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雨
方外之山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王朝多定都在“關中”一帶,于關中地區(qū)而言,在交通并不發(fā)達的悠悠歷史長河中,東海之濱成為了一處遙遠的存在,正因其遙遠,也被人們賦予了更多未知的神秘色彩,東海之濱的名山大川便成了人們想象中的“神仙居所”。
既要求證那座“神窟仙宅”仙氣究竟足不足,是否誠然如想象之中的方外之境相吻合,就必然要從有著海上“第一仙山”之稱嶗山的地理概況說起。
自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起,大自然就一刻不停地雕琢著嶗山的面貌。據(jù)《青島市志》記載:“由于山體受構(gòu)造抬升而隆起,侵蝕剝蝕作用強烈,嶗山山峰尖峭,山坡陡峻,多呈尖脊狀?!钡貐^(qū)內(nèi)獨有的花崗巖石經(jīng)過歷史變遷和構(gòu)造運動,形成了現(xiàn)今各式各樣怪異的巖石景觀。群峰壁削如刃、層巒疊嶂、澗深谷幽,特殊的地理構(gòu)造饋贈予這座仙山的,是骨骼和脊梁。
由于嶗山澗壑復雜,此間河流甚多。以巨峰為分水嶺,形成四條較大河流,日復一日地環(huán)繞山體。不僅山靈水秀,嶗山還有東南兩面臨海,整體來看是受海洋調(diào)節(jié)作用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也使得嶗山地區(qū)氣候溫和、降水較多;又因青島大部分皆屬霧區(qū),時常光臨的海霧,更讓嶗山給人亦幻亦真的仙境之感。
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交錯之間,一場山海天的盛宴就此展開。
求道長生
或許只是為了一睹仙山真容,西漢年間,一位仙風道骨之士覓此嶗山仙境,并在此修建殿宇,供奉神像,即為今日之太清宮,嶗山最早的道教祖庭。宮觀的地理位置在《太清宮碑記》中有明確記載:“宮址三面環(huán)山,奇秀如屏風然。而南則大海橫截,天水相連,一碧萬頃,分水兩河循三山左右而下,凌空飛瀑,如練如玉,前合而入于海?!比绱死硐氲纳剿卮_與道教追求長生成仙、講求離世絕俗的訴求相符。
而此時道教文化已在嶗山地區(qū)廣為傳播,嶗山道教在中國北方道教中的領先地位也已初步確立。史書記載,自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道家著名的長春真人丘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明代,嶗山地區(qū)已發(fā)展成為“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的繁榮景象。不僅僅是太清宮,道教秉承“非山水則無以遠俗”,所以不論是唐宋時期、金元時期,還是明清時期,重要宮觀都是依山而建,臨近大海。
是仙人之間的惺惺相惜還是地理原因造就的必然選擇,今已無從考證,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對嶗山都是推崇備至。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東巡天下,曾登嶗山以望蓬萊;方士徐福由此出海追訪仙人,尋找長生不老之術;漢武帝也曾駕臨此地,祭祀仙人。
時至今日,嶗山地區(qū)很多宮觀已經(jīng)荒廢,但它作為道教圣地的地位卻沒有改變,這也得益于其身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從未改變。
今日嶗山
在此“山環(huán)水抱,藏風納氣聚水的風水寶地”,嶗山作為道教名山為世人所熟知,也曾在魏晉年間,傳入興盛一時的佛教。古代地理學家晏謨曾將這座與泰山同時期誕生的名山相較:“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泰山之于山東省內(nèi)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嶗山卻幾乎游離于齊魯核心文化圈之外,唯宗教文化盛行,直到近代,隨著青島的崛起才真正興盛起來。
究其原因,在青島開埠以前,游覽嶗山都把即墨城作為出發(fā)點,但因地處僻壤,進山道路極為不便,以至于嶗山雖有山海之勝,但僻處海隅,不能見知于世人。也因地緣因素,山東沿海遠淺,距陸地達50里,當?shù)氐木用翊蠖嗫坎遏~、行船為生,保持相對穩(wěn)定甚至封閉的生活狀態(tài)。青島開埠,嶗山驟然改觀,逐漸脫離即墨的文化系統(tǒng),日益融入到了青島的城市體系中。
嶗山之于青島,它的自然美景和仙道文化交織成為青島的文化旅游景區(qū);青島之于嶗山,逐步納入青島城市發(fā)展體系,引發(fā)了嶗山在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變,兩者相輔相成,也相得益彰,成為今日青島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并與這座城市一同成為齊魯大地擁抱海洋、開放發(fā)展的前沿陣地。