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新階,中國作協(xié)會員,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散文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宜昌市散文學會會長。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多部,有作品被《小說月報》《散文選刊》《北京文學》《作品》《讀者》《中外文摘》等刊選載,曾獲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駿馬獎”、湖北省屈原文藝獎等多種獎項。
村? ?小
村小辦在覃氏祠堂里,那個時候,有很多祠堂都放了學校。
高高的磚墻,翹檐斗拱,站在青石板鋪成的天井里,望到藍得令人心悸的一片藍天,間或有像棉絮一樣一縷一縷的白云飄過。
從屋脊鋪向天井的黑瓦上,長滿了瓦松。
天井通向墻外有暗溝,為了防止堵塞,暗溝里養(yǎng)了烏龜,它爬去爬來,就疏浚了暗溝。常常天氣悶熱將要下雨時,烏龜從暗溝里爬出來,伏在天井里,學生們覺得新奇,有人找來一根竹竿,去碰烏龜?shù)挠矚?,它依然一動不動地趴在那里?/p>
門口有一對石鼓,清早或者是放學后,常常有老師坐在石鼓上,望對面的山,看一隊一隊的娃娃們迎著朝陽來上學或者是背著書包離開學校。
那幾年,學工學農(nóng)學軍,學校有農(nóng)田,師生一起種的,賣了糧食,作為勤工儉學的收入,用來改善教學條件。農(nóng)田播種前,學生上學都帶著牛糞。那天坐在石鼓上的是曹文階老師和覃洪明老師,每人手里端著一杯開水。曹文階老師對提著牛糞的學生說:“把牛糞擔到地頭去?!闭l都沒想到他來這么一句書面語,兩個人忍不住大笑,開水從搖晃的杯子里濺出來,燙了他倆的腿,打濕了他倆的褲子。
曹老師很有文學天賦,后來寫出長篇小說《山花報春》,但是生活能力卻不敢恭維。他的洗臉毛巾和洗澡毛巾都被他弄成了黑不溜秋,為了以示區(qū)別,他在掛毛巾的板壁上分別貼上了“浴巾”“洗臉巾”的紙條。
覃洪明老師后來去了銀行,一家四口,他一人拿工資,供出兩個大學生,要是繼續(xù)教書,怕是很難。
祠堂已經(jīng)破敗,挨著祠堂另外修了一棟新房作為教室,兩層樓,八間教室,學校只有六個班,有一間放了乒乓球臺,我和范自賦老師常常對陣。家住附近的退伍軍人覃發(fā)金常來找我們打球,他的球技好,發(fā)的旋球我們接不住。
我教六年級語文,四年級算術(shù),全校就我一個人用普通話上課,周圍的群眾常常站在操場上聽我上課。其中有一個長辮子的姑娘來得最勤,她總是站在操場邊的楊樹下諦聽,每每看到值日老師走到校鈴下拉住鈴繩快要打下課鈴時,她就飛跑到學校門口的田地里去了,我沒有一次看到過她。
學校門口不遠有一口水井,死水,一下雨就很渾濁。要吃好水就要到兩里地外的矮子沖去挑,挑水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挑水多是在清早學生沒有上學或者學生放學以后。清早,朝陽越過那片杉樹林,照射在學校白墻上,用大紅油漆刷在墻上的教育方針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們挑著水桶,踩著露水往矮子沖而去,挑滿一擔水往回走的時候,用一片葵花葉覆在水桶上,防止水蕩出來,扁擔在肩頭忽閃忽閃,一路輕歌一路笑語。學生放學后,我們也去挑水,一桶晚霞,一桶夕陽,一個愉悅的黃昏就停歇在我們肩頭。挑著一擔水上了學校門口的臺階,廚房的菜香隨著晚風飄散出來。趙校長是一個高級廚子,臘肉炒豆豉、鲊辣椒炒肥腸、清炒南瓜、面粉拖花椒葉、涼拌木耳、西紅柿蛋湯,色香味俱全。一擔水倒進水缸,嘩嘩的水聲,聽著悅耳。洗過手,上了餐桌,才發(fā)現(xiàn)有酒,包谷燒,勁大,不上頭,是趙校長從家里帶來的。鄉(xiāng)村小學,青菜是園子里種的,其他的菜是各自從家里帶的,各家的好東西在這里匯集,各自的廚藝也在這里展示。還都有幾個拿手好菜,區(qū)里鄉(xiāng)里來的領(lǐng)導都喜歡在我們學校吃飯。
教工宿舍都放在祠堂里,房子老,磚墻黑瓦,黑夜里,峭楞楞的影子有幾分可怖。夜深人靜,常聽著窗簾窸窸窣窣的聲音,都說是老鼠,放了老鼠藥,沒見著藥倒的死鼠,等星期天回老家后再回學校,床上竟然有了什么動物的毛發(fā),經(jīng)過幾天的仔細偵查,竟然是黃鼠狼!
于是,請來跟我們打乒乓球的覃發(fā)金做了一個籠子,我們花錢買了一只雞,放在籠子里。這天半夜,黃鼠狼果然被關(guān)在了籠子里。覃發(fā)金把黃鼠狼抓出來剝皮,我們負責殺雞做菜,幾個人吃雞肉喝包谷燒,半夜才安靜下來。覃發(fā)金提了黃鼠狼皮回家說要做一雙手套,他獨自一人走在夜色里很有幾分勇士的味道,四周樹杈參差的影子舉向天空,天幕好像擱在這些樹杈上。
老師們的寢室里從此安靜干凈了,每到夜晚,從窗戶的絲綿紙上透出溫暖的燈光,有時還有伏案寫作的人像的剪影。幾個老師年輕,有使不完的勁,趁著夜晚改作業(yè),出試卷,刻蠟版,用油印機印試卷,及至半夜,竟無倦意。走出來,站在天井里,仰望夜空,有時星斗滿天,有時彎月西斜,有時還從天井刮進一陣風,帶著青草的氣息,帶著包谷或者水稻的芬芳氣味,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真實,自然的美好。
期末統(tǒng)考,是每所學校每個老師榮譽之所系,交換監(jiān)考,統(tǒng)一閱卷,我們學校總是考得很好。趙校長上臺交流經(jīng)驗,說我們學校老師們玩得好,吃得好,干得好,迎來了一片掌聲。鄉(xiāng)領(lǐng)導總結(jié)歸納成營造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抓好教學工作的后勤保障,摘取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豐碩成果。
我們想,領(lǐng)導就是領(lǐng)導,水平遠非我輩可以比擬。
1975年,我上了師范,結(jié)束了我的民辦教師生涯,離開了這所村小,很多年再也沒有去過。
那磚墻房,那天井,以及那黑瓦上的瓦松牢牢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成為永遠無法抹去的美好圖畫。
老? 師
陳祥茂師范畢業(yè)就分配在響潭園小學任教,據(jù)說他出身不好,才分到了偏遠的響潭園。
那時,我上五年級,陳老師教我們算術(shù)。
陳老師字寫得很好,一筆一劃,很工整,從黑板左邊寫到右邊,一行字平平整整,不往上揚,也不往下拉。
陳老師是縣城人,說話跟我們響潭園有區(qū)別,幾乎沒有卷舌音,比如說話他說成“索話”,天天向上他說成“天天向搡”。大家一下課,就學陳老師,“索話呀索話呀,一言不發(fā)的,怎么能夠天天向搡呀。”后來被肖校長知道了,把我們訓了一頓,我們再也沒有學過陳老師說話。
沒想到,時隔半年,大雪紛飛的冬天,陳老師跟我們大隊胡書記的妹妹談上戀愛了,不久,就入贅胡家做了倒插門的女婿。
記得陳老師結(jié)婚是初春的一個周六,柳枝還沒有發(fā)芽,山上還只有開花最早的山胡椒綻開了星星點點的黃花,學校的幾位老師背著新被子,提著暖水瓶洗臉盆到胡家賀喜,陳老師給每人發(fā)了兩顆喜糖,一支煙,還說,你們?nèi)绻幻土粝聛沓燥?。老師們都說忙,一個兩個都走了。
回來的路上,一個老師說,這陳老師在胡家未必有好日子過。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你們等著看吧。
那時的大隊書記雖然是大隊的一把手,平日里也是在生產(chǎn)隊勞作記工分的,年終大隊有少許補助,自然比不得月月拿工資的陳老師,胡書記就想陳老師對家里有所貼補。陳老師小兩口要過日子,縣城還有四口人指著他這份工資,他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每筆收入支出都是記了賬的,即使一盒火柴都有賬可查。有一次開會,別人無意中翻看了他的筆記本,看到了別人找他借東西的記載,其中有一條叫人印象特別深刻:
肖心源(我們的校長,筆者注)借針一口(是彎的)。
這條記載很快在全公社的教師中傳開,都知道我們響潭園小學有一個吝嗇的陳老師。
時光荏苒,我小學畢業(yè)上了初中,初中畢業(yè)上了高中,高中畢業(yè)時大學早已停止招生,我成了一名回鄉(xiāng)知識青年,準備在家鄉(xiāng)曬黑皮膚煉紅思想。那一天,公社的文干找到我,要我去竹園荒小學任民辦教師,而竹園荒小學原來的老師正是陳祥茂老師。
我是踏著正月的冰雪去竹園荒小學報到的,寒風料峭,霧鎖山巒。陳老師見自己的學生也當了老師,自然高興,午飯燉了火鍋炒了臘肉豆豉土豆絲之類的葷素菜肴,我很感激陳老師。
吃完飯開始交接,一盒粉筆兩支蘸水筆三個備課本一盞煤油燈等都一一做了交接,最后,陳老師說,今天的午餐共計開支二元二角五分,我們兩平分,你付我一元一毛二分,我多出一分。
那時的民辦教師一個月國家補助18元,我上班第一天,還沒有領(lǐng)到錢,身上幾無分文,只好給陳老師打了欠條。
交接完,陳老師要趕到新的學校去。我送他出門,突然下起了紛紛揚揚的大雪,我要把我背被子來時搭的一塊塑料薄膜給他,他說啥也不要。
不久以后,在公社開會,我才還了陳老師的一元一毛二分錢。陳老師又說:上次收東西時一把刷鍋的舊刷帚忘收了,下次開會給我?guī)?。那把刷帚我已?jīng)扔了,下次開會,我買了一把新的給他。
胡書記希望陳老師補貼家用的希望徹底落空,矛盾逐漸公開化,并且不斷升級,以至于上升到肢體沖突。有一年正月初三,陳老師來到我家,說胡書記打了他。他氣憤地述說打他的經(jīng)過,還忘不了對他的行為予以批判,“毛主席說,不稱霸,他書記還打人?!蔽覀儽M力相勸,但還是沒有把他勸回去。
正月初三,他就在凜冽的寒風中一個人去了學校。
后來,我上了師范,畢業(yè)后分配在鄉(xiāng)里的中學任教,每年暑假全鄉(xiāng)教師集中培訓時,看到陳老師每一回都比上一回蒼老許多。我見到他,總要跟他打招呼,問他現(xiàn)在的身體狀況。他是一個好老師,對工作負責,對學生熱情,所以,他的教學質(zhì)量高。又因為他服從安排,偏遠地方新開辦的學??偸且ゴ蚧A(chǔ),基礎(chǔ)打好了,調(diào)了別人去,他又被調(diào)到更偏遠的地方去。我上小學時,他還在全公社的中心學校響潭園小學任教,我?guī)煼懂厴I(yè)以后,他已經(jīng)被調(diào)到了和鄰縣交界的祝家溝小學。
他依然無怨無悔,依然面帶笑容。
后來,我調(diào)到縣上市里,再也沒有見到陳老師,每每見到我原來的同事,都要打聽陳老師。他們的介紹令我大吃一驚。他們說,陳老師退休后,每年資助三個初中生,支持他們完成中學學業(yè);不光是給錢,還定期召集他們匯報交流成績和體會,開完匯報會,還要請他們撮一頓;他還每學期家訪一次,跟孩子們的家長交流溝通……
我和那些昔日的同事討論,是什么使慳吝的陳老師變得如此大方呢?他們說,是因為收入的變化吧,那時工資低,他是家中老大,要養(yǎng)活一家四口人,不慳吝沒有辦法呀!現(xiàn)在負擔沒有了,工資收入是我們上小學時老師工資的一百多倍,陳老師就老想做點正事、善事。
是啊,陳老師內(nèi)心有一盞善良正直的燈,在那困難的年月,這燈盞幾乎熄滅,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時候,這盞燈再次點燃,并且放射出越來越燦爛的光芒!
去年過春節(jié)回到老家,聽說陳老師已經(jīng)辭世,對于還沒有資助到中學畢業(yè)的學生,他把錢安排好了交到了中學校長手里,他留給兒女的遺產(chǎn)是他一直舍不得丟的一大摞教科書和備課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