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上皮源性腫瘤非常罕見,約占闌尾切除標本的1%[1],約70%闌尾上皮腫瘤為黏液組織學類型。闌尾黏液性腫瘤常見于中年或老年人,多數(shù)無腹痛、腹脹等特異癥狀。闌尾黏液性腫瘤通常會導致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表現(xiàn)為腹腔進行性黏液性腫瘤積聚的臨床綜合征[2]。2016年,腹膜表面腫瘤國際聯(lián)盟(peritoneal surface oncology group international,PSOGI)將闌尾黏液性腫瘤分為4 類:低級別闌尾黏液性腫瘤(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LAMN)、高級別闌尾黏液性腫瘤(high-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HAMN)、黏液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MAC)、低分化黏液腺癌伴印戒細胞。目前國內(nèi)報道的闌尾黏液性腫瘤多為個案報道。本研究搜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航天中心醫(yī)院收治的60 例闌尾源性高級別黏液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尋求影響預后因素,對臨床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收集航天中心醫(yī)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經(jīng)病理確診為闌尾源性高級別黏液腺癌60 例,其中男性29例(48%),女性31例(52%);年齡38~74歲,中位年齡57 歲;術前化驗血清CEA 陽性39 例(65%),CA199 陽性35 例,CA125 升高42 例;術中腹膜癌指數(shù)(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評分>26 分41例;48 例(80%)患者術后聯(lián)合腹腔熱灌注化療治療(表1)。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脹、腹圍增大和腹部包塊,其他表現(xiàn)為右下腹疼痛及腸梗阻等。入院后給予完善腹部CT、全消化道造影及胃腸鏡等檢查。
1.2.1 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包括腫瘤細胞減瘤術(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熱灌注化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根據(jù)國際共識,CRS包括臟器切除和腹膜切除,這些切除步驟包括全腹膜切除、左上腹膜切除、大網(wǎng)膜切除加脾切除、右上腹膜切除、盆腔腹膜切除加直腸乙狀結腸切除、膽囊切除加小網(wǎng)膜切除及網(wǎng)膜囊剝除,或需要進行右半結腸切除或全結腸切除。其中手術達到細胞減滅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0為2例,CC 1為22例,CC 2為25例,CC 3為11例。CRS完成后行閉合式HIPEC,12例患者術后因發(fā)熱、引流液呈紅色、心率過快、血壓低等因素未行HIPEC治療。操作方法:放置4根腹腔引流管,分別置于左上腹、右上腹及下腹部,加熱至(43.0±0.5)℃,以800 mL/min的流速持續(xù)循環(huán)灌注60 min。用藥為順鉑80 mg,HIPEC完成后進行消化道等重建,術野止血放置腹腔引流管后關腹。
1.2.2 隨訪 術后每3~6個月監(jiān)測血清腫瘤標志物(CEA、CA125、CA199),每6個月進行1次腹盆腔CT掃描。生存時間從手術之日計算,至患者死亡或最近一次隨訪時截止。所有患者均進行隨訪,采用電話及入院復查相結合的方式,隨訪終點為2017年12月。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Kaplan-Meier 法、Log-rank 檢驗及Cox 回歸模型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60例闌尾源性高級別黏液腺癌總體術后1、2、3年生存率分別為80%、58%、30%,中位生存時間29個月(圖1)。
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P=0.828)、年齡(P=0.436)、術前血CEA(P=0.113)及是否灌注(P=0.386)對總生存率無顯著影響。而術中PCI評分的高低(P=0.039)及CC(P=0.002)對術后總生存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圖2,3)。
表1 60例闌尾黏液腺癌患者生存期單因素分析 例
圖1 患者整體生存情況
圖2 不同PCI評分患者總體生存情況
多因素分析表明CC(P=0.037)可作為影響生存預后的獨立因素。CC 0患者較CC 3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而術中PCI 評分在多因素分析中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
2例出現(xiàn)腸瘺,其中1例出現(xiàn)圍手術期死亡,另1例術后發(fā)現(xiàn)較早再次手術給予修補,恢復良好。2例出現(xiàn)輸尿管瘺,均給予經(jīng)膀胱鏡雙側輸尿管雙J管置入手術逐漸好轉。1 例上消化道出血,給予止血、輸血、胃注冰鹽水等處理,病情好轉。
圖3 不同CC患者總體生存情況
表2 60例闌尾黏液腺癌患者生存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腹膜假黏液瘤是臨床上罕見疾病之一,主要為黏液性腫瘤細胞在腹腔內(nèi)種植所形成的以黏液性腹水、腹膜種植及大網(wǎng)膜和卵巢受累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3-5]。整體發(fā)病率約為2/1 000 000[6],近年來PMP 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約為3~4/1 000 000/年[7]。大部分PMP來源于闌尾,呈現(xiàn)出惡性腫瘤生長態(tài)勢,一少部分來源于卵巢、胃結腸、胰腺、臍尿管、膽囊[3,7]、畸胎瘤、腸重復等臟器。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已對PMP 的治療方式-腫瘤細胞減瘤術加腹腔熱灌注化療達成共識,而且已經(jīng)逐漸開展診療與研究[8]。其中Jacquet 等[9]將腹部分成13 個區(qū)進行PCI 評分,具體方法為:將腹部分成13 個區(qū),按腹部九分法分為9個區(qū)和回腸上段、回腸下段、空腸上段和空腸下段4個區(qū)。對每個區(qū)域的腫瘤負荷進行評分:0分為無可見癌組織,1 分為癌組織直徑≤0.5 cm,2 分為癌直徑0.5~5.0 cm,3 分為癌組織直徑>5.0 cm 或融合,總分39 分。CRS 后行CC 評分[10],標準為CC 0 分:細胞減滅術后未見腫瘤組織;CC 1分:殘余腫瘤直徑<2.5 mm;CC 2分:殘余腫瘤直徑2.5 mm~2.5 cm;CC 3分:殘余腫瘤直徑>2.5 cm,或殘余腫瘤無法切除或姑息切除病灶。術后病理報告已被腹膜表面腫瘤國際聯(lián)盟達成共識[5],AJCC 第8 版推薦使用PMP 的診斷術語分為4類:1)無細胞性黏液;2)低級別黏液性腫瘤;3)高級別黏液性腺癌;4)高級別黏液性腺癌伴印戒細胞[11]。本研究入組的患者術后均經(jīng)病理證實為闌尾黏液腺癌。
目前,國內(nèi)外專家共識推薦CRS+HIPEC為治療PMP的最佳治療方法,并于2014年第9屆腹膜癌大會上正式提出CRS+HIPEC 作為PMP 的標準治療[12]。CRS+HIPEC主要通過手術切除+腹腔熱灌注化療使腹盆腔臟器充分接觸化療藥物及持續(xù)循環(huán)灌洗而達到最大治療劑量強度,此外還可以沖刷各個角落,去除組織碎屑、脫落細胞及癌細胞等。HIPEC還可以殺滅有活性的血小板、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既可防止術后黏連,也可降低新生腫瘤細胞的生長?;熕幬锱c熱療有協(xié)同抗腫瘤效應,高溫狀態(tài)下,癌細胞膜及腫瘤血管通透性增強,使藥物的滲透深度從1~2 mm增至5 mm,該作用在43℃時明顯增強,從而提高抗腫瘤藥物的反應率,使化療藥物更易進入腫瘤細胞。Omohwo等[13]報道高級別闌尾黏液性腫瘤3年總生存率為60%,其中CC評分為0~1分的患者占78%,CC評分為2~3分的患者占28%(P=0.01)。腫瘤組織學生存分析顯示,80%患者為低級別腫瘤,52%患者為高級別腫瘤(P=0.024)。CRS+HIPEC治療后預后情況主要受病理學類型決定,腹膜彌漫性黏液腺瘤?。╠isseminated peritoneal adenomucinosis,DPAM)比腹膜黏液癌(peritoneal mucinous carcinomatosis,PMCA)有更長的生存期,PMCA的5年生存率為40%~45%。Halabi等[14]研究顯示PMCA患者減瘤術后PCI 評分<20 分的患者5年總生存率比PCI 評分>20 分的5年總生存率更高,分別為66%和45%。Sugarbaker[15]報道PCI評分是影響闌尾低級別黏液性腫瘤的重要預后因素,PCI評分<20分的20年預后較好者占94%,而組織學含侵襲成分者,PCI評分對生存的影響截然不同。本研究顯示術中PCI評分低及細胞減滅程度愈小者對延長生存期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顯示細胞減滅程度可作為影響總生存的獨立預后因素。術后1、2、3年生存率分別為80%、58%、30%。與國外報道相比3年生存率低的原因,本研究認為與術前PCI評分較高、減瘤程度受限有關。今后還需進行更大樣本量研究或多中心及前瞻性研究,以得到更可靠的預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