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一帆 董芮伊
摘 要 自閉癥患童家長希望通過對特教老師進行社會表演,促使自我需求能快速得到滿足。在治療的不同階段,自閉癥患童家長的社會表演能力和有效的表演時間等都有所差異,特教老師對于家長社會表演的接受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導致社會表演呈現出不一樣的有效程度。
關鍵詞 自閉癥患童家長 社會表演 社會表演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C913.1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78
Abstract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 hope to meet their needs quickly through social performance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reatment,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s social performance ability and effective performance time are different. Special teachers' acceptance of parents' social performance will also be different, leading to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erformance.
Keywords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 social 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erformance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從醫(yī)學角度來講,孤獨癥是因為多個微小基因變異所引起的神經發(fā)育不全,導致天生的行為異常,通常在3歲前能被家長發(fā)現?,F如今在我國,自閉癥患者已超過1000萬,其中0~14歲的兒童患者超過兩百萬。①我國政府2006年在《中國殘疾人事業(yè)“十一五”發(fā)展綱要與配套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在全國 31個?。?市、自治區(qū)) 建立省級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在自閉癥父母心理輔導方面,沒有成立專門幫扶的機構或組織,所以使得大多數自閉癥家庭需要獨自承受養(yǎng)育自閉癥患童所帶來的沖擊,這種沖擊不僅表現在財力和精力上,更多的是體現在對自閉癥患童父母精神和心理的沖擊。自閉癥患童家長在和特教老師討論孩子的問題時,家長常會因為對孩子的擔憂和期盼而對特教老師抱有高標準、高期望。而一旦期望值沒有達到時,自閉癥患童家長就會感到失落和失去信心。
社會表演學被用于不同的群體和職業(yè)中,在盡可能避免沖突的情況下,社會表演讓社會角色用不斷發(fā)展的行動來達到自我需求實現和自身素養(yǎng)提高。本論文研究自閉癥核心利益相關者中的自閉癥患童家長如何有效進行社會表演。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在結合廣泛的文獻分析和專業(yè)意見征詢基礎上,根據自閉癥患童家長的心理特征和自閉癥孩子基本情況,編制了適用于自閉癥患童家長的問卷。問卷所有內容均由自閉癥患童的父母完成,排除了其他親屬填寫的情況。問卷調查結束后進行了數據分析,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又進行了針對性的個案訪談。一共發(fā)放了4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3份。
1 社會表演與前臺
“社會表演”是指舞臺和攝影機鏡頭外的表演。人的一切社會行為都可以說是社會表演。它強調的是社會規(guī)范,“表演”既有個人向社會展示的一面,也有受制于社會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社會關系決定了你怎么去表演。②社會表演學被用于不同的群體和職業(yè)中,社會角色通過社會表演實現自我需求。自我需求至少包括希望對方對自己形成特定的印象,和希望對方采取某種有利于自己的行動。
前臺是個體在表演期間有意無意使用的、標準的表達性裝備。我們把觀眾與表演者能產生內在認同的表達性裝備中的那部分稱之為“個人前臺”,而個人前臺又有“外表”和“舉止”兩大刺激所構成。前臺的存在使得被表演對象可以直接感知表演者的表演。③
2 自閉癥患童家長與社會表演
2018年,筆者申報了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戲劇手段在昆明市自閉癥核心利益相關者中的應用》,通過和自閉癥患童家長的長時間接觸后,我們發(fā)現家長在面對不同對象時會有不同的一面,例如在面對記者采訪時,家長會展示出弱勢的一面,而在面對特教老師時則會展現出時而討好時而強勢的一面。家長面對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行為方式實則就是在“表演”,④而促成表演的因素之一就是需求。課題組對自閉癥患童家長進行過一系列工作坊和訪談后發(fā)現,自閉癥患童家長在面對不同的對象時采用不同的行動方式來表達自我需求。例如家長在面對記者時,會用體現自己弱勢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如用哭泣、呼吁等方式來希望得到人們的關注;而在面對其他家長時,會表現得樂觀堅強,如開懷大笑、對孩子治療情況抱有希望等,家長用這樣的方式塑造他人眼中的形象。在眾多對象里,自閉癥患童家長面對特教老師所用的表演是最為多樣的,他們會用強硬的行動要求康復機構給自己的孩子換老師,也會用柔弱的方式希望老師對自己孩子多加關注。
3 有效的社會表演
有效的社會表演指在所在場所里,一定時間內,運用自身能力和表演技巧,規(guī)避他人與自己矛盾的直接沖突,給予表演對象某種預期的印象,從而實現自身需求。如果用表演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動,那戲劇理論則是支撐這一互動的理論之一。它的基本觀點是:社會是一個舞臺,全體社會成員是在這個舞臺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他們都在社會互動中 “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大多數社會表演不必像專業(yè)演員一樣去扮演一個虛構的角色,但只要意識到有觀眾在看,表演者一般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設法控制自己的行動和表情,目的是給予看的人某種預期的印象。表演者在進行表演之前,會先預設自己的形象,通過表演來展示形象,去影響別人。在問卷中,我們設計了一個問題來度量社會表演的有效性:您面對特教老師時的溝通和行為方式,對老師是否產生了希望的影響。
基于經驗,我們認為社會表演的有效程度和表演者的表演能力、被表演者的接受程度、有效的表演時間三個因素相關。其中,表演能力包括客觀的表演技巧和主觀的表演欲望。表演者的表演能力是輸出的能力,被表演者的接受程度是輸入的通道,而有效的表演時間揭示輸出和輸入耦合的程度。
我們希望通過對自閉癥患童家長面對特教老師表演的數據分析,來驗證這些觀點,也就是驗證 P=f(X,Y,T)這個公式的有效性。P是表演者社會表演的有效程度(即對被表演對象的行為產生影響的程度),f代表一定的數學關系,X是表演者的表演能力,Y是被表演者的接受程度,T是表演者的有效表演時間。
3.1 X(表演能力)
表演能力包括溝通能力、情緒管理和表演欲望三個部分。
根基韋氏大詞典(merriam-webster)的定義,溝通指的是個體之間通過符號、標識和動作系統(tǒng)進行信息交互的過程。⑤溝通能力即個體通過符號、標識和動作傳遞信息的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技巧性的。從調研結果來看,有50%的家長認為自己能管理好情緒;有40%的家長面對其他事情時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但只要事關孩子就不行;有10%的家長認為自己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有良好情緒管理的家長,大多在面對特教老師時的溝通方式與面對其他人(家人、朋友、同事)的溝通方式會略有不同,差異化的溝通方式是溝通能力的體現。情緒管理差的家長,溝通方式往往單一,不能根據對象因地制宜地進行溝通。
在對兩位自閉癥患童家長進行采訪時了解到,A家長一開始送孩子來到康復機構,孩子進步很慢,好幾個月都沒什么變化,自己很著急,總是對老師埋怨和發(fā)脾氣。這并不能使得孩子的康復程度得到好轉,還和特教老師產生了一些矛盾。B家長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但他在和特教老師進行溝通時,經常把孩子在家的一些表現和自己的一些想法跟特教老師進行反饋、交流。特教老師就會根據B家長提供的一些情況為孩子制定教學方案,孩子的良性變化會逐漸體現出來,而B家長也和特教老師相處的更融洽。兩位家長選擇的溝通方式不一樣,產生的結果也截然不同。當家長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后,家長(表演者)的表演能力得到了提升,也產生了期望的影響。
有93%的家長認為情緒變化經歷了“積極”、“消極”和“平緩”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家長把希望全部寄托于老師,覺得孩子能馬上康復。在第一階段中,由于孩子康復較慢,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家長開始沮喪并應付治療。在第三階段中,家長接受事實,做好長久治療和陪伴的準備。在進入康復機構初期,自閉癥患童家長往往抱有急功近利和不愿意接受事實的心態(tài),把全部希望寄托到特教老師身上,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機構就一定能康復,家長往往會對特教老師抱有過高的期望值。對孩子康復的迫切需求促使自閉癥患童家長在面對特教老師時有著強烈的表演欲望。自閉癥患童家長在和老師交流孩子的日?,F象時,會用夸大的面部表情和夸張的語言方式來引起特教老師的關注。比如“某某小朋友自閉癥程度和我們家小孩一樣,但是他進步的要快,是不是我們家小孩的身體又出現了問題”。在訪談時,有些自閉癥患童家長提到“我會經常來機構和老師聊天,我希望特教老師看到我積極的一面?!蓖ㄟ^這樣的媒介符號,患童家長期望向特教老師傳遞一種個人正面、積極的形象。
進入第二階段后,孩子康復較慢,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家長開始消極沮喪。第二階段的自閉癥患童家長在康復機構的時間是三個階段中最長的,會更多接觸到特教老師。但這個階段自閉癥患童家長從生理到心理都處于一個疲憊期,由于康復的過程很漫長,效果也不是特別明顯,家長會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一位自閉癥母親在訪談時坦承“長時間的壓力和堅持讓我很累”。在伴隨著孩子康復的過程里,患童家長會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壓力,例如面臨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害怕身邊的親朋好友為自己打上標記,社交休閑活動時間減少,社交范圍縮小。大多數自閉癥家庭中,父母雙方有一人必須是需要全職在家照看孩子無法外出工作,家庭收入就會減少,夫妻感情也會受到影響。家長在第一階段內過度的期盼落空,消耗了一定的精力和時間,第二階段的表演欲望會有所降低。
到了第三階段,家長接受事實,做好長久治療和陪伴的準備,心態(tài)也趨于平和。從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已經接受了孩子患有自閉癥這一事實,并做好長期陪伴的準備。當家長意識到治療是“持久戰(zhàn)”時,也不再會激進地進行表演,表演欲望比第一、二階段要低。
從調研和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家長所處的階段和社會表演的欲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負相關性。隨著階段的深入,家長社會表演的欲望反而逐漸降低,家長體現出的整體的表演效果也隨之降低,包括特教老師在內的其他人不太會被家長的社會表演所影響。
如同運動員的心態(tài)和求勝欲會影響其技戰(zhàn)術的發(fā)揮,情緒管理和表演欲望會影響家長溝通能力的發(fā)揮,最終影響其表演能力。
3.2 Y(被表演者的接受程度)
當人們進行社會表演時,按照角色的設計向觀眾呈現“具體的形象和印象”,表演者和“觀眾”雙向互相溝通,實現協(xié)調的交往行為。⑥協(xié)調的交往行為指的是盡量減少表演者和“觀眾”的矛盾、沖突得到自我需求的實現。表演往往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的,表演者的表演往往取決于“觀眾”的接受程度。在自閉癥患童家長經歷的三個階段里,家長的表演能力和欲望往往和特教老師的接受程度有關。有時候自閉癥家長努力表演,卻發(fā)現自己的表演沒有對特教老師造成期望的影響。導致特教老師接受程度不高的原因在于特教老師師資有限,且精力有限,在長時間教學里,不能完全達到家長的心理期望值。同時,自閉癥患童家長的內心需求和期望值大多相同——希望孩子短時間內完全康復,所以特教老師對于自閉癥患童家長的表演已見多不怪。當特教老師的接受程度不高時,38.0%的家長選擇提升自我對自閉癥專業(yè)的知識能力,35.2%的家長會有意識的和特教老師搞好關系,21.1%的家長會調整情緒、肢體和表達方式。和特教老師的溝通效果不理想時,家長并不認為表演能力是唯一的,專業(yè)知識和情感建設尤為重要。
在進行前臺表演時我們把身材外貌、儀表、言談方面、面部表情、舉止等作為個人前臺的組成部分,是前臺表演必不可缺少的技巧因素,家長有意識的去運用這些技巧,如在言談方面調整情緒,注意語氣和肢體動作等,說明家長意識到有前臺的存在,希望通過這樣的技巧來提升自己的表演。調研結果揭示家長為了和特教老師有更多的共鳴及交流,愿意去提升專業(yè)知識和加強情感建設,因為他們意識到這些方面雖然不是技巧性的表演能力,但還是會影響特教老師的接受程度。
3.3 T(有效表演時間)
筆者調研的自閉癥康復機構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八點半,下午兩點半開始上課,一節(jié)課的時長是45分鐘,課件休息十五分鐘。在上課期間,除了一對一的個訓課,家長基本都要陪同孩子一起上課,課間帶孩子喝水、上廁所。根據調查,多數自閉癥患童家長每天在機構的時間平均在2~4小時以上。但在這2~4小時里,家長能夠和特教老師直接接觸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則很少,有一半的時間家長需要陪同孩子一起上課,所以家長需要熟悉上課的內容,幫助老師一起完成每節(jié)課教學。有家長在訪談中說到:“有時候我自己都分不清是我在上課還是孩子在上課,我覺得我聽的都比他認真”。孩子上動作課和音樂課都需要家長陪同,特教老師在教小朋友做動作的時候,家長會在旁輔助,還有的小孩不能獨自上課。因此家長和老師雖然能夠面對面,但并無太多直接交流的時間,家長大多進行間接表演或是無表演。
從調研和訪談結果看出,在機構的時間越長,社會表演的效果反而更低。在機構的時間越長,家長無效表演的部分也越多,甚至還會出現沖突性的表演(即不同的表演要傳遞的信息之間有矛盾);而在機構的時間越短,訴求越清晰,表演越聚焦,反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影響特教老師。因此,有效的表演時間是影響社會表演效果的重要參數。
4 總結與反思
本文通過對調研結果的分析和跟進的訪談基本驗證了:P=f(X,Y,T)公式的有效性(P是社會表演的效果,X是表演者的表演能力,Y是被表演者的接受程度,T是表演者的有效表演時間)。自閉癥患童家長可以通過調整X、Y、Z來改變其社會表演的效果。
社會對“自閉癥”的關注更多聚焦于自閉癥兒童,卻很少去關注自閉癥患童身后早己不堪重負的家長。戈夫曼認為,個體的個性是個體各種社會表演角色的總和。家長有效的社會表演不僅僅有利于患童的康復,對于自身的人格形成也大有裨益。
注釋
① 肖福芳,申衙永.自閉癥譜系障礙的患病現狀與研究綜述[J].教育導刊,2010(7).
② 孫惠柱.社會表演學.商務印書館,2009(2013.9重?。?-7.
③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19-21.
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時常運用到的社會行為,都可以說是“表演”。
⑤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ommunication
⑥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179-182.
參考文獻
[1]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 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呂明,陳紅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