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積淀厚重、歷史悠久、璀璨絢麗的中華文明受到國際社會的追捧。而山西民俗文化是華夏民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俗稱“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人類最早文明誕生于黃河流域,山西民俗文化因其獨特魅力成為文化明星。如何在國際上弘揚山西民俗文化,使山西民俗走向世界,翻譯必然是其中一條快速有效的途徑。本文簡要介紹了山西民俗文化翻譯的現(xiàn)狀,思考如何提高山西民俗文化翻譯的質(zhì)量,并從民俗詞匯句法和民俗篇章的翻譯兩個方面來分析怎樣使山西民俗文化的原文信息更好地被譯入語讀者接受,以達到靈活恰當?shù)叵驀鈧鞑ド轿髅袼孜幕哪康摹?/p>
【關(guān)鍵詞】山西民俗文化;“一帶一路”;民俗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8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山西民俗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2018.09(項目編號:2018B243)。
引言
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必然會帶來語言文化的大量對外傳播,同時,語言文化的對外傳播也促進了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沖擊與文化融合不斷加劇,中國的開放使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guān)注,如何使我國的語言文化交流工作行之有效,語言文化學者肩負著艱巨的任務(wù)。2013年秋,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其最早發(fā)源地便是我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主要作用是在我國與歐洲、非洲等國家之間加強文化交流,并建立起一條商業(yè)貿(mào)易路線。山西作為地處中國版圖中部的地區(qū),也應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把握好這一機遇,并利用這一契機幫助山西民俗文化實現(xiàn)“走出去”的目標。
山西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作為一個文化大省,其眾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guān)注,包括傳統(tǒng)戲劇、民間工藝、民俗文化、曲藝等。山西民俗文化屬于山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部分,它在山西民間廣為流傳與沿襲,是具有獨特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民俗文化緊密聯(lián)系人民生活,也是當?shù)厝嗣駜r值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的真實反映。為了保護與傳承山西民俗文化這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讓更多的人了解山西民俗文化,對山西民俗文化的弘揚刻不容緩。翻譯工作者們應該思考如何靈活有效地通過譯介手段宣傳與弘揚山西民俗文化,以滿足國內(nèi)與國際人民的需求,改善當前山西民俗文化翻譯的現(xiàn)狀,幫助山西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一、山西民俗文化翻譯的現(xiàn)狀與思考
近些年,國內(nèi)研究民俗文化翻譯的專家學者較多,但從譯介角度對山西民俗文化翻譯的研究十分有限,形成的理論也不成體系,涉及的領(lǐng)域也非常局限,有待進一步挖掘與完善。我們應當明白,在翻譯山西民俗文化時,不僅僅要通過英文表達民俗文化,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民俗文化翻譯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同樣重要,它也應該屬于民俗文化翻譯的一個重要部分。譯者通過民俗翻譯的方式向國外讀者介紹山西民俗文化時,山西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應當有意識地在譯文中保留,這樣讀者才可以在文字中領(lǐng)略到山西特有的地域文化,對于實現(xiàn)山西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之間進行合作的基礎(chǔ)是語言的交流,不同國家在中國“一帶一路”影響下民俗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合適的語言文化翻譯方式便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提高山西民俗對外的文字翻譯水平,并解決現(xiàn)階段山西民俗對外文字翻譯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何準確地將山西民俗文化中的信息用英文傳達給讀者,并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是幫助山西民俗文化走出國門的有效途徑,也是與其他國家進行深入交流合作的基礎(chǔ),更是讓全世界認識到山西民俗文化內(nèi)涵與價值的保障。因此,在傳播內(nèi)容上提升山西民俗文化英文翻譯的質(zhì)量勢在必行,對山西民俗文化的翻譯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二、山西民俗文化翻譯策略探究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外一種語言的文化交流行為,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上的交流行為,事實上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對山西民俗文化的翻譯是否合適恰、當直接影響著譯入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翻譯過程中,采用恰當?shù)牟呗裕瑢ふ疑轿髅袼孜幕陀⑽淖x者文化的契合點,使譯文語言成為推動山西民俗文化國際化的有效手段。山西民俗文化翻譯的重難點主要集中在民俗詞匯句法和民俗篇章的翻譯兩個方面。
(一)民俗詞匯與句法翻譯
民俗是人民群眾在民間生活與生產(chǎn)中長期形成的習俗、風俗。不同語言的民族,因其地理位置不同,形成的地域特色與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民俗上的差異顯而易見。
首先,讀者在閱讀文本內(nèi)容時,最初感知與記憶的便是民俗專有名詞,它是有別于其他地域山西特有的文化概念,因其直接反映民俗文化的內(nèi)容,翻譯時在保證其傳遞山西特有民俗文化的同時,也要兼顧其可接受性,以便于文化背景不同的譯文讀者可以理解與接受。因此,需要在特定語境下準確地理解專有名詞,翻譯時在使用直譯法、音譯法的同時,譯者還可以采用直譯與音譯加注釋、意譯法、增譯釋義法等翻譯方法,可以通過加注釋的方式為譯入語讀者創(chuàng)造特定的有關(guān)山西民俗文化的語境,減少其由于語境生疏產(chǎn)生的隔閡感,從而加深對山西民俗文化的理解與接受,例如:針對山西特有食物“撥爛子”,我們可以使用直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譯為“Bo Lanzi(It refers to the kind of food made by steamed potato slice mixing with flour)”某些時候意譯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例如:針對民俗文化中的“五服”,這個詞涉及到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宗法,比較復雜,文化內(nèi)涵較多,翻譯時可以將其中的文化意義也表達出來,譯為“near-relatives who have the proximity of blood but are not beyond five generations.”增譯釋義法是指在翻譯原文之后,為了準確表達意思增加一些有關(guān)文化背景的必要詞組語言,使內(nèi)容更加形象具體,讀者也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其次,中文文本在具體詞匯的選擇與表達、句式結(jié)構(gòu)等方面與英文文本有很大差異,在翻譯時要注意這些差異,避免“中式英語”的表達出現(xiàn)。在描寫山西民俗文化的文本中,出現(xiàn)了許多意義相同但表述不同的語句,目的是為了著重強調(diào)某種文化價值。這正反映了中文句式結(jié)構(gòu)松散的寫作特點,重復的句型結(jié)構(gòu)有時也會在語句中不斷出現(xiàn)。英文屬于信息型文本,句式結(jié)構(gòu)銜接緊密,邏輯性較強,大量的重復句型一般不會出現(xiàn)。因此,譯者在翻譯山西民俗文化時,在山西民俗文化的特定語境下,要選擇貼近英文讀者的語言表達方式,根據(jù)英語詞語、句式表達習慣進行翻譯,使英文讀者更加易于理解山西民俗文化,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英文翻譯的功能。
(二)民俗篇章翻譯
漢英兩種語言在篇章翻譯時是有差異的,各個語句之間的銜接比較弱,相互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不明顯,注重意合與語句的對稱和平衡,以復迭來增強效果(劉宓慶,2006)。英語句子之間邏輯關(guān)系較強,重復表達信息較少,有時會有必要的顯性連接詞出現(xiàn)。翻譯山西民俗文化文本時要全局考慮,注意語句之間的銜接,變通句式,多余信息可以刪除,也可以進行語句的重組,使譯文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其次,段與段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也是構(gòu)成篇章的重要因素,表達譯文時如果必要可以對原文進行改寫,增加信息或是刪除冗余信息,使譯文符合英文目的語的表達習慣,這樣才能“跳出原文語言層面的束縛,傳達出原文的意義和精神”(司顯柱,1999)。
總之,在針對山西民俗文化進行篇章翻譯時,要注意兩種語言在語句、段落及篇章上的差異,運用轉(zhuǎn)換句式、整合信息、調(diào)整語序等不同翻譯技巧來保證譯文靈活貼切,同時要分清重要信息與次要信息,對于漢語中重復的重要信息切記依據(jù)文化背景翻譯恰當,銜接好前后的邏輯關(guān)系。畢竟?jié)h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造成了翻譯中的語言障礙。因此,如果能妥善解決文化差異的翻譯問題,翻譯就能促進文化交流,突出文化的獨特性。
三、結(jié)論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針對山西民俗文化的翻譯研究,應當先對山西民俗文化翻譯現(xiàn)狀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仔細查閱比較山西民俗文化翻譯不恰當?shù)牡胤?,通過不同的方法與策略提高其翻譯質(zhì)量。翻譯時針對英漢兩種語言在專有詞匯、語句、篇章以及文化方面的差異,應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盡量化解,使譯文表達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與審美,確保譯文讀者能夠接受原文文本所傳達的文化信息。當然,我們不應將語言翻譯作為翻譯研究的唯一標準,而是要考慮多種因素,在尊重文化事實的前提下進行翻譯,以保證文化翻譯的成果具有準確性與真實性。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395.
[2]司顯柱.論語篇為翻譯的基本單位[J].中國翻譯,1999(2):14-17
[3]王君潔.試論山西民俗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策略[J].戲劇之家,2016(11):289
[4]姚麗文.中國民俗文化翻譯研究綜述(1995-2012)[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8):57-61.
[5]張昕玥.民俗文化的外宣及其翻譯策略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7):81-82
作者簡介:張莉(1984-),女,漢族,山西省懷仁市,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譯,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