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波,向 福
(黃岡師范學院 生物與農業(yè)資源學院,湖北省高等學校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湖北 黃岡 438000)
工程制圖作為生物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為生物工程設備和工廠設計、發(fā)酵工程等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作鋪墊。而該課程是本專業(yè)獲取圖學知識的唯一來源,因此起著重要作用。制圖課程的學習,關鍵在于培育學生建立起良好的空間感[1-2],本文通過分析非機類專業(yè)工程圖學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引導學生善用形象思維去洞悉生活中的幾何場景增進空間感,以心理認知過程為出發(fā)點[3-4],重構課程知識體系[5-8],設計了從三維(體)到二維(圖)的正向讀圖、繪圖訓練,再培養(yǎng)從二維到三維的逆向空間思維過程[9-12],借助課件動畫、實體展示、三維軟件等教學手段演繹,激發(fā)學生在少學時下較快掌握工程圖學課程的精髓,進而能從容繪制和閱讀工程圖。
近年來,有些學校積極響應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轉型改革的需求,省級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生物工程專業(yè)采取了多種舉措,如: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加大課程實踐的比重。其中工程制圖理論與實踐學時占比由2∶1調整為1∶1,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總課時不變,理論課時銳減的情形下,如何鞏固學生對圖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成為改革的的難題??v觀國內各高校,機械類制圖課改革早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而非機類專業(yè)的制圖課程改革步伐稍顯緩慢,有些只是刪減機械類制圖的部分章節(jié)或重新組合,其知識點雜,層次亂的狀況并沒有改觀,而體現(xiàn)專業(yè)需求的制圖內容又較匱乏,比如發(fā)酵罐、管道、工廠設計等內容很少系統(tǒng)性地涉及。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改革仍需大量學時講授,為完成教學任務,甚至有教師占用實驗課來講述理論知識,未能精準的將人才培養(yǎng)理念滲透到課程體系中,導致部分學生對圖形望而生畏,對習題一籌莫展。學生在少學時下如何學好工程制圖,關鍵在于精煉知識框架,并引導學生攻破立體空間,達成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
本課程人才培養(yǎng)的素質目標是形體、空間思維能力的達成及實踐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的體現(xiàn)。其核心是培養(yǎng)空間思維能力,它要求人們在看待事物現(xiàn)象時,有意識地從“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間方位探索,跳出點、線、面的束縛,充分“立起來”思考。生活中的物體構造幾乎都是躍出平面,邁向空間的情形,如:城市交通樞紐——立交橋,它是在道路交匯處建立起縱橫交錯、上下分層、多方向互不干涉的陸地橋。使車輛免除紅綠燈管制而暢通無阻,從而避免了交通擁堵,還有近年來興起的4D、5D電影,AR/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立體思維在科學研究上推動著社會發(fā)展進步。
生活中的立體思維在圖學上稱為空間思維[13-14],它是基于點式思維、線式思維、平面思維等之上而產生的,幾乎貫穿于理工類教育的全階段(表1)。點式思維是立體思維的開端或起點,當人們在確定研究方向,捕抓思維對象時,一般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思維的某個中心點上,它既無長度,又無寬度,也無高度,這種思維從幼兒就開始啟蒙。線式思維是點式思維的延伸或擴展;具有單一性和定向性的特征,這種思維涵蓋了小學教育。面式思維是基于線式思維沿著縱橫方向延展開的情形,包括固體空間。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來解答,相對達到認識的某一方面,但它仍然局限于一個特定的平面來描述,這種思維貫穿初高中教育。當上升到變換空間思維時,就要觀察理解對象的各方要素,并找出要素間的相互聯(lián)系,從多方面對研究對象的內外、縱橫交錯結構,進行全方位分析,以獲得無片面性的整體認識。例如:在講授三面投影的形成時,就地取材,利用教室里的黑板面(V面)、地面(H面)、側墻面(W面)組成三面投影體系,然后引導學生從正前向正后、正上向正下、正左向正右三個視角觀察講臺的形狀結構,嘗試繪制其投射的輪廓并標注尺寸,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分別從三個方向繪制投影,而不直接繪制講臺的立體形狀,意義何在呢?”通過這種實地場景,虛實結合,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立體切換到投影的過程。變換空間思維下所呈現(xiàn)出的圖學研究易于表達和交流,在工程中廣泛運用。
表1 幾何圖學思維培養(yǎng)階段
在第一次課前預設了兩項任務:在草地上栽種四棵小樹,如何種才能使任意兩棵樹間的距離相等?另一項任務是要求同學們拍攝主教樓的外部全貌。一些學生試圖畫很多幾何圖形來尋找解決方案:正方形、菱形、圓形、橢圓形……然而,無論什么圖形都不對。這時,一個學生給出了答案:“將其中一棵樹種在坡頂上,只要這棵樹與其它三棵樹間構成正三菱錐(正四面體),就符合要求”。隨后又讓學生展示出各自拍攝的教學樓全貌,“有沒有同學想到拍攝樓頂?shù)臉用??”學生們一片嘩然,看似站在地面不同方位拍攝就能完成任務,但卻忽略了被視線所遮掩的樓頂,誠然受客觀條件限制不易完成,但其仍是教學樓外貌的一部分。從這兩項小任務中可以看出,思維活動中,人們習慣受過去生活經驗和現(xiàn)有思維方式的影響,對于未接觸過工程制圖的學生來說,平面幾何是他們較熟悉的知識,直觀可見的幾何元素成了他們思考問題的局限,缺乏從多個維度、視域、全局性等因素上整體思考,大腦和視野沒有躍出平面,變換到立體空間,于是也就想不出全面的答案。
受交叉學科方向的影響,生物工程專業(yè)課程繁多,學生需要在不同的課程中來回切換思維模式,工程制圖不同于其他概念性、邏輯性較強的自然科學類課程,需摒棄掉肉眼看到的平面輪廓,以及局限于某一個方位思考,應建構起立體感,延展到空間各方位去研究對象。通過假想站在不同的方位去觀察,經過大腦加工,挖掘出“體”的特征后再將其重組。面對理論課時減少,且近年來該專業(yè)女生居多的現(xiàn)狀,很多同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圖形看不懂,導致不知如何動手繪圖。究其原因,運用空間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養(yǎng)成。為避免傳統(tǒng)機械類與非機類制圖在教材、教法和教學對象上混淆, 在教學思路上,結合本科生特點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作者按照人們對外來事物的認知和掌握規(guī)律,從心理學角度切入,打破常規(guī)知識脈絡,有的放矢,重新建構科學的知識體系(表2),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理論課少學時的尷尬。
表2 生物工程專業(yè)工程制圖知識體系
實踐發(fā)現(xiàn),單獨的點、線、面投影等內容學生最先接觸,理論概念繁多,且較為枯燥和抽象,因此,直接先進入“體”的認識,在“體”上進行點、線、面分析,化抽象為直觀。選擇生活中的物體為載體,從簡單到復雜,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從直觀感受到抽象歸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按照將直觀的物體“壓縮”為平面圖形,再從平面圖形延展出“體”的培育過程,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空間思維,最后達成運用抽象、美學思維來進行專業(yè)零部件布圖和工廠設計等專業(yè)制圖,同時基于專業(yè)特點,弱化了標準件及軸測圖章節(jié)。
在具體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圖學空間思維能力過程如圖1所示,載體選擇上,由簡入繁,按照基本體、疊加體、切割體、復合體的先后順序進行剖析。學生一開始并沒有建立起實物和投影間的匹配關系,所以首先從生活中比較規(guī)則的實物引入,如:讓學生繪制課本的三視圖,學生可直觀地從三個視角觀察并快速繪制出三個長方形;利用粉筆盒、水杯、球等簡單物體,分析其組成的線和面。選擇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從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然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疊加體和切割體模型,或者利用Solidwoks、UG等三維設計軟件剖析載體各組成部分形狀和表面間的相對位置,最后進行復合體的探討。通過形象直觀的感受在腦海中構型出立體,并從三維模型中逐步抽象出各方位的投影。
圖1 工程圖學空間思維能力培養(yǎng)過程
分析方法上,授課時先從基本體入手,充分利用正投影的特性和幾何知識分析投影規(guī)律,使學生能較為輕松的進入投影和立體之間的轉換,進而分析基于基本體形成的組合體。其中,疊加體多是I、II、III…等各部分求布爾運算并集的情形;切割體則是I、II、III…等各部分求差集的情形;而復合體則是I、II、III…等各部分既有求并集,也有求差集的情形。在分析組合體的投影時,先采用形體分析法研究疊加體,它是從“體”的角度出發(fā),將疊加體“化整為零”,分解為若干簡單形體,分析各組成單元的形狀、特征、大小、相對位置及其表面間的連接關系,然后將零散的基本形體按照規(guī)律投影到平面上,最后“化零為整”,進行整體把握;然后用線面分析法探究切割體的投影,它是從“線和面”的角度出發(fā),來分析體被截切后表面交線的形狀和空間位置關系。
在載體分析時很重要的一個教學手段是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平臺,借助三維繪圖軟件的層、顏色等功能讓學生觀察實體各組成部分,同時運用部件導航器模型操作記錄中的造型步驟,演示載體“從無到有”的過程(圖2),還可用PPT課件制作出“體”的投影動畫過程[15],并將組合體的基本形體、截切線、面用不同的顏色區(qū)分,便于在錯綜復雜的幾何元素中清晰的定位所分析的對象,通過直觀地教學方法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組合體的成型步驟,幫助其加深理解,樹立信心,進而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的空間感。
圖2 UG NX10.0三維設計工作界面
思維能力上,遵循“從直觀到抽象、由抽象到直觀、再抽象到抽象”的能力培養(yǎng)過程,步步深入、層層推進,重點設計了由體想圖、由體畫圖、由圖想體、由圖補圖的先后邏輯,此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圖學思維能力的關鍵,通過給定的載體,由體想圖,分析其投影的形成,進而動手畫圖,即:從三維物體變換到二維圖形的正向思考過程,并建議學生多觀察生活中的幾何構造物,訓練將三維物體投影到二維平面。
由圖想體階段,即:由給定的二維圖形想象并構造出三維物體的逆向思考過程,先從三個視圖開始分析,只能收斂出唯一的體,然后分析兩個視圖,引導學生發(fā)散思考,得出的體可能不唯一,最后根據(jù)一個視圖想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發(fā)散(創(chuàng)造性)思維,常??梢詷嬓统龆鄠€體,訓練將簡單二維輪廓不斷的在腦海中延展建構出空間輪廓模型。
在“由體想(畫)圖、由圖想體”基本達成的基礎上,進入“由圖補圖”階段,即:補畫三視圖中缺失的線條,或根據(jù)兩個視圖補畫第三視圖,通過分析各線面的組成,構建整體模型后,結合投影規(guī)律完成補圖。經過三大階段的教學訓練,再加以典型習題的提升,同時借助CAD實踐操作,可充分培育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提升其處理變換空間的圖學能力,為后續(xù)讀圖和專業(yè)制圖環(huán)節(jié)奠定扎實基礎,再經過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相關工程設計。
針對很多學生難以建立空間思維的瓶頸問題,打破了常規(guī)知識脈絡,有的放矢,引入生活場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循序漸進,總體遵循從直觀的形象思維培養(yǎng),過渡到變換的空間思維提升,制圖的學習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有效建立起空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腦海中虛擬出空間模型。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主動洞悉身邊立體現(xiàn)象,浮現(xiàn)空間輪廓,并善于動手勾勒,同時輔以多媒體動畫教學和計算機繪圖設計鍛煉,經過一定的積累,定能感悟到其中的美妙,為相關工程研究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