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志剛
“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痹诖笄迩』实鄣挠P之下,制瓷工藝的巧奪天工、瓷釉繪畫的精湛功力,形諸筆端,躍然紙上……
如果說泥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那陶瓷當之無愧。古樸典雅的彩陶缶,英姿威武的兵馬俑,精美華貴的唐三彩,晶瑩剔透的青花瓷……中華陶瓷源遠流長,成為東方文明的載體和圖騰。
化土成器:紅陶青瓷耀古今
奔騰不息的九曲黃河,滋潤了富饒的中原大地,養(yǎng)育了勤勞的中華兒女,鍛造出璀璨的華夏文明。廣袤的土地不僅催生出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也為手工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早在穴居野處的原始時代,以泥土制作器具,就已成為先人們存放和儲藏食物的重要手段。先是“摶土為胚、日曬干之、制作土器”,后從經(jīng)火燒過的泥塊變硬而獲得靈感,將泥胚以火焙燒,制作出的器皿不僅更加耐用,還可盛水和蒸煮,原始陶器由此而生,成為人類利用資源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燧人氏范金合土為釜”“神農(nóng)作瓦器”“神農(nóng)作甕”,在上古傳說中,燧人、神農(nóng)被后人尊為制陶的鼻祖。三皇五帝時,原始建筑和手工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專門負責制作陶器的官員或行業(yè)?!包S帝命寧封為陶正”“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
與原始時期簡陋粗糙的紅陶、灰陶、黑陶、彩陶相比,隨著夏商周“家天下”宗法體系的形成,制陶工藝獲得顯著進步。殷商的白陶,制作精細、紋飾精美,且開始敷以釉彩;周代的制陶技術(shù),廣泛應(yīng)用于版瓦、簡瓦、瓦當、瓦釘?shù)冉ㄖI(lǐng)域;到春秋戰(zhàn)國之時,暗紋陶、鋁釉陶、印紋陶和原始青瓷已相繼出現(xiàn)。
秦始皇一統(tǒng)六合,漢武帝平定西域,中華歷史進入氣度恢宏的強國盛世。秦漢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紅陶為輔,造型大多仿自古代銅器。其時厚葬之風盛行,大批陶俑、陶獸、陶器隨葬入土,尤以驪山腳下的秦始皇兵馬俑為最——戰(zhàn)車千乘、帶甲百萬,軍陣嚴整、兵強馬壯,千載之后、雄風猶存!
由魏晉至隋唐,制瓷技術(shù)日漸成熟,制瓷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進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青瓷“類玉類冰”,北方白瓷“類銀類雪”,各擅勝場。而在唐代陪葬明器中,仍以鉛釉陶制器皿或人物、動物造型居多,因多呈現(xiàn)黃、綠、褐三種色彩,于后世以“唐三彩”之名享譽世界。
從兩宋到明清,城市工商業(yè)日益繁榮,瓷器迎來鼎盛時代。宋瓷突破青、白色調(diào),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等大行其道,名窯林立,遠銷海外。元青花異軍突起,開啟素瓷向彩瓷轉(zhuǎn)變的新時代。明清陶瓷更是達到歷史高峰,青花瓷、彩瓷、顏色釉瓷爭奇斗艷,天下瓷都——景德鎮(zhèn)一統(tǒng)江湖。
泥胎玉骨:烈火高爐煉丹青
從歷史上看,陶在前而瓷在后,陶、瓷并稱由來已久。同是土質(zhì)泥胎,同是妙手天成,同是浴火重生,卻有不同的性格與風骨——以粘土為胎料者為陶,以瓷土為胎料者為瓷;低溫(900℃)燒制者為陶,高溫(1300℃)燒制者為瓷;質(zhì)地粗疏、吸水透氣者為陶,胎質(zhì)致密、防水隔氣者為瓷;造型簡單、古樸粗獷者為陶,造型精致、細膩優(yōu)雅者為瓷……
與制陶不同,瓷器根植于神州大地,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至于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瓷器(china)成為中國的同義詞。歷代能工巧匠經(jīng)過長期實踐,摸索和積累了成熟的制瓷工藝。明代宋應(yīng)星在《天工開物》中曾有“(瓷坯)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記述,制瓷工序之復(fù)雜,可見一斑。
——選料。瓷料的選取,決定瓷器的品質(zhì)。“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焙笕丝甲C,《天工開物》所記述的“粳米土”即高嶺土,“糯米土”為瓷石,通過繁雜的制備,做成瓷胎泥料,以供制坯使用。
——制坯。瓷器成型源自制陶工藝,包括泥條盤筑、泥片拼接、捏塑、輪制、模制等。圓形瓷器多采用拉坯法,將泥料置于轉(zhuǎn)盤中心,待轉(zhuǎn)盤旋轉(zhuǎn)時以雙手收放變化來塑制器物造型。如需瓷坯裝飾,則以印、刻、劃、剔等技法,在尚未干透的坯體上擠壓或剔刻出各色花紋或圖案。
——施釉。在瓷坯上施以釉漿,既可增加強度和穩(wěn)定性,又能美化、抗侵蝕。宋代已有煉制和使用釉灰配制釉料的記載:“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則古堊煉灰,雜以槎葉木柿火而毀之,必劑以嶺背釉泥,而后可用。”正是釉料成分與燒制工藝的不同,才使得各類名瓷絢麗多彩!
——裝窯。將瓷坯放入窯爐內(nèi)擺放,關(guān)系到受熱溫度、燒制效率和成品質(zhì)量,看起來簡單,卻大有學(xué)問。一般按坯件放置方向,分為正燒法、覆燒法、對扣燒法;按坯件是否隔離火焰,分為裸燒法與隔燒法;按所裝坯件個數(shù),分為單件裝燒法、多件疊燒法與套燒法……
——燒窯。作為成瓷的最終環(huán)節(jié),窯爐設(shè)置至關(guān)重要。歷代南北窯爐各有特色,北方地勢平坦,一般修造半球形的饅頭窯,窯室較小,裝燒量少,受熱均勻,窯壁較厚,冷卻較慢;南方則大多依托起伏的丘陵,建造隧道形的龍窯,窯體空間大,裝燒數(shù)量多,窯內(nèi)溫差大,溫度升降快。
名窯名瓷:太平盛世競風流
數(shù)千年來,從土與火中誕生的陶瓷,走上天子朝堂,步入百姓萬家,占盡世間風流。上至皇親貴胄,下到士農(nóng)工商,擁有和收藏名瓷漸成風氣。各地官窯民窯應(yīng)運而生,各具特色,品類繁多,異彩紛呈,影響直至今日。
“垂膽新瓷出汝窯,滿中幾莢浸云苗”。汝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徽宗年間,因產(chǎn)于汝州而得名。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向有“天下宋瓷,汝窯為魁”的美譽,至今傳世不足百件。難怪著名書畫大師李苦禪曾題詞感嘆:“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
“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惫俑G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間的汴梁(今河南開封),高宗南遷后復(fù)建于臨安(今浙江杭州),后人以“舊官”“新官”相區(qū)分。官窯燒制的瓷器胎體較厚,釉色天青,略帶粉紅;口部釉薄,微顯胎骨;足部無釉,燒后鐵黑,故以“粉青紫口鐵足”聞名于世。
“叢臺澄泥鄴官瓦,未若哥窯古而雅?!毕鄠魉未埲率闲值芊謩e建窯燒瓷,其為兄者所建窯場稱為“哥窯”。哥窯瓷器獨特之處在于釉面呈不規(guī)則開裂紋片,細小如魚子者稱“魚子紋”,開片如弧形者叫“蟹爪紋”,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紋理呈鐵黑色,故得“金絲鐵線”之名。
“一片鈞瓷得名后,寧知釉下展奇苞?!扁x窯為宋徽宗繼汝窯之后所建第二座官窯,窯址位于鈞州(今河南禹州)。鈞瓷以“入窯一
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號稱天下一絕,“釉具五色,艷麗絕倫”“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以至于民間歷來便有“縱有家產(chǎn)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說法。
“潞公煎茶學(xué)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倍ǜG始創(chuàng)于唐、興于宋、終于元,因宋時歸定州管轄而得名,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燒造白瓷的窯場,故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之說。定瓷胎質(zhì)輕薄細膩,胎色白色微黃,釉色潤澤如玉,且多用印花、刻花、劃花等飾法,將白瓷工藝提升到新的境界。
“景德產(chǎn)佳瓷,產(chǎn)瓷不產(chǎn)手;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宋元之后直至明清,景德鎮(zhèn)成為“天下窯器所聚”之地,歷代設(shè)瓷局、置御窯,呈現(xiàn)“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盛況。景德鎮(zhèn)四大名瓷——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成為陶瓷史上經(jīng)久不衰的神話。
只有置身窯爐,才能脫胎換骨;經(jīng)得烈火考驗,方可化繭成蝶。東方沃土上孕育出的中華陶瓷,集歲月之大成,萃天地之精華,如玉如冰、傳承民族精神,如史如志、鐫刻文明印跡,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滄桑風雨,仍給今天的我們以新的啟迪!(作者單位:河南省自然資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