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貽春
摘 ?要: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城市化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如今很多農村人口外出務工或是經商,這也就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近年來不斷增多。而在長期親子分離的家庭模式影響下,很多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受到了較為負面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就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因素展開分析,并對促進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有效策略進行具體而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低年級;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
農村留守兒童多數(shù)由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撫養(yǎng),或嬌生慣養(yǎng),或不懂教育方法,導致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行為習慣受到了極大的制約,甚至養(yǎng)成了很多不良習慣。這些孩子到了學校之后,大多數(shù)孩子行為習慣較差,并且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習慣,家庭教育落后等因素,導致學生在學習上感到吃力,跟不上學科的系統(tǒng)教學。在生活中,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責任不到位,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學習中沒有家長和教師的共同監(jiān)護,形成合力,學習吃力學習信心不足。這些生活與學習的壓力,極易導致留守兒童產生極端的行為,影響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而為了有效的改進這一教學現(xiàn)狀,筆者將根據(jù)自身的教學心得與體會,對促進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進行策略的分析。
一、嚴格制定紀律,規(guī)范學生行為行動
紀律是提高學習成績,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保證。學生剛踏進學校的第一天,就應了解校規(guī)校紀,閱讀記憶《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行為規(guī)范的內容。而作為班主任需要做的,則是可以根據(jù)本班特點,增補適當?shù)陌嘁?guī),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在具體的班規(guī)內容上不僅要規(guī)定怎樣做,還要讓同學們明白為什么這樣做,明確自己的目標,明白成人比成才更重要,進而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有用的人,讓學生成為祖國的棟梁。
在學生正式進入小學進行學科系統(tǒng)學習的開始,班主任就可以以定期班會的方式,在班會活動中讓學生閱讀記憶《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然后逐字逐句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讓學生明確在校園活動中不應該做什么,為什么不能這樣做。同時班主任可以定期開展有愛心、責任心的趣味活動,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引導學生在學校幫助同學,遵守紀律,愛護集體。例如,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校園植樹造林”的活動,給學生分配一些花草種子和小樹苗,然后讓學生配合行動,分別負責挖樹坑、栽樹苗、運水等工作,通過趣味活動的展開,讓學生之間能迅速的熟悉起來,同時也逐漸的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則是需要班主任強化紀律性教育,如課前輔導,教室內能安安靜靜的;在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時,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表自身的意見,提出自己的疑問和不懂之處,在遵循課堂紀律的同時,表達疑問展現(xiàn)自我。通過在小學低段就緊抓養(yǎng)成教育,制定的相應紀律,以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對于促進留守學生思想品行的轉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注重強化訓練,增強學生學習自信
留守兒童思維思想的轉化,以及起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自制能力較差,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容易產生也容易消退。因此,為了規(guī)避這一問題的發(fā)生,就需要班主任注重嚴格要求,反復的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不斷的鞏固,設計一些簡單、易形、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在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將活動中好的行為,通過逐漸的鍛煉內化為自身行為的一部分。
小學低段的學生認知結構并不成熟,還沒有完全的獨立能力,不能正確的對待困難和挫折,而且自控能力較差,加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這對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持續(xù)保持都有一定的阻礙。對于此,為了切實有效的幫助學生,班主任就需要為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提供充足的展示平臺,以促進學生的自信心能夠在一次次的成功與鼓勵中逐步形成。具體來說,班主任可以建立留守兒童登記卡,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定時與其交流,讓孩子親其師、信其道、然后學其理。然后結合校園趣味活動以及班級活動,像是書畫大賽、作文大賽、詩歌朗誦、歌詠比賽,以及各種興趣小組,班主任可以積極鼓勵支持留守兒童參加,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班主任則是要留心觀察,看到學生在展現(xiàn)自我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閃光點,并對其進行引導和利用,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使其明白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功感。同時對學生在這其中的點滴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內化。
三、加強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發(fā)展
家庭教育是小學生培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方面,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在孩子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監(jiān)護人所達不到的。有很大一部分小學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而一回到家中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摹胺硼B(yǎng)”或是“溺愛”的方式,都會使得學生陷入是非判斷的迷茫狀態(tài)。所以,為了促進對于留守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班主任就必須重視與學生家庭的聯(lián)系,與學生父母的溝通交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能夠同步進行,以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班主任一方面可以以定期網(wǎng)上班會的形式,組織遠在他地的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讓家長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使用電話或視頻與孩子開展直接交流、寒暑假將孩子帶到身邊或視情況探望孩子;另一方面加強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的溝通?,F(xiàn)如今智能手機不斷普及運用,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積極利用現(xiàn)代溝通工具,通過微信、QQ等軟件與班主任開展深入的溝通,與班主任建立密切可靠的聯(lián)系通訊渠道,結合這一溝通讓父母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孩子情況,這對于其更有針對性的教育開展將帶來較為積極的影響。除此之外,班主任也需要注意定期開展家訪活動,與學生的監(jiān)護人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與學生家長及監(jiān)護人協(xié)商共同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或是向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宣傳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他們對學校產生信任,讓家庭和學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同時班主任也需要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總而言之,關愛留守兒童,培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是當代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擺在廣大一線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去不斷研究,不斷探索,真正做到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徐傳超.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淺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1):203-204.
[2] ?陸華良.用愛引領留守少兒健康成長[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