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黃風情·走西口》是鮑元愷于1991年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組曲,后被其學生朱培賓改編為鋼琴曲。本文主要從雅俗共賞的角度分析鋼琴曲《走西口》的情感表達和創(chuàng)作理念。首先,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將這首鋼琴曲放在“走西口”這一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分析山西人走西口的原因以及民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其次,從音樂本體上分析鋼琴曲《走西口》的曲式結構;最后,從美學領域下雅俗共賞的角度分析鮑元愷《炎黃風情·走西口》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思路,以便對這首鋼琴曲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炎黃風情;走西口;雅俗共賞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2-0082-04
【本文著錄格式】孔祥林.雅俗共賞角度下鋼琴曲《炎黃風情·走西口》音樂分析[J].北方音樂,2020,06(12):82-85.
一、山西“走西口”歷史文化背景
(一)“西口”地理位置分析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土地貧瘠,自然災害嚴重,百姓辛勤耕作一年往往顆粒無收,生活甚為困頓。清代康基田在《晉城搜略》中引用《燕聞錄》說:“山西土瘠天寒,生物鮮少,故禹貢冀州無貢物?!泵髂┣宄鯇⒔齻€世紀以來,失去土地、迫于生活壓力的山西老百姓紛紛踏上了“走西口”這條路,以求謀生。
關于“西口”的具體位置,眾說紛紜。從“廣義”上來看,明朝建立初期,為抵御北元政府,修建了東起遼東、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長城,“西口”從地理方位上來看,指的是長城位經(jīng)山西省的諸口;《辭?!分薪忉?,西口為“山西省長城諸口,以別于北口”,北口為“河北省長城諸口,以別于西口”。從狹義上看,更多專家認為“西口”即殺虎口。殺虎口原名為殺胡口,為山西與內蒙交界處,是明朝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與邊塞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山西人習慣以大同為分界線,大同以西的殺虎口常被稱為“西口”。此外,還有一種比較可靠的說法是“西口”為歸化城,即呼和浩特舊城。
筆者比較偏向于廣義的說法,即山西省長城諸口,既然是尋找生活的出路,山西百姓便不大可能只認準一條路。關于“西口”的具體位置,亟待深入研究。
(二)“走西口”歷史人文概況
明末清初,由于山西地理災害頻繁,迫于生存壓力,山西人不得不告別親人、離開家鄉(xiāng),歷經(jīng)千難萬險,前往尚未開發(fā)的地區(qū)謀生,正如山西民謠中所說的那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從客觀上來看,造成山西人不得不走西口的主要原因是山西土地貧瘠、環(huán)境惡劣。此外,清代前期人數(shù)迅速增長,地少人多,加之封建地主不斷進行土地兼并,視人命為草芥,普通百姓在這塊土地上難以生存。而此時,口外內蒙西部卻地廣人稀,畜牧業(yè)逐漸衰落,開墾土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是必要之路,這為“走西口”的山西人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與此同時,清政府實行“借地養(yǎng)民”“放墾政策”等一系列開放政策。據(jù)《河曲縣志》記載:“自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特允鄂爾多斯之請,以故河保營得與蒙古交易。又準漢民墾蒙古地,歲與租籽?!币幌盗姓呓o予“走西口”的百姓公開鼓勵,走西口的人數(shù)逐漸增多。
從主觀上來看,惡劣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吃苦耐勞的山西老百姓。在顆粒無收、生存艱難的環(huán)境下,山西人不畏艱難、永不服輸,積極尋找出路。走西口路途遙遠,生命得不到保障,殺虎口一帶又常有盜賊出沒。正是因為山西人堅強樂觀的心態(tài),才促成了走西口歷經(jīng)三個多世紀的繁榮。
(三)山西“走西口”孕育下的民歌
“走西口”前前后后歷經(jīng)三個多世紀,這一龐大而持久的移民過程,不僅將山西先進的農(nóng)業(yè)技術帶到內蒙,使內蒙的經(jīng)濟結構、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山西人將極具山西本土特色的晉文化也帶到了內蒙并與之融合,表現(xiàn)在文學、音樂、生活習性等各個方面。
在“走西口”中,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音樂形式和內容,如“蒙漢調”,兼具山西民歌和內蒙兩地特色。在走西口眾多民歌中,民歌《走西口》歷經(jīng)三百年而不衰。這首歌曲語言質樸、悵然悲壯,“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既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蒼涼無奈,也有“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小女兒百般柔腸牽掛,訴說了一對新婚夫婦在面對生活艱難的無可奈何下,年輕丈夫為養(yǎng)家糊口,毅然選擇走西口尋找出路。妻子告別丈夫,依依惜別,殷切叮囑。
從音樂角度來看,民歌《走西口》為對比二段體結構,前一段為兩個樂句的樂段,旋律間跳進居多,情感幅度比較大。這是送別新婚丈夫時“留而不得”的強烈不舍。第二段與第一段形成對比,前樂句級進進行為多,像是夫妻間纏綿低語,后樂句將情緒推上高潮,盼望著丈夫早日歸來。
二、鮑元愷鋼琴曲《走西口》音樂分析
(一)鮑元愷及《炎黃風情》
鮑元愷是我國當代最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之一,1962年保送至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3年于天津音樂學院任教。鮑元愷出生于書香門第,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下琴棋書畫頗有造詣,尤其是練得一手好毛筆字,他在書法上的才華與功夫,甚至比音樂方面還要深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新潮音樂”在社會上占據(jù)主流。鮑元愷本著“讓民歌在斷層中再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開始醞釀并實施“中國風”這一創(chuàng)作計劃,并于1991年完成了交響曲《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
鮑元愷將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寶藏藝術加工,用交響樂這一新的藝術形式重新表現(xiàn)出來,完成“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完美融合,其雅俗共賞的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使之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正如臺灣指揮家陳澄雄先生所說:“民歌是寶貴的金礦,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堆S風情》把這些金礦打造成了精美的金首飾,我們才可以在世界各地拿得出手。”
《炎黃風情》共二十四首,所選用的漢族民歌分別來自河北、云南、陜西、四川、江蘇和陜西,按照地域劃分為六個組曲,分別命名為《燕趙故事》《云嶺素描》《黃土悲歡》《巴蜀山歌》《江南雨絲》《太行春秋》,每個組曲里有四首樂曲。管弦樂曲《炎黃風情》于2007年由鮑元愷的學生朱培賓改編為鋼琴曲。這二十四首鋼琴曲詳情如下圖所示:
(二)鋼琴曲《走西口》音樂結構分析
鋼琴曲《走西口》是鮑元愷《炎黃風情》第六組曲《太行春秋》的第一首,其原曲是流行于山西、陜西、內蒙一帶的民歌《走西口》,描寫了在“走西口”這一文化歷史背景下,新婚夫婦即將離別、依依不舍的場景。這首鋼琴曲的曲式結構如下圖所示:
從上表格中可看出,在曲式結構方面,鋼琴曲《走西口》采用了西方最經(jīng)典的的三部曲式,全曲共61小節(jié),從E徵調開始,前有三小節(jié)的引子,在主屬功能之間使用了變音和弦,突出人內心的掙扎。低音級進線性向下且情緒依次高漲遞增的震音進行,與正曲的悠揚旋律的展現(xiàn)形成反差,突出強烈的戲劇性音響效果。
呈示部(4~21):七聲E徵調,主題旋律在高聲部,直接采用民歌的旋律,在尊重原曲、展現(xiàn)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的基礎上,一個音也沒有變。A樂段有兩個對比樂句,a樂句中,5~6小節(jié)低聲部音級進向下,營造了悲涼的氣氛,半終止于A宮。b樂句延續(xù)兩小節(jié),結束于E徵。第11小節(jié)采用民族調式中的五度三音列,即“琶音和弦”,如下圖所示:
從13小節(jié)開始,是A樂段的變化重復。主題旋律由高聲部轉移至中聲部,實際上與A段旋律形成八度關系,音區(qū)沒有A段明亮,反而渾厚、質樸,如果A段是女子深切呼喚和纏綿不舍,那么變化重復的A樂段可以看成丈夫對妻子的殷切回應,類似于民歌中的對唱形式。呈示部最終在第21小節(jié)結束于E徵。
樂曲中段(22~43)與呈示部形成對比,B樂段(22~32)采用二聲部八度卡農(nóng)復調織體,調式由E徵調轉為E宮調式,這種卡農(nóng)的復調織體模仿男女的對答與問答,主旋律在高聲部和中聲部,c樂句(22~25)落在E徵上。D樂句(26~32)旋律聲部采用空曠的八度進行,將情感逐漸推上高潮,再慢慢回歸低落。最終結束于E宮,完滿終止。B樂段的重復變化和呈示部采用同樣的方法。
再現(xiàn)的A樂段回歸七聲E徵調,主題旋律高八度再現(xiàn),音區(qū)明亮,低聲部伴奏部分為連續(xù)八分音符的跳音進行,在風格色彩上較為歡快明亮。尾聲短短五個小節(jié),主題旋律的八度重復兩小節(jié)后,運用兩組震音和變音和弦,在鏗鏘有力、包含對未來的希望中以終止和弦以副屬和弦結束全曲。
三、雅俗共賞下的鋼琴曲《走西口》
(一)一部音樂史就是走向雅俗共賞之路
從古至今,雅俗之辨一直是文學藝術界所探討爭辯的重要話題。《說文解字》曾對“雅”與“俗”做了辨析。關于“雅”,《說文解字》解釋道:“像形,凡佳之屬皆從佳,雅,楚鳥也。”“雅”是一種在秦地的鳥,章炳麟認為,秦地為周王朝王畿之地,“雅聲”作為王畿之聲,成為正統(tǒng)的體現(xiàn);至于“俗”,《說文解字》解釋道:“俗,習也。”“俗”也就是人的本能,因具有普遍性和連續(xù)性,一般指立足于民間的世俗、習性。從這方面理解,“雅”與“俗”是對立的,一個是代表上層人士和文人的高雅、正統(tǒng),即《陽春》《白雪》,一個是代表普通大眾、民間百姓的普遍、低俗,即《下里》《巴人》。但是,“雅”與“俗”之間的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對立與統(tǒng)一的。
從音樂史方面來看,周代制定雅樂,崇尚以禮治國,以樂治國,將樂作為教化百姓的工具,以達到統(tǒng)治的目的。到春秋戰(zhàn)國,諸侯并起,禮崩樂壞,作為俗樂的“鄭衛(wèi)之音”才漸漸興起。先秦詩歌總集《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即十五國國風,這里的“風”指的是地方民歌。鄭樵在《六經(jīng)奧論》中認為:“風土之音曰風。”《風》的作者大多是下層普通百姓,詩風大多是描寫男女互訴衷腸的纏綿愛情或是諷刺君王奢靡生活,又或是反對戰(zhàn)爭。而《雅》是上層人士或貴族階級所作,用詞也頗為考究。在先秦時期,盡管“鄭衛(wèi)之音”逐漸興起,但總體上《風》的地位遠遠不如《雅》《頌》。儒家孔子“尚雅卑俗”,對以“鄭衛(wèi)之音”為代表的“新聲”“俗樂”深惡痛絕,認為“鄭聲淫”,應“放鄭聲”。而同為儒家的孟子卻重視民間音樂,并提倡“與民同樂”,將世俗音樂與“先王之樂”放在同等的位置。
音樂上這種“崇雅卑俗”的觀念自唐宋發(fā)生了巨大轉變。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夏大地處于戰(zhàn)爭的動蕩不安中,因為幾百年的戰(zhàn)亂,漢族與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進行了大融合,這不僅體現(xiàn)在文化上,還體現(xiàn)在生活習性的各個方面上,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與中原的音樂也相互融合發(fā)展。到了唐代,以九部伎、十部伎為代表的燕樂就是由俗樂發(fā)展而來。俗樂在唐代迅速發(fā)展,一方面是因為唐代在經(jīng)濟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政策,另一方面,在唐代,晉南北朝時期以貴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迅速垮臺,“士”與“民”的界限不如先前那般森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俗樂了的發(fā)展。到了宋代,市民階級興起,宋代瓦舍與勾欄的形成促進了民間音樂興起,文人也積極地投入到民間音樂的創(chuàng)作之中,比如柳永和姜夔。諸宮調、貨郎兒、唱賺等民間說唱達到繁榮。明清時期的花雅之爭,最終以京劇、梆子為主的花部戰(zhàn)勝了以昆曲為主的雅部,說明“雅”樂正在走向衰落,民間俗樂占了上風。
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文學藝術要為人民大眾服務,關鍵就是要做到“雅俗共賞”。在戰(zhàn)爭的年代,中國普通老百姓文化普遍較低,為了政治上的考慮,需要創(chuàng)作出通俗易懂且內容豐富的作品,既要有深刻的內容又要引起百姓共情,即“曲高而和眾”。這一時期,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雅俗共賞”的作品有新歌劇《白毛女》、秧歌劇《夫妻識字》等。在鋼琴領域,這件西洋樂器已經(jīng)逐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中國的作曲家強調中西融合,力圖創(chuàng)作出中國風味的作品??梢钥吹剑\用中國傳統(tǒng)民歌或曲調作為素材的中國風鋼琴曲立足于“雅俗共賞”的角度,不僅贏得知識分子的興趣,更能引起普通大眾的共情,從而長久不衰。例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黎英海的《夕陽簫鼓》以及鮑元愷的《炎黃風情》等。
(二)鮑元愷“雅俗共賞”下的創(chuàng)作理念
1.“人寫,寫人,為人寫”
梁茂春先生在《“鮑元愷現(xiàn)象”漫論》中提到:“20世紀世紀90年代以來,在我國‘新潮音樂蓬勃興盛的時期,鮑元愷走出了一條90年代中國交響音樂雅俗共賞的路子,引起全國的轟動,受到世界的歡迎,成為中國當代管弦樂創(chuàng)作的一座豐碑。”鮑元愷先生在創(chuàng)作《炎黃風情》時堅持“人寫,寫人,為人寫”三個原則。
要做到“雅俗共賞”,首先需要作曲家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來。鮑元愷自幼便喜歡民間音樂,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新潮音樂”在社會上占據(jù)主流,在不被各界看好的情況下,鮑元愷本著“讓民歌在斷層中再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毅然醞釀并實施“中國風”創(chuàng)作計劃。在創(chuàng)作《炎黃風情》前,鮑元愷親自前往河北、山西、陜西、江蘇、云南、四川采風,并傾聽各個版本的民間樂曲,為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寫人。先秦時期《詩經(jīng)》中的十五國國風,為十五國各地民謠,大多數(shù)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有描寫男子追求女子的《關雎》,有描寫女子即將出嫁的《桃夭》,有反映戰(zhàn)爭下百姓孤苦無依的《葛生》,每首詩都用樸實而真切的語言為普通人而作,為抒發(fā)人的感情而作,故而最能引發(fā)人內心最為真摯的感情?!堆S風情》同樣也是為人而寫,講人的故事,表達人的情感。鋼琴曲《走西口》取自山西一首耳熟能詳?shù)拿窀琛蹲呶骺凇?,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晉北一帶土地貧瘠,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不得不踏上前路未可知的“走西口”之路。這首民歌便是寫了在“走西口”這一背景下,新婚夫婦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感。此情此景,正應了“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背后的悲涼與不舍。
為人而寫。鮑元愷先生認為,為人寫,就是要讓欣賞者樂于接受。樂曲的作用是為了讓人欣賞,讓人從精神上感到愉悅和放松。梁茂春先生認為:“為了人,中西可以含化,新舊能夠融通,雅俗不妨交匯。”在當今現(xiàn)代化的社會,科學技術已經(jīng)高速發(fā)展,人的物質世界已經(jīng)得到基本的滿足,現(xiàn)在更加追求精神上的需求。面對不同的社會階層及不同的服務對象,樂曲的創(chuàng)作必須要做到“雅俗共賞”?!蹲呶骺凇吩谥形魅趨R下,用西洋樂器來展現(xiàn)中國山西的民俗風情,使人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
2.“黑白分明,和而不同”
朱自清在《論雅俗共賞》中提到:“‘雅俗共賞雖然是以雅化的標準為主,“共賞”者卻以俗人為主?!睙o論欣賞對象為何人,真正引起人情感上共鳴的是“人之常情”。在先秦時期,“樂者,樂也?!边@里的“樂”即“樂”,意思是好的音樂可以讓人感受到身心愉悅。同時,“樂”的作用是“和”,將各種不同的音“和”在一起,可以發(fā)出令人身心愉悅的聲音,讓人心平氣和。
鮑元愷在創(chuàng)作《炎黃風情》時,遵循“黑白分明,和而不同”的創(chuàng)作理念,用西方的樂器展現(xiàn)中國的民歌,完全運用西方優(yōu)秀精湛的作曲技法和和聲色彩來創(chuàng)作,其中賦予了中國風的神韻和氣度,既保持了西方的嚴密結構,又展現(xiàn)了中國民歌的醇厚韻味,將“和而不同”發(fā)揮到極致;正如上海學者呂品在《“炎黃風情”的跨文化傳播》一文說:“《炎黃風情》和而不同的文化策略,使不同文化的民族和地域能夠在差別中相互吸收以‘黑白分明為準則,從本土資源中發(fā)掘民族特色,才能在與西方音樂的對話和交流互動中實現(xiàn)雙贏。”
四、結論
“走西口”是山西人不得已而為之的求生之路,民歌《走西口》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泛流傳,喚起了群眾在精神上的共鳴。鋼琴曲《走西口》用西洋樂器將這段“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的不舍和思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首鋼琴曲從雅俗共賞的角度,強調“人寫,寫人,為人寫”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求喚起人們內心的感情;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講究“和而不同”,中西融會貫通,又各自特色鮮明。
參考文獻
[1]沈健.歷史上的大移民 走西口[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2.
[2]梁茂春.“鮑元愷現(xiàn)象”漫論[J].藝術評論,2014(3).
[3]錢仁平.鮑元愷《炎黃風情》創(chuàng)作札記[M].中國新音樂年鑒,2014.
[4]徐彩虹.淺析鋼琴作品《走西口》的音樂風格與演奏[J].黃河之聲,2011.
[5]孫克強.雅俗之辨[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6]鄭樵.六經(jīng)奧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8(8).
[7]馮光鈺.音樂雅俗談[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5(10).
[8]朱自清.論雅俗共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11).
作者簡介:孔祥林(1996—),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1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鋼琴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