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娟
現(xiàn)如今肺結核與乙肝病毒的發(fā)病率極高,且臨床上肺結核合發(fā)乙肝病毒的幾率也高達38.6%,具有很高的死亡率[1]。目前用抗結核方案進行治療,雖然效果比較明顯,但是會對患者的肝臟造成不利影響,嚴重的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不利于結核治療,所以,為了避免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因肝功能受損導致治療失敗,必須選擇科學的治療方案,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來提高痰菌、HBV DNA 轉陰率及病灶吸收率[2]。本研究分析恩替卡韋治療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療效和對肝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4例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21~62 歲,平均年齡(39.8±7.4)歲。研究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22~61 歲,平均年齡(40.5±7.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經(jīng)檢查診斷符合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標準;具發(fā)熱、咳嗽等臨床癥狀;患者或其家屬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并發(fā)癥;其他腎臟器官發(fā)生病變或患有免疫障礙;患者有服用抗病毒、抗結核藥物的病史。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采用2HRZE/4HR 抗結核方案,前2 個月服用以下藥物:H:異煙肼,1 次/d,空腹服用300 mg/次;R:利福平,1次/d,空腹服用450 mg/次;Z:吡嗪酰胺,1 次/d,服用1500 mg/次;E:乙胺丁醇,1 次/d,每次空腹服用750 mg/次。后4 個月僅服用異煙肼和利福平。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恩替卡韋進行治療,1 次/d,口服0.5 mg/次,連續(xù)服用6 個月。于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同時進行肌苷片來進行保肝,3 次/d,服用2 片/次。并定期檢查患者的肝功能。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治療前后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肝功能,肝功能指標包括ALT(參考范圍:5~40 U/L)、AST(參考范圍:8~40 U/L)、TBIL(參考范圍:3.4~17.1 μmol/L)。②比較兩組患者痰菌、HBV DNA 轉陰率及病灶吸收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ALT、AST、TBIL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ALT、AST、TBIL 分別為(33.6±5.9)U/L、(29.3±9.2)U/L、(15.8±2.9)μmol/L,均低于對照組的(76.4±58.4)U/L、(68.4±27.1)U/L、(17.3±2.8)μ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痰菌、HBV DNA 轉陰率及病灶吸收率比較 研究組痰菌、HBV DNA 轉陰率及病灶吸收率分別為90.48%、80.95%、59.52%,均高于對照組的69.05%、54.76%、59.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痰菌、HBV DNA 轉陰率及病灶吸收率比較[n(%)]
乙肝指乙肝病毒臨床檢驗結果為陽性,且患者的具體發(fā)病時間不明確并有半年以上的臨床病程,乙肝主要由家族性傳播、嬰幼期感染、缺乏預防、漏診、免疫低下、既往史等方面引起的,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渾身乏力、肝部伴有疼痛和腹脹等,患者的肝部較常人的略大且硬度中等,一旦輕微按壓就會有痛感,當患者的病情嚴重的時候伴有肝功能無法正常運行、肝脾增大、慢性肝病面容等,且肝外表現(xiàn)為肝掌和放射性地的毛細血管團蜘蛛痣等。檢查可發(fā)現(xiàn)患者的ALT 及膽紅素呈升高的狀態(tài),且AST 也會升高,一旦患者的膽堿酯酶和膽固醇減低比較明顯時,就表示患者的肝功受損嚴重。同時患者的清蛋白不斷的降低,球蛋白不斷的增高在ALT 未升高2~6 周前可檢出乙肝病毒感染標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3-5]。
肺結核是慢性傳染病,結核分枝桿菌能侵犯患者的臟器,主要是肺結核感染。且通常是因為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或患者的細胞介導產(chǎn)生的變態(tài)反應增大引起的。臨床表現(xiàn)為午后低熱情況明顯、盜汗、渾身乏力、納差、肢體消瘦等,女性還會出現(xiàn)月經(jīng)不調,患者還伴有咳嗽、痰多、胸痛、胸悶,咳血等呼吸道癥狀。早期對病變比較小的患者體征檢查比較困難,病變范圍大的患者體征呈現(xiàn)濕性啰音、肺泡的呼吸音比較低、語顫呈增強的狀態(tài),晚期易纖維化胸腔出現(xiàn)大量積液后患者的呼吸音呈減低的狀態(tài)或者消失。肺結核疾病在臨床上分為原發(fā)性、血型播散型、繼發(fā)型和結核性胸膜炎,疾病分為進展期、好轉期和穩(wěn)定期等3 個分期。進展期的患者,病灶呈逐漸嚴重的狀態(tài),臨床癥狀也呈加重的狀態(tài),痰菌的檢查結果為陽性;好轉期的患者,病灶呈好轉的狀態(tài),且發(fā)熱、乏力等臨床癥狀也呈好轉的狀態(tài),痰菌的檢查結果呈轉陰的狀態(tài);穩(wěn)定期的患者,病灶穩(wěn)定,痰菌的檢查結果為持續(xù)轉陰,且轉陰時間超過半年[6-8]。
我國的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比較常見,就目前的抗結核治療來說,雖然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案,但是卻給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肝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傷,嚴重的會引發(fā)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衰竭的情況。這是因為藥物需要經(jīng)過肝臟來進行代謝,且過程中產(chǎn)生大量自由基直接會毒害患者的肝臟。其次抗結核類藥物通過結合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體內的蛋白質,形成抗原,從而激發(fā)細胞毒性反應和超敏反應,造成肝細胞壞死。同時2HRZE/4HR 抗結核方案中使用的異煙肼和利福平,還有吡嗪酰胺均會影響患者的肝功能,導致肝炎。由此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治療中必須要提高預防肝損傷的意識。乙肝最關鍵的是抗病毒治療,來抑制肝細胞因炎癥壞死和肝纖維化,能延緩疾病發(fā)展,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延長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存活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恩替卡韋是臨床上抗乙肝病毒多聚酶的常用鳥嘌呤核苷類似物,有很高的病毒抑制效果,副作用也比較小,安全性比較高,能夠通過轉化為活性三磷酸鹽與患者的HBV 多聚酶競爭來抑制患者的病毒多聚酶活性,阻止啟動HBV 多聚酶、形成mRNA 的逆轉錄負鏈和合成HBV DNA 正鏈[9,10]。且恩替卡韋可在一個月內降低HBV DNA 的水平,減少抗原的表達,來緩解細胞免疫反應,減少對肝細胞的毒害,恢復肝功能。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在結核治療方案的基礎上應用恩替卡韋進行抗病毒治療,能夠提高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痰菌、HBV DNA 的轉陰率,提高患者的肝功能,保證了患者治療效果,提高了結核治療安全性,保證療程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肺結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采取恩替卡韋進行治療,有效提高患者痰菌、HBV DNA 轉陰率及病灶吸收率,提高肝功能,在臨床應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