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楷
(閩南師范大學,福建 漳州 363005)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英語學習現(xiàn)狀廣為人們詬病[1]。從學生角度來看,大多數(shù)人學習英語并不是出于自身興趣,而是要么出于社會需要,要么為了通過考試,而這也導致大多數(shù)人處在“消極學習”的狀態(tài)——“老師說什么,就記什么,老師沒說的就不是重點,就不需要在意”。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到時間以及課時數(shù)量的限制,老師對詞匯的講解無法深入其中,粗淺地講解一下中文意思以及固定搭配,就算完成詞匯教學任務。但實際上詞匯教學也應該注重學生的輸出,即怎樣靈活地使用單詞。
何為消極詞匯學習,在此以網(wǎng)絡課程為例子。市面上大多數(shù)輔導班打出的旗號是“幾天帶你速成英語四級詞匯”“幾天帶你搞定萬詞”等一系列“詞匯速成”網(wǎng)課。筆者也有聽過此類網(wǎng)課,一節(jié)課下來懂得使用詞根、詞綴拆解單詞意思,在記憶“對等”單詞時起到一定的輔助記憶作用。例如internationalization這個詞,一共有20個字母。如果按照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方法去記憶此單詞,時間需要花費更多。但是通過詞根拆解,inter表示相互之間,nation表示國家,ize表示“…化”,tion表示名詞后綴。通過詞根詞綴串聯(lián)起來,表示“國家之間相互聯(lián)系,最終成為了‘國際化’”。詞根詞綴的確很好地幫助學習者理解、記憶這類“對等”單詞。但中英文里只有38%的單詞完全對應[2]。因此想要通過詞根詞綴的方式透徹理解英文單詞(不僅了解詞義,并且能夠使用),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漢英無法對等,學習者往往會避免使用此類的英語單詞,從而造成“啞巴英語”。以單詞“complicity”為例,通過詞根拆解為com、plic、ity,“com”表示“共同”,“plic”表示復雜、糾纏,“ity”為名詞后綴。通過隱喻的手法,的確可以將本詞意思以及詞根聯(lián)系到一起,暫且不提隱喻過程的復雜性,此單詞的意思就迷惑了許多英語學習者: complicity在翻譯詞典中表示“共謀,串通,共犯關系”,但由于其是名詞的緣故,學習者并不能很好的輸出。按照漢語的習慣表達為,他在這場謀殺中和她是共犯、他與別人串通謀害另一個人。在漢語思維里,“是共犯”“串通謀害”這類詞語都是動詞形式,鮮有以名詞形式出現(xiàn)。因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英語學習者在輸出過程中,考慮到語法層面因素,因此會避免諸如此類的單詞使用,而傾向于使用其動詞形式,但英語是靜態(tài)性語言,又與之沖突,因此學習者寫出的句子少了“英語的味道”。單詞“complicity”逐漸被學習者“淘汰”:學習者跟著老師走,老師不講使用的情景,自己也不會用,這個單詞就逐漸消失在學習者的眼里,從而讓之前費心費力學習單詞“complicity”的時間全部白費。
在詞匯學習中,語法和發(fā)音相當于全面了解一個人之前的基本要素,他的名字是什么、他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類比到單詞上來說,單詞的發(fā)音就像是人的名字。單詞的語法規(guī)則相當于了解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對于單詞發(fā)音來說,如果不了解單詞的發(fā)音,那么想要記住一個單詞難度可想而知。還是以complicity為例,我們當然可以一直重復c-o-m-p-l-i-c-i-t-y這一串字符,直到將其捻熟于心,但是效率卻并不高,更別說internationalization這樣的詞匯了。通過語音因素的拆分,我們可以根據(jù)讀音把其分為com、pli、city三個部分。以塊狀的方式,加以詞根詞綴的輔助,記憶單詞形狀的效率十分可觀。除此之外,學習者也需要了解詞語的詞性,通過詞性可以確定其在句子中扮演的成分,也就是弄清楚“他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同樣以complicity為例,中文解釋“串通”及其容易讓人認為是動詞。事實上,在英文中,其詞性是名詞。如果只根據(jù)表面意思“串通”而不了解其詞性,那么學習者很容易將其放在動詞的位置上從而造成誤用。
在學習中,由于學習者急功近利以及教師的不重視,學習者無法很好地把握詞匯意思,由于語境缺乏,只能通過學習者母語語境進行補缺[3],進而產(chǎn)生了讓人尷尬的語言表達。而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有效背誦例句,這指的是在背書過程中,將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這個句子中。何為投入?投入指的是不僅要理解句中詞語的含義,更重要的是問問自己在什么情況下用這些詞語。同時,可以通過“身臨其境”的方式想象自己處在這么一個環(huán)境中,從而在眼前浮現(xiàn)出一種圖像。同時根據(jù)研究表明,人腦對于圖像的記憶明顯優(yōu)于對于文字的記憶。因此如果學習者可以通過圖像的記憶或者腦中聯(lián)想出的畫面記住單詞,那么他們在“輸出”,也就是表達的過程中將會極大地提高效率。英語初學者最熟悉的對話莫過于“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and you?”為什么學習者可以脫口而出這句話呢?首先是學習者了解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也就是“我很好”),在不斷的機械性操練過程中,學習者了解到在這樣的語境中他們要回答“Fine,thank you.”,也就是達到了前文說的第一點的要求,理解句子的含義。但是如果將問句換成“How do you feel now?”或是“What’s your feeling?”,學習者也許并不能脫口而出“Fine,thank you.”。這是因為學習者對這類句子在操練過程中比較少見,而且對于答句適用情況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從而導致了學習者在課堂上可以流利自如地說英語,而到現(xiàn)實中卻變成“啞巴英語”。如果學習者可以了解到“Fine,thank you.”的適用情況是用來回答自己身體狀況,那么在類似的對話中,學習者就會減少不知如何回答的可能性,從而達到舉一反三,靈活使用英語的境界。除此之外,英語學習者在背誦、理解句子的過程中,也加強了對于語法的認識。例如,“He was suspected of complicity in her murder.” “She did not suspect him of complicity with his brother.”通過提供的例句,讀者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名詞詞性的complicity與介詞放在一起,從而推導出介詞后面可以連接名詞。雖然從表層來說,似乎只記住了一個句子,但是其背后蘊含的語法規(guī)則也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為學習者所接受,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良好效果。
學生剛開始背誦時,一般是用比較平緩、生硬的語氣來記憶句子。因為在學習者記憶句子時,將整個句子復述出來是他們的首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以犧牲了句子中所富有的情感為代價。句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傳情達意,學習者了解到“意”后再加上“情”,更能加深學習者對本單詞具體使用情景的理解。這一點對輸入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通過英語地區(qū)母語人士的原音輸入,以及配上其語音語調(diào)的特征,在輸入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說話者的情感態(tài)度——句子用了怎樣的語調(diào)來表達情感。如此一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第一,在接觸了大量的例子以及結(jié)合其自身生活實際,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習者會加強對于非母語的情感發(fā)音特點的理解,從而使他們無需花費額外的時間進行學習。第二,在原音輸入的過程中,學習者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用英語如何表達情感態(tài)度的規(guī)律,還可以通過已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解決未知的問題。在對句子情感態(tài)度有一定的理解后,學習者再通過自身的模仿,甚至是通過role play的方式,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句子生動還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口語水平。
生活中,雖然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6700萬~1.3億,但是粵語歌曲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聽到。雖然接觸粵語比較少,但是由于粵語歌曲表達情感豐富,朗朗上口。我們雖然可能并不了解歌曲里的具體意思,但是由于不斷的重復以及情感的體驗,從而使我們一聽到旋律就可以哼出一些調(diào)子。但是,我們?nèi)匀粺o法積極地使用他們——因為我們很少考慮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怎么樣去使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即使對一個詞非常熟悉,但最重要的仍然是要思考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這為我們從消極詞匯轉(zhuǎn)變?yōu)榉e極詞匯搭建了橋梁。
在現(xiàn)代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詞匯學習僅僅停留在“知道中文就算掌握了這個單詞”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這不僅是由于課時的緊張、教育機構(gòu)“忽悠”學生“速成英語單詞”,還包括學生自身無法發(fā)現(xiàn)行之有效的英語詞匯學習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英語詞匯學習不能陷入上述誤區(qū),這不僅要通過大量的輸入,并且還需要通過有效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地輸出詞匯,將輸入轉(zhuǎn)化為有效的輸出。同時,學習者自己也要擺正心態(tài),學習一門語言相當于學習一種技能,鮮有人第一天下水,第二天就會游泳。針對此類現(xiàn)象,本文提出從三個方面來解決詞匯學習問題:首先,在了解單詞發(fā)音及其語法成分的基礎上對單詞有整體的把握,再通過深入研究例句來加強對詞匯的認識,這包括熟讀背誦例句、理解詞匯所在例句的整體含義,最后根據(jù)學習者自身對句子的理解,再通過原音輸入,以了解其情感內(nèi)涵,并模仿原句,從而讓其了解“什么時候輸出這句話”。在這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有效地將英語的“消極詞匯”向“積極詞匯”轉(zhuǎn)變,從而達到高效學習詞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