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方語言景觀研究學術(shù)簡史

2020-07-01 01:49:15杜克·戈特方小兵張?zhí)靷?/span>
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標牌景觀語言

杜克·戈特 方小兵 張?zhí)靷?/p>

提 要 本文旨在對語言學景觀這一新興研究領(lǐng)域做一述評。在介紹語言景觀定義和研究簡史后,文章總結(jié)了本領(lǐng)域十大最重要的論文集,為讀者提供一個研究概貌。接著介紹了本領(lǐng)域的專業(yè)學術(shù)期刊《語言景觀》和在線文獻目錄,并總結(jié)出該領(lǐng)域兩種主要的研究方法:定性的人種學研究和定量的變異研究。然后概述了英語傳播、語言政策、教育環(huán)境中的語言景觀等重要研究話題。在此基礎(chǔ)上,文章提出了該領(lǐng)域面臨的一些挑戰(zhàn),包括理論的雜糅,以及一些方法論問題,如分析單位的不統(tǒng)一和景觀符號的動態(tài)性。文章建議未來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最后對語言景觀的未來研究進行了展望,其中涉及語言符號展示方式的技術(shù)創(chuàng)新、增強現(xiàn)實,以及圍繞語言競爭、語言權(quán)力或語言多樣性、多語現(xiàn)象等方面的問題。人們期望語言景觀領(lǐng)域?qū)⒗^續(xù)發(fā)展出新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方法。

關(guān)鍵詞 語言景觀;地理符號學;語言政策;學術(shù)史

中圖分類號 H0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1014(2020)04-0013-10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00401

Linguistic Landscapes: Introducing a Field of Studies

Durk Gorter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emerging field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Studies. It starts off by providing a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a short history of the field. The second part summarizes the ten most important edited books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c overview. It further mentions the specialized journal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the dedicated online bibliography. A summary is given of the qualitative ethnographic approach and the quantitative variationist approach as the two main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e third part gives an outline of the main points of projects on important themes like the spread of English or language policy or studies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Thereafter some of the challenges to the field are presented, among those, its theoretical heterogeneity and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such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nature of the signs. Mixed methods are seen as a way forward. In the final part future perspectives are discussed among which technologically innovative displays of language, Augmented Reality, but also issues around contestation and power or topics like language diversity and multilingualism. The expectation is that the field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studies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new and creative approaches.

Key words linguistic landscape; geo-semiotics; language policy; diachronic survey

一、語言景觀研究:發(fā)端與發(fā)展

我們身邊,語言無處不在,它可見于商店櫥窗、商業(yè)標識、商業(yè)橫幅、液晶顯示屏、官方通知、交通標志、道路名稱等不同文本之中。很多時候,人們對其所遇見的“語言景觀”并未給予太多考慮。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對公共場所標牌上的語言訊息進行調(diào)查和研究。

符號學研究的是各種各樣的符號,這種興趣由來已久,但對語言景觀的具體研究還是近年來才出現(xiàn)的。相關(guān)研究的論文和著作大量涌現(xiàn),顯示出學者們對此領(lǐng)域的研究興趣在日益增長。

作為語言政策的一部分,世界上許多地區(qū)都對在公共標識上使用不同語言做出了規(guī)定。一些國家、省、市制定了具體的法規(guī)和法律措施,用以規(guī)范語言景觀中的語言使用。一個著名的案例是加拿大1977年出臺的《法語憲章》,它在魁北克省亦被稱為《101號法案》。該法案中的一條要求廣告必須使用法語這門官方語言,所有的商業(yè)標識也必須使用法語。不過,后來這些措施有所放寬。現(xiàn)在使用英語或其他語言也可以接受了,但前提是法語必須明顯占據(jù)主導(dǎo)的地位。

羅森鮑姆、納德爾、庫珀和菲什曼(Rosenbaum et al. 1977)是第一批研究語言景觀的學者,他們分析了耶路撒冷凱倫·凱美特街(Keren Kayemet Street)的標識語言、買賣用語和晤談?wù)Z言。他們專注于英語的傳播,并區(qū)分了語言符號呈現(xiàn)的3個類別:無羅馬字母文字;有少許羅馬字母文字,但希伯來文字占主導(dǎo)地位;羅馬字母文字和希伯來文字同等突出。每個類別各占約三分之一,其中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羅馬字母實際上就是英語。羅森鮑姆等人(Rosenbaum et al. 1977:151)把英語的流行稱為“勢利的吸引力(snob appeal)”。

相對于語言景觀這一概念,賈沃斯基和瑟洛(Jaworski & Thurlow 2010)更傾向于使用“符號景觀”(semiotic landscape),這從他們的書名中可以表現(xiàn)出來。他們希望通過提升現(xiàn)有理論和方法的復(fù)雜性來推動這一領(lǐng)域的發(fā)展。他們的書建立在其他語言景觀研究的基礎(chǔ)上,全書14章中的幾章探索了該領(lǐng)域的邊界所在,并交叉延伸到其他學科,如旅游學或城市地理學。

另一本論文集專門討論語言景觀中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Gorter,Marten & van Mensel 2012),共18章。話題集中在歐洲的一些案例,以期找到語言景觀研究可以有助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的方法。每一章都考慮了語言環(huán)境中反映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政策的不同實例,包括西班牙巴斯克區(qū)、比利時、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芬蘭、法國、意大利、愛爾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挪威、俄羅斯、蘇格蘭、瑞典、烏克蘭和威爾士。在每一個案例中,來自語言景觀的數(shù)據(jù)都闡明了語言、社會、身份(認同)和權(quán)力的復(fù)雜互動。思考的一些主要問題圍繞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可見度(visibility),以及語言景觀如何能夠說明多數(shù)和少數(shù)群體之間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諸位作者通過將語言景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兩個研究領(lǐng)域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對這兩個領(lǐng)域進行了理論思考,使人們對公共空間中少數(shù)民族語言使用的動態(tài)性理解更加深刻。

赫洛特、巴尼、詹森和巴格納(Hélot,Barni,Janssens & Bagna 2012)也共同主編了一本論文集,書中章節(jié)再次展示了語言景觀研究的幾種可能性。這本書本身就采用了多語言的方法,因為20章中有3章是用法語寫的。所有的研究都指出了語言景觀的復(fù)雜性。景觀符號以動態(tài)的方式展示語言,體現(xiàn)了不同社會層面的相互聯(lián)系。對語言景觀的調(diào)查有助于更好地解釋當?shù)睾腿颦h(huán)境下的多語進程,無論是布魯塞爾的標牌(這是三章的重點),還是對全世界意大利語的調(diào)查。

布萊克伍德、蘭扎和沃爾德瑪里安(Blackwood,Lanza & Woldemariam 2016)共同主編的論文集共有15章,重點研究了語言景觀中公共空間身份的協(xié)商和爭奪。該書的貢獻在于匯集了來自四大洲的作者,對柏林、開普敦、基希納烏、佛羅倫薩、哈拉爾、明斯克、特拉維夫、特里雅斯特等不同城市進行了詳細的案例研究。

普茲和蒙特(Pütz & Mundt 2019)新近也主編了一本論文集。在導(dǎo)論中,兩位主編強調(diào)了書中12篇文章的理論、方法和經(jīng)驗層面,匯集了該領(lǐng)域的最新成就。書中的章節(jié)對本領(lǐng)域進行了概述,包括方法和技術(shù)創(chuàng)新、教學應(yīng)用、擴大語言景觀研究范圍的建議、符號聚合理論、沉默藝術(shù)、權(quán)力關(guān)系、意識形態(tài)和視覺多語現(xiàn)象。

卡斯蒂略·盧奇、凱盧維特和普什(Castillo Lluch,Kailuweit & Pusch 2019)主編了一個主題更集中的論文集,他們匯集了11個法語情景下的研究項目,因此將“法語聯(lián)系”作為該書的副標題。在所有這些空間中,法語或者是主導(dǎo)語言,或是從屬語言,或者是接觸語言。與其他文獻一樣,該書也運用了各種理論、方法和研究視角。

馬林諾夫斯基和圖菲(Malinowski & Tufi 2020)主編的19章論文集,又使這一領(lǐng)域向前邁進了一步。書中作者對既有的各種概念和研究方法進行了質(zhì)疑,并提出了涉及一系列主題和背景的語言景觀行動研究方法,包括在線語言景觀、涂鴉、抗議、基于學生的研究和校園景觀。

研究人員在各大洲的大量城市進行的語言景觀調(diào)查中取得了快速增長,并在穩(wěn)步發(fā)展,上述這些論文集就提供了證據(jù)。

2015年,《語言景觀》??_始發(fā)表關(guān)于語言景觀研究的文章。它涉獵的范圍很廣,是一個“語言景觀的動態(tài)領(lǐng)域,試圖理解公共空間的語言使用動機、使用狀況、語言意識形態(tài)、語言多樣性,以及多種形式的‘語言競爭”,它接受廣泛的理論模型,并對所有研究方法開放?!墩Z言景觀》每卷出版3期,因此每年會源源不斷地出版15~18篇新文章,期刊文章的主題廣泛,書評也不少。

這一領(lǐng)域以指數(shù)級的速度發(fā)展,從多年來的論文發(fā)表數(shù)可以看出這一點。巴克豪斯(Backhaus 2007)總結(jié)了2006年之前發(fā)表的研究,他只能列出30篇論文,其中10篇是1998年之前發(fā)表的。幾年后,特羅耶(Troyer 2014)列出了一個語言景觀研究的在線文獻目錄。當時這一目錄共收錄了287篇文獻,其中2007~2014年發(fā)表的不少于235篇。截至2020年5月,該目錄文獻數(shù)增加了兩倍多,已收錄900多條(www.zotero.org/groups/linguistic_landscape_bibliography)。

布洛馬特(Blommaert 2013)的一本小型專著為本領(lǐng)域做出了創(chuàng)新性的貢獻?;趯Π蔡匦l(wèi)普附近地區(qū)的研究,他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分析案例,通過微觀和詳細調(diào)查的形式進行語言景觀研究,以“充分發(fā)揮其描述和解釋潛力”(Blommaert 2013:16)。此外,他將地理符號學作為出發(fā)點。正如他所強調(diào)的,“根據(jù)地理符號學,要更好地理解語言材料的社會文化意義,必須通過民族志的理解,而不是作為統(tǒng)計數(shù)字,而且符號必須作為多模態(tài)對象而不是語言對象來處理”(Blommaert 2013:41)。他認為,語言景觀研究“可以使整個社會語言學更好、更有用、更全面、更具說服力,并為其他學科提供一些相關(guān)的東西”(Blommaert 2013:4)。布洛馬特和馬利(Blommaert & Maly 2016)進一步闡述了“民族志語言景觀方法”(Ethnographic Linguistic Landscape Approach,ELLA)。這一方法旨在使研究人員能夠診斷和提供一個社區(qū)的人口統(tǒng)計學的詳細圖像,除了分布方面,還包括多個層次的內(nèi)容。其中一個觀點是,可以通過標志元素來顯示不同群體的意圖和認同期待,這些標志元素都是轉(zhuǎn)型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布洛馬特和馬利(Blommaert & Maly 2016)又詳細探討了同樣的主題,研究的是比利時根特市一個高度多樣化社區(qū)的公共標牌。在對標牌的分析中,他們強調(diào)了多語言和多元文化的歷史層次觀。最近,兩位作者擴展了他們現(xiàn)在稱之為“民族志語言景觀方法”2.0的方法,以包括數(shù)字在線世界,并與離線世界建立聯(lián)系(Maly & Blommaert 2019)。

與此相對照的一種研究路徑是“變異語言學景觀研究”?;谧儺惿鐣Z言學,紹庫普(Soukup 2016)描述了這一路徑的原則和標準,并應(yīng)用在她對維也納的語言景觀研究中。英語在世界各地的語言接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她提出的研究中,紹庫普計劃分析社會因素與英語符號選擇之間的聯(lián)系。該方法的進一步應(yīng)用可在阿莫斯(Amos 2016)、阿莫斯和紹庫普(Amos & Soukup 2020)和紹庫普(Soukup 2020)的研究中找到。

顯然,對語言景觀的研究可以引起對社會語言學和應(yīng)用語言學核心問題的思考。然而,研究者研究方法和學科背景的多樣性也必須被視為該領(lǐng)域的固有特征和領(lǐng)域豐富性的象征。它的異質(zhì)性有助于為語言政策研究、讀寫研究、語用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或多語現(xiàn)象的研究提供創(chuàng)新觀念。

三、其他相關(guān)研究

語言景觀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涉及不同的學科: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社會地理學、風景園林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大多數(shù)研究是從應(yīng)用語言學或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考察語言景觀,但還有一些研究也采用了其他方法。本節(jié)將介紹當前研究中涉及的一些核心主題。

英語的傳播是羅森鮑姆等人(Rosenbaum et al. 1977)早期研究的主要話題,并在后來的許多研究中持續(xù)引起人們關(guān)注。英語常常與現(xiàn)代性、國際主義、技術(shù)進步或羅森鮑姆等人所稱的“勢利訴求”等話題聯(lián)系在一起。與其他語言一樣,英語也出現(xiàn)在多語和多模態(tài)文本中,這些文本顯示了語言之間和模態(tài)之間的軟邊界(Cenoz & Gorter 2008)。在許多國家,使用英語的原因既可能是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也可能是將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使用。在這兩種情況下,英語都與多語現(xiàn)象有關(guān)。

語言景觀也有歷史維度,因為它是動態(tài)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因此歷史可以告訴我們語言的不同使用情況。帕夫連科(Pavlenko 2010)在研究烏克蘭基輔視覺景觀的長期變化時提出了一個顯著的例子。她以19世紀以后的壁畫、硬幣、手稿和照片上的語言景觀痕跡為基礎(chǔ),加上她自己一些標牌的最近變化的照片,成功地描寫出了19世紀至21世紀的社會語言學史。她對千年多語傳統(tǒng)的概述表明了歷時性研究方法的價值。

語言政策是另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主題,因為行政當局經(jīng)常將標牌作為其政策的目標。斯波斯基(Spolsky 2009)將“公共語言符號”的研究納入了他的語言管理的一般理論。對他來說,“在過去的40年里,對公共場所語言符號的研究證明了它作為探索和描述城市多元文化生態(tài)工具的價值”(Spolsky 2009:75)。語言景觀項目是語言政策的機制,它可以固化某些語言的地位和意識形態(tài),同時屏蔽另一些語言。例如,歐洲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語言活動家經(jīng)常將“不正確的”的地名涂在標識上,從而向過路人發(fā)出了意圖爭奪語言權(quán)利的信號(Aiestaran,Gorter & Cenoz 2010)。沖突可能不僅在于使用哪一個地名,還在于標識上語言的顯著性及其位置。

戈特和塞諾茲(Gorter & Cenoz 2008)提出了基于二語習得的研究視角。他們的基本問題是“作為二語習得中語言輸入的額外來源,語言環(huán)境的作用是什么?”標識上的語言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對該語言地位的認知,并影響他們的語言行為。語言景觀的某些部分會對二語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產(chǎn)生影響。這些觀念也可以應(yīng)用在學校環(huán)境的語言景觀研究中(Dressler 2015)。

就教育而言,標牌可能與二語習得、三語習得或語言意識問題有關(guān),但正如這些研究所表明的,標牌的功能、多語讀寫或多語能力等問題也可以進行調(diào)查。達格納斯等人(Dagenais et al. 2009)考察了溫哥華和蒙特利爾社區(qū)的多種語使用和語言多樣性,其研究目標是記錄小學兒童的讀寫實踐。在一個名為“學會閱讀世界,學會閱讀語言景觀”的項目中,克萊門特、安德拉德和馬丁斯(Clemente,Andrade & Martins 2012:268)選取了同樣的研究路徑,他們在葡萄牙一所小學中采用了類似的教學策略。

教育環(huán)境中的語言景觀為教授多種語言、培養(yǎng)語言意識和進行讀寫實踐提供了一種可靠的方式(Gorter 2018)。在巴斯克地區(qū)的一項研究中,我們就考察了中小學內(nèi)部的語言景觀(Gorter & Cenoz 2015)。我們沒有讓老師或?qū)W生積極參與,但我們研究了學校的標牌,類似于我們研究公共空間的語言景觀(Aiestaran,Cenoz & Gorter 2010)。在語言景觀中,語言的使用方式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同。在教育環(huán)境中,語言景觀具有不同于公共空間的特征。例如,我們發(fā)現(xiàn),單語和多語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因為校園語言景觀并不是與社區(qū)語言景觀一一對應(yīng)的。此外,由于許多標牌是由學生或教師制作的,因此標牌的制作不太專業(yè)。學生或教師制作的標牌有其特殊性,與官方或第三方標牌制作者制作的產(chǎn)品有很大不同。

我們的分析揭示了學校里這些標識不同的交際意圖。我們確定了多達十種的不同功能,它們與學科內(nèi)容和語言學習的教學相關(guān),也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價值觀的教學、行為規(guī)則的制定以及提供實用或商業(yè)信息相關(guān)(Gorter & Cenoz 2015)。

正如本節(jié)開頭所提到的,語言景觀是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的,并且與不同的學科有關(guān)。在標識和語言的所有權(quán)(如Laitinen 2014)、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的現(xiàn)代性表征(如Lanza & Woldemariam 2014)等問題上也做了重要工作。一般來說,語言景觀研究可以看作是社會語言學或應(yīng)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各種研究項目都為這些領(lǐng)域提供了見解。這些研究主要將城市環(huán)境作為場所進行調(diào)查,考察語言在同一標牌或不同標牌上使用,或并列,或混合,甚至融合成混合語。

四、本領(lǐng)域面臨的一些挑戰(zhàn)

語言景觀研究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lǐng)域,在理論和方法上都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

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發(fā)展可以從不同學科現(xiàn)有理論概念的應(yīng)用中獲益。本-拉斐爾(Ben-Rafael 2009)使用了博東(Boudon)、布爾迪厄(Bourdieu)和戈夫曼(Goffman)等理論家提出的社會學概念,并將其應(yīng)用于語言景觀研究。民族語言活力理論是蘭德里和布爾希斯(Landry & Bourhis 1997)研究的出發(fā)點,其他一些學者,如卡桑加(Kasanga 2012)繼續(xù)保持了這一傳統(tǒng)。庫普蘭和加勒特(Coupland & Garrett 2010)則應(yīng)用了戈夫曼的框架分析法,用以分析巴塔哥尼亞的威爾士語。還有其他學者也采用了這一分析法。斯特勞德和姆潘杜卡納(Stroud & Mpendukana 2010)致力于從理論維度探索南非多語資源的流動性和語言表征的多模態(tài)性,并啟發(fā)了布洛馬特(Blommaert 2013)的民族志框架。這一領(lǐng)域從不同的理論前提出發(fā),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但目前在理論層面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這個領(lǐng)域有著萬花筒般的性質(zhì),但這種理論方法和概念上的異質(zhì)性,以及沒有主導(dǎo)性的或脫穎而出的模型,是一個既存的事實,因為不太可能有一種主導(dǎo)理論或一種方法特別適合調(diào)查公共場所的標識(Gorter & Cenoz 2020)。

還有一些方法論上的問題。目前的研究借鑒了應(yīng)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其他學科的現(xiàn)有方法,而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采用了典型的數(shù)字照片收集和解釋方法。

塞諾茲和戈特(Cenoz & Gorter 2006)指出,語言符號的計數(shù)環(huán)節(jié)并非不存在問題,因為必須決定什么才算語言符號以及分析單位是什么。他們決定數(shù)一數(shù)所有可見的大大小小的標志。店面是一個單元,但單個街道的標識或海報也是一個單元。相比之下,巴克豪斯(Backhaus 2007)在東京只計算了包含一種以上語言的標識,并且這些符號是具有可定義框架的文本。盡管一定程度的任意性是難以避免的,但還是必須制定改善標志代表性的標準。

分析單位是一個復(fù)雜的問題。大量并排的語言符號會使我們很難確定每個單獨的符號是什么。商店櫥窗里的所有語言項目都是“一個”標志的一部分嗎?還是應(yīng)該分開考慮?商店櫥窗旁的其他廣告、涂鴉或海報呢?整條街能被認為是一個分析單元嗎?做出不同選擇確實各有利弊。關(guān)于分析單位的決定很重要,因為考慮到研究之間的可比性,這是一個關(guān)鍵的方法論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標牌的動態(tài)特性。有些跡象是多年固定不變的,但另一些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改變從一天到下一天或從一分鐘到下一分鐘都不相同。公共汽車上的移動標識、T恤衫或丟棄的包裝紙也是語言景觀的一部分,但通常未被包括在研究內(nèi)。動態(tài)性對語言景觀的研究提出了挑戰(zhàn)。

一些研究者采用了定量分配方法,但是麥卡利斯特(Macalister 2010)批評了這種定量方法,同時也表明了它在新西蘭語言景觀分析中的有效性。許多其他研究選擇了一種更偏向定性的方法。例如,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2009)采訪了韓國商店的店主,通過店主解釋商店的標識來找出有關(guān)主人身份、韓語使用、英語使用或雙語使用的問題。一些學者有目的地把各種研究方法結(jié)合起來。米契爾(Mitchell 2010)將剪報的語篇分析、街上聽到的語言以及對標牌的定量調(diào)查結(jié)合起來,對不同方法的結(jié)果進行了三角互證。在匹茲堡的一個街區(qū),米契爾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以單語為主的語言景觀(96.5%只使用英語)和一個類似的“聲音景觀”(80.7%的人說英語)。盡管如此,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一篇報紙報道中出現(xiàn)了“入侵”和“洪水”的隱喻,暗示“對拉丁美洲移民的恐懼”(Mitchell 2010:169)。這些研究的結(jié)果通常是基于相對較少的非隨機和選擇性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從經(jīng)驗上講這可能很重要,但也可能是一個弱點,因為復(fù)制和推廣變得困難。

五、未來研究展望

語言景觀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很多年,但近年來有了重要的發(fā)展,且出版物數(shù)量顯著增長。我們所討論的研究證明,對語言景觀的研究確實以不同的方式促進對社會中語言使用的了解,特別是對多語使用的了解。尤其是,這些研究可以讓我們深入了解英語的傳播及其與多種語言的關(guān)系,語言政策對公共空間的影響,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發(fā)展和可見度,或?qū)W齡兒童的語言意識。今后,研究人員將繼續(xù)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公共場所使用書面語言做出貢獻。

在公共場所展示語言的方式上會有一些創(chuàng)新,這將促使研究人員調(diào)整他們對語言符號的研究,而隨著該領(lǐng)域的發(fā)展,理論模型和研究方法也將隨之發(fā)生轉(zhuǎn)變。新技術(shù)的一個例子是“增強現(xiàn)實”(augmented reality,AR),即查看疊加或增強到物理環(huán)境的實時視圖上的數(shù)字信息。增強現(xiàn)實技術(shù)在體育電視廣播中很常見。在體育電視廣播中,可以為不同的觀眾展示不同的側(cè)板廣告,并在運動場上疊加數(shù)字線路。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語言為不同的用戶展示產(chǎn)品,因此用數(shù)字數(shù)據(jù)覆蓋真實世界可以改變對語言景觀的感知和體驗。在數(shù)字環(huán)境中,一個多語種的城市景觀甚至有可能變成你喜歡閱讀的語言的單語版本,這就創(chuàng)造了語種最多的“平行多語現(xiàn)象”,并且最有可能首先為英語和其他一些“大”語言開發(fā)。這些技術(shù)提出了許多關(guān)于社會多語的新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因此,技術(shù)具有重要的影響。對語言景觀研究來說,諸如交互式數(shù)字廣告、互聯(lián)網(wǎng)、短信、增強現(xiàn)實等的發(fā)明,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語言景觀在某種程度上是靜態(tài)的,因此可以分析符號的社會歷史變遷;而視頻顯示更具動態(tài)性和流動性,分析它們?nèi)绾未龠M語言景觀的多語面貌,這是一個挑戰(zhàn)。

語言景觀可以是多種語言并存或競爭的場所。一些語言群體比其他語言群體更容易在公共領(lǐng)域使用他們的語言;主體語言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而一些少數(shù)民族語言則難以見到(Gorter,Marten & van Mensel 2012)。語言景觀反映了語言與語言群體之間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語言景觀的規(guī)范研究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僅在語言的使用方面,而且在道德、倫理和法律方面。

語言景觀研究為繪制城市語言多樣性增添了一種創(chuàng)新和迷人的方法。未來的一個挑戰(zhàn)將是使用實證研究來檢驗理論觀點,而不是提供或多或少說明理論觀點的描述性或分析性說明。更多的思考應(yīng)該深入到符號的含義、符號的作用,以及它們?nèi)绾斡绊憰嬲Z和口頭語的使用,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語言景觀研究尚處于理論和方法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但研究者的目標應(yīng)該是使研究具有可復(fù)制性,并使研究結(jié)果能夠被其他研究者驗證。在許多情況下,似乎需要一種更嚴格的研究方法。目前關(guān)于語言如何在標牌中起作用的研究基于多種理論和方法。學科多樣性是語言景觀研究領(lǐng)域的特點,其結(jié)果為城市多語、全球化、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語言政策等問題提供了新的社會語言學視角。世界各地對語言景觀的研究表明語言使用方式千差萬別,這些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多語現(xiàn)象。

語言景觀的田野調(diào)查是一個復(fù)雜的、發(fā)展迅速的研究領(lǐng)域,不斷涌現(xiàn)出不同的研究思路。從一個特定的學科或理論透鏡來審視一個特定的主題是很重要的。然而,每一個透鏡都會對“視野”產(chǎn)生限制,也限制了在特定時刻看待可觀察世界的范圍。語言景觀研究無疑將向前發(fā)展,其研究者將拓寬他們的視野。他們將提出新穎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概念和理念,并將繼續(xù)拓展這一領(lǐng)域。

參考文獻

Aiestaran, J., J. Cenoz & D. Gorter. 2010. Multilingual cityscapes: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of the inhabitants of Donostia-San Sebastián. In E. Shohamy, E. Ben-Rafael & M. Barni (eds.),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City, 219–234.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Amos, H. W. 2016. Chinatown by numbers: Defining an ethnic space by empirical linguistic landscape.Linguistic Landscape2(2), 127–156.

Amos, H. W. & B. Soukup. 2020. Quantitative 2.0: Towards Variationist Linguistic Landscape Study (VaLLS) and a standard canon of LL variables. In D. Malinowski & S. Tufi (eds.),Reterritorializing Linguistic Landscapes: Questioning boundaries and opening spaces, 56–66. London: Bloomsbury.

Backhaus, P. 2006. Multilingualism in Tokyo: A look into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3, 52–66.

Backhaus, P. 2007.Linguistic Landscap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Multilingualism in Tokyo.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Ben-Rafael, E. 2009.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landscapes. In E. Shohamy & D. Gorter (eds.),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40-54. New York: Routledge.

Ben-Rafael, E. Shohamy, M. H. Amara & N. Trumper-Hecht. 2006.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case of Isra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3, 7–30.

Blackwood, R., E. Lanza & H. Woldemariam (eds.). 2016.Negotiating and Contesting Identities in Linguistic Landscapes. London: Bloomsbury.

Blommaert, J. 2013.Ethnography, Superdiversity, and Linguistic Landscapes: Chronicles of Complexity.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Blommaert, J. & I. Maly. 2016. Ethnographic Linguistic Landscape Analysis and social change: Case-study from Ghent. In K. Arnaut, J. Blommaert, B. Rampton & M. Spotti (eds.),Language and Superdiversity.New York: Routledge.

Castillo Lluch, M., R. Kailuweit & C. D. Pusch. 2019.Linguistic Landscape Studies: The French Connection. Freiburg im Breisgau: Rombach.

Cenoz, J. & D. Gorter. 2006.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3, 67–80.

Cenoz, J. & D. Gorter. 2008.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an additional source of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46, 257–276.

Clemente, M., A. I. Andrade & F. Martins. 2012. Learning to read the world, learning to look at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a primary school study. In C. Hélot, M. Barni, R. Janssens, C. Bagna (eds.),Linguistic Landscapes, Multilingualism and Social Change, 267–285. Frankfurt: Peter Lang.

Coupland, N. & P. Garrett. 2010. Linguistic landscapes, discursive frames and metacultural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Welsh Patagon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05, 7–36.

Dagenais, D., D. Moore, C. Sabatier, P. Lamarre & F. Armand. 2009.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language awareness. In E. Shohamy, & D. Gorter (eds.),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253–269. New York: Routledge.

Dressler, R. 2015. Signgeist: promoting bilingualism through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school sign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12:1, 128–145.

Gorter, D. (ed.) 2006. Linguistic Landscape: 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first as issue of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3(1)].

Gorter, D. 2019.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linguistic landscape research: about definitions, core issu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M. Pütz & N. Mundt (eds.),Expanding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Use of Space as a Semiotic Resource, 38–57.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Gorter, D. & J. Cenoz. 2015.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s inside multilingual schools. In B. Spolsky, M. Tannenbaum & O. Inbar (eds.),Challenges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Policy: Making Space for People, 151–169.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ers.

Gorter, D. & J. Cenoz. 2020.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studies.Linguistic Landscape6 (1), 16–22.

Gorter, D., H. F. Marten & L. van Mensel (eds.) 2012.Minority Languages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Basingstoke: Palgrave-McMillan.

Hélot, C., M. Barni, R. Janssens & C. Bagna (eds.) 2012.Linguistic Landscapes, Multilingualism and Social Change.Frankfurt: Peter Lang.

Huebner, T. 2006. Bangkoks Linguistic landscapes: Environmental print, code mixing, and language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3, 31–51.

Jaworski, A. & C. Thurlow (eds.) 2010.Semiotic Landscapes: Language, Image, Space. London: Continuum.

Kasanga, L. A. 2012. Mapping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a commercial neighbourhood in Central Phnom Penh.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33(5), 1–15.

Laitinen, M. 2014. 630 kilometres by bicycle: observations on English in urban and rural Finland.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28, 55–77.

Landry, R. & R. Y. Bourhis. 1997.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6, 23–49.

Lanza, E. & H. Woldemariam. 2014. Indexing modernity: English and branding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Addis Abab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18, 491–506.

Macalister, J. 2010. Emerging voices or linguistic silence?: Examining a New Zealand linguistic landscape.Multilingua29, 55–75.

Malinowski, D. 2009. Authorship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A multimodal-performative view. In E. Shohamy & D. Gorter (eds.),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107–125. New York: Routledge.

Malinowski, D. & S. Tufi (eds.) 2020.Reterritorializing Linguistic Landscapes: Questioning Boundaries and Opening Spaces. London: Bloomsbury.

Maly, I. & J. Blommaert. 2019. Digital Ethnographic Linguistic Landscape Analysis (ELLA 2.0). Tilburg: Tilburg Papers in Culture Studies nr 233.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tilburguniversity.edu/sites/default/files/download/TPCS_233-Maly-Blommaert.pdf.

Mitchell, T. D. 2010. ‘A Latino community takes hold: Reproducing semiotic landscapes in media discourse. In A. Jaworski & C. Thurlow (eds.),Semiotic Landscapes: Language, Image, Space, 168–186. London: Continuum.

Pavlenko, A. 2010.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Kyiv, Ukraine: A diachronic study. In E. Shohamy, M. Ben-Rafael & M. Barni (eds.),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City.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Pütz, M. & N. Mundt (eds.) 2019.Expanding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Use of Space as a Semiotic Resource.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猜你喜歡
標牌景觀語言
景觀別墅
暑假打工記
小讀者(2021年20期)2021-11-24 07:18:20
暑假打工記
火山塑造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nèi)景觀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標牌如畫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汾西县| 辛集市| 浙江省| 和顺县| 甘孜县| 新安县| 舒兰市| 屯门区| 绩溪县| 广水市| 井陉县| 永兴县| 民和| 桓台县| 桐梓县| 临江市| 宁波市| 盱眙县| 石台县| 福建省| 山阴县| 陆良县| 广饶县| 新疆| 九寨沟县| 宜州市| 榆树市| 镇巴县| 安福县| 观塘区| 枝江市| 汉阴县| 建昌县| 监利县| 南投县| 阜南县| 成都市| 师宗县| 贞丰县| 濮阳县|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