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振興
(甘肅省岷縣人民法院,甘肅 岷縣 748400)
人民司法,司法為民。便民利民和從源頭化解矛盾糾紛一直是各級人民法院追求的價值目標。巡回審判司法工作機制為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奠定了堅實基礎。G 省M 縣位于大西北深度貧困地區(qū),山大溝深、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人口素質偏低,且有回族、藏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裕固族和滿族等多民族聚集,全縣有貧困村150 個,貧困人口1.95萬戶7.39 萬人,貧困發(fā)生率16.56%,法律意識的低下制約著貧困人口的脫貧步伐。本文以G 省M 縣基層人民法院巡回審判為例,以面談、發(fā)放問卷調查表等形式對一線司法工作人員、調解人員及轄區(qū)群眾進行調研,了解他們的司法需求和認知習慣,分析巡回審判模式的優(yōu)劣,以期更好地為開展該項工作助力。
民族貧困地區(qū)路途偏遠,大部分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高,人口素質較低,農(nóng)民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再加上法律的程序性要求,一件案件的審理往往需要當事人多次反復來回到法院奔波,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部分民眾有嚴重的厭訴心理,司法公信力不高。采取巡回審判的方式審理案件,把法庭搬到田間地頭,讓司法上門服務,充分體現(xiàn)了司法為民和以人為本的思想,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新期待。長期以來的司法實踐,從最初的送法下鄉(xiāng)到現(xiàn)階段的進村入戶巡回審理案件,其本質是一致的。從家庭瑣事、鄰里糾紛到經(jīng)濟矛盾的調處,巡回審判機制通過高效便捷的案件審理機制,將法庭開到地頭、搬入農(nóng)家,讓當事人雙方面對親朋好友陳述事由、明辨是非,以此樹立公平公正意識,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行普法教育,這也是新時代為民司法的基本體現(xiàn),真正做到“法官多跑腿,群眾少走路”的人性化司法服務。[2]開展巡回審判,讓人民群眾直接感知司法正義,讓司法程序公開透明,才能更好地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目標。[3]
從現(xiàn)狀看,由于西部民族地區(qū)農(nóng)村人們法律意識普遍比較淡薄,證據(jù)意識缺乏,而隨著信息渠道的暢通,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矛盾糾紛的頻發(fā),廣大人民群眾不斷萌發(fā)的規(guī)則意識和切身利益的維護需要,使他們對司法的需求變得比任何時期都強烈。但他們法律素養(yǎng)缺乏,并不具備足夠的訴訟能力,無法收集相關證據(jù)材料,這就需要法官釋法明理,主導庭審和主動查清案件事實,法官要充分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依職權積極主動去調查、去調解、去裁判,最終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巡回審判補充了被動司法的不足。據(jù)調研,M 縣人民群眾高度認可巡回審判的價值,非常歡迎巡回審
表1 M縣人民群眾對巡回審判的歡迎程度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類型逐漸增多,已從傳統(tǒng)的離婚糾紛、贍養(yǎng)撫養(yǎng)糾紛、相鄰關系等人身關系糾紛轉變?yōu)橐越煌ㄕ厥?、民間借貸、買賣合同等經(jīng)濟糾紛為主,人們對司法的渴求更加強烈。加之基層調解組織運行機制的“癱瘓”,立案登記制的實行,訴訟成為糾紛化解的最后一道防線。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新的要求,需要實質公平和程序正義的雙重保證,巡回審判機制成為定紛止爭的優(yōu)先有效模式。巡回審判立足于本地實際,通過司法服務上門,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及時解決人民群眾面對的法律問題,這種公正透明、高效的解紛機制能高效化解鄰里之間、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糾紛,為推進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巡回審判可以讓人民群眾以最小的成本在家門口享受法律服務,維護個人合法權利,化解矛盾。只有加強巡回審判機制建設,將巡回審判作為普法宣傳的平臺,切實提高民眾法治素養(yǎng)。[5]不斷擴大法治宣傳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全面普法宣傳教育,才能提升人民法院在老百姓心目中形象和地位,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讓人民群眾相信法律,敢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巡回審判能實現(xiàn)送法下鄉(xiāng),讓司法上門服務,運用村規(guī)民約、公序良俗等風俗習慣以調解的方式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同時進行法治宣傳,普及法律知識,維護社會的繁榮穩(wěn)定。
M 縣人民法院在巡回審判實踐中,制定了巡回審判實施細則,購置了60 余萬元的專業(yè)巡回審判車輛,車內配備了現(xiàn)代化的審判設備,設立了固定的巡回審判團隊,聘任了村級聯(lián)絡員和人民調解員,開展預約上門立案、上門審案、進行法治宣傳和案件回訪等司法便民服務,但受制于案多人少、本縣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人口素質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實際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
巡回審判的出發(fā)點就是便民、利民及法治宣傳,但現(xiàn)有的巡回審判僅僅是審一件案件、照幾張相片便草草了事,復雜的訴訟程序仍需當事人多次到庭,便民功能沒有完全發(fā)揮。在審判過程中,巡回審理無法避免嘈雜的庭審環(huán)境,使法治宣傳和教育成為形式。尤其是立案登記制實施后,M 縣人民法院收案數(shù)量激增,受巡回審判耗時耗力、案多人少、績效考核壓力和司法人員的認識水平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以及快審、快結案件的需要,M 縣人民法院巡回審判案件數(shù)量徘徊不前。經(jīng)統(tǒng)計,2017年M 縣人民法院審結各類案件共4825 件,巡回審判案件16 件,占全部案件的0.33%;2018年M 縣人民法院審結各類案件共7194 件,巡回審判案件23 件,占全部案件的0.32%;2019年M 縣人民法院審結各類案件共7689 件,巡回審判案件32 件,占全部案件的0.42%。三年來,M 縣人民法院巡回審判案件數(shù)量占比增長幅度一直徘徊不前,本應發(fā)揮最大作用的六個基層人民法庭巡回審判案件的數(shù)量也不容樂觀,數(shù)量較少,甚至部分審判時是因新聞宣傳和績效考核的需要,存在“形式巡回審判”的問題。
相對而言,巡回法庭審理的案件訴訟標的額較小,或者是雞毛蒜皮的鄰里瑣碎小事,但巡回審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較大。巡回審判節(jié)省了當事人訴訟成本的同時卻增加了司法成本。尤其是M 縣人民法院位于西部貧困地區(qū),經(jīng)濟條件較為落后,經(jīng)費以及物資配置依靠國家轉移支付。巡回審判的司法收益和人民群眾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上級部門不會因為巡回審判的需要而增加經(jīng)費預算,不斷激增的案件總量又加劇了經(jīng)費緊張的局面。人財物的不足和配備不到位,使得司法人員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存在應付了事的情況。
在民族地區(qū),為了及時調處矛盾糾紛,雙語法官就顯得尤其重要。受行政編制的影響,加上司法改革員額制的要求,并非純藏族等多民族地區(qū)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造成了雙語法官的嚴重不足,通曉民族語言的法官少之又少,語言交流障礙使現(xiàn)場釋法明理難以有效開展,阻礙了巡回審理的順利進行,影響了巡回審判的實際效果。
法院主導的巡回審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等基層相關組織的參與。受傳統(tǒng)風俗習慣和老百姓長期以來的厭訴心理影響,發(fā)生糾紛后,人們一般會選擇去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反映情況,調解不成的,才起訴到法院。如果法院主動與基層組織溝通,就能及時了解矛盾的來龍去脈和雙方爭議焦點,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評判是非,及時化解矛盾。同時,巡回審判需要村級組織提供場地,進行訴訟引導,組織旁聽人員進行旁聽等。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M 縣人民法院與基層組織溝通不暢,聯(lián)動機制未確立,發(fā)生糾紛起訴到法院后,法院在巡回審判的過程中了解情況時,當?shù)鼗鶎咏M織往往反復推脫、缺乏有效配合,造成矛盾糾紛遲遲無法化解,不但浪費了司法資源,也削減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基礎設施的完善,交通的便利和“庭審直播”等新型方式的運用,使得部分司法人員認為巡回審判工作已失去了最初的“便民利民”“司法公開”“宣傳教育”的價值目標,再加上巡回審判改變了傳統(tǒng)被動裁判的審理方式,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司法供需之間的矛盾使工作人員缺乏積極開展巡回審判的主觀能動性,影響巡回審判工作的順利開展。
巡回審判活動以專業(yè)的審判車為載體,通過車輛進村入戶,在廣闊的田間地頭開展司法服務,工作人員有限,沒有固定的場所和缺少專業(yè)的安全防護設備,辦案人員所面臨的人身安全的潛在風險增大,不管是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還是訴訟參與人員,在巡回審判中都面臨過被案件當事人或其他有關人員的無端辱罵,甚至預謀傷害等安全風險行為,增加了審判風險。
受制于宣傳人員的文字水平、案件典型化程度不高、經(jīng)驗總結不到位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M 縣人民法院關于巡回審判宣傳報道級別基本以市、縣及自媒體宣傳為主,國家級、省部級層面的媒體宣傳文稿數(shù)量不多,社會宣傳廣度不夠,綜合宣傳材料較多,典型案例、調研報告報道少,經(jīng)驗總結不足,新聞宣傳無法滿足司法發(fā)展需求。
巡回審判工作機制的長期有效運轉,需要完善制度規(guī)范。應制定相關法律規(guī)范,從國家層面保證巡回審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鶎尤嗣穹ㄔ涸陂_展巡回審判中,應明確適用范圍,即矛盾沖突不大且有普遍教育意義的相鄰關系、家事糾紛、簡單侵權等民事案件,以及某個區(qū)域內頻發(fā)的個別典型案件或是當事人確有困難不方便訴訟的案件?;鶎尤嗣穹ㄔ禾崆爸贫ㄑ不貙徟杏媱潱云鸬健皩徖硪粋€,教育一片”的效果,保證巡回審判的良性運作,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司法服務。
司法機關要積極主動向當?shù)攸h委、政府部門以及上級組織協(xié)調溝通,積極爭取更多的專項經(jīng)費和人員編制,并在調整人員時適當進行傾斜,保證審判隊伍的充足。將善于做調解工作的資深法官配備到司法巡回一線,為推進巡回審判提供人才保障。[6]同時也能保證巡回審判的質量,提高法治宣傳教育效果。
開展巡回審判,進行普法宣傳教育是社會綜合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就需要與當?shù)卮迕裎瘑T會、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等機構建立協(xié)作聯(lián)動機制,主動邀請司法監(jiān)督員、社會調查員、人民陪審員等共同旁聽、參與訴訟,共同進行矛盾糾紛化解,以此達到“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的社會綜合治理目標。
如果說政治素質是法官素質的靈魂,那么業(yè)務素質便是法官素質的核心。在巡回法庭審理案件前,要制定明確的審判流程,辦案法官要預先充分了解案情以及當事人雙方之間的爭議焦點,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調查、調解以及無法調查調解合議后的當庭宣判、釋法答疑,讓民眾近距離聆聽審判的全過程,直接了解法院審理案件的整個流程,并通過當庭宣判及時了解處理結果。在具體司法實踐中,要對巡回審判的功能重新定位,對于其適用范圍、考評機制等重新進行布局、規(guī)劃,[7]完善工作流程和工作機制??茖W制定司法人員的考核評價體系,將巡回審判工作納入考評內容并適當傾斜,從而激發(fā)開展巡回審判的主動性。
案件回訪是了解審判效果,疏導民眾情緒,從源頭追蹤化解矛盾糾紛,提高群眾滿意度的根本舉措,也能及時對處于困境下的家庭給予適當?shù)乃痉ň戎?,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實現(xiàn)司法為民,同時,在回訪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宣傳,能提高大眾的法律意識和對司法的信任,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結合。
巡回審判將法庭開到了田間地頭,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但也將司法工作推到了矛盾糾紛一線。無法預見的情況嚴重威脅著當事人及司法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巡回審判應加大與司法警察大隊、公安部門的密切配合,制定健全的人身安全保障預案,有效應對突發(fā)事件。同時,要嚴厲打擊擾亂法庭秩序、妨害執(zhí)行公務和破壞訴訟的行為,切實保障司法工作人員和其他訴訟當事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維護司法公信和司法權威。
要加強巡回審判案件現(xiàn)場法治宣傳功能,不定期舉行巡回法庭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加強新聞宣傳稿件的集中推送,通過新聞宣傳引導社會大眾認識巡回審判的價值, 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同時,在民事審判活動中應充分發(fā)揮民俗習慣在解決民事糾紛中的作用,在當事人自愿的前提下,運用民俗習慣調解解決民事糾紛,既充分尊重了當事人的意愿,照顧了當事人的情感需求,同時也體現(xiàn)了司法的人文關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