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藍翼
(黑龍江省林業(yè)設計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基坑開挖過程中,在施工作業(yè)面上有大量積水和地下水滲流都會影響施工。基坑底板和四周長期被地下水淹沒,會使土體強度降低,使基坑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都受到威脅。地下水有以下幾個不良作用:增加土體和支護結構的荷載,水位以下的土體和建筑的基礎產生上浮力,不利于基坑的穩(wěn)定;基坑開挖時,由于基坑內外會產生水頭差,使地下水形成滲流,水力梯度超過臨界值時,易發(fā)生流土或是管涌,流土都是突發(fā)性的,嚴重威脅基坑的穩(wěn)定性;基坑底存在承壓水,容易發(fā)生突涌,嚴重的會沖毀底板,危險性極大。
控制地下水的目的,即保證工程施工作業(yè)面干燥;減小滲透的水力梯度,降低坑底的承壓水頭,增加基坑的穩(wěn)定性;提高地基土體的抗剪強度,增加邊坡和基坑的穩(wěn)定性;降水同時能加快土體固結,達到加固地基的效果。但是,在基坑降水過程中,會引起周邊管線和道路,以及降水漏斗范圍內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因此,在降水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坑底土的擾動,保護基坑底板土體,在保證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縮短基坑底板的施工時間,降低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在基坑工程中,為了保證工程安全,一定要避免管涌和流砂,必須采取有效的治水措施。一般可以采用集水明排、降水、截水的方法,并在基坑外圍設置回灌水系統,作為一種補充措施配合其他方法共同使用,削弱降水所帶來的危害。當降水對基坑周圍環(huán)境影響不大,并且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范圍內,優(yōu)先選擇降水,否則采用截水方法。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可采用單一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
組合方式有:①懸掛式截水帷幕+坑內降水②基坑周邊控制降深的降水+截水帷幕③截水或降水+回灌④部分基坑截水+部分基坑降水,降水或是截水都需要配合集水明排一起使用。
集水明排分為兩種,一是明溝與集水井排水,需要在基坑的一側或四周挖排水明溝,在基坑的四角或沿著排水溝每隔30~50m設置集水井,并在集水井內設置抽水泵,將井內地下水排出基坑。適用于工程地質條件好、地下水量不大的基坑。二是分層明溝排水,基坑中土體都是由不同土層組成的,當多層土中夾有滲透系數較大的砂類土時,為了防止上層地下水沖刷基坑下部邊坡,宜在基坑邊坡上分層設置明溝和集水井[1]。
降水是指在地下水較高場地中進行大面積基坑開挖時,明溝排水難以排干基坑內上涌的地下水,此時應采用井點降水的人工降水方法施工。人工降水方法主要有:噴射井點、輕型井點、電滲井點、管井井點等,這些方法統稱井點降水[1],如表1所示。井點降水主要為了防止涌水、增加邊坡的穩(wěn)定性、防止基坑底土體發(fā)生管涌和流砂、減少支擋結構的橫向荷載,并且降低地下水水位后,還能使土體固結,提高土體抗剪強度,增加地基土的承載力。
表1 各種降水方法的適用性
在井點降水過程中,在降水影響范圍內會形成降水漏斗,周圍土體產生不均勻沉降。為減少井點降水對周圍建筑為及地下管線造成影響,可在降水井線外側6m以外范圍設置回灌井點,將降水井點中的水沉淀后用壓力注入回灌井中,形成一道水墻。設置截水帷幕(采用坑內降水)也可以減少井點降水引起的不良影響。
截水的主要形式有落底式和懸掛式兩種。第一,落底式截水帷幕是將基坑支擋板止水帷幕深入到隔水層中(一般要求深入長度不宜小于1.5m),井點降水主要為了排干基坑內的地下水。這類圍護結構需深入到潛水含水層的底板,將基坑內外的地下水隔開。由于止水帷幕的截水作用,使基坑內、外的地下水沒有水力聯系,因此,在降水過程中,不影響基坑外的地下水。這類井點降水優(yōu)點在于對基坑周圍環(huán)境影響范圍較小。第二,懸掛式截水帷幕這種截水方法并沒有完全隔開基坑內外的地下水,井點降水主要是為了降低基坑下部的地下水的壓力水頭,防止基坑底板隆起,并且降低水力梯度,防止基坑底突發(fā)流砂。由于這種截水方法,并沒有完全隔開基坑內外地下水,所以這種井點降水對基坑周圍環(huán)境影響范圍較大,但降水漏斗較平緩,使基坑周圍地面沉降較為均勻,削弱對周圍地下管線和建筑物的不利影響。根據規(guī)范要求,采用懸掛式帷幕時,應同時采用坑內降水,并宜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坑外回灌措施[2]。
在基坑中進行施工降水時,使降水漏斗范圍內的地下水水位下降,減小了周圍土體中的孔隙水壓力,不僅使土體的有效應力增加,而且在影響半徑范圍內,水力梯度增加,以體積力形式作用在土體上的滲透力增大。這兩者的共同作用,會使基坑周圍土體發(fā)生沉降變形。因此,在基坑降水過程中采取相應的措施,既要保證開挖施工的順利進行,又要減少降水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具體措施:①在降水前做好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調研工作。查明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地下貯水體;查明場地周圍的地下管線情況,考慮是否需要預先采取加固措施;查清場地周圍地上和地下建筑物情況,考慮建筑物對差異沉降的承受能力。②合理使用井點降水,首先在場地的典型區(qū)域進行抽水試驗,進行降水及沉降預測;采取相應的圍護措施保護土層中的細顆粒土;根據地質勘察報告,把濾管盡量布置在水平連續(xù)分布砂類土中,使降水漏斗坡度平緩,減少不均勻沉降;井點降水應該連續(xù)作業(yè),應盡可能避免反復抽水;基坑開挖時應避免產生坑底流砂引起的坑周圍地面沉陷。③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可以在基坑外側設置一圈隔水帷幕,減小降水的影響范圍。常用的隔水帷幕有:鋼板樁、地下連續(xù)墻和深層水泥攪拌樁等。④在基坑外側設置回灌水系統(主要包括:回灌井及回灌砂溝、砂井),回灌井點向土層注入適量的水,形成一道水幕,盡量維持基坑外圍地下水位不變,保護周圍環(huán)境。在選擇回灌水源時必須慎重考慮水源的水質,避免污染周圍環(huán)境。
基坑降水不僅能保證坑底干燥便于施工,還有利于加固地基和減小支擋結構的位移量,增加邊坡的穩(wěn)定性。但是在降水的過程中會引起基坑降水漏斗范圍內的地面沉降,對周圍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線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需要收集已有的水文地質資料,進行現場勘測,查明周圍的建筑物及地下管線情況,并結合基坑的開挖深度和支擋結構設計,制定降水方案。在施工降水過程中,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更新降水方案,盡可能減少對周邊建筑物,以及相鄰道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