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
摘 要:葉適是南宋有名的學者,史學造詣很高。在歷史發(fā)展學說方面,他主張教化定風俗、人決定國家存亡、人性皆有善惡、聯(lián)系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在歷史編纂方面,他堅持“為文關事教”的史學目的論、五經皆史的史學性質論、提倡“古史法”的寫作論。
關鍵詞:葉適;歷史發(fā)展學說;歷史編纂理論;教化定風俗;人性有善惡;為文關教事;五經皆史;書法;史法
關于葉適的生平和著述,前賢頗多論述,茲不贅述。他是南宋永嘉事功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宋史》本傳贊他“為文藻飾英發(fā)”;《宋元學案水心學案》贊他“異識超礦,不假梯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贊他“所論喜為新奇,不屑扯拾陳語”,評價非常高;《黎刻水心文集序》贊他“欲以正人心,明天理。至于求賢、審官、訓兵、理財,一切施諸政事之間,可以隆國體,濟時艱”。關于他的史學成就,《水心文集序》說他“本之圣哲而參之史,先生之文也,所謂大成也?!苯o予很高的評價。
一、 歷史發(fā)展學說
(一)存在與意識關系論
1. 風俗論:教化定風俗
就道德而言,葉適是古史黃金期論者,認為“三代之后,世遠俗壞”,同時又提出,“治變而世變,世變而俗成”,教化可致風俗變化,時間長了又會沖淡,因為各地習俗不同,風俗很難達到一齊,“風俗之難同也,以其陋而遠,雖道德大備之世,莫或齊焉?!苯瓭h蠻荊雜亂,從虞夏時代開始,治理與中原略同,從周以后增加仁義,施行教化,使他們有所服從,但由于遙遠而難以成就忠哲志義之士,“至能使江沱之媵躬無怨之勞,漢廣之女息游者之思,歌于《正風》,號登太平,然而國別土斷,卒無卓然以忠哲志義之材自成者?!奔俺蚊?,縱橫吞滅,君臣暴詐,孫卿、屈原以“議論風旨為天下師”,荊楚之風盛行,“蘭芷芳潔,寶璐照耀,而楚之文辭嘗盛矣?!睆那昂推綄R唬嫌凇讹L》《雅》,“或不知其善”,而悲憤刻約,而《風》《雅》為麗淫,千年之后,成為楚風,“亦不自悟其失也,隨習遷改,千載之后,總為楚之材”。雖周禮全備,江漢之民最后沉溺于荊楚之習不能自拔,“周道之備也,江漢之民,雖觀感其善性而未能成材。逮王澤之衰也,反沉溺于荊楚之習而不克自振。”宋都南遷,教化南移,“今吳越閩蜀,家能著書,人知挾冊,以輔人主取貴仕,而江漢蓋鮮稱焉。”漢陽以遺音考察,正是《召南》漢廣之地;而岸南鄂州為今之大鎮(zhèn),王師屯駐,通阓大衢;而漢陽因其民風淳樸,士大夫多來居住,漢陽“獨力漁勤稼不以走集逐利相夸詡,士大夫以其俗靜而樸,往往舍鄂來居焉?!?/p>
2. 唯物主義
葉適反對天命論,指出“天不以命于人,而人皆以自命者求天”,后者指人心所求。
人決定國家存亡,“存亡之數(shù),天也;使國之存亡者,亦天也?!薄疤煜轮湡o大于莫之使而自亡;自亡者,非天也,其人而已矣?!薄捌渌熘劣谕稣?,豈非莫之使而自亡,非天之命而其人之罪者?!?/p>
批判災祥福瑞。轉記秦始皇時期四次彗星現(xiàn),“秦始皇7年、9年、13年、33年,彗星縱橫竟天,不獨告六國滅,亦告秦亡也?!边@可能是巧合,葉適沒有明說。
“斥漢人言《洪范》五行災異之非”,批判劉向為王莽考災異著《五行傳》,并引《洪范》中大禹與箕子的原話駁斥災異論,“禹之言略,箕子之言詳,然則天之所賜,非有甚異而不可知者,蓋求易惑而道難明,以情為悖者多?!薄盎觿裎渫跣抻砼f法,正充別條敘,粲然如指掌,學者失其指,方以為奇計秘傳,流轉迷妄,淪于下俚,而非圣賢之所嘗言,使私智臆測開鑿于后,既相與串習,而別于其間自為中庸,此大道之所為隱而非有隱之者也。”
晉正始8年日食,皇帝問群臣得失,蔣濟亂言災異,葉適批判道,“就如濟言,則天曾不為弒逆不臣者(司馬氏父子)示變,何也?”
批判魏收序拓跋氏先世為天女之子,“又十三世而至潔汾,以天女之子為子,是為力微……乃復有此事……不知收何所考信而云然也?!?/p>
隋文帝篡周,昌言福瑞,葉適批判道,“(文帝)恐群情未愜,多說福瑞以耀之;造作而進者,不可勝計?!敝劣凇短茣范嘤洖漠?,葉適僅僅錄之而已。
中國古人認為自然或人為的災害以及天文異常、社會異象等是災異。在古人看來,災異包含天意,是天對人事不善的譴告,或預兆人間的兇禍。葉適不相信災異,當然,由于時代的原因,他也不可能給予科學的解釋。
(二)歷史發(fā)展主體論
葉適主張人性有善惡,而且事關教化,“孟子性‘善,荀卿性‘惡,皆切物理,皆關事教,未易輕重也。”認為“有己則有私,有私則有欲”。人都會極耳目之欲、是人之常情,“隨耳目之愿于無窮,人之常爾?!闭J為顏回“人欲之累盡矣”;認為普遍情況是“聞人之非己也必以為懼,聞人之是己也必以為喜”。主張“人情欲永逸”“人情見美則必好”“積安之久,素所不習,耳聞目見,素所生疏。”“義勇而先,利怯而后,君子也;小人反是?!背甲有枰巴后w國,不私一身,以自循而與公家相為先后”。士一定要有賢德而不必至公卿,“士患不賢與無德;賢有德矣,進而至公卿之位,則為其事而不至者也以為有命焉”。流俗認為貧賤不如富貴,賢而賤不如賢而貴,有德而富遠遠超過有德而貧,流俗為害至大。豪杰特起之士,必須正其性命之性,中和“常制氣血之偏使”,理義“常行利欲之交習”。
(三)歷史發(fā)展模式論
1. 聯(lián)系的觀點,“而后知今人之心可即于古人之心矣……而后知古人之治可措于今人之治矣”。古今人心相同,這是無異議的;至于歷史發(fā)展的一些普世法則,則古今是可以借鑒的。
2. 辯證法,“抑久必縱,縱久必抑,二者相盛衰”。“仇者,親之對也;逆者,順之資也”?!笆?,陽之盛也;寒,陰之極也。陽之復也,不能為暑而能聽于寒。”總結宋王朝收兵權抑制割據(jù)時說,“有大利必有大害”,宋因此地方無軍隊導致空虛,北方民族入侵。
另外,在歷史發(fā)展動力論方面,葉適看到人才的重要性,“臣聞欲占國家盛衰之符,必以人材離合為驗”。“圖此大事,莫先人材”。
二、 歷史編纂理論
(一)史學目的論:“為文關教事”
葉適憂國憂民,治學“務實而不務虛”,反對空談性命之學,“為文不能關教事,雖工無益也”。永嘉之學,彌綸通事變,因此,葉適非常留意現(xiàn)實問題,“晝誦夜思,審觀天意,稽考人事”?!俺几`嘗悲當世之故,而其義不得以盡言,請泛論前世帝王得失成敗可考之跡,以見其意”?!爸劣诮泧?guī),御世之要,切近而不為陋,宏闊而不為迂,盛衰之相因,治亂之相易,若此者臣皆有以發(fā)之”。
因此,葉適治史,十分留意典章制度。他批評王通不能將一代典制詳其本末而為后世借鑒;批評《史記》記載商鞅變法太過簡略,譏諷《史記》傳寫司馬相如附錄《子虛賦》;認為《春秋》可以為當世提供借鑒,“其用于當世以為援據(jù)折衷者,《春秋》而已”。推崇《左傳》選材,“左氏于晉楚稱霸,立法定制,皆明著其故,及其他諸侯小小變政易令,亦以載之。此史家大事,記注者之所事也?!薄白笫现姓?,將以翼扶《春秋》以待后世之擇也。”
(二)史學性質論:五經皆史
孔子之前僅有“統(tǒng)記之學”,論述“古今”,也就是史。葉適說:“孔子之時,前世之圖籍具在,諸侯史官世遵其職,其記載之際博矣,仲尼無不盡觀而備考之。故《書》起唐虞,《詩》止于周,《春秋》著于衰周之后,史體雜出而義各有屬,堯舜以來變故悉矣?!蔽褰浂际鞘?,只是體裁不同。比如,“《易》者,易也。夫物之推移,世之遷革,流行變化,不常其所,此天地至數(shù)也?!敝v的是歷史變化規(guī)律;《書》“錄上古帝王,于其興事造業(yè),布政出令以經理天下之際,始于受禪,終于征伐?!庇浫d衰;“言周之最詳者,莫如《詩》……故夫學者于周之治,有以考見其次第,雖遠而不能忘者,徒以其詩也?!薄对姟樊斨苁房?《周禮》為“六卿之書”,“其于建國設官,井田、兵法、興利、防患、器械、工巧之術咸在,凡成康之盛,所以能補上世之未備而后世之為不可復者,其先后可見,其本末可言也?!边@是各種制度的史料匯編;至于《春秋》,葉適則明說為史,“《春秋》名經,而實史也。”“按《春秋》,諸侯之史,二百余年間,年時月日皆素具,非孔子特詳之。”“《春秋》所以譏刺挹損,皆衰世之事也?!?/p>
(三)寫作論,提倡“古史法”
1. 關于“書法”問題
葉適兩書中5此提到“書法”問題,有二種書法。第一種是古書法“據(jù)事直書”,左氏所言書法“皆舊史文”,《左傳》“凡悉本舊聞……亦當時書法也”,也就是直接錄可信史料,如董狐書趙盾弒君、齊太史書崔杼弒君。第二種是孔子書法,講求“微言大義”“一字褒貶”,具體說就是“載事必有書法,有書法筆有是非……以善惡為是非者史官也……史有書法而未至乎道,書法有是非而不盡乎義,故孔子修而正之,所以示法戒、垂統(tǒng)記、存舊章、錄事變也?!笨鬃訉τ诠艜ǖ母脑焓恰坝谄淞x有所不盡而發(fā)之,理有所害者更之……既已修訂,則舊史之書法即孔子之書法?!惫攀贩ㄓ蓛H能“勸善”轉變?yōu)椤皠裆贫軕蛺骸?,由“章大煩直”轉變?yōu)椤拔⑶衩馈?,因此贊美“孔子以諸侯為史,時比歲次,加以日月,最為詳密?!蓖瑫r也批評孔子“春秋筆法”,認為《春秋》敘事太過簡略,特別對“為尊者諱恥,賢者諱過,親者諱疾”頗不以為然。推崇《左傳》保存的古史法,“簡書具存,實事不沒,大義有歸”。其“載舊史之實……重舉經文,貫通本末,自以為經緯”,亦經亦史。
2. 關于“史法”問題。
葉適兩書12處提到“史法”問題。
葉適同時提出“經法史法”,“經法史法,孔子所加損焉者慎矣,經師之傳,學者亦慎焉可也”,但是什么是“經法”,他沒有明說。
古“史法”壞于司馬遷,“史法之壞始于司馬遷”,“司馬遷創(chuàng)本紀、世家,史法變壞”,因為紀傳體太過于重復,“然均之一事,表既譜之,紀復記之,世家列傳又審明之,參互錯綜,十數(shù)見而猶未已?!?/p>
“古有史法”,第一步寫歷史就是編輯前人記載的史料。左氏具載趙盾弒君為古史法,“《春秋》法本舊史法”??鬃幼鳌洞呵铩?,舊史料具在,孔子可以參考,而司馬遷作《史記》,堯舜以前、五帝三代遙遠無可考,夏商殘缺無可證,周享國最長,去漢未久,司馬遷竭力搜羅詩書,而古史法止于此?!凹翱鬃右灾T侯之史,時比歲次,加以日月,以存世教,故最為詳密。左氏因而作傳,羅絡諸國,備極巧妙,然未有變史法之意也。至遷窺見本末,勇不自制,于時無大人先哲為道古人所以然,史法遂大變,不復古人之舊?!敝陵悏鄱贩ú淮?,“陳壽雖著《魏書》,然有漢則無魏,而其事詞錯雜,使后世無別,史法不復存矣?!?/p>
古有史法第二步就是紀事本末體裁?!鞍磮蛩慈?,今存者維《書》,其載事必具本末?!洞呵铩?,諸侯史也,載事不能自通者,左氏必以傳維之,亦所以具本末也;孤行無本末,以類例為義,始于《公羊》,董仲舒師之,于是經生空言主斷,而古史法沒為不見矣。若夫司馬遷變史,則又不然?!都o》《世家》,君也;《傳》,臣也。各因其人以著其事,非如上世史,因事以著其人”,進而批評歐陽修“三者不備考,雜而用之”。表揚司馬遷設諸侯表,“存古史法”;表揚李燾《續(xù)通鑒》,“《春秋》之后,財有此書”。多所批評司馬遷和魏收,雖不盡允當,可以看出葉適的批判精神。
另外,在史料論方面,葉適的懷疑精神也值得稱贊,比如認為五經非孔子所作,左丘明不是《國語》的作者,考訂子思生卒年月等非常精審。
參考文獻:
[1]葉適.葉適集[M].2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
[2]葉適.習學記言序目[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