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燕
摘要:近年來,幼兒園的孩子們特別會表達和表現(xiàn),但是在待人接物、禮貌待人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如何讓孩子們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尊重他人、遵守社會秩序,以后在踏入社會中處于良好健康的人際交流而奠定基礎?基于此,作者嘗試在依托豐富的社區(qū)教育資源的情況下,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后,讓孩子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公共空間意識,學做一個知書有禮的孩子。與此同時,作者試圖把社區(qū)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學前教育教學優(yōu)勢的有效途徑,以期為學前教育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內(nèi)容和更多的形式。
關鍵詞:社區(qū)教育資源;公共空間意識;幼兒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公民的公共意識并沒有跟上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如見義勇為反惹來麻煩;老人摔倒卻無人敢扶;生活中無序狀態(tài)和不文明舉止隨處可見:排隊加塞、隨手扔垃圾、公共衛(wèi)生間手紙的浪費、隨地吐痰、亂闖紅燈,公共空間大聲喧嘩、因無序出入引起的踩踏慘劇,各地因廣場舞擾民引發(fā)的多起公共事件等都在拷問著我們的公共意識。
我們也反思有些孩子在公共空間的一些語言、行為。譬如,孩子不會主動使用文明禮貌語言;在餐廳、商店、書店嬉鬧;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大聲喧嘩或爬上爬下;自己的玩具不整理,隨地亂扔;對公共財物亂涂亂畫等。一般,人們不會在公共場合刻意地去制止他人子女的不良行為或加以勸導,以免孩子家長認為是在指責他,而社會對這方面的問題也無約束力。對此,我們不禁要問:是否是因為我們的平時的教育更注重知識的傳遞,而非行為意識的培養(yǎng)。幼兒缺乏對公共空間概念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解與正確認知,自然無法自覺地內(nèi)化為行為,即使他們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很聽話,一旦離開教師,離開家長,進入公共場所,就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二、幼兒時期公共空間意識教育的定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總則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蔽覀儜摮浞职l(fā)揮社區(qū)教育資源的作用,把學前教育與社區(qū)教育相融匯,將社區(qū)的一切有利資源轉化為學前教育活動的資源,使學前教育成為幼兒園、社區(qū)共同的事業(yè),形成學前教育與社區(qū)教育合力,同步、協(xié)調(diào)地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質。
“社區(qū)教育資源”指以一定生產(chǎn)關系與社會關系為基礎組成的人群、一定的地域人文景觀、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生活方式以及地方鄉(xiāng)土觀念為條件支撐,開展的以社區(qū)為主體的各種學前教育活動所能利用的教育素材或設施,包括物質資源、人才資源和自然資源。物質資源包括:社區(qū)里的圖書室、社區(qū)活動中心、學校、公園、醫(yī)院、超市。人才資源包括:認識街道干部、居委會干部、物業(yè)管理(門衛(wèi)、保安消防、保潔、維修)、小區(qū)內(nèi)各界人士(先進工作著、老志愿軍、老教育家)和擁有專長的專業(yè)人士(評彈藝人、民間吹糖畫藝人、書畫家等)。自然資源包括:植物(農(nóng)田、農(nóng)作物、花、草、樹)、河流、小溪和特有吳文化地域資源等。
公共空間的意識即公共意識。獨立自由的個體所具有的一種整體意識或整體觀念?!肮部臻g意識”是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之一?!肮部臻g意識”體現(xiàn)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體諒他人就是體諒自己”的“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觀念。
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啟蒙階段,學前教育在整個素質教育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時期,公共空間意識開始萌芽,優(yōu)質的公共空間意識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公共品質及修養(yǎng),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孩子,并且折射到家庭和社會的行為中去。因此,社會、學校和家庭要共同為孩子的公共空間意識的形成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幼兒公共空間意識培養(yǎng)的實踐活動
(一)塑造美的鏡子,重在言傳身教
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周圍的成人,他們通過觀察周圍的人來學習。他們就是一個“完整的感官體”,將所見所聞吸收進他的整個“身體形成過程中”。最初他們對成人行為的好壞沒有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跟隨著成人的一舉一動而生活。成人的行為舉止就像是一面鏡子,將給孩子帶來長期的影響,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也會影響孩子內(nèi)部器官的發(fā)育。
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對自己的言談舉止負責,如晨間主動問早、有禮貌地與他人交談、撿拾地面的垃圾投到垃圾箱、蹲下來聽孩子說話里等行為,都無形之中影響著孩子,讓他們知道什么是非對錯,感受關心和被愛,接受幫助和友好,學會寬容和忍讓。例如,在一次混齡打通式自主性游戲中,有兩個不同班的孩子因為積木而爭鬧起來,其中一個孩子就出手打了對方,還很激動地、語無倫次地邊哭邊說,這個時候我們教師先抱住他,讓他慢慢冷靜下來,千萬不要直接訓斥孩子,而是應該幫助他們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和處理的方式,給予孩子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時間和機會,并支持或協(xié)助孩子去糾正自己的行為。幼兒正處在一個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是非觀并不是特別清楚,他們總會以教師家長的行為為模版去模仿,因此言傳身教非常重要,我們用實際行動向幼兒做文明禮貌的示范,幼兒會從中受到啟迪。
(二)傳遞美的信息,重在家園合作
因為大多數(shù)公共生活的參與是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熏陶要遠勝學校的教育力量,家長是提升孩子公共空間意識的重要角色。
1.幫助提高家長的公共意識認知水平。
我們通過家委會的召開、家長助教、家長志愿者、家長智囊團來加強家長作為我們合作伙伴的力量,讓正能量無限放大和傳遞,讓美的行為輻射開去;通過家園宣傳欄、手機微門戶、網(wǎng)站窗口等方式,來共同提升公共空間意識。我們旨在對幼兒的公共空間意識培養(yǎng),從幼兒園良好起步,向家庭、社區(qū)延伸。
平日里,家長來接孩子都是排隊入園的,但是到了春秋游這些特殊的日子,來接的家長們和孩子一樣激動,來得非常早,有的家長在路口看大巴車是否回來,有的站在園外四處張望和寒暄,等到孩子們陸續(xù)進園后,來接的場面就開始凌亂和擁擠,不少祖輩家長都想第一個接到孩子,出現(xiàn)人流擁擠的現(xiàn)象,容易出現(xiàn)危險。于是,我們在這一天里,多邀請了幾位志愿維護秩序的家長團,提醒先來園的家長先排隊,把門口的道路讓給孩子們,提醒家長們知道:春秋游的日子也要排隊有序進園接孩子。只要是先前來的家長排隊了,后面來的家長也會自覺排隊,維持秩序就簡單多了;有的時候,家長會在校園里朝角落里吐痰,我們也通過溫馨小卡片的形式提醒家長們愛護環(huán)境,不隨地吐痰;我們在門廳的閱覽區(qū)放置了“你看的書請記得把它送回家哦”的小提醒卡片;下雨天,我們在門廳鋪上了紅色防滑墊,用“雨天路滑,請慢慢走”來提醒家長們注意安全。
2. 培養(yǎng)孩子的公共意識從生活點滴做起。
父母要給孩子做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比如在出門前和孩子一起,把自己家的垃圾放進小區(qū)的垃圾箱,并告訴孩子環(huán)衛(wèi)工人是很辛苦的,應盡量減少他們的麻煩;出門在外很多時候要耐心等候、有序排隊、在地鐵、公交等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在電梯里給先下的人讓路、愛好身邊的一草一花等,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遵守社會公德的父母,自然會帶出遵守社會公德的孩子。
我們通過“最美家庭”展示窗口,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感知美的訊息,了解美的行為。每月都有兩次更新,讓美的教育傳遞開來。讓人們善待自己所處的社會,善待周圍的每一個人,善待自己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拔鹨陨菩《粸?,勿以惡小而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文明的公民。我們通過“家園文化節(jié)”的文明禮儀知識小搶答,讓家長和孩子加深對行為美、語言美的認知。我們通過“公共空間意識的行為現(xiàn)象投票,投出“你心目中最美的行為”。我們就是這樣,對幼兒的公共空間意識培養(yǎng),從幼兒園良好起步,向家庭、社區(qū)延伸。通過家園溝通、合作的各項活動來共同提升公共空間意識。
(三)施行美的教育,重在習慣養(yǎng)成
我們嘗試以問題為索引建立主題式脈絡,探究式學習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更有效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幼兒“知其所以然”的同時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公共空間意識。我們發(fā)放了《幼兒公共空間意識現(xiàn)狀調(diào)查卷》,了解目前孩子的一些行為現(xiàn)狀,分析其心理發(fā)展水平。如孩子主動問早、道“再見”,有80%的幼兒可以做到;禮貌聆聽同伴講話有57%做到;集體行動時主動排隊的有77%;及時拾起物品放回原處的有43%;家庭有無開展垃圾分類活動的占66%……
這些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對我們后期開展的活動方向有很大的指引。“在培養(yǎng)孩子公共空間意識方面,您認為幼兒園還可以開展哪些活動?”這一項擴展性問題上,家長們建議:多組織模擬遵守公共秩序的活動,如交通規(guī)則、垃圾分類;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宣傳工作,讓良好的行為內(nèi)化到每個幼兒的心中;多進行一些關于保護環(huán)境、有公德心的講課和活動;多做一些培養(yǎng)孩子文明禮貌的游戲;多開展公共空間意識的智力競賽;多開展體驗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加強公共空間意識;不定期的專題教育活動、比賽等,加深公共空間意識的影響、維護公共衛(wèi)生和公共秩序……
我們通過信息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以及金點子建議的選擇,開展各項活動,開展模擬場景、移情教育、舉一反三等策略研究和活動發(fā)展,建立幼兒園主題式公共空間意識培養(yǎng)的微課程。
四、我們的成效
在幼兒園“閱讀節(jié)“和“家園文化節(jié)”的家園文化特色項目的大背景支撐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日益重視,參與度越來越高,合作意識越來越強。通過前期的專項調(diào)查問卷,家長對公共空間意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多種形式的宣教過程中與幼兒園達成共識。教師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都更加注重自己的禮儀修養(yǎng),認真負責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努力踐行規(guī)范的公共空間文明行為,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從而自然地接受教育,自覺地付諸實踐。
在護學崗執(zhí)勤中,執(zhí)崗的家長們早早來到幼兒園做好準備,微笑對待每一個來園的孩子和家長,在雨天的時候熱心提醒要慢走,提醒雨傘放到指定的地方,下午來接孩子的祖輩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爭先恐后地第一個接。學雷鋒月中,有時間的家長組成了“愛心家長互助團”,園區(qū)里設立每周五的愛心互助站點,家為家長服務,如量血壓、稱體重、檢查口腔、修理儀器等活動,一技之長的祖輩們有了伸展才藝的平臺,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家委們帶頭清掃校園淤泥沉淀的溝渠,組織開展家庭中閑置玩具、圖書的義賣活動,將“愛”傳遞到貧困山區(qū)的孩子身上,讓更多孩子感知到貧困孩子真實的生活場景,珍惜眼前的生活,關心他人,奉獻小小的愛心。
在開展公共弓箭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孩子們也越來越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在走廊上不奔跑、不喧嘩,習慣靠右邊走;在公共環(huán)境里看完的書籍及時放回到拿出來的位置;看到垃圾能馬上拾起來投到垃圾桶;在混齡打通式活動中,對待比自己小的伙伴,能進行禮讓和幫助,做好哥哥姐姐該有的風范;在每周五,輪換當值日生的孩子與保育員、教師一起,提著小水桶,用抹布給大型玩具、桌椅、自然角等進行擦洗,用自己的勞動來感受每一處公共環(huán)境都需要大家來愛惜和維護,感受自己是小主人的快樂。孩子們提出要給冬天的樹穿上衣服,給春天的樹干上放置幾個稻草鳥籠,這些小小的點子無疑透露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是多么善良和美好,和孩子們一起,教師和家長也被感染到真善美。我們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不斷觸動每一個人的心靈,愛護身邊的環(huán)境,尊重身邊的人,細小的舉動促進文明的一大步。
五、結語
在公共空間意識培養(yǎng)這個廣博而豐富的教育內(nèi)涵里,我們的教育實踐還只是初顯成效,我們認為只有把身邊事做好,方能將“人”字寫大。公共空間意識的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的、持續(xù)性的過程。我們將繼續(xù)以兒童的視角、貼近兒童的生活,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深入公共空間意識的培養(yǎng),繼續(xù)用“公共意識”這把鑰匙,打開和諧文明的大門,迎接美好明天的到來。
參考文獻:
[1]周梅林.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第三版)[J].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1).
[2]王振宇.兒童心理學(第四版)[J].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4).
[3]楊淑雅,鄧蔭萍.教出品行良好的孩子:主題活動設計(3-6歲)[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