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郵電大學教授 劉頌
在過去,幾乎所有的人家里都有一個老物件——撓撓,材料或竹或木,富裕人家則用玉制成。撓撓有著長長的柄,柄的一端是似人手形狀的5 個勾起的小爪。撓撓的出現(xiàn)很有趣,當一個人后背癢癢,想要抓撓,又苦于手臂短而夠不著,這個時候就需要請他人幫忙。而這個他人,如果是陌生人則多有尷尬;如果是家人,則時有或拒絕、或拖延、或敷衍現(xiàn)象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撓撓就非常重要了,它可以讓我們徹底擺脫“求人”之困,憑借自己的力量痛痛快快、酣暢淋漓地撓一場,正因為如此,撓撓便有了一個響當當、硬邦邦的綽號“不求人”,在人們心里,“不求人”就是硬氣!這多少反映了在求助這件事上的社會心態(tài)。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求助呢?其實老年人在這件事情上也很糾結(jié)。
比如王大爺和李大媽就持不同態(tài)度。王大爺是典型的“常求人”,生活中但凡遇到一丁點兒讓他感到困難的事情,就立即開口求助于他人,老伴幫不了就打電話喊兒女,兒女不能及時趕到就跑去找社區(qū),反正不找到人幫他來解決問題絕不罷休,經(jīng)常掛在王大爺嘴邊上的話就是“我老了,什么都做不了了,不找人幫忙怎么行呢?”與王大爺相反,李大媽則是典型的“不求人”,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也要盡力去做,老伴因為家務事總也插不上手,大部分時間在公園玩牌,面對兒女“有什么要我們做的嗎”的詢問,李大媽的回答始終是“沒有”。這倒不是因為她特別能干,而是在她看來,求助是弱者的表現(xiàn),她不愿意成為弱者。
求助,就是弱者嗎?
心理學認為,求助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一種方式,作為本質(zhì)為“社會人”的人,不可能脫離他人獨自生存,每一個人都需要他人。這就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著知識、經(jīng)驗、能力的局限性,沒有人是萬能的神。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事可以憑借一己之力獨自完成,有的事需要他人相助才能完成,還有的事自己根本無法獨自承擔,必須交給他人去做才能實現(xiàn),求助于他人是人生的一項內(nèi)容,也是一種正常的社會行為。沒有對錯之別,沒有強弱之分。當一個人在遇到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完成的事情、無法克服的困難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向他人發(fā)出希望得到支持和幫助的尋求,絕非弱者表現(xiàn)。
尤其是生理和心理處于衰退階段的老年人,力不從心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比如,有這樣一對80多歲的老年夫妻。一天,清晨起來做早餐時,發(fā)現(xiàn)煤氣罐里面的煤氣用完了,便打電話請煤氣公司送新取舊,一會兒煤氣公司送來了新罐,接好管道,便回去了。至此,問題似乎圓滿解決了,但這對老夫妻卻因手上的力氣不夠,擰不開閥門,無奈之下,只得再求助鄰居小伙,這才順利地吃上了飯。這樣的求助行為就是老年人的正常求助。
對于諸如此類的求助,心理學認為,不僅不能說明老年人是弱者,恰恰相反,說明老年人是強者,在他們身上有一種特殊的堅強,具有智慧的堅強,自信的堅強,內(nèi)心坦蕩的堅強。
因為這對老夫妻了解自己能力上的局限性,不自卑,不退縮,不放棄,樂觀向上,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并清楚地知道調(diào)動什么樣的社會資源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調(diào)動社會資源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利用尋求到的社會資源幫助自己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實現(xiàn)自己所要達成的目的,這不是智者和強者還能是什么?相反,如果他們在發(fā)現(xiàn)家中煤氣罐沒氣了之后死撐硬扛,咬緊牙關不求人,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軟弱和不自信。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在面臨一系列難度不同的任務時,如果偏偏選擇了一個自己無法完成的高難度的任務,這種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的他其實是在心理上為即將到來的失敗預設自我解脫的借口。所以,老年人在遇到困難時完全可以求助于他人,也應該求助于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在求助問題上,不要像王大爺那樣完全用“他助”代替自己的努力,不能在求助時放棄自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他人所能提供的只是幫助,不能替代自己的生活,如果萬事都希望別人替自己完成,其實就是對自己生命的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