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鵬
口腔種植是臨床開展率較高的一種修復技術,目前種植技術發(fā)展較快,技術類型也較為多樣,口腔種植技術選擇較多,但是口腔種植存在牙槽骨吸收問題,對口腔修復效果尤其是美學效果造成了一定影響[1,2]。為進一步探索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口腔科領域探索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該技術的臨床應用逐漸增多,為進一步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對口腔種植患者美學效果的影響,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間在本院行口腔種植治療的60例患者,對比分析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的種植效果和美學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間在本院行口腔種植治療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拔牙后牙列缺損、種植牙需求。將患者根據(jù)拔牙位點保存情況分為常規(guī)組和位點保存組,各30例。位點保存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4~62 歲,平均年齡(33.11±19.03)歲;共32 顆患牙;病因:慢性根尖周炎11 顆、牙周炎12 顆、根折9 顆。常規(guī)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4~63 歲,平均年齡(33.02±19.03)歲;共33 顆患牙;病因:慢性根尖周炎12 顆、牙周炎12 顆、根折9 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前牙位置為單顆缺損;無拔牙禁忌證;既往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牙周組織疾病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不能控制者;依從性較差者或失訪者等。
1.3 方法
1.3.1 常規(guī)組 患者拔牙處理后常規(guī)進行種植體種植。前牙黏膜麻醉后術區(qū)和麻醉穿刺點采用2%碘伏徹底消毒,分離牙齦,采用牙鉗拔牙,避免損傷牙齦,拔牙后清除局部感染組織、根尖肉芽與囊腫,微創(chuàng)條件下采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創(chuàng)面,徹底清理牙槽內(nèi)的異物,拔除創(chuàng)面上放置消毒紗布棉卷,指導患者用力咬合30 min,然后取出紗布卷并縫合。術后使用抗生素3~5 d,拔牙后復查X 線片等影像學檢查,牙槽窩愈合后開展種植體植入治療。
1.3.2 位點保存組 患者采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拔牙及清創(chuàng)操作同常規(guī)組。拔牙后創(chuàng)面徹底沖洗后采用不翻瓣技術,Geistlich Bio-Oss 骨粉(蓋斯特利商貿(mào)有限公司)100~200 mg,充填牙槽窩,要求寬度與相鄰牙齒骨面持平或高出0.5 mm,高度高出牙槽嵴0.5 mm;填充完成后覆蓋膠原膜,采用鈦釘固定,明膠海綿封閉創(chuàng)面,術畢含漱口腔。術后8~10 d 拆線塑形,制作馬里蘭橋臨時義齒軟組織塑形處理,愈合后延期種植手術。術后使用抗生素3~5 d,復查X 線片等影像學檢查,牙槽窩愈合則開展種植體植入治療修復。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種植效果 種植牙后隨訪5 個月,錐形束CT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同時治療后測量唇腭向和垂直向的骨吸收量情況。
1.4.2 美學效果 采用本院自制口腔種植美學效果調(diào)查問卷評估治療的美學效果,評估指標包括牙槽骨寬度、高度、骨密度、骨吸收量、牙齦顏色、軟組織形態(tài)、視覺角度等指標,總分為0~200 分,分值越高表明美學效果越好。評分160~200 分為非常美觀;評分120~159 分為美觀;評分<120 分為不美觀;美觀度=(非常美觀+美觀)/總例數(shù)×100%。預調(diào)查顯示,該問卷Cronbach’s α 系數(shù)0.82,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2~0.86,該調(diào)查問卷效信度良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及治療后唇腭向、垂直向骨吸收量比較 兩組患者均種植成功,種植體周無放射性透射區(qū),種植體穩(wěn)定無松動,鄰近骨質穩(wěn)定,無疼痛麻木感。治療后,位點保存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寬度、牙槽骨密度均大于常規(guī)組,唇腭向骨吸收量、垂直向骨吸收量均小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美學效果比較 位點保存組口腔種植美觀度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及治療后唇腭向、垂直向骨吸收量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及治療后唇腭向、垂直向骨吸收量比較()
注:與常規(guī)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美學效果比較(n,%)
慢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根折等疾病均為口腔科常見病,該類疾病可引起牙列缺損,為保證牙列美觀改善口腔功能應及時進行拔牙及口腔種植治療,以保證患者恢復正常牙齒外觀[3]。常規(guī)口腔種植治療多在拔牙后等待局部愈合后再進行種植治療,但是牙槽窩內(nèi)血凝塊可引起牙槽骨代謝異常,導致骨組織被吸收,進而出現(xiàn)牙槽骨高度、寬度下降問題,嚴重者骨量吸收可達到50%,亟待改善[4]。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是為改善牙槽骨吸收而研發(fā)的口腔種植技術,該技術拔牙后采用不翻瓣技術對周圍損傷較小,有利于牙槽窩內(nèi)血液運行,而拔牙后盡早填充骨粉,可防止牙槽骨進一步吸收,最大程度保留了牙槽骨的完整性,同時也避免了進一步骨吸收,為口腔種植提供了最佳條件[5,6]。拔牙后位點保存術相關文獻報道顯示,經(jīng)過該技術處理后,種植區(qū)域骨質良好且重組骨質豐富,可進行保證種植體的種植效果穩(wěn)定和可靠,而未經(jīng)該技術處理者則容易出現(xiàn)牙槽骨高度、寬度縮小,骨密度降低問題,種植后穩(wěn)定性和外觀均較差[7,8]。本次研究結果可知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可更好的維持牙槽骨外觀和骨密度,有效解決了牙槽骨吸收的問題,為維持種植體良好的的穩(wěn)定性和牙列外觀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綜上所述,將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應用于口腔種植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拔牙及種植牙后骨吸收問題,有助于提升整體美學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