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婭婕,王輝,于冉
(濟南醫(yī)院內科,山東濟南 250013)
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在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改善的新時期下,人們的飲食和生活方式越來越豐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而且發(fā)病年齡正在趨于年輕化。 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即使搶救成功,患者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后遺癥,如語言和意識障礙、偏癱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該院將康復護理指導應用于腦血管疾病患者中, 并與常規(guī)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對照比較,以 2017 年 8 月—2018 年 11 月為研究段,現(xiàn)報疲乏如下。
參與研究的52 例患者全部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提出的診斷標準,經頭顱CT、MRI 檢查明確確診,患者普遍伴有吞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偏癱等癥狀。 根據(jù)不同的康復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 26 例,男性 18 例、女性 8 例;年齡 50~76 歲,平均年齡(62.48±1.74)歲;22 例復發(fā)、4 例首發(fā)。 觀察組26 例,男性 20 例、女性 6 例;年齡 49~77 歲,平均年齡(63.24±1.56)歲;21 例復發(fā)、5 例首發(fā)。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指導、用藥指導、飲食干預、心理指導、生活指導等。 康復護理指導如下。
1.2.1 體位護理 (1)仰臥位:頭部朝患側偏移,在患者的肩后墊枕頭,預防肩關節(jié)痙攣。 在患側的上肢底下放置枕頭,讓上肢高于心臟,手腕背伸,可預防手部腫脹。 在患側的大腿和盆骨下墊枕頭,預防伸肌痙攣,可輕微屈髖。
(2)健側臥位:將枕頭墊在患側的上肢下,伸展患側的肩膀、腕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 雙腿之間墊枕頭。
(3)患側臥位:支撐患者的頭部,軀干微微朝后方旋轉,用枕頭固定后背。 前伸患側的上肢,健側的上肢放置在背后的枕頭上或者身上; 下肢保持邁步狀,健腿髖,屈曲膝蓋,墊上枕頭支持。
表1 兩組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②P<0.05
組別 時間SAS SDS ADL Fugl-Meyer觀察組(n=26)對照組(n=26)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72.42±7.86(46.82±2.54)①②73.37±6.49(57.78±3.8)①78.35±8.57(49.67±3.52)①②77.51±8.96(62.43±3.74)①24.42±4.36(64.28±11.56)①②24.58±4.19(48.63±10.54)①3.27±0.58(13.38±1.39)①②3.24±0.69(9.27±1.35)①
1.2.2 床下康復訓練 (1)坐臥訓練:在護理人員或者家屬的協(xié)助下坐起、躺下。 無人陪伴時,可將繩子拴在床尾,患者用健側手緊握繩子,反復坐起和躺下。
(2)站立訓練: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護理人員扶著患者的肩膀,幫助其平穩(wěn)站立,如果患者的下肢力量不足以踩實地面,可微屈雙膝借力,松開患者的肩膀,讓其獨立站立。 逐漸過渡到負重站立、徒手站立,然后訓練平衡能力。
(3)步行訓練:在患者的下肢肌力達到4 級的情況下開始訓練,先站立一段時間,未感到疲憊后,邁步行走。 治療師指導患者在平衡杠內練習行走,當能夠完成下肢交替運動時,指導患者在室內行走,若條件允許,也可以使用助步器。
于患者護理前、 后應用專業(yè)量表評估以下內容:(1)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 評分越高表示負性情緒越嚴重。(2) 應用 Barthel 指數(shù)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ADL):>60 分:能夠生活自理;40~60 分:需要他人的幫助;20~40 分: 無法生活自理, 嚴重依賴他人照顧。(3)應用Fugl-Meyer 量表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總分14 分,評分越高,說明肢體功能恢復的越好。
該研究應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 ,組間比較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比較,見表1。
在該次研究中,采用了體位護理方式,通過全方位干預,可明顯使得患者對體位護理的了解以及重視,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與配合度, 從而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體位舒適度;還可通過體位護理促使臨床醫(yī)護人員的工作能力以及動力,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全面以及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使得臨床護理的整體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此外, 個體化舒適體位護理的原則是以“患者為中心”,從而為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則需更加注重患者的實際情況, 從而使得臨床護理工作更具針對性以個體化, 對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除此之外,通過在臨床治療當中實施體位護理,還可使得患者在臨床治療當中產生的不適感明顯減少,從而增加其對于臨床治療的依從性以及適用性, 改善其負面情緒,進而減少因情緒波動,導致對治療不配合而造成的其他情況。 通過該次研究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 SAS、SDS、ADL 和 Fugl-Meyer 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康復護理指導在腦血管病人中具有理想的應用價值,臨床應予以重視。 并其,該次研究還同時進行了康復護理,因此,通過該次護理治療,效果更佳明顯。
研究發(fā)現(xiàn): 如果腦血管疾病患者沒有接受系統(tǒng)、科學的康復護理,很有可能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甚至是不可逆的后遺癥。 近年來,護理理念不斷完善,康復醫(yī)學技術越來越進步,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護理指導受到臨床的高度重視。 康復護理的目的是刺激細胞的代償功能,促進神經系統(tǒng)重新建立聯(lián)系,繼而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減少腦梗死。
綜上所述,該次對腦血管病人施行康復護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緒以及自理能力情況,還可提高肢體功能情況,效果顯著,非常值得臨床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