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宏紅,尹曉盼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 文法系,安徽 合肥 230031)
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是自主學習研究領域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學習策略的涵義。Bialystok認為學習策略是幫助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方法。[1]O’Malley和Chamot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用于幫助理解、學習和記憶的特殊思想行為。[2]Oxford認為學習策略是為了提高第二語言技能而采取的行為和方法,可以促進新語言的內化和使用。[3]文秋芳認為學習策略是為了有效地學習而采取的措施。[4]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是個人自信心的體現。[5]Collins研究說明了自我效能感在學習中作用。[6]Eggen和Kauchark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學習者在學習上有著明顯差異。[7]
本文以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大一大二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對這些學生的學習策略和自我效能感進行分析,對兩者水平和相關性進行探索,以期為英語教學提供參考,進而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1.研究問題
了解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策略特點,以及自我效能感水平,呈現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問題包括:(1)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策略總體運用情況如何?(2)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水平如何?(3)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的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
2.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安徽大學江淮學院2016級和2017級本科非英語專業(yè)的260名學生,問卷于英語課間發(fā)給學生填寫并全部收回,其中有效問卷255份。問卷由六個部分組成:個人信息、目標定向、成就歸因、自我效能感、動機和學習策略。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在徐錦芬和龐維國的自主學習量表理論指導下設計問卷,共123個項目,采用Likert五級量表形式,每個題目選項分為“完全不符合”(1分),“通常不符合”(2分),“有時符合”(3分),“通常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通過SPSS23.0對問卷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該問卷信度(克隆巴赫 Alpha)達到0.973,表明該問卷量表具有很高的內在統(tǒng)一性,可靠性較強。
學習策略問卷分50個題項,分別考察學生的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的使用情況,問卷信度達到0.961。學習策略量表的探索因子分析結果顯示KMO=0.809,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結果顯著(P=0.000<0.05)。
自我效能感問卷包括10個題項,信度達到0.939,自我效能感量表探索因子分析結果顯示KMO=0.912,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結果顯著(P=0.000<0.05)。
據此判斷,兩份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適合作為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策略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工具。
1.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策略運用的情況分析
表1顯示,補償策略平均得分最高,為3.262;社會策略平均分值最低,為2.775。受試對象在不同學習策略上的得分均值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補償策略、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記憶策略、情感策略、社會策略。
Oxford根據策略平均值和策略使用頻率的對應關系,將策略使用頻率分為五個等級:平均值在4.5~5表示“總是使用”;3.5~4.49表示“經常使用”;2.5~3.49表示“有時使用”;1.5~2.49表示“很少使用”;1.0~1.49表示“從不使用”。可以看出,六類學習策略均屬于“有時使用”頻率段,這說明學生學習策略總體水平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補償策略使用率最高,表示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出現交際障礙時,會積極主動采取一定的彌補措施,使用其他方法來替代所要表達的內容。社會策略使用率最低,表示學生不善于通過和老師以及同學溝通來獲得幫助。
表1 獨立學院學生大學英語六類學習策略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
2.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自我效能感水平分析
表2呈現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標準差。其中平均值為2.973,表明學生的總體自我效能感居于中等水平。為了進一步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具體情況,筆者對具體單項的自我效能感進行分析,發(fā)現平時學生對于“相信自己可以在英語考試中獲得好成績”“相信自己能理解課堂上的內容”“認為自己在英語課堂上表現很好”,以及“自己能掌握課堂中老師教授的英語學習技巧”這幾個方面更有信心,而對于“自己能解決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顯得信心不足。
表2 獨立學院學生大學英語自我效能感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
3.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
為了進一步了解獨立學院學生大學英語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本研究采用了Spearman相關系數指標對六類學習策略和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進行分析。表3顯示,六類學習策略中的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社會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08、0.628、0.243、0.599、0.262、0.510,P=0.000<0.01,相關性顯著,說明六類學習策略和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記憶策略、認知策略中的與自我效能感顯示出強相關關系,這說明記憶策略和認知策略在英語學習中給學生很強的信心。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加強單詞聯想記憶法、預習復習、回憶法等記憶策略的使用。同時,模仿、閱讀英語原著、觀看原版電影、找規(guī)律、總結概括等手段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補償策略和情感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系數不足0.4,說明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出現交際障礙時,雖然用了彌補手段完成交際,但并不能大幅提升自信心。同時,關注或者談及自身學習英語的感受等也不能大幅提高自我效能感。
表3 六類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結果
注:**在 0.01 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
本研究主要使用量化的研究方法探究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的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相關性。得出以下結論:(1)獨立學院的學生能夠運用多種英語學習策略,但總體策略的使用處于中等水平。(2)獨立學院學生英語學習的總體自我效能感居于中等水平。(3)六類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正相關,其中,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與自我效能感呈強相關關系,補償策略與情感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較弱。說明六類學習策略都能不同程度地促進、提升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習策略水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激發(fā)學習動機,進而提高英語學習水平。因此,教師應當注意加強學生的學習策略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研究還存在以下局限性:(1)樣本數量有限,取樣局限于本校,所得結論不一定適用于其他群體,不足以全面呈現獨立學院的整體情況。(2)本研究僅限于橫向研究,后期可以長期跟蹤,實現縱向研究,以期發(fā)現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動態(tài)關系。
獨立學院學生是個龐大的群體,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教師要發(fā)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