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夜降臨之際,他孤零零地留在最后。臨死前,他回顧以往,甚至不能對自己說,已經(jīng)做了該做的和能夠做的一切。他似乎虛度了一生。他白白放棄了歡樂,白白為藝術(shù)這個偶像犧牲了自己。
他活了九十歲,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沒享受過一天真正的生活,艱苦的勞作竟實現(xiàn)不了一項偉大的計劃。他認(rèn)為最重要的作品沒一件能夠完成。命運嘲弄的結(jié)果,使這位雕塑家只能完成一些他所不愿意畫的繪畫。曾經(jīng)給他帶來過希望、自豪和苦惱的偉大作品中,有的在他生前已經(jīng)被毀,如《比薩之戰(zhàn)》的圖稿、尤里烏斯二世的青銅雕像等;其他的可惜也都流產(chǎn)了,如尤里烏斯二世的陵墓、梅迪契家族的教堂等,留下的只是紙上談兵的構(gòu)思。
雕塑家格依貝爾蒂在其《回憶錄》里,講述了安茹公爵手下一位德國金銀匠的故事。此人“足可與希臘的古雕塑家媲美”,到了晚年,卻目睹耗去他畢生精力的作品被毀掉。他看到他的全部辛勞均屬徒勞,便跪下喊道:“主啊,你是天地的主宰,萬物都是你的創(chuàng)造,別讓我再誤入歧途,除了你,我再也不追隨其他人了!可憐可憐我吧!”他隨即將所有的一切都給了窮人,從此隱居山林,了其余生……
米開朗琪羅如同那位德國金銀匠,到了晚年,痛苦地感到他的一生猶如虛度,他的努力全是徒勞,他的作品不是未曾完工,便是遭到毀壞,等于一事無成。
讀書筆記
米開朗琪羅的一生都在追求藝術(shù),這樣的一生是最有意義、最偉大的,作者在這里對他進(jìn)行了高度禮贊和歌頌。他這一生是艱苦勞作的一生,可是他對于藝術(shù)的追求卻永遠(yuǎn)沒有滿足,偉大之中又飽含著不幸,這或許就是他一生的寫照吧!
作者借雕塑家格依貝爾蒂《回憶錄》中德國金銀匠的故事進(jìn)行類比,突出米開朗琪羅因作品被毀掉而感到痛苦不堪。這是多么不幸的事情,把這段痛苦的心靈史用類比引出,更能引起讀者的深切共鳴,加深對人物內(nèi)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