”“麻辣蠶寶”“紅燒三鮮蠶寶”和“清烹蠶寶”等。蠶蛹要徹底清洗,再放沸水中煮沸一刻鐘。撈出后上鍋油炒,吃起來香脆軟嫩。有人吃過柞蠶蛹,認為香酥不膩,風(fēng)味橫溢。蠶蛹營養(yǎng)豐富,有“50 g蠶蛹頂三個雞蛋”之說。對老年人和多病體弱者是理想的冬季健身補品。
蜂蛹也可食,如湘西山區(qū)人會釣馬蜂:在陽春三月至農(nóng)歷九月,釣蜂人磨好米粉,拌上香料,熬成香糊,加上爆好的肉粒,再拋扯成細絲條的棉花粘在糊上,裝入瓷碟,放在空地上。馬蜂聞香而來,食后會粘上棉絲,這是標(biāo)記。馬蜂飛走后,釣蜂人可根據(jù)棉絲緊追,這就可找到馬蜂的窩,它們有的筑在樹上,大如水桶;有的筑在地上,像個地堡。夜晚,他們把蜂巢圍住,四面點火,把馬蜂悶死在巢里。把巢掀開,里面有許多形式爆米花的馬蜂幼蟲。多者20余斤,少者也有四五斤。取回家,洗凈后架起鍋,倒入一杯茶油,再倒進蜂蟲,用筷一攪,頓時發(fā)出爆裂聲和清香。它又酥又脆,用它來炒雞蛋,營養(yǎng)既好,又鮮嫩,遠勝于杭州名萊“火腿丁炒雞蛋”。在江浙,有的地方與韭菜一起炒食。有人在大西北生活過,那兒吃油爆蜂蛹是用辣椒、蔥和鹽作調(diào)味的,據(jù)說風(fēng)味遠勝油汆花生。
嫩竹有時會被竹蟲蛀掉,景頗族人從那兒掏出肥嫩的竹蛹,把它們剁碎,裹以炒米粉,配上佐料和木瓜醋,即成“蛹生”。將它們在微火上烘烤,然后用油煎,即成“油蛹”。吃“油蛹”能明目健脾。西雙版納的傣族同樣愛吃,他們把竹蟲分成兩種:一種叫“依若”,狀如蠶寶寶,有手拇指般粗,體內(nèi)飽含脂肪,把它剁細了加上各種調(diào)味,叫“竹蛹剁生”,生吃很有味道,清涼爽口,又香又甜;也可油煎,取出蛹內(nèi)黃油,涂在糯米飯團上,它的口感是甜絲絲,涼颼颼的。另一種竹蟲叫“咪”,略小一些,渾身雪白,滿腹是油,把它們一一下至油鍋,會像龍蝦片似地挺直,吃起來香甜松脆,肥而不膩,還有一股奶油清香。
這使人想起清代趙學(xué)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引《滇南各甸土司記》,其中寫到了棕蟲:“棕蟲產(chǎn)騰越州外各土司中,穴居于棕木,食其根脂汁,狀如海參,粗如臂,色黑,土人以為珍饌,土司餉貴客必向各峒丁索取此蟲作供,連棕木數(shù)尺解送,剖木取之。作羹味絕鮮美,肉亦韌而腴,絕似東海參云。食之增髓補血,尤治帶下,彼土婦人無患帶者,以食蟲也?!睋?jù)說,棕蟲可能是天牛的幼蟲。
蜂蛹可食,尚能接受,但直接吃黃蜂卻令人驚奇;英國有位大學(xué)生叫史蒂芬,曾到日本東京大學(xué)讀農(nóng)學(xué)系。有一次,他到山區(qū)實習(xí),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厝俗降酱簏S蜂后生吃。后來,在他們的慫恿下嘗了一只。當(dāng)他用牙咬穿大黃蜂腹部時,一股甜甜的蜜汁流入口腔,那種芳香氣味非筆墨所能形容!他學(xué)成回國后,在國內(nèi)到處捕捉大黃蜂,覺得比日本大黃蜂更可口、更過癮。他還當(dāng)著記者的面表演活吃大黃蜂:碟內(nèi)10只大黃蜂已經(jīng)去了翅膀,還嗡嗡地叫著,他用筷子夾起一只,放入口中大嚼起來,竟然津津有味!一會兒,10只大黃蜂全被他吃得精光!記者們個個目瞪口呆。在我國唐朝,大黃蜂也是一種美食,那時捉來的大黃蜂是用鹽爆干。現(xiàn)在有的地方也吃蜂,采用火燎的方法。
“吃蟲”在我國歷史悠久,并使之成為吃的文化,是華夏民族貢獻之一,只是現(xiàn)在反而不太流行——作為小吃,只零星見于街頭。而外國卻有興起之勢:日本有螞蟻罐頭;泰國則推出“油炸草蜢”和“和味龍虱”,是一種旅游小吃,招徠了不少游客;美國洛杉磯一間明星常光顧的餐廳,就以烤螳螂作號召;波士頓一家餐廳以一道烤甲蟲名聞遐邇;法國有烤蜘蛛和罐頭蟑螂;意大利有海味蝸牛和炒蚯蚓;剛果的蟲攤上有乳白色甘薯小象甲幼蟲、褐色谷蛾幼蟲、白色圓柱狀蠐螬、粉紅色的棉紅鈴蟲和青綠色的草地螟幼蟲等。
蟲食是食物的一個重要來源,何況它們體內(nèi)都含有大量氨基酸。所以解決人類食物來源,不在于單純從提高糧食作物產(chǎn)量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