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家燕 趙改萍
應縣文殊寺位于山西省應縣小石村,是古應州十三大寺之一。遼乾統(tǒng)六年(1106年)義譚禪師造。寺內(nèi)現(xiàn)存《應州小石里文殊寺碑志》載:“迄今千百余載,寺址范圍,東至壹圪堎麻黃坑,南至古河,西至劉家巷,北至官街?!盵1]據(jù)《應州志》載:“文殊寺,在城東南小石村。相傳,文殊說法于此,故名。遼乾統(tǒng)六年,西僧義譚和尚講經(jīng)寺中,遂建殿宇。洪武六年,僧文興重修,成化二十年僧念公、正德元年僧正昶重修。”[2]文殊寺最早建立的時間應為遼代,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建筑。
文殊寺坐北朝南,呈左右對稱分布。據(jù)《應縣志》載:“現(xiàn)存正殿三間,殿內(nèi)佛像經(jīng)近代重新彩繪,色彩鮮艷?!盵3]觀音殿內(nèi)塑三大士像,觀音端坐中間,文殊和普賢坐于兩側(cè),其殿堂內(nèi)部繪有諸多壁畫。
文殊寺現(xiàn)存碑刻均未記載觀音殿壁畫繪制的確切年代,從現(xiàn)存壁畫人物形象和色彩判斷應為清代中晚期作品。從色彩和線條看,整幅畫以青綠設色,線條簡單,相比明代壁畫中人物的衣紋線通常清晰可見,畫面大部分呈現(xiàn)線隱于色的特點。
壁畫分布于殿內(nèi)南、北、東三壁。東壁正面繪三幅壁畫,中間一幅主要人物為觀音,兩側(cè)壁畫繪道教人物,山口上殘留水墨壁畫。南北兩壁壁畫布局結(jié)構(gòu)相同,均被隔斷為上下兩部分。兩壁相互呼應,上部觀音救八難,下部是十八羅漢的形象。觀音救難場景描繪的惟妙惟肖,其間人物有文官、侍從、武將等,生活氣息濃厚;十八羅漢或坐或立,悠然閑適于林間。據(jù)色彩看南壁壁畫應是原繪,北壁壁畫在原來基礎上新繪,顏色比南壁亮麗。
南壁從左向右,第一幅圖,一血盆大口猛虎從山間大石穿過,大石旁空地,一男子雙手舉過頭頂,作懇求狀。右上方觀音頭戴寶冠,冠旁繒帶飄落至雙肩旁,圓形頭光,藍色寶衣,左手持紅色寶物,右手持蓮花狀長條法物,立于祥云之上。榜題:“尋聲自回去”。
第二幅圖,一小船浮于海面,船中兩人對坐,船頭一男子雙手緊握船槳,前方水域一怪獸,張牙舞爪,似撲向船。右上方觀音半坐祥云之上。榜題:“毒龍諸鬼等”。
第三幅圖,左側(cè)男子擔一紅色包袱,右側(cè)男子緊握肩上藍色包袱,男子身后一毒蟲爬行。右上方,觀音坐于祥云之上。榜題:“蚖蛇即蝮蝎”。
第四幅圖,一位頭戴烏紗帽的官員坐于桌后,身后立一侍從,拱手,均目視下方。前方男子,雙膝跪地,雙手反綁,后方男子右手持刀,刀成幾段。右上方觀音半坐于祥云上,榜題:“刀尋段段壞”。
下部羅漢形象,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發(fā)展而來,十八羅漢原本有自己名字,但根據(jù)傳說中羅漢故事和特點,民間又另取新名,以下比對分析以通俗名為主。對于觀音殿內(nèi)壁畫所繪羅漢形象判斷,是根據(jù)現(xiàn)存明代《紫柏尊者全集》[4]卷十七載十八羅漢形貌姿勢、卷十八唐貫休畫《十六應真贊》載十六羅漢名號和形貌姿勢,對照《為霖道霈禪師還山錄》[5]中《十八羅漢贊》判斷羅漢形象。三位羅漢形象無法直接判斷。
文殊寺觀音殿南壁壁畫
下部表現(xiàn)羅漢伏虎圖。最左側(cè)一枝葉繁茂的松樹后,立一藍色袈裟僧人。左下方第一組人物一老一少,左側(cè)人物半坐,雙手搭右側(cè)人物肩,右側(cè)年長僧人屈腿坐,手放膝蓋,目視前方。據(jù)《為霖道霈禪師還山錄》卷三曰:“一老一少,非師非弟,喃喃共語,論第一義?!盵5]又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七曰:“我問耆年,癢何因緣,為生于中,為起于邊?!盵6]經(jīng)典中“耆年”指老人,可見是童子問老人因何癢,據(jù)兩人年齡特征和身體動作基本判斷,年少的是靜坐羅漢,年長的是托塔羅漢。
第二組圖三人。右邊僧人紅色袈裟,站立背對,右手高舉杯子,似接空中落下的雨水。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七曰:“交手奉杯,儼如忘懷,楊枝浸水,不灑同儕?!盵7]壁畫中手持杯子的羅漢只一位,經(jīng)典記載慶友尊者,為降龍羅漢。壁畫所繪為羅漢伏虎圖,推測可能是畫家繪圖時依據(jù)經(jīng)典把降龍羅漢的形象誤置于伏虎羅漢。北壁羅漢降龍圖的形象也錯誤對應,將經(jīng)典中伏虎羅漢的形象置于壁畫中降龍羅漢。中間僧人青色僧衣,坐于石,左手放置左膝呈放松態(tài)。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曰:“目瞠而眉橫如劍,右手執(zhí)拂,左手按膝?!盵8]羅漢左手放置左膝動作與經(jīng)典一致,壁畫中只有此羅漢左手有這一動作,基本可以判斷是舉缽羅漢。前方僧人藍衣,脖間佩寶珠,背靠石坐,左腿垂坐,右腿曲起。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曰:“匾腦豐頤,瞠目上視,手搯數(shù)珠?!盵9]兩組壁畫中只有此羅漢身上配寶珠,根據(jù)寶珠基本可以判斷是過江羅漢。
紅衣僧人右側(cè),一僧人背對而立,手持白色芭蕉扇。根據(jù)經(jīng)典無法判斷,但十八羅漢通俗名中有芭蕉羅漢稱呼,據(jù)此推測可能是芭蕉羅漢。
3.1.4臨床醫(yī)生因素 一些臨床醫(yī)生未能認真查體,僅僅根據(jù)患者或者陪人的口述,就開具了X線檢查申請單,導致開具申請單的拍攝部位或體位有偏差。還有一些臨床醫(yī)生對X線攝片體位的理解有偏差且未寫明攝片的目的,導致X線診斷準確性的降低。
第四組圖兩人,左側(cè)人物側(cè)坐空地,前方置一白色芭蕉扇,右手伸出,張口大笑,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曰:“側(cè)坐,正見半面,一手執(zhí)扇拂,一手屈三指?!盵10]根據(jù)坐姿和扇子,及張口大笑動作,基本可以判斷是開心羅漢。右側(cè)人物白色僧衣,目視下方。
北壁第一幅圖,懸崖邊一男子向崖下作下推勢。崖下一男子陷于火海,左上方觀音向下方火海施水。榜題:“救火難圖”。
第二幅圖,懸崖邊一男子右手握一柄短刀,刀尖朝上,另一男子懸空于半山崖,崖底山體上一只大手掌,掌心朝上作承托狀,左上方觀音立于祥云。榜題:“救惡人追趕難圖”。
第三幅圖,波濤洶涌的水面一男子張開雙臂,抬頭仰望。岸邊一男子雙膝跪地,雙手合十,望著落入大水中的男子。左上方觀音半坐祥云之上。榜題:“救水難圖”。
第四幅圖,閃電擊中樹木,樹干頂端似落下。一男子雙手合十,撐傘走下臺階。左上方觀音立于祥云之上,一道白光落于男子頭頂。榜題:“救天災難圖”。
下部壁畫空中烏云籠罩,兩條毒龍盤旋于空中,地下三兩人組成幾幅人物圖。第一組圖兩僧人坐于山石,左側(cè)僧人赤腳盤腿坐,左手托經(jīng)書,垂頭注視,杖藜自然倚靠左肩。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曰:“杖藜倚肩,左手托經(jīng),垂頭而注視,右手搯珠?!盵11]根據(jù)杖藜和左手托經(jīng)動作,基本可以判斷是布袋羅漢。右側(cè)僧人紅色袈裟,持經(jīng)低頭而視,縮頸聳肩。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曰:“雙手持經(jīng),縮頸聳肩,注目視之。”[12]雙手托經(jīng)、聳肩動作與經(jīng)典記載一致,基本可以判斷是探手羅漢。
文殊寺觀音殿北壁壁畫
第二組圖三人。中間僧人眉毛細長垂地,目正鼻端,屈右膝赤腳而坐。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曰:“宴坐石上,眉長繞身?!盵13]眉毛繞身是典型特征,故基本判斷是騎象羅漢。左側(cè)人物雙手抱膝赤腳坐,開口仰視,齒牙外露。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曰:“雙手抱膝而開口仰視,齒牙畢露,脫去數(shù)枚。”[14]雙手抱膝及牙齒脫落與經(jīng)典記載一致,基本可以判斷是長眉羅漢。右側(cè)僧人披袒右肩,紅色袈裟,露舌,可見喉,雙拳緊握拄頷。據(jù)《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八曰:“擎拳拄頷,開口露舌,見喉而大笑?!盵15]根據(jù)露舌及雙手拄頷的動作,基本可以判斷是挖耳羅漢。
第四組圖兩人,前面僧人撐眉打坐,嘴巴緊閉,雙目大睜,藍色袈裟,右手指向某個方向。
觀音信仰的核心是觀音救難,“觀音救難”故事來源于《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自魏晉南北朝以后,被譯介到中國的觀音經(jīng)典逐漸增多,《法華經(jīng)》作為影響力巨大的經(jīng)典,先后漢譯六次,現(xiàn)存三個譯本。但后世流通、最有影響力的譯本主要是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現(xiàn)行本的內(nèi)容加入偈頌部分。文殊寺“觀音救難”壁畫是依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繪制。
第一,壁畫所繪“觀音救八難”的場景中七難與偈頌部分一致,也有壁畫與偈頌不一致。榜題“尋聲自回去”壁畫與偈頌不符,壁畫描述一老虎從山間穿行,偈頌“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蚖蛇,是一種毒性很強的蛇,蝮蝎一般認為即蝮蛇與毒蝎,泛指毒蟲、害蟲。
第二,觀音殿南北兩壁壁畫,下部羅漢形象除個別不能辨別,基本按照《紫柏尊者全集》對羅漢形貌姿勢記載所繪,也有諸多獨特之處,如過江羅漢的脖間佩寶珠,看門羅漢手持芭蕉扇,開心羅漢張口笑的面部動作。
第三,中國歷代畫塑結(jié)合,反映一定時代下民眾的需求,文殊寺觀音殿內(nèi)除壁畫外,有觀音抱嬰塑像出現(xiàn)。佛教自傳入中國社會以來,與民間民俗文化不斷融合,觀音信仰尤為盛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體特征的觀音信仰方式。漢桓譚《新論》將“子孫眾多”作為“五福”之一,可見“子孫眾多”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重要性,從同時代其他地區(qū)碑刻也可看出觀音信仰的演變與中國文化的關(guān)系。觀音信仰在民間已不再是單一的救苦救難,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從“救難”到“送子”反映觀音信仰社會功能的不斷增加,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子孫眾多”觀念結(jié)合,也從側(cè)面反映民間信仰的多功利性。
殿內(nèi)南北兩壁觀音救難壁畫,整體采用透視法的繪制技巧達到空間效果,上部以連環(huán)畫形式布局排列,每一小幅都是一個場景,但每幅場景之間有山水、樹木連接,下部將人物放置整個山水空間內(nèi),使得畫面有整體感、自然協(xié)調(diào)。
文殊寺觀音殿南北兩壁壁畫,描繪了觀音救人于急難之中,反映出民眾追求健康平安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民眾祈福攘災的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現(xiàn)。
[1]此碑刻現(xiàn)存應縣文殊寺內(nèi)。
[2][明]田蕙纂輯,王有榮校刊《應州志》卷2,渾源縣印刷廠,1984年版,第61頁。
[3]《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應縣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8頁。
[4][明]憨山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大正藏》第73冊,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版。
[5]《為霖道霈禪師還山錄》,《大正藏》第72冊,新文豐出版社,1973年版,第663頁。
[6][8]同 [4],第 290 頁。
[7][16]同 [4],第 291 頁。
[9][10][11][12][13][14][15][17]同 [4],第 29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