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才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由清宮廷畫師、意大利人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此圖長322.5厘米,寬232厘米,描繪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南苑(南海子)晾鷹臺舉行即位以來第二次大閱盛典時的情景。它極為逼真地再現(xiàn)了乾隆皇帝戎裝裹身、披甲戴盔、跨馬佩箭,威武英姿的一代帝王形象。無論從構(gòu)圖、透視、色彩上都帶有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同時又帶有明顯的中國畫特色,堪稱中西合璧之佳作。該畫人體透視比例準確,色彩厚重鮮明,技法質(zhì)感細膩,對乾隆皇帝面部表情刻畫得生動傳神,對鎧甲繪制得惟妙惟肖,對駿馬的描繪更是栩栩如生,是當時還未發(fā)明照相技術(shù)時所記錄的一代帝王的真實寫照,為我們留下了極為珍貴、不可替代的歷史形象資料。
據(jù)史料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曾先后三次出師伊犁征討平叛準噶爾部叛亂。經(jīng)過武征文討,終迫使西域諸藩首領(lǐng)歸誠大清。乾隆皇帝聞報后十分欣喜,當年秋天便邀請布魯特等使臣一行來京覲見以示恩寵。布魯特使臣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先至塞外木蘭圍場,受到乾隆皇帝的熱情接待。十月初五,乾隆皇帝在南苑(南海子)晾鷹臺舉行其即位后第二次閱武大典,特邀布魯特使臣一行前來觀看。大閱前,乾隆皇帝還在苑內(nèi)獵場進行了行圍狩獵活動,邀請布魯特使臣一行隨獵。為了展示大清王朝的國盛軍威,乾隆皇帝把這次閱武大典辦得極為威武壯觀,使布魯特使臣一行在晾鷹臺觀禮后,個個“面帶驚異,為之駭然”。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乾隆皇帝命郎世寧等宮廷畫師,親臨南海子現(xiàn)場觀摩,才繪出了這幅《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據(jù)《清高宗實錄》記載,郎世寧等宮廷畫師早已于大閱前二十天,就奉旨做好繪制此畫的準備事宜了。
郎世寧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傳教士身份遠涉重洋從意大利來到中國,即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他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師生涯。郎世寧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融中西技法為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賞識與器重。郎世寧在《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中對乾隆皇帝所著盔甲描繪的細致入微,有很強的金屬質(zhì)感。據(jù)說與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乾隆皇帝當時大閱所穿甲胄實物相比,無論格式、色彩、透視、質(zhì)感,都相差無幾。郎世寧對乾隆皇帝的面目表情也刻畫得生動傳神。當時乾隆皇帝正值英年四十七歲,在畫卷中英姿勃發(fā),精神抖擻,神氣十足。乾隆皇帝對此畫非常滿意,特命人裝裱后掛新衙門行宮后殿屏扆間。有趣的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已七十二歲高齡的乾隆皇帝又一次游幸南海子駐蹕新衙門行宮。他站在二十四年前自己的畫像面前仔細端詳,幾乎認不出畫中的自己。他手捋銀須,感慨萬千。正如他當時所作《新衙門行宮雜詠書懷》詩中所寫:“大閱戊寅畫像斯,據(jù)鞍英俊儼須眉。而今下馬入齋者,白發(fā)相看疑是誰?!?h3>乾隆坐騎寶馬佶閑騮
郎世寧畫馬最是聞名,被乾隆皇帝贊譽勝過宋代畫馬名師李公麟。他在《題郎世寧畫馬》詩中寫道:“伯樂今難遇,誰宮冀北群?橫風嘶逸韻,意氣欲凌云。”在《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中,郎世寧所畫的乾隆坐騎寶馬佶閑騮更是活靈活現(xiàn),驃勇雄健。
史料記載,寶馬佶閑騮是時任定邊將軍博爾濟吉特·班第敬獻給乾隆皇帝的。從畫卷上看,佶閑騮體身剽悍,氣宇軒昂。其頭及胸部毛色棗紅,背部和四條小腿雪白,馬尾上為雪白下為棗紅,目光炯炯有神,灼灼放光。乾隆得佶閑騮后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在南海子行圍時初次試騎,結(jié)果這一次射獵收獲頗豐,“是日凡射八兔”,使乾隆皇帝興奮不已。從此,乾隆皇帝凡是出京巡視,行圍狩獵,常騎乘得意寶馬佶閑騮。他曾至少四次賦詩詠贊佶閑騮,其中在《佶閑騮歌》詩中寫道:“驥不稱力稱其德,佶閑騮者德力全?!薄敖翊盒≡嚹虾W?,驚麞蹙斃無勞鞭。”
在這次于南海子晾鷹臺舉行的大閱之典,佶閑騮被乾隆皇帝定為首選坐騎,所以才被郎世寧畫在《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中,也讓后人在目睹乾隆皇帝威武尊容的同時,看到了佶閑騮的驃勇雄姿。
《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自繪制完成以后,一直被掛在新衙門行宮后殿屏扆間。直到1912年,時任陸軍總長的皖系軍閥段祺瑞來視察一支駐扎在新衙門行宮的部隊時,發(fā)現(xiàn)了這幅《乾隆大閱戎裝騎馬像》,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視。當時正值軍閥混戰(zhàn)的動亂之時,南海子皇家苑囿內(nèi)的行宮寺廟已無力管理。段祺瑞意識到此幅畫有被毀壞的危險,立即派人揭裱下來帶回京城,交還給了剛宣布退位仍住在紫禁城中的滿清小朝廷,這才使該畫成為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彌足珍貴的國寶。
作者系大興區(qū)檔案館名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