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淵
核心觀點
2020 年初頒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高考內容提出了核心價值、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必備知識等四個方面的要求,在關鍵能力的檢測上,特別強調考生要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本文以此生活實踐情境為例,討論近期時事論爭中暴露的邏輯謬誤,供同學們寫作議論文時參考。
定 義 先虛擬(故意誤解或者篡改)對方的觀點,使對方的觀點易于被駁倒,讓對方像稻草人一樣易于支配,這種論證上的錯誤稱為稻草人謬誤。
消息原文:××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評論者:這已經等同于宣稱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藥了!
【分析】抑制,詞典義是約束,壓制。特效藥,對某種疾病有特殊療效的藥物。消息稱,某中藥可以控制病毒的繁殖,批評者將消息內容理解為某中藥是治療新型肺炎的特效藥,然后對此進行嚴厲的批評。實際上,批評者一開始豎起的靶子就是虛擬的,并無任何人宣稱發(fā)現(xiàn)特效藥;作者立起這樣的靶子,駁論時很有力度,讀者也容易被其感染,從而站在這個立場上質疑官方消息,但是讀者質疑的信息,并非官方發(fā)布的。
作文鏈接
作文題: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释凰诵枰?,以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tài)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有人寫:
命題者認為必須滿足他人的需要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這無疑是不妥的。每個人的存在和價值都有其獨特性,驗證人的價值的方法也很多,不能強迫大家都去為了滿足他人的需要而生存。
【解讀】材料沒有這層意思,作者批評的觀點其實是自己的誤解、曲解虛擬出來的,這類“稻草人謬誤”,我們在立論之初就要極力避免,否則通篇寫下來可能都是無的放矢。
定 義在論辯中用攻擊對手的人品甚至謾罵,來代替對具體論題的論證,
評論者:你是科學家嗎?你為什么質疑人家科學家?你是想買××口服液買不到嗎?關注你的文章很久,發(fā)現(xiàn)你一貫消極。你就是個 “人渣”。舉報你了。
素材點擊
類似的例子在作文中不太可能出現(xiàn),但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你不要信他,他最喜歡搗糨糊(做人做事瞎糊弄),嘴里就沒一句正經話?!?/p>
“你有什么資格說我?聽爺爺說,你小時候不也一樣嗎?抽煙喝酒還賭博?!?/p>
在文學作品里,這樣的對話可以塑造人物性格,但是在論述類文本里,我們要的是講道理。對方講的道理如果正確,我們不能因為他的身份、人品、過去做過什么事等因素,否定他講話的正確性。要反駁,請反駁他的觀點,而不是表達觀點的人。
【分析】有人對研究所宣稱××口服液有抑制病毒的作用表示質疑,我們當然可以反駁他的質疑。但是上面的跟帖、不是反駁,而是謾罵。
定 義為使論證更為有力,我們往往舉出權威單位或個人的言論作為佐證。但是,這個言論須符合當下語境,且能起到證實作用;如果套用權威者的觀點而起不到證明作用,我們稱之為訴諸權威謬誤。
評論者:請看清楚,這個××口服液抑制病毒的消息是是××報發(fā)的!
【分析】某個媒體在公眾之中享有權威,我們尊重這份權威;但是其發(fā)布的消息是否準確,不能僅憑發(fā)布單位的權威性來佐證。最好的證明應該是宣稱這個消息的科學實證報告。
權威的言論要支持觀點的條件,第一,確保所援引的權威在所討論的話題方面是專家;第二,闡述該權威所依據的理由或者論據。否則,讀者接受的,不是權威的論證過程,而只是權威者的聲名。
作文鏈接
作文題:
每一個舞臺都有主角。當好主角需要責任擔當、不懈奮斗、勇于超越、合作共贏……
文章應該討論的話題中心是主角??墒怯械膶W生這樣寫:
胡適在《容忍與自由》中說:“人生就是一臺戲,看戲有各種看法,即對人生的各種看法,叫人生觀。”生活中無數(shù)臺戲同時上演,而人生觀決定了你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決定了戲該怎樣演,決定了什么樣才叫主角。
有的同學這樣引證權威:
莎士比亞曾說:“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闭\然,每一個舞臺都有主角,生活,時代的舞臺亦然。
胡適的這句話正確無誤。但是胡適這句話能證明你對主角的看法嗎?如果不能,就不要麻煩胡適出來說話。
莎士比亞原詩“人的一生扮演好幾個角色”后面是:“最初是嬰孩,在保姆的懷中 啼哭嘔吐。然后是背著書包、滿臉紅光的學童,像蝸牛一樣慢騰騰地拖著腳步,不情愿地嗚咽著上學堂。……”莎士比亞詩歌說的是人生有著不同階段,本題要討論的是“舞臺的主角”,這首詩與“舞臺主角”這一話題無關,所以這里的訴諸權威無效。
定 義設法讓人認為只有兩種選擇,然后排除其中之一,剩下似乎是唯一的答案,亦即論證想要的首選答案。即,在兩個極端之間不恰當?shù)囟x一(實際有多個選項)。
評論者:這個作者質疑中醫(yī),極端反中醫(yī)。如果中醫(yī)治療不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那西醫(yī)倒是將疫情全部控制住啊!
【分析】評論者將中西醫(yī)完全對立,以非黑即白的思維反駁,其潛在的判斷就是:西醫(yī)目前治不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只能靠中醫(yī)來控制。其實,中醫(yī)和西醫(yī)在治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上的關系有多種:中醫(yī)、西醫(yī)都能治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yī)或西醫(yī)目前都無法治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要考慮病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基礎疾病情況等因素);中醫(yī)與西醫(yī)結合才能治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yī)能治愈,西醫(yī)不能;西醫(yī)能治愈,中醫(yī)不能;等等。
作文題: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父母、老師或朋友用格言警句教導我們。但有些格言警句,我們覺得不一定有道理;有些格言警句是否有道理,得看具體情況。
選擇一句格言警句,確定言說的對象,給他(她)寫一封信,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建議。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有的學生這樣寫道:
親愛的朋友:
您教導過我“要愛你的敵人”。
我認為,仇恨對于人是一種天性本能。因為有人損害了你的利益,你才滋生仇恨的情緒。一個敵人的誕生,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對方的損害?;蛟S您又要責備我關注一己私利??烧缧芘嘣扑f:“一個連自己利益都不關心的人,還怎么指望關心別人的利益?”這么看來,關注自己的利益無可厚非。而愛敵人,是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利益。這違背了人的天性本能。
人的天性中有自私的本能,沒錯。人的天性要尊重,是不是就要完全滿足?人的高尚其實就是對天性的克服。聲色犬馬、飲食男女都是天性,無須努力即可按天性行事;人的可貴是在尊重天性的同時,克服和控制天性,引導人向人能抵達的高度出發(fā)。
所以實際情況是:自私,是人的天性;利他,也是人在群居之后逐漸形成的天性,因為完全的利己自私也使得自己無法生存;更多的情況是利己和利他之間的復雜糾纏。上述作文將“自私”作為人類唯一的天性,無視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復雜性,據此反駁“要愛你的敵人”的觀點,犯了“非黑即白”的錯誤?!耙獝勰愕臄橙恕边@一觀點有較為復雜的文化和宗教背景,這句話的原文是“要愛你愛的人,要愛你不愛的人,要愛你的敵人”,第一種愛是本能,第二種、第三種愛看似違背了本能(有時候人的成長就是對本能的克服),實際強調的是真誠的愛對仇恨的化解,是一種救贖心理;與“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宏愿相通,普通人可能會說:他在地獄受罪是他罪有應得,我干嗎要下地獄救他?人都是自私的,我管好自己就行?!獩]錯,這是很多種選擇中的一種,但是你不能以自己的做不到去反駁別人的能夠做到、愿意做到。從邏輯上看,就是要知道實際情況的多種可能性,不能以自己理解的一種平庸的選擇,去反駁更多的高尚的可能。
定 義為節(jié)省篇幅,將類似的錯誤歸并在一起解釋。
訴諸個體的謬誤,僅以個體的經驗感受作為佐證。與之相對的是量化的科學數(shù)據。
訴諸公眾的謬誤,比訴諸個體的謬誤更具隱蔽性,因為人們更愿意相信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于是利用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主張來贏得受眾的支持,這種情況也稱為“從眾謬誤”。
訴諸情感的謬誤,指通過情感引發(fā)受眾的情緒,以此取代必要的論證過程。論證時通過情感打動讀者是必要的,但是情感要建立在理性基礎上。
評論者:①××口服液應該能用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因為本人的病毒性感冒就是通過中藥治療痊愈的?!V諸個體的謬誤(還有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病毒性感冒不等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②中國大部分人都信仰中醫(yī)的精博。你這個不懂《易經》不懂中醫(yī)的傻子,沒資格評論中醫(yī),你和你的祖宗能出生在這個世上,得感謝中醫(yī)的博大精深讓你延續(xù)了下來?!V諸公眾的謬誤(還有人身攻擊謬誤)。
③你知道神農氏嘗百草的勇氣嗎?你知道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的艱辛嗎?多少中醫(yī)為藥方奉獻了心血乃至生命。目前至少中醫(yī)在努力,而你在干什么?你是什么居心?發(fā)表文章批評指責努力抗疫的中醫(yī),鄙視你!——訴諸情感謬誤。
【分析】①個人經驗可以作為例證,但證明的力度不夠大,因為樣本量有限。如有人認為抽煙喝酒無害健康,理由是他爺爺既抽煙又喝酒還活到九十九??梢杂猛瑯釉V諸個體的論證反駁他:某人抽煙喝酒得了肺癌和肝硬化?!@都不是講理的辦法,正確的講道理應該是拿一定數(shù)量的樣本和醫(yī)學跟蹤研究的數(shù)據作為證據。
②中醫(yī)的價值,應該從中醫(yī)的理論和實踐角度進行分析論證;而不是靠“大部分人”相信來支撐,另外,“大部分”建立在什么基礎上,沒有統(tǒng)計分析,是一個模糊概念。還有中醫(yī)跟《易經》什么關系,也糾纏不清。
③神農氏、李時珍等的辛苦只能證明這些藥草、藥方的來之不易,這一點能引起讀者的共情;但不能證明其有效?!@里并非否認中醫(yī)的效用,而是批評這則發(fā)言論證形式的錯誤。
以上幾類謬誤中,訴諸大眾和訴諸情感的謬誤大多出現(xiàn)在日常對話中,論述文寫作最容易犯的是訴諸個體的謬誤。
作文題:
對悲傷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種普遍而強烈的感情,然而旁觀者眼里的悲傷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傷。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有同學這樣寫:
我小時候曾經為丟了一個心愛的玩具而號啕大哭,爸爸可能會想起自己類似的經歷也感到悲傷,也可能爸爸為撫養(yǎng)我的辛苦而悲傷。但爸爸就是無法體會到我當時的悲傷,因為即使是勾起了回憶,那也是隔著一層紗一樣模糊不清,更何況缺失和那玩具的直接體驗,以及從成人的角度看待這丟失的玩具,爸爸的悲傷和我的悲傷很難同步。
【分析】這個訴諸個體的例證不夠典型,也沒有明顯的謬誤,但作為例證,證明的力度太弱了。不是說個體例證就沒有效用,要看如何證明。
再看下面的論證:
《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是黛玉對寶釵敞開心扉的開始。寶釵關心黛玉身體,讓黛玉十分感動,于是便向寶釵傾訴了心中的苦楚。黛玉心中積壓已久無處發(fā)泄的悲傷感染了寶釵,寶釵對黛玉生出了同情,也對她說了自己的難處來勸慰她,二人頓生惺惺相惜之意。她們倆雖然都是賈府的親戚住在大觀園內,但性格迥異,家庭環(huán)境也不同。黛玉父母雙亡,身體嬌弱,敏感而多愁,步步小心時時留意;寶釵母親尚在,還有個哥哥,沉穩(wěn)而有心計。于是黛玉悲身世境遇,悲的是自己孤苦伶仃無所依靠,而寶釵悲的是自己哥哥的不爭氣。所以寶釵可能確實同情黛玉,但她就算悲傷,也不會生出與黛玉一樣的悲傷來。
同樣是證明“旁觀者眼里的悲傷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傷”,小作者選用的是作為藝術形象的個體事例,卻能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這是因為經典文學作品的形象為大眾知曉,易于為讀者接受;反應人物性格的細節(jié)是作家精妙構思的再現(xiàn),具有表現(xiàn)力;最重要的是,對這些細節(jié)描寫,小作者進行了精準針對的分析論證。這一點提示我們,訴諸個體的不一定全是謬誤,但運用個體例證,最好一要為讀者周知,二要典型有內涵,三要結合作文材料喻示的觀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