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225000)
美籍華裔作家哈金(1956-),原名金雪飛,中國遼寧省金州人,是當今美國重要的華裔作家、美國藝術(shù)與科學院院士(2014),現(xiàn)任教于波士頓大學1。哈金的長篇小說《等待》(Waiting)創(chuàng)作于1994年,改編自真實的故事,主題與書名相同,講述一個關(guān)于“等待”的故事。接受包辦婚姻的孔林遇到志同道合的吳曼娜,想與她結(jié)婚。幾經(jīng)波折終于夢想成真,婚后生活令他不堪忍受,想要重回先前的生活。
1999年該書榮獲美國全國圖書獎(National Award for Fiction),成為美國設(shè)立該獎項50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留學生作家。次年,該書獲得2000年度福克納筆會小說獎(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2。但該書在中國并未引起強烈反響,國內(nèi)學者對其褒貶不一,大多著眼“新東方主義”,認為哈金有意詆毀中國男性,抹黑母國文化以博取西方世界認同。
陌生化發(fā)端于俄國形式主義,由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與形式主義另一重要概念“文學性”相伴而生,形式主義認為文本通過陌生化變得可感,從而體現(xiàn)其文學性3。本文拋開文化因素,立足于小說本身,將其與社會歷史、倫理道德聯(lián)系起來,從而實現(xiàn)文化的教化功能。
什克洛夫斯基強調(diào)陌生化不僅僅是一種感受事物的“新視角”,同時也是對一種“充滿陽光的世界的幻想”。他認為“我們翻開一任何一本書,在書中我們首先看見的是引起注意的愿望。從普通的事物中刻畫出不同尋常的事物來。為此又要把不尋常的事物表現(xiàn)為尋常的”4.5。
孔林性格矛盾復(fù)雜,指涉現(xiàn)實生活。文中反復(fù)提到孔林懷疑自己沒有喜歡過女人,沒有愛人的能力。在他拒絕與吳曼娜偷偷去開房私會時,自己晚上睡覺做了“春夢”?!耙驗閯e的年輕人好像沒有姑娘就活不下去,他卻從來沒有喜歡過任何一個女人”6。對于與吳曼娜的關(guān)系,孔林總是在逃避,先后把吳曼娜介紹給表弟孟梁和省軍區(qū)魏副政委;聽說她被強奸后,勸說她顧全大局,忍氣吞聲。結(jié)婚生活不順利,他只想要隱姓埋名重新開始。得知妻子命不久矣時,并未難過,一味想重回前妻身邊。
哈金訪談中說,“開始寫時弄不清孔林的毛病在哪里,在寫作的過程中,逐漸弄明白了他心理上受到傷害,逐漸失去了愛的本能”7。這恰恰影射當代社會,年輕人因緊張、焦慮而引發(fā)愛無能,頻換變更伴侶卻無法給予愛。作者有意塑造優(yōu)柔寡斷的角色并置于特定環(huán)境中,人們很容易誤認為孔林的性格悲劇是時代之痛,實則是將熟悉的人物形象陌生化,揭示出當代人“愛無能”的悲哀。
陌生化與文學性相伴而生,通過延長審美時長增強文本的文學性。哈金采用英文講述中國故事,將如裹小腳的淑芬,人民公社,“四人幫”等特定時期中國詞匯以另一種語言表達并不加以解釋,需要強大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從時空上擴大讀者與文本的距離,延長了其吸收消化的時間。
1962年到1984年,中國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作者通過敘事不斷在時間軸上跳轉(zhuǎn),將原本扁平的線性敘事變得充滿褶皺,讀者必須通過反復(fù)回憶歷史史實才能跟上故事節(jié)奏、理清脈絡(luò),因而增加了文本的可讀性和文學性。此外,陌生化延長了人們的審美過程,同時也記錄當年中國的歷史現(xiàn)象。離婚案即將達成是在1984年,孔林既向往新生活(與吳曼娜結(jié)婚)又難舍舊日子(與劉淑芬生活)。孔林的迷茫恰恰是當時中國人的迷茫,當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時期,面對新舊更替,到底何去何從?這與美國“爵士時代”類似,種種沖擊之下,人們無法整體感知事物,生活也因此變得碎片化,整個社會陷入迷茫8。
什克洛夫斯基認為陌生化就是對于熟悉的事物,我們的感覺趨于麻木,僅僅是機械地應(yīng)付它們,藝術(shù)就是要克服這種知覺的自動化,藝術(shù)的存在是為了喚醒人們對生活的感受9。哈金通過敘述記錄歷史事實,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不斷切換,從歷史角度解讀當下人們的迷茫焦慮狀態(tài),迫使讀者在閱讀中感知和反思現(xiàn)實生活。
陌生化創(chuàng)造性地破壞習慣標準化的事物,從而把一種新鮮的、童稚的、富有生氣的前景灌輸給我們。整個故事圍繞“離婚案”展開,孔林一生流轉(zhuǎn)于原配妻子劉淑玉和情人吳曼娜之間,飽受倫理折磨。誠如學者聶珍釗先生所言,“古代人類的道德觀念產(chǎn)生之前,倫理秩序是憑借禁忌維系的”10。違反道德禁忌會受到社會的懲罰?;橐鲫P(guān)系是家庭關(guān)系的核心,婚姻倫理是家庭倫理的主要內(nèi)容。無論何時,婚姻要求夫妻雙方相互忠誠??琢衷谂c原配妻子劉淑玉結(jié)婚期間與情人吳曼娜交好,這為社會道德所不容,也因此受到懲罰??琢趾蛣⑹缬竦椒ㄍルx婚時,法官多次駁回孔林的離婚申請。
人們的行為受到斯芬克斯因子的影響,即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的影響。部隊的醫(yī)院規(guī)定,未結(jié)婚的男女不得在醫(yī)院外部約會。在理性意志的控制下,孔林嚴格遵守這些條條框框,婚前從未與吳曼娜發(fā)生私會或做愛,僅僅同她在醫(yī)院的高墻處并肩散步?!胺抢硇砸庵臼鞘芮楦序?qū)動的非道德力量,不受理性意志的控制,是理性意志的反向意志。自然意志滲透在人的倫理意識中,一旦擺脫理性意志的控制,它就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同理性意志發(fā)生沖突”11??琢只氐郊抑校趬糁蟹磸?fù)夢到吳曼娜,拒絕與淑玉親熱卻幻想擁抱和親吻曼娜,叫她“心肝寶貝”12。理性意志與自由意志交鋒,導(dǎo)致孔林對曼娜陰晴不定。
三角戀是常見的故事主題,等待也是生活中的普遍現(xiàn)象??琢謱啥位橐龇謩e歸因為理性意識(考慮家族利益)和自由意識(一時沖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孔林從未真正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從而啟發(fā)人們思考人究竟為何而存在?應(yīng)該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種種關(guān)系?作者哈金將文學教化功能置于前景,透過孔林遭遇向世人提供解決倫理問題的啟示:要思考個人存在意義,遵從本心,當機立斷,積極處世。
文學作品之所以會受到讀者的認可,主要在于讀者可以通過審美體驗來發(fā)現(xiàn)其教誨價值。筆者認為《等待》在國外掀起熱潮,并非迎合西方人丑化中國形象的“惡趣味”,或是用以加深文化殖民的“新東方主義”。相反,作者通過人物性格陌生化、敘事手法陌生化和故事主題陌生化揭示現(xiàn)代人因焦慮引發(fā)的“愛無能”現(xiàn)象以及迷茫狀態(tài),將因婚外情帶來的倫理問題轉(zhuǎn)變?yōu)樯鎲栴},喚醒人們感知生活的能力,啟發(fā)讀者思考人究竟應(yīng)當如何存在。
注釋:
1.江少川.寫作是為了獨立--哈金訪談錄,[J]. 當代外國文學研究, 2014(6):1-6.
2.應(yīng)雁. 新東方主義中的“真實”聲音,[J]. 外國文學評論,2004(1): 31-37.
3.朱剛.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30.
4.楊向榮. 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39-348.
5.楊向榮. 陌生化重讀--俄國形式主義的反思和檢討[J]. 當代外國文學, 2009(3):5-12.
6.Ha Jin. Waiting [M]. London: Vintage, Random House,2000.金亮. 等待 [M].哈金著,金亮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10.
7.江少川.寫作是為了獨立--哈金訪談錄[J]. 當代外國文學研究, 2014(6):1-6.
8.常耀信. 美國文學簡史[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9:11-39.
9.楊向榮. 陌生化重讀--俄國形式主義的反思和檢討[J]. 當代外國文學, 2009(3):5-12.
10.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導(dǎo)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2.
11.金亮. 等待,[M].哈金著,金亮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10.
12.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導(dǎo)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