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詩”和“經(jīng)”兩方面去解讀《關雎》中的文化內涵、思想內涵以及精神內涵。
關鍵詞:《關雎》 《詩經(jīng)》 內涵
對于《關雎》,筆者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但是它其中蘊含的內涵直到如今也別有一番韻味。《關雎》作為《詩經(jīng)》的開篇膾炙人口,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關雎》這首詩不同的學者對其意義的解析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下文筆者從“詩”和“經(jīng)”出發(fā)去解讀這首《關雎》。
一、“詩”和“經(jīng)”釋義
對于“詩”的釋義,分為兩種:第一,“詩”是一種文學體裁,“詩”中可以抒發(fā)文人騷客的情感,可以表達文學大家的思想,亦可以反映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第二,《詩經(jīng)》的簡稱。
而“經(jīng)”指的是儒家經(jīng)典思想。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結晶,溯源“仁愛”“兼濟天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就是儒家思想,當然儒家思想遠不止以上兩類。
二、從“詩”的角度解讀《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筆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贝嗽娮鳛椤对娊?jīng)》的開篇,采用了“興”的表現(xiàn)手法,講述的是“君子”追求“淑女”的愛情故事。
(一)從“詩”的角度解析“雎鳩”
“雎鳩”又稱王鴡,是一種象征愛情的鳥,雎鳥在愛情當中相向和鳴,相互依戀,是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征?!蛾P雎》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關于相互和鳴的愛情故事的書寫,這也是“興”的表現(xiàn)手法,與《關雎》的第一句相互呼應,作者將向往美好愛情的情感通過“雎鳩”抒發(fā)出來,更加具體、形象。
(二)以“詩”的角度解析“荇菜”
“荇菜”一詞在《關雎》中出現(xiàn)多次,“荇菜”在《關雎》中的實際意思是一種水生植物,但是它的蘊含意義是“君子”和“淑女”之間的溝通交流的媒介,同時也是鑒證“君子”追求“淑女”愛情故事的“記錄本”。
(三)從“詩”的角度解析《關雎》
《關雎》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興”,其中也有詩歌所具備的基礎。首先,有押韻,如前四局的韻腳是“iu”,韻腳作為“詩詞歌賦”中必須考慮的一點,可以讓詩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膾炙人口。其次,有意境,通過本詩的描寫,讀者很輕松地就可以進入到作者的意境之中,從而帶著作者的情感去體會“愛情之樂——鐘鼓樂之”“愛情之相思——寤寐思服”,此詩的意境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濃厚相宜”,無論是在河邊和鳴相叫的“雎鳩”、還是淑女河上采摘“荇菜”、抑或是“君子”為了追求“淑女”的聲樂唱奏,都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行為,可以通過五者之間的相互映襯,讓這些景色營造出來的意境別具一格,“平凡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蕩讀者的內心;再次,有情感,一首“詩”沒有情感是沒有靈魂的,就拿“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來講,如果沒有情感,我們想到更多的是“狂妄”,從而不能理解李白心中對朝堂的厭倦之情,而《關雎》一詩,如果沒有情感與意境的相互映照,就顯得這首詩毫無生氣,就是對自然事物和日常器樂的描寫,但是帶著作者的情感去讀這首詩,又會有不同的體驗,讀者興許會感悟到追求美好愛情的快樂,也可能會體驗到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四)從“詩”的角度分析作者筆下的意境和情感
《關雎》的意境和情感,在上文中也說到了,但是從“詩”的角度去解析更具韻味?!蛾P雎》的意境描繪很簡單,即在追求“淑女”的過程中主人翁的所思所見所想所做,通過各種景色之間的交相呼應讓《關雎》的意境明朗、清晰、易懂?!蛾P雎》的情感其實很簡單,就是主人翁對“淑女”一見傾心,見則喜不見則憂,以及最后得到“夢寐以求”的愛情之后在親朋好友當中“鼓樂吹笙”。
三、從“經(jīng)”的角度解讀《關雎》
(一)從“經(jīng)”的角度解析“君子”“淑女”
《關雎》一詩堪稱夫婦之德的典范,在《關雎》詩中出現(xiàn)的“君子”是一種美德的象征,在追求自己喜好的時候沒有越矩,沒有越規(guī),通過主人翁自我的高貴德行打動“淑女”的芳心,誠如“君子顏如玉,陌上世無雙”,是地位和德行的象征;《關雎》中出現(xiàn)的“淑女”亦是一種美德的象征,在“君子”追求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德行之善”,同樣地也擁有當時的女性之美,誠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從“經(jīng)”的角度分析,他們作為單一的個體,是高貴品格的一種象征;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則體現(xiàn)了當時的一種婚姻理念。
(二)從“經(jīng)”的角度解析“荇菜”
前文中提到,從“詩”的角度解析“荇菜”是一種媒介,但是從“經(jīng)”的角度出發(fā),“荇菜”更多的是一種“規(guī)矩”“規(guī)則”。愛情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猶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般,不能越過規(guī)矩,要通過合理的手段去得到自己的愛好之事物,他們之間的愛情始終沒有越過“荇菜”這條紅線。直到后來“君子”追求,“淑女”應和之后,“荇菜”亦是規(guī)矩,是當時的婚姻理念,“君子”無論是追求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都沒有越規(guī),從“君子好逑”和“輾轉反側”就可以看出“君子”愛得很守規(guī)矩,沒有“攀墻折柳”的惡行,更多的是一種愛戀的情感體現(xiàn)。而“淑女”雖然沒有什么具體描寫,但是從后面的“琴瑟友之”和“鐘鼓樂之”可以看出來“淑女”愛得很克制。
(三)《關雎》中蘊含的儒家經(jīng)典思想
《關雎》一詩蘊含了儒家經(jīng)典思想,其中“中庸”體現(xiàn)得較為充分。從此詩“君子”追求“淑女”的描寫中,沒有出現(xiàn)直接的身體接觸,“中庸”思想即不越軌,中規(guī)中矩,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追求自己的所愛,誠如“君子”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規(guī)則范圍之內的。再者就是“道德”體現(xiàn),翻開歷史這本書,對于如今思想最為直接的理解就是“仁”“義”“道德”,《關雎》一詩中的“道德”觀念更多的是基于當時愛情觀念之上的,和現(xiàn)在大多情況一樣,在喜歡的事物面前,往往是男子先開口表達,而此詩亦是如此,這也體現(xiàn)了當時“道德”婚姻觀念中男方是占據(jù)主動的,相應地在詩中也有具體的描述,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當?shù)玫绞缗膼?,在親朋好友之間彈琴吹瑟,為使“淑女”開心,“君子”敲鼓取悅。此外,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的“禮”,在儒家思想中“禮”泛指政治和倫理,《關雎》一詩中“君子”和“淑女”之間的愛戀之理、婚姻之理都有明確的體現(xiàn),在本詩之中表達的是以明確的婚姻為目的而展開的,也以美好的婚姻收場,不是一段癡男怨女的愛情邂逅、一時的激情,而是長長久久地一起生活,是一種責任的體現(xiàn),同樣,他們之間的愛很節(jié)制,通過全篇細讀,不論是“傾心一笑的相思”,還是“得到愛情的喜悅”,都是“禮”的體現(xiàn)。
四、結語
綜上所述,《關雎》這首詩一直以來都是備受文人青睞的作品,不管從哪方面去解析這首詩都存在很大的爭議,本文筆者通過“詩”和“經(jīng)”去解讀這首《關雎》,旨在多角度、多層面地去研討《關雎》。
參考文獻:
[1]劉毓慶.關于《詩經(jīng)·關雎》篇的雎鳩喻意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2):71-80.
[2]劉信芳.《詩論》所評“童而偕”之詩研究[J].齊魯學刊,2003(06):95-100.
[3]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周南 關雎》詩篇的詞語辨義”(項目編號:KY2019—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紅,女,碩士研究生,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課部,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