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時代到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與渠道逐漸增多,傳播新聞資訊的手段也越來越豐富,不再局限于平面化文字傳播,而這對平面新聞媒體行業(yè)來說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若想在這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受眾,將新聞故事化是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傳遞好新聞資訊,弘揚新聞中所包含的新聞精神,傳遞正能量,以上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職責。那么在新形勢下該如何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方式,講好新聞故事,要把握“小”、“正”、“大”三項原則。
關鍵詞:新聞故事;小角度;正能量;大事件
引言
在西方新聞界對于一種最基本敘事文本的說法就是新聞故事,新聞是對最近發(fā)生或是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是一種特殊的敘事形式,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新聞報道與故事是可以相提并論的。近些年來,我國新聞資訊的傳遞方式在不斷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其中改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新聞的敘述風格越來越偏向于故事化,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來傳遞新聞,也稱為故事化新聞敘事。這種方式能夠打破常規(guī),以新聞事實為主體,采用場景描寫以及對話描寫,將新聞事件中的細節(jié)與情節(jié)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借用新聞中戲劇化因素來突出新聞事件的主題[1]。本文將通過小角度、正能量以及大事件三個方面入手,分析現(xiàn)階段新聞工作者應該如何講好新聞故事。
一、講好新聞故事從小角度入手
在進行新聞故事敘述的過程中,不一定非要選擇一個比較宏大的切入點來進行,這樣的敘述方式不貼近受眾的生活,會讓受眾在進行新聞閱覽時有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往往對于這種“不接地氣”的文章感到抵觸。因此,要講好新聞故事,既要把握好大的方向與方針政策,同時還要從受眾的實際生活中選擇角度切入。新聞故事的敘述要時刻關注受眾身邊的小事,關注其在生活或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同時新聞故事的另一層作用就是反映受眾的問題與疑惑,所以說對于受眾的民生要保持高度關注。除此之外,講好新聞故事還要注意幾個要素,比如故事的起因、變化過程以及最后的結(jié)果,這些方面都養(yǎng)向受眾傳遞清楚,在此基礎上呈現(xiàn)一個大的主題,于細微之處見真知。
人民網(wǎng)在2016年曾發(fā)表過一篇評論,是通過講述山東省招遠市一位拾荒老人劉盛蘭的故事,傳遞時代正能量。這位劉盛蘭老人在冬天去世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市民冒雪來到殯儀館送老人的最后一程,這是因為這位孤寡老人生前靠拾荒在二十多年間資助了一百多位貧困學子。這篇新聞所講述的故事就是百姓身邊所實實在在發(fā)生的一件事,作者選擇從這個小角度的切入想要帶給人們的是劉盛蘭老人身上的品質(zhì),是時代正能量的體現(xiàn)。
二、講好新聞故事弘揚正能量
新時期,新階段,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是不忘初心,宣揚時代主旋律,弘揚社會正能量。新聞報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人們消除思想中的不確定性,引導輿論方向,代表的是社會上的主流思潮。因此在講述新聞故事的過程中,這個故事所包含的主題精神也必須是正向的。在講述新聞故事弘揚正能量時,所選取的素材不一定是大事件,也可以從小事當中挖掘出其蘊含的精神特質(zhì),而且往往是發(fā)生在受眾身邊的故事能夠給受眾更深的感觸,越有親和力,更加貼近生活,更能吸引受眾關注,而且還能用最簡單的事情發(fā)揚最重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民族文化自信,讓受眾自覺地去向這些正能量靠攏,達到新聞宣傳的目的[2]。
在2020年疫情爆發(fā)以來,各地區(qū)醫(yī)護工作人員紛紛馳援武漢,而武漢自己也在靠自己的力量與新冠肺炎抗爭。在這三個月將近一百天的抗疫戰(zhàn)爭中,人民日報的記者連續(xù)36天在武漢金銀潭醫(yī)院抗議一線進行跟拍報道。在紀錄片中,既有奮斗在一線醫(yī)生們疲憊的身影,也有病人們與病毒頑強抗爭的狀態(tài),我們或許并不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但是他們所傳遞的堅強與勇敢讓國人深受感動。在我國目前的嚴峻形勢下,這樣的一段新聞故事的講述從最深處觸動了受眾的心,彰顯了我國守望相助的偉大精神與正能量。
三、講好新聞故事描述大事件
新聞工作者們的工作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引領群眾、教育群眾、激勵群眾的工作,能夠引導人們思想,傳遞社會價值。要想提升受眾對于新聞行業(yè)的關注,那么就要對社會中發(fā)生的一切正能量的事情做好如實報道。大事件,顧名思義就是發(fā)生的令世人都有所關注的事件,這類事件往往能夠帶給人們民族自豪感,并且能夠在世界上產(chǎn)生深遠影響,讓世界肯定中國的地位。除此之外,由于大多數(shù)的大事件本身并不是發(fā)生在大多數(shù)受眾身邊的事,因此選擇大事件講好新聞故事還能夠幫助受眾更多的了解我國的發(fā)展狀況以及發(fā)展趨勢,傳遞我國的政策方針,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019年是我國建國七十周年,十月一日在北京舉辦了閱兵儀式,各個新聞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實況轉(zhuǎn)播。這樣的大場面是令世界都矚目的,吸引了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注意。閱兵儀式的舉辦,除了讓人們增強民資自豪感以外,最重要是要將我國的發(fā)展變化向世界進行一個展示,從七十年前的幾架飛機飛好幾趟,到現(xiàn)在我們有足夠的戰(zhàn)斗機在天空中翱翔,這七十年我國的奮斗過程無不讓人感動和驕傲。
四、結(jié)束語
從“小角度”入手,引出新聞的“大道理”,弘揚正能量。掌握好“小”、“正”、“大”三項原則,發(fā)現(xiàn)身邊真善美的故事,將新聞故事化,吸引受眾的關注,傳遞和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以及正能量。這樣的新聞作品才是積極的,能夠鼓舞他人積極向上,在受眾感興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新聞宣傳以及輿論導向作用,引領受眾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帶給社會一定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連凱文,張岑.電視新聞講好故事若干要素初探[J].數(shù)字傳媒研究,2018 (10):26-27.
[2]閆玉榮,陳梓鑫,劉柯瑾.用豎視頻講好新聞故事:基于眼動實驗的新聞報道呈現(xiàn)方式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 (5):84-87.
作者簡介:楊媛(1983-)女,漢族,陜西省咸陽市人,文學學士,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團文體廣電服務中心主任,編輯職稱,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及新媒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