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戲劇”祁劇與“戲曲”祁劇之異同

2020-07-14 17:16:13陳仲庚
文藝論壇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唱腔戲曲戲劇

陳仲庚

摘 要:在中國,“戲劇”與“戲曲”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戲曲”是“戲劇”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產(chǎn)物,要說中國戲劇的歷史可以有幾千年,中國戲曲的歷史則只有幾百年。中國“戲曲”是因為使用了“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之后才發(fā)展成熟并走向輝煌的,亦即“唱腔”在“戲曲”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同樣,祁劇也是在引進弋陽腔之后才發(fā)展成熟并創(chuàng)造輝煌的——尤其是高腔、昆腔、彈腔“三腔”并用,為祁劇的輝煌打下了基礎(chǔ)。因此,作為“戲劇”祁劇可以有“九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歷史,作為“戲曲”祁劇則只有“五百年”歷史。

關(guān)鍵詞:戲劇;戲曲;唱腔;祁劇歷史

祁劇的稱謂很多,江西、福建等地稱為“楚南戲”,廣東潮州、梅州等地稱為“漢劇”,民國年間稱為“祁陽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名為“祁劇”。用祁陽的縣名來命名一個劇種的名稱,這在湖南僅此一例,全國也很少見,很值得祁陽人自豪。但要說祁劇發(fā)展的歷史究竟有多長?卻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說五百年,也有人說九百年。我以為,無論是“五百年”說還是“九百年”說,都是有道理的,都沒有錯。這當然不是“鄉(xiāng)愿”式的和稀泥,而是將祁劇發(fā)展史放在中國戲劇發(fā)展史的大背景之下所得出的結(jié)論。

一、“戲劇歷史”:時間差異幾千年

其實,不僅僅是對祁劇歷史的認識差距很大,對中國戲劇歷史的認識差距更大。中國戲劇究竟產(chǎn)生于何時?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僅眾說紛紜,時間差距甚至相差幾千年。譬如,周貽白認為產(chǎn)生于宋:“中國戲曲的具體形成,據(jù)今所知,在北宋時的東京,始有勾欄表演《目連救母》雜劇”(周貽白《中國戲曲論叢》)。任半塘認為形成于唐:“《踏搖娘》為唐代全能之戲劇,在今日所得見之資料中,堪稱中國戲劇之已經(jīng)具體、而時代又最早者”;“《踏搖娘》已為真正戲劇”{1}。董每戡將時間推進到漢,認為漢代角抵戲《黃公厭虎》“夠作為戲劇的格”,“因它已經(jīng)具備戲劇藝術(shù)應有的各種要素”{2}。聞一多把時間再往前推到了戰(zhàn)國時代,認為屈原的《九歌》是“一種雛形的歌舞劇”,它是由巫來演出的,“神所‘憑依的巫們——按照各自的身份,分班表演著程度不同的哀怨的、或悲壯的小故事,情形就和近世神廟中演戲差不多”{3}。在《<九歌>古歌舞劇懸解》中,聞一多還把《九歌》改編成一種代言體的大型歌舞劇,其中有獨唱、對唱、合唱;獨舞、雙人舞、群舞;有燈光、效果;有詳細的舞臺提示——這已經(jīng)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演出腳本。在聞一多所論的基礎(chǔ)上,唐湜更是認為“楚人的宗廟祭歌《九歌》就是個上古歌舞劇,大致可以與古希臘人的戲劇相當”{4};他還由此往前推,上溯到春秋乃至更遠,把《詩經(jīng)》里的《臣工》《靜女》《野有死麕》等篇章也說成是“戲劇”。這樣一來,從宋代到《詩經(jīng)》的時代,時間相差兩千余年。

當然,僅僅到《詩經(jīng)》時代還不算太遠,有人甚至追溯到《彈歌》,認為它集詩歌、音樂、舞蹈為一體,已經(jīng)“凝聚、升華成一種高層次的藝術(shù)形式——戲劇”;它的“再現(xiàn)性相當強,有歌、有舞、有樂等綜合表現(xiàn)手段,有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有奔向結(jié)局意志的沖突,更有動人心魄的戲劇效果和美學效果”{5}?!稄椄琛肥且皇资裁礃拥母瑁繐?jù)《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來源,陳音回答說:“臣聞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彈起于古之孝子”;“古者人民樸質(zhì),饑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肉)之謂也?!薄皵嘀?,續(xù)竹,飛土,逐宍”八個字,在《文心雕龍·章句》篇中作“《竹彈》之謠”,在《古詩源》中題名為《彈歌》,相傳是黃帝時代流傳下來的一首最古老的歌謠,可視為中國詩歌之祖?!秴窃酱呵铩窞闁|漢趙曄所著,成書較晚,說《彈歌》是孝子為守父母之尸體所作,很是牽強。從語言和內(nèi)容來看,這應該是一首描寫原始人類狩獵過程的詩歌:“斷竹”,將竹子砍下;“續(xù)竹”,將竹子做成彈弓;“飛土”,追逐野獸,塵土飛揚;“逐宍”,擊中野獸,取食其肉。八個字描寫一個狩獵的全過程,簡明扼要,是一首高度概括的短詩,但要說是一部戲劇,確實太勉強。

人們常說,中國的歷史是上下五千年,那么從黃帝的時代到宋代相差了四千年,關(guān)于戲劇歷史這一時間的上差距也未免太遙遠。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差距,其原因有二:一是戲劇本身綜合性太強,戲劇因素太過豐富復雜,抓住任何一種因素的起點,都可以認為是戲劇的起源;二是基于對戲劇涵義的認識,是將戲劇的“成熟”視為“誕生”,還是將具備了某些“戲劇因素”就視為戲劇的“誕生”?這其實又涉及到什么是“戲劇”以及“戲劇”與“戲曲”的差別問題。

二、認識差異:“戲劇”與“戲曲”之異同

這里,不妨先來看看“戲劇”的概念。今天我們對藝術(shù)進行分類的時候,將“戲劇”歸入綜合藝術(shù),“中國戲曲高度整合了傳統(tǒng)禮樂文化的幾個重要藝術(shù)形式:詩、樂、歌、舞,將先秦以來就形成的樂舞一體、詩樂一體、詩歌一體等具體實踐進一步整合,綜合成龐大而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shù)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文學體系(詩),器樂體系(樂),聲樂體系(歌),表演體系(舞),“四者相得益彰而高度融合”。{6}而人類社會的原始藝術(shù),從它一開始誕生本就是綜合的,詩、樂、歌、舞一體,不能拆分?!稄椄琛吩邳S帝時代,無疑也是邊唱邊舞,要模仿打獵的動作和過程,這就具備了“戲劇”的因素。因此,將戲劇的產(chǎn)生追溯到《彈歌》也不是毫無道理。但是,“戲劇”畢竟是后人歸類的一種名稱,它是在人類社會有了社會分工之后,才有了藝術(shù)的分類,這就需要先確定“戲劇”概念的內(nèi)涵,再根據(jù)內(nèi)涵的規(guī)范來確定“戲劇”產(chǎn)生的時代。

無疑,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但不能說凡具有綜合性的藝術(shù)就是戲劇。因此,必須確定一定的標準,才好給戲劇下定義。這個標準是什么?明代權(quán)威的戲曲理論家王驥德曾經(jīng)有過比較充分的論述:“古之優(yōu)人,第以諧謔滑稽供人主嬉笑,未有并曲與白而歌舞登場如今之戲子者;又皆優(yōu)人自造科套,非如今日現(xiàn)成本子,俟主人揀擇,而日日此伎倆也。如優(yōu)孟、優(yōu)旃、后唐莊宗、以迨宋之靖康、紹興,史籍所記,不過《葬馬》《漆城》《李天下》《公冶長》《二圣環(huán)》等諧語而已。即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為《西廂記》,亦第是一人依弦索以唱,而間以說白。至元而始有戲劇,如今之所搬演者是。”(王驥德:《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上》)綜合王驥德的所論,能稱之為“戲曲”的標準有五:其一,要有“并曲與白而歌舞登場”——不僅有曲有白,而且以歌舞為主;其二,要有很多“現(xiàn)成本子”即劇目供挑選,不是“優(yōu)人自造”;其三,“日日此伎倆”亦即表演程式是固定的,不是隨意發(fā)揮;其四,劇情表演是嚴肅的,不僅僅是“諧語而已”;其五,是多人表演而非“一人依弦索以唱”。正是從這五條標準出發(fā),所以王驥德認為“至元而始有戲劇”。晚清的王國維,對中國戲劇的產(chǎn)生和成熟做過考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標準。在《戲曲考原》中他認為:“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這里,突出了歌舞的重要性。但以歌舞演故事的,并不一定都是戲曲。于是在《宋元戲曲考》中,王國維又進行了補充和修正:“必合言語、動作、歌曲以演一故事,而后戲曲之意義始全”。從這一定義出發(fā),他同樣認為直到元雜劇面世,“我中國之真戲曲出焉”;而此前,“我國戲劇,漢魏以來,與百戲合,至唐而分為歌舞戲及滑稽戲二種,宋時滑稽戲尤盛,又漸藉歌舞以緣飾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戲,不以歌舞為主,而以故事為主,至元雜劇出而體制遂定。南戲出而變化更多,于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王國維在這里所分析的其實是“戲劇”與“戲曲”的區(qū)別:“我國戲劇”的歷史很長,漢魏的百戲、唐宋的歌舞戲和滑稽戲均可稱之為“戲劇”,只有元雜劇出現(xiàn)之后才可稱之為“真戲曲”,其區(qū)分的標準有二:表演形式以歌舞為主,表現(xiàn)內(nèi)容以故事為主。

當然,“戲劇”與“戲曲”雖有區(qū)別,但又很難截然分開,將它們從整體上進行考察,其發(fā)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①萌芽期——先秦時代,《詩經(jīng)》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已有戲曲的因素。②形成期——漢唐時期,從漢代的角抵戲到唐代的《踏搖娘》,戲曲演唱的因素越來越濃。③發(fā)展期——宋金時期,“藉歌舞以緣飾故事”的歌舞戲為元雜劇的成熟奠定了基礎(chǔ)。④成熟期——元代時期,元雜劇為什么是成熟的“戲曲”?這主要體現(xiàn)在形式上,它采用北曲四大套數(shù)安排故事情節(jié),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jié)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很顯然,“套曲”在元雜劇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大致也是中國戲劇發(fā)展到元代為什么要更名為“戲曲”的原因。⑤繁榮期——明清時期。王國維說“南戲出而變化更多,于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這其實就是指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所謂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chǔ)上,與南方地區(qū)曲調(diào)結(jié)合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曲形式。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交代情節(jié),多是大團圓的結(jié)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于表現(xiàn)生活。元末明初,南戲開始興盛,經(jīng)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于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其題材來源于民間傳說,經(jīng)高明改編之后,完整地表現(xiàn)了一個故事,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尤為重要的是,南方地區(qū)的聲腔昆曲、高腔隨著南戲的發(fā)展跑遍全國,與北方的秦腔、梆子腔結(jié)合,成為中國戲曲必不可少的表現(xiàn)手段,并催生了地方戲曲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帶來了明清兩代中國戲曲數(shù)百年的繁榮昌盛。

因此,中國“戲曲”是中國“戲劇”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產(chǎn)物,要說中國戲劇的歷史可以有幾千年,中國戲曲的歷史則只有幾百年?;蛟S可以這樣說,中國戲劇在世界劇壇很難與別人相媲美——因為尚處在不成熟期,中國戲曲在世界劇壇則無人媲美——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戲曲”。

三、“戲劇”祁劇:產(chǎn)生與發(fā)展

同中國戲劇一樣,祁劇在成熟之前也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期。認為祁劇有九百年歷史的觀點,所依據(jù)的證據(jù)就是找到了推動祁劇“中興”的祖師——焦德侯爺。祁劇研究專家劉守鶴說祁劇“班里面敬的祖師爺是唐明皇,還有一位略次于祖師爺?shù)膸煚敚闶墙沟潞顮?。這又是一個神乎其神的神話:焦德不知是何朝何代的人,也不知是生于何鄉(xiāng)何土,子弟們只知道他是蔡邕的焦尾琴轉(zhuǎn)劫,說的是某年某月某時,祖師爺在天宮仙闕,心血來潮,掐指一算,知道是祁陽劇又遭了厄運,于是大發(fā)慈悲,特地親自拜訪蔡邕祖師,請他放焦尾琴下凡,使其中興祁陽劇”;焦尾琴“下凡之后,投生祁陽焦家,取名焦德,生而懂音律……無戲不能,無戲不精”,“后來天子宣召進京演戲,封了侯爵,替祁陽劇添了無窮光彩”。{7}焦德侯爺在劉守鶴筆下還是一個“神話”人物,但經(jīng)祁陽本地學者歐陽友徽的多方查證,“神話”變成了“歷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載:‘焦德,北宋宣和時藝人,隸鈞天樂部,擅長諷喻??磥沓獞虻慕沟率菍嵱衅淙?,而且是宋徽宗駕下封了侯爵的弄臣,聲名顯赫”{8}。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則有更具體的記載:“宣和間,鈞天樂部焦德者,以諧謔被遇,時借以諷諫。一日,從幸禁苑,(上)指花竹草木以詢其名。德曰:‘皆芭蕉也。上詰之,乃曰:‘禁苑花竹,皆取于四方,在途甚遠,巴至上林,則已焦矣。上大笑?!彼位兆谙矚g奇花異石,到各地搜刮“花石綱”,鬧得民怨鼎沸,焦德對此予以諷諫,說明他確實“擅長諷喻”。

應該說周輝的記載是可信的,因為宋代的野史筆記有多處提到焦德的“諷喻”,他不僅“諷諫”宋徽宗,還敢諷刺奸佞權(quán)臣楊戩、蔡京。宋徽宗的宣和年號是從1119年 到1125年,僅使用了七年。但宣和年間所發(fā)生的事,對中國的歷史特別是文學藝術(shù)卻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宣和遺事”被野史筆記、文藝作品一再提起和演繹,這大致是因為宋徽宗的政治才能等于零,藝術(shù)才能卻是蓋世絕倫,對中國藝術(shù)的影響也是功高蓋世,確實很值得藝術(shù)界反復說道,譬如祁劇,也應該感謝宋徽宗通過封賜焦德而“替祁陽劇添了無窮光彩”。從焦德到現(xiàn)在,祁陽劇足足走過了九百年的歷程。

從焦德開始,祁劇找到了一個確定點,有了確定的歷史。但祁劇顯然不止九百年,因為焦德的功績只在“中興”,不是“開創(chuàng)”——祁劇的歷史還可以追溯更遠。所以,劉守鶴說:“比較接近歷史的說法,是說祁陽劇起于唐代,盛于宋代。祁陽班中,分戲文為昆曲和唐戲兩種”;“唐戲為何不稱漢戲?為何不稱宋戲或明戲?顧名思義,祁陽劇的起源不能不說與唐明皇有關(guān)”{9}。劉守鶴的《祁陽劇》一文,是通過對祁劇老藝人的采訪調(diào)查寫成的,他是新田人,對祁陽話的語音不一定分辨得很清楚,他所謂的“唐戲”,應該是指“彈腔”;他認為京劇聲腔“亂彈”的“彈字或者是唐字之訛”,恰好證明是他自己弄顛倒了,把“彈”聽成了“唐”,然后再把“彈腔”附會為“唐戲”。但他說“祁陽劇起于唐代,盛于宋代”,確實是“比較接近歷史的”。

“比較接近歷史”也就意味著不能“完全接近歷史”,如果說中國戲劇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屈原的《九歌》,祁陽劇當然更可以追溯到《九歌》。這首先是因為《九歌》本就是收集楚南民歌改編而成的,其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篇什,顯然與舜帝南巡“崩葬九嶷”相關(guān),而祁陽地處九嶷山的邊緣,不可能不受到影響;其次是因為祁陽一直流傳著一種與《九歌》對唱表演形式相類似的儺戲——“出土地臉子”。歐陽友徽認為:“祁陽的‘出土地臉子是未經(jīng)屈原改編的、原始的祭祀‘楚辭的孑遺,這種已經(jīng)具備多種因素的楚地祭祀表演的出現(xiàn),遠在屈原《九歌》之先。因此,祁陽儺面祭祀表演,就是祁劇最初的形態(tài)”{10}。這樣一來,祁劇產(chǎn)生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祭神歌舞,因而也就有了幾千年歷史。

四、“戲曲”祁劇:成熟與輝煌

中國戲曲真可謂是“大器晚成”,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到了元雜劇,因為使用了“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戲劇”發(fā)展進入到“戲曲”時代,才算是成熟了。祁劇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它的成熟也是以“套曲”的使用——弋陽腔的引進為標志的。

弋陽腔是什么時候傳入祁陽的?具體的時間已很難考證,但大致是與“江西填湖”事件有關(guān),明代初年,大量江西人移居湖南,為弋陽腔的傳入準備了條件?!赌窟B傳》為弋陽腔最早的劇目,祁劇藝人稱《目連傳》為祁劇之祖,這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祁劇最早的聲腔是弋陽腔;二是祁劇藝人也自認為祁劇誕生于弋陽腔傳入之后,這也就是作為“戲曲”的祁劇所誕生的年代。后來,弋陽腔與祁陽本地豐富的民間小調(diào)相結(jié)合,逐漸地方化,形成了祁陽一帶的高腔。明朝萬歷年間,昆山腔風靡全國,祁劇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劇目。清康熙以后,又先后融會徽調(diào)、漢調(diào)和秦腔而形成彈腔(南北路)。到了清乾隆年間,祁劇發(fā)展成為高腔、昆腔、彈腔三腔鼎立而以彈腔為主的多聲腔劇種。

為什么要將弋陽腔的傳入視為祁劇之祖?這是因為唱腔是戲曲的靈魂,一個劇種的生存與流行,主要取決于其唱腔能否為當?shù)匕傩账矏?。劉守鶴說:“唐戲總是以唱為第一義,做——表情為第二義?!眥11}以前老百姓稱戲曲藝人為“唱戲的”,而不說是“演戲的”。這也說明了“戲曲與其他舞臺藝術(shù)乃至影視藝術(shù)不同,它不是以情節(jié)和形體為主要審美對象,因為它有其他藝術(shù)所沒有的一種表現(xiàn)手段,那就是程式,尤其是‘唱腔。戲曲的觀賞中,情節(jié)和形象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但其唱腔卻可以盛傳不衰?!母飼r的所謂革命樣板戲今天已成為一種特定的歷史,但那些劇目中的典型唱段仍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魅力,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戲曲只有在頻繁的演出中才能贏得最廣泛最忠實的觀眾,而觀眾也只能在反復的觀賞中才能體味戲曲的真諦”{12}。戲曲的唱腔是如此重要,用好了唱腔也就為戲曲的流行和發(fā)展打好了基礎(chǔ)。祁劇的高腔、昆腔和彈腔融會了南北多種聲腔,可以為全國各地的百姓所接受,這就為祁劇走向全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梅蘭芳說:“祁陽弟子滿天下?!惫粽f:“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yōu)秀劇種。”這不是虛夸,祁劇演遍全國,確實創(chuàng)造了幾百年的輝煌。首先是在省內(nèi),祁劇占領(lǐng)了大半個湖南,永州、郴州、邵陽、衡陽、長沙,都曾有祁劇團。其次是在省外,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往東,進入江西、福建;往南,進入廣東、廣西;往西,進入黔東、滇東;往北,跟隨左宗棠部隊的腳步,走遍陜西、甘肅、新疆。民國十四年(1925),祁劇藝人李玉亮帶著祁劇班與桂劇藝人聯(lián)袂遠征港澳,祁陽鄉(xiāng)音一度唱響外埠洋場。新中國成立后,祁劇曾先后4次進京匯演,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一致好評。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永州、邵陽、衡陽、郴州一帶,每逢紅白喜事和傳統(tǒng)佳節(jié),大家都要請來祁劇班子,唱上好幾天。過年的時候,有些地方甚至一唱就是一個來月,引來方圓一二十里的人前來觀看。當時,活躍在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大小戲班不計其數(shù),就連縣級以上的正規(guī)祁劇團全省也有將近30個。一些有名的劇目如《昭君出塞》《孟麗君》《鬧嚴府》《牛皋毀旨》《訪賢記》《包公坐監(jiān)》等,連普通老百姓也能唱上幾段,可見祁劇的普及程度之高。能創(chuàng)造如此輝煌的業(yè)績,除京劇外恐怕再難找到第二個劇種。因此,祁劇可以當之無愧地“全國名列第二”。

要而言之,中國戲曲是因為使用了“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之后才發(fā)展成熟并走向輝煌的,祁劇則是在引進弋陽腔之后才發(fā)展成熟并創(chuàng)造輝煌的——這就是“戲曲”與“戲劇”的差別。只要認識了這種差別,就無需再花時間和精力來討論祁劇歷史是九百年還是五百年的問題;同樣,中國戲劇也無需糾纏究竟產(chǎn)生于什么時代的問題。需要花時間和精力來共同關(guān)注的首要問題是:祁劇乃至中國戲曲在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如何才能再創(chuàng)它的輝煌?

注釋:

{1}任半塘:《唐戲弄》下冊,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420、444頁。

{2}董每戡:《說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86-87頁。

{3}聞一多:《什么是九歌》,《聞一多全集》第1卷,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版,第268、277頁。

{4}唐湜:《民族戲曲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頁。

{5}轉(zhuǎn)錄自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頁。

{6}王馗:《戲曲之道——談中國戲曲藝術(shù)的體系與理想》,《新華文摘》2018年第5期。

{7}{9}{11}劉守鶴:《祁陽劇》,《劇學》1934年第3期。

{8}{10}歐陽友徽:《永州祁劇》,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頁、第7頁。

{12}胡健國:《被歷史遺忘的輝煌——論祁劇的藝術(shù)特色》,見《祁劇研究文集》,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頁。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

責任編輯??? 孫? 嬋

猜你喜歡
唱腔戲曲戲劇
有趣的戲劇課
快樂語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任派”唱腔——憶任哲中
當代陜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經(jīng)典唱腔 適才做了一個甜滋滋的夢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金橋(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優(yōu)秀唱腔《徽匠神韻》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小戲唱腔之“體” 略說
戲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30
东乌| 泰安市| 樟树市| 句容市| 梅河口市| 丹东市| 庆安县| 克山县| 克拉玛依市| 新竹县| 襄城县| 遵义市| 丰县| 万宁市| 和硕县| 太仓市| 蚌埠市| 阜南县| 禹州市| 绥芬河市| 友谊县| 台东市| 阿勒泰市| 锦屏县| 沁阳市| 呼伦贝尔市| 运城市| 惠水县| 松江区| 孟村| 闽侯县| 马尔康县| 和林格尔县| 合肥市| 海南省| 丹凤县| 启东市| 商城县| 黔江区| 昭觉县| 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